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讀書 心理學 心理學充電時間 2019-04-16

孩子怎麼養才最好的問題,是每個父母都想知道與瞭解的,特別是很多初為人母的女性,更是喜歡照著書本去養育自己的孩子,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去這樣做,因為每個擁有愛的母親都是一個無師自通的優秀育兒師;如果是沒有愛的母親,再怎麼去看書,都無法養育出讓自己去滿意的孩子。

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這篇文章本意並不是去否定初為人母的女性去學習育兒知識,而是想談一下、想說一下,每位母親都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育兒師。因為,這是母性自帶的,這也是母愛的偉大之處,可以讓為人母的女性去成為無師自通的育兒師。

但遺憾的是,很多母親因為自身問題,根本無法去做到和理解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自己應該怎樣去看待孩子,甚至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生命的延續、幫自己完成理想的延續、自己志向的延續。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獨立於自己的另一個獨立生命。

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現在有很多年輕母親面對自己已經出生的孩子,心裡面可能都沒有反應過來,自己新增加的身份:已經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了。很多時候都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卻又成為了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內心裡還認為自己是一個孩子。對於這種情況,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因為是在過後反應過來,在內心認為自己是一個孩子,並不代表對孩子沒有母愛,不代表內心對孩子沒有責任,不能去做好一個母親。

對於育兒的問題,可以看成是作為母親的女性的一個自育過程,可以理解為:養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從新養育一次自己。

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很多人可能會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養育自己的孩子怎麼會牽扯到養育自己了。在這裡解釋一下,育兒學的關鍵是把孩子的發育、發展過程以及心理變化用科學的語言描述出來了,並告訴每位母親,孩子的這一過程。說直白一點就是,每個孩子都用一個“程序化”成長,心理專家、育兒學家把這個“程序”給發現出來了,並用語言描述出來,告訴大家。

也就是說:學習育兒學、兒童心理學並不是去改變什麼,而是去了解孩子成長的這套“程序”,並尊重這套“程序”,如果孩子成長、發展偏離了這個程序,要學會及時的引導回來。很多家庭都會有一個共識,就是:一胎看書養,二胎當豬養。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意思是:有了一胎養育的經驗,對於養育二胎的孩子來說,不會太焦慮,知道怎樣去養育。所以,對於投胎的父母,看書養孩子也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因為沒有育兒經驗而焦慮。

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想要去養育好一個孩子,就要有足夠的尊重、關愛與指導,自己在學習去去做到這些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或者說感受就一直在發生改變,在育兒的過程中養育自己。當然,很多母親並不能完全做到這三個方面,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感受、經驗、想法來看待孩子、養育孩子。所以,學習育兒學或者說心理學,一方面是為了瞭解孩子心理髮育、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適當的引導孩子的發展。

母愛天性使得母親在最初幾個月關注度會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

在女性準備好成為一個媽媽的時候,起內心就已經做好了應對孩子到來的準備,在孩子出生之後,因母愛的天性,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這個時候對孩子的各種反應都會表敏感,這種狀態和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足夠好的媽媽”概念是差不多的。

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在最初的這個時間段,母親與孩子最好的狀態是心理一體,既:母親是嬰兒、嬰兒是母親,嬰兒的任何需求,母親都能知道,都能滿足。就是屬於傳說中的心靈感應,孩子哭得時候,母親能夠知道孩子是餓了,還是尿了。但這種狀態並不容易實現,需要母親與孩子之間有一個高度的契合點,這個契合點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建立的。

即使很多母親與嬰兒很難有這樣的高度契合點,但也要讓孩子母親在最初幾個月的時候,能夠把精力放在嬰兒身上。

所以,作為家人,作為丈夫,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內,關注點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孩子的母親身上,這不但可以讓孩子母親全心照顧孩子,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產生產後抑鬱症。

最重要的一點,嬰兒在最初的幾個月內,只是需要母親,不需要其他人,也感知不到其他人,其實心理一體是雙向的,不是母親單方面的感受。

其實,每位母親都是一個好的育兒師(一)

在這裡不得不感慨一下老祖宗的英明之舉,留下了產後坐月子的習俗,用現在科學來看產後坐月子的行為,是有助於母親的心理轉變、可以全心的陪伴著嬰兒,照顧著嬰兒,還能獲得他人的關注、關懷,不至於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