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拋掉預判,用這套作業分配法帶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其實,孩子作業寫得慢,是幾乎所有上學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畢竟,寫字需要訓練,習慣需要養成、方法需要摸索、思維需要練習。這就像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不是一個開關扳過去就解決的事。下面這套方法,是幫助我家寶貝順利過度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作業評估

孩子寫作業,就像我們做項目,首先要通觀全局——看得見曙光的奮鬥才有堅持的可能。

每天做作業前,先把所有的作業列個清單,然後把每一項作業屬於基礎還是提升、他估計的完成時間標準出來,最後按照基礎、提升(拿不準)、創新的進行不分科的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

(1)把“還有”變為“只剩”:孩子對整體作業有個瞭解,做完一個劃掉一個,會覺得任務越來越輕。但如果做完一個再研究老師佈置的還有什麼,就會有總也做不完的感覺,增加孩子挫敗感;

(2)把“我不行”變為“我可以”:難易分類後,孩子會發現基礎的還是多的,“可以”在完成中佔了上風,會讓孩子更願意行動,而當可以的完成時,成就會促進幹勁激素——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擁有好的狀態去攻克難題。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拋掉預判,用這套作業分配法帶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其實,孩子作業寫得慢,是幾乎所有上學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畢竟,寫字需要訓練,習慣需要養成、方法需要摸索、思維需要練習。這就像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不是一個開關扳過去就解決的事。下面這套方法,是幫助我家寶貝順利過度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作業評估

孩子寫作業,就像我們做項目,首先要通觀全局——看得見曙光的奮鬥才有堅持的可能。

每天做作業前,先把所有的作業列個清單,然後把每一項作業屬於基礎還是提升、他估計的完成時間標準出來,最後按照基礎、提升(拿不準)、創新的進行不分科的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

(1)把“還有”變為“只剩”:孩子對整體作業有個瞭解,做完一個劃掉一個,會覺得任務越來越輕。但如果做完一個再研究老師佈置的還有什麼,就會有總也做不完的感覺,增加孩子挫敗感;

(2)把“我不行”變為“我可以”:難易分類後,孩子會發現基礎的還是多的,“可以”在完成中佔了上風,會讓孩子更願意行動,而當可以的完成時,成就會促進幹勁激素——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擁有好的狀態去攻克難題。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2、有效分配

不少孩子寫作業是,往往時寫完一科再換一科。通過剛才的分類盤點,我們就能明白,這樣做會讓孩子被難題困住,影響其他簡單題目的處理,也會降低孩子寫的積極性。

所以,在寫的時候,不要拘泥於科目的完成進度,而是簡單的先做、獨立做,拿不準的、需要父母協助的後做。

這樣做的好處:

(1)激發大腦幹勁:《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曾指出,把目標分解為小目標,逐一實現,更能激發大腦的積極性,因為每一次成功,都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大腦處於興奮和願意接受更難任務的狀態。

(2)減少輔導作業的摩擦:孩子能獨立完成的部分,我們及時隱身,可以減少我們輔導作業時的各種指導,孩子壓力小,注意力也更能集中。

另外,如果同一類的內容太多,還可以各學科穿插進行,因為每一科調動的大腦區域會有所區別,穿插進行也是一種休息的方式。

3、及時肯定

基礎作業完成後,爸媽就可以上場了。不過在開始前,要注意先對之前的作出肯定,而不是指導教育,原因還是需要孩子持續輸出“幹勁激素”。

如何肯定呢?可以圍繞評估的準確度(難易、時間)、做作業的專注度、書寫的規範度等開展。注意這個階段不是提要求的時候,想提要求會有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

比如,我可以說,“我很開心你獨立完成了全部的基礎作業,因為你對自己的掌握程度很瞭解,完成作業也很專注”,“今天你的字寫的很規範,橫平豎直”“寫作業前你去上了廁所,所以中間一氣呵成”。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拋掉預判,用這套作業分配法帶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其實,孩子作業寫得慢,是幾乎所有上學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畢竟,寫字需要訓練,習慣需要養成、方法需要摸索、思維需要練習。這就像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不是一個開關扳過去就解決的事。下面這套方法,是幫助我家寶貝順利過度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作業評估

孩子寫作業,就像我們做項目,首先要通觀全局——看得見曙光的奮鬥才有堅持的可能。

每天做作業前,先把所有的作業列個清單,然後把每一項作業屬於基礎還是提升、他估計的完成時間標準出來,最後按照基礎、提升(拿不準)、創新的進行不分科的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

(1)把“還有”變為“只剩”:孩子對整體作業有個瞭解,做完一個劃掉一個,會覺得任務越來越輕。但如果做完一個再研究老師佈置的還有什麼,就會有總也做不完的感覺,增加孩子挫敗感;

(2)把“我不行”變為“我可以”:難易分類後,孩子會發現基礎的還是多的,“可以”在完成中佔了上風,會讓孩子更願意行動,而當可以的完成時,成就會促進幹勁激素——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擁有好的狀態去攻克難題。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2、有效分配

不少孩子寫作業是,往往時寫完一科再換一科。通過剛才的分類盤點,我們就能明白,這樣做會讓孩子被難題困住,影響其他簡單題目的處理,也會降低孩子寫的積極性。

所以,在寫的時候,不要拘泥於科目的完成進度,而是簡單的先做、獨立做,拿不準的、需要父母協助的後做。

這樣做的好處:

(1)激發大腦幹勁:《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曾指出,把目標分解為小目標,逐一實現,更能激發大腦的積極性,因為每一次成功,都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大腦處於興奮和願意接受更難任務的狀態。

(2)減少輔導作業的摩擦:孩子能獨立完成的部分,我們及時隱身,可以減少我們輔導作業時的各種指導,孩子壓力小,注意力也更能集中。

另外,如果同一類的內容太多,還可以各學科穿插進行,因為每一科調動的大腦區域會有所區別,穿插進行也是一種休息的方式。

3、及時肯定

基礎作業完成後,爸媽就可以上場了。不過在開始前,要注意先對之前的作出肯定,而不是指導教育,原因還是需要孩子持續輸出“幹勁激素”。

如何肯定呢?可以圍繞評估的準確度(難易、時間)、做作業的專注度、書寫的規範度等開展。注意這個階段不是提要求的時候,想提要求會有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

比如,我可以說,“我很開心你獨立完成了全部的基礎作業,因為你對自己的掌握程度很瞭解,完成作業也很專注”,“今天你的字寫的很規範,橫平豎直”“寫作業前你去上了廁所,所以中間一氣呵成”。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4、有效輔助

親子共同完成階段,幫到什麼程度很關鍵。

最需要幫助的年紀在小學一二年級,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能夠輔導的。這時候,很容易助力過度,成為代勞。

最常見的是:

  • “我認為應該這樣”——主導孩子思路
  • “這道題說的是這個意思”——代替孩子思考
  • “你可以用百度查一下”——幫孩子找捷徑

這些都會限制孩子思考——影響大腦進行新舊信息的整理、整合。不思考獲取的信息在大腦中頂多是一個個的驛站,只有通過思考,驛站中的橋和路才能搭建,孩子才會慢慢具備自我分析、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些都是三年級後一路領先的王牌。

最有效的輔助,是你明知道答案,還要不斷的問孩子。也就是用啟發的方式,幫助孩子打通思路,把你能想到的變為他能想到的。

以孩子第一次做手抄報為例,我們可以以下問題逐步深入啟發:

  • 你知道什麼是手抄報麼?(瞭解概念)
  • 關於這個主題,你最先想到了什麼?(選定素材)
  • 那我們可以如何展現呢?(介紹?啟發?圖畫展示?)
  • 讓我看看別人都怎麼做的。(他山之石,充盈結果)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拋掉預判,用這套作業分配法帶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其實,孩子作業寫得慢,是幾乎所有上學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畢竟,寫字需要訓練,習慣需要養成、方法需要摸索、思維需要練習。這就像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不是一個開關扳過去就解決的事。下面這套方法,是幫助我家寶貝順利過度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作業評估

孩子寫作業,就像我們做項目,首先要通觀全局——看得見曙光的奮鬥才有堅持的可能。

每天做作業前,先把所有的作業列個清單,然後把每一項作業屬於基礎還是提升、他估計的完成時間標準出來,最後按照基礎、提升(拿不準)、創新的進行不分科的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

(1)把“還有”變為“只剩”:孩子對整體作業有個瞭解,做完一個劃掉一個,會覺得任務越來越輕。但如果做完一個再研究老師佈置的還有什麼,就會有總也做不完的感覺,增加孩子挫敗感;

(2)把“我不行”變為“我可以”:難易分類後,孩子會發現基礎的還是多的,“可以”在完成中佔了上風,會讓孩子更願意行動,而當可以的完成時,成就會促進幹勁激素——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擁有好的狀態去攻克難題。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2、有效分配

不少孩子寫作業是,往往時寫完一科再換一科。通過剛才的分類盤點,我們就能明白,這樣做會讓孩子被難題困住,影響其他簡單題目的處理,也會降低孩子寫的積極性。

所以,在寫的時候,不要拘泥於科目的完成進度,而是簡單的先做、獨立做,拿不準的、需要父母協助的後做。

這樣做的好處:

(1)激發大腦幹勁:《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曾指出,把目標分解為小目標,逐一實現,更能激發大腦的積極性,因為每一次成功,都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大腦處於興奮和願意接受更難任務的狀態。

(2)減少輔導作業的摩擦:孩子能獨立完成的部分,我們及時隱身,可以減少我們輔導作業時的各種指導,孩子壓力小,注意力也更能集中。

另外,如果同一類的內容太多,還可以各學科穿插進行,因為每一科調動的大腦區域會有所區別,穿插進行也是一種休息的方式。

3、及時肯定

基礎作業完成後,爸媽就可以上場了。不過在開始前,要注意先對之前的作出肯定,而不是指導教育,原因還是需要孩子持續輸出“幹勁激素”。

如何肯定呢?可以圍繞評估的準確度(難易、時間)、做作業的專注度、書寫的規範度等開展。注意這個階段不是提要求的時候,想提要求會有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

比如,我可以說,“我很開心你獨立完成了全部的基礎作業,因為你對自己的掌握程度很瞭解,完成作業也很專注”,“今天你的字寫的很規範,橫平豎直”“寫作業前你去上了廁所,所以中間一氣呵成”。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4、有效輔助

親子共同完成階段,幫到什麼程度很關鍵。

最需要幫助的年紀在小學一二年級,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能夠輔導的。這時候,很容易助力過度,成為代勞。

最常見的是:

  • “我認為應該這樣”——主導孩子思路
  • “這道題說的是這個意思”——代替孩子思考
  • “你可以用百度查一下”——幫孩子找捷徑

這些都會限制孩子思考——影響大腦進行新舊信息的整理、整合。不思考獲取的信息在大腦中頂多是一個個的驛站,只有通過思考,驛站中的橋和路才能搭建,孩子才會慢慢具備自我分析、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些都是三年級後一路領先的王牌。

最有效的輔助,是你明知道答案,還要不斷的問孩子。也就是用啟發的方式,幫助孩子打通思路,把你能想到的變為他能想到的。

以孩子第一次做手抄報為例,我們可以以下問題逐步深入啟發:

  • 你知道什麼是手抄報麼?(瞭解概念)
  • 關於這個主題,你最先想到了什麼?(選定素材)
  • 那我們可以如何展現呢?(介紹?啟發?圖畫展示?)
  • 讓我看看別人都怎麼做的。(他山之石,充盈結果)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5、總結與慶祝

當作業都完成後,總結下成功的地方,再問問孩子下次的打算(可以提升的空間)。

成功總結,是對孩子的肯定,和對正確行為的再次引導,可以讓孩子更明確進行下去。

下次的打算,旨在側面問孩子有沒有認為不滿意的地方,讓孩子明白,每件事都可以有更好的追求。

最後,告訴孩子,恭喜你完成了今天的任務,然後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點贊。

如果時間還早,告訴孩子,接下來是你的休閒時間,去做你喜歡的事吧。

如果到了休息時間,邀請孩子一起洗漱,進入到睡前親子時光,或講故事或交流有趣的事,以一個良好心情進入夢鄉。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拋掉預判,用這套作業分配法帶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其實,孩子作業寫得慢,是幾乎所有上學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畢竟,寫字需要訓練,習慣需要養成、方法需要摸索、思維需要練習。這就像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不是一個開關扳過去就解決的事。下面這套方法,是幫助我家寶貝順利過度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作業評估

孩子寫作業,就像我們做項目,首先要通觀全局——看得見曙光的奮鬥才有堅持的可能。

每天做作業前,先把所有的作業列個清單,然後把每一項作業屬於基礎還是提升、他估計的完成時間標準出來,最後按照基礎、提升(拿不準)、創新的進行不分科的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

(1)把“還有”變為“只剩”:孩子對整體作業有個瞭解,做完一個劃掉一個,會覺得任務越來越輕。但如果做完一個再研究老師佈置的還有什麼,就會有總也做不完的感覺,增加孩子挫敗感;

(2)把“我不行”變為“我可以”:難易分類後,孩子會發現基礎的還是多的,“可以”在完成中佔了上風,會讓孩子更願意行動,而當可以的完成時,成就會促進幹勁激素——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擁有好的狀態去攻克難題。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2、有效分配

不少孩子寫作業是,往往時寫完一科再換一科。通過剛才的分類盤點,我們就能明白,這樣做會讓孩子被難題困住,影響其他簡單題目的處理,也會降低孩子寫的積極性。

所以,在寫的時候,不要拘泥於科目的完成進度,而是簡單的先做、獨立做,拿不準的、需要父母協助的後做。

這樣做的好處:

(1)激發大腦幹勁:《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曾指出,把目標分解為小目標,逐一實現,更能激發大腦的積極性,因為每一次成功,都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大腦處於興奮和願意接受更難任務的狀態。

(2)減少輔導作業的摩擦:孩子能獨立完成的部分,我們及時隱身,可以減少我們輔導作業時的各種指導,孩子壓力小,注意力也更能集中。

另外,如果同一類的內容太多,還可以各學科穿插進行,因為每一科調動的大腦區域會有所區別,穿插進行也是一種休息的方式。

3、及時肯定

基礎作業完成後,爸媽就可以上場了。不過在開始前,要注意先對之前的作出肯定,而不是指導教育,原因還是需要孩子持續輸出“幹勁激素”。

如何肯定呢?可以圍繞評估的準確度(難易、時間)、做作業的專注度、書寫的規範度等開展。注意這個階段不是提要求的時候,想提要求會有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

比如,我可以說,“我很開心你獨立完成了全部的基礎作業,因為你對自己的掌握程度很瞭解,完成作業也很專注”,“今天你的字寫的很規範,橫平豎直”“寫作業前你去上了廁所,所以中間一氣呵成”。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4、有效輔助

親子共同完成階段,幫到什麼程度很關鍵。

最需要幫助的年紀在小學一二年級,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能夠輔導的。這時候,很容易助力過度,成為代勞。

最常見的是:

  • “我認為應該這樣”——主導孩子思路
  • “這道題說的是這個意思”——代替孩子思考
  • “你可以用百度查一下”——幫孩子找捷徑

這些都會限制孩子思考——影響大腦進行新舊信息的整理、整合。不思考獲取的信息在大腦中頂多是一個個的驛站,只有通過思考,驛站中的橋和路才能搭建,孩子才會慢慢具備自我分析、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些都是三年級後一路領先的王牌。

最有效的輔助,是你明知道答案,還要不斷的問孩子。也就是用啟發的方式,幫助孩子打通思路,把你能想到的變為他能想到的。

以孩子第一次做手抄報為例,我們可以以下問題逐步深入啟發:

  • 你知道什麼是手抄報麼?(瞭解概念)
  • 關於這個主題,你最先想到了什麼?(選定素材)
  • 那我們可以如何展現呢?(介紹?啟發?圖畫展示?)
  • 讓我看看別人都怎麼做的。(他山之石,充盈結果)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5、總結與慶祝

當作業都完成後,總結下成功的地方,再問問孩子下次的打算(可以提升的空間)。

成功總結,是對孩子的肯定,和對正確行為的再次引導,可以讓孩子更明確進行下去。

下次的打算,旨在側面問孩子有沒有認為不滿意的地方,讓孩子明白,每件事都可以有更好的追求。

最後,告訴孩子,恭喜你完成了今天的任務,然後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點贊。

如果時間還早,告訴孩子,接下來是你的休閒時間,去做你喜歡的事吧。

如果到了休息時間,邀請孩子一起洗漱,進入到睡前親子時光,或講故事或交流有趣的事,以一個良好心情進入夢鄉。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都能成為自己的英雄。成長道路上,我們培養孩子獨立,就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扶上馬送一程。

我是甜嫻,80後二胎老媽一枚。迷戀遊戲力,追逐陽光育兒。

歡迎關注@嫻聊成長,我們一起陪娃成長。

"

“快寫!”“別撒癔症”“這個也不會麼?”指責和質疑聲,一聲高過一聲。

又是晚上10點半了,孩子還在寫作業,媽媽看了下表,距離開始寫作業已經過去了快4個小時。

陪孩子寫作業,真是個是個體力活,媽媽熬不住了,爸爸接棒上場,而孩子越寫越慢,後來受不住家長的吵罵,開始抹眼淚。

現在的小學生家長,真的不容易。

教育部統一教材難度提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語數外課時佔比大幅下降,無形中要求家長更加深入的加入到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

有的家長說,每天學新課,家庭作業既有複習也有預習,各個都要家長簽字,為了盡責,不得不盯著孩子做完為止。

殊不知,長時間的疲勞作戰,早已經耗盡了爸媽們的體力和耐心,但“為你好”的心,卻矇住了不少家長的眼睛——為了完成作業,竟看不到孩子已經無力學習了。

而這種不顧一切去督促作業的做法,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熬夜寫作業對孩子的影響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那些熬夜寫作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影響身高

我們都知道教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生長激素一般在10點後分泌,而在夜裡12時會達到高峰值。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沒睡著,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影響孩子長高。這對於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不利。

2、影響學習力

國際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當孩子睡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

古人所說的“頭懸樑、錐刺股”並非高效學習的方法。因為人犯困其實就是進入了睡眠,這時候大腦是隻讀字不能理解句子的。

另外,睡覺中有個重要的記憶環節,就是做夢。人做夢的過程,其實是對白天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睡眠不足,做夢不夠,就影響孩子過去所學知識的整理。

3、增加疾病風險

睡眠不足的孩子會感到疲倦、易怒,而經常發怒的人則更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小時候積鬱的這些傷害,會增加未來患病的機率。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1、學習是一種約束,學會了才能快樂

學習有要求、有挑戰,這對大腦來說,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快樂的。而學會了後,成就和認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在這一時刻孩子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孩子喜歡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讓孩子——不討厭。

2、有用的才會學

很多家長,把學習看的十分重要,以至於孩子沒完成功課前,不用做家務、不要討論生活、不準追求興趣,而這卻和孩子的生存需求有悖。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因為功課把孩子與家庭、生活和周邊隔離的時候,孩子就喪失了獲取歸屬感的環境,也失去了體現價值感的機會。那時候,做完作業、做好作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那只是老師和家長強行要求的任務,一點用都沒有。

3、大腦需要進食

一天中哪個時候大腦最疲倦?沒錯,黃昏時刻。不少職場達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整理類的工作,因為這個時間大腦混沌,本就不是最佳的用腦時機。

所以,孩子放學到家,最好的不是放下書包擼起袖子寫作業,而是補充些碳水化合物,回升喚醒大腦的血清張素。

3、情緒影響動機

剛才提到,對於寫作業,我們要力求讓孩子不討厭。可是,因為孩子的“前科”,不少爸媽都忍不住在孩子準備寫作業時候叮囑一番:

  • 今天別再寫這麼慢了
  • 寫作業的時候別別分神
  • 不會的別總是卡著,先挑簡單的寫
  • ……

然而,起效的很少。原因在於這些話只是“我認為你不能快速完成”的外衣,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失敗預言。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拋掉預判,用這套作業分配法帶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其實,孩子作業寫得慢,是幾乎所有上學孩子都會有的經歷。

畢竟,寫字需要訓練,習慣需要養成、方法需要摸索、思維需要練習。這就像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不是一個開關扳過去就解決的事。下面這套方法,是幫助我家寶貝順利過度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作業評估

孩子寫作業,就像我們做項目,首先要通觀全局——看得見曙光的奮鬥才有堅持的可能。

每天做作業前,先把所有的作業列個清單,然後把每一項作業屬於基礎還是提升、他估計的完成時間標準出來,最後按照基礎、提升(拿不準)、創新的進行不分科的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

(1)把“還有”變為“只剩”:孩子對整體作業有個瞭解,做完一個劃掉一個,會覺得任務越來越輕。但如果做完一個再研究老師佈置的還有什麼,就會有總也做不完的感覺,增加孩子挫敗感;

(2)把“我不行”變為“我可以”:難易分類後,孩子會發現基礎的還是多的,“可以”在完成中佔了上風,會讓孩子更願意行動,而當可以的完成時,成就會促進幹勁激素——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擁有好的狀態去攻克難題。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2、有效分配

不少孩子寫作業是,往往時寫完一科再換一科。通過剛才的分類盤點,我們就能明白,這樣做會讓孩子被難題困住,影響其他簡單題目的處理,也會降低孩子寫的積極性。

所以,在寫的時候,不要拘泥於科目的完成進度,而是簡單的先做、獨立做,拿不準的、需要父母協助的後做。

這樣做的好處:

(1)激發大腦幹勁:《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曾指出,把目標分解為小目標,逐一實現,更能激發大腦的積極性,因為每一次成功,都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大腦處於興奮和願意接受更難任務的狀態。

(2)減少輔導作業的摩擦:孩子能獨立完成的部分,我們及時隱身,可以減少我們輔導作業時的各種指導,孩子壓力小,注意力也更能集中。

另外,如果同一類的內容太多,還可以各學科穿插進行,因為每一科調動的大腦區域會有所區別,穿插進行也是一種休息的方式。

3、及時肯定

基礎作業完成後,爸媽就可以上場了。不過在開始前,要注意先對之前的作出肯定,而不是指導教育,原因還是需要孩子持續輸出“幹勁激素”。

如何肯定呢?可以圍繞評估的準確度(難易、時間)、做作業的專注度、書寫的規範度等開展。注意這個階段不是提要求的時候,想提要求會有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

比如,我可以說,“我很開心你獨立完成了全部的基礎作業,因為你對自己的掌握程度很瞭解,完成作業也很專注”,“今天你的字寫的很規範,橫平豎直”“寫作業前你去上了廁所,所以中間一氣呵成”。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4、有效輔助

親子共同完成階段,幫到什麼程度很關鍵。

最需要幫助的年紀在小學一二年級,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能夠輔導的。這時候,很容易助力過度,成為代勞。

最常見的是:

  • “我認為應該這樣”——主導孩子思路
  • “這道題說的是這個意思”——代替孩子思考
  • “你可以用百度查一下”——幫孩子找捷徑

這些都會限制孩子思考——影響大腦進行新舊信息的整理、整合。不思考獲取的信息在大腦中頂多是一個個的驛站,只有通過思考,驛站中的橋和路才能搭建,孩子才會慢慢具備自我分析、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些都是三年級後一路領先的王牌。

最有效的輔助,是你明知道答案,還要不斷的問孩子。也就是用啟發的方式,幫助孩子打通思路,把你能想到的變為他能想到的。

以孩子第一次做手抄報為例,我們可以以下問題逐步深入啟發:

  • 你知道什麼是手抄報麼?(瞭解概念)
  • 關於這個主題,你最先想到了什麼?(選定素材)
  • 那我們可以如何展現呢?(介紹?啟發?圖畫展示?)
  • 讓我看看別人都怎麼做的。(他山之石,充盈結果)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5、總結與慶祝

當作業都完成後,總結下成功的地方,再問問孩子下次的打算(可以提升的空間)。

成功總結,是對孩子的肯定,和對正確行為的再次引導,可以讓孩子更明確進行下去。

下次的打算,旨在側面問孩子有沒有認為不滿意的地方,讓孩子明白,每件事都可以有更好的追求。

最後,告訴孩子,恭喜你完成了今天的任務,然後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點贊。

如果時間還早,告訴孩子,接下來是你的休閒時間,去做你喜歡的事吧。

如果到了休息時間,邀請孩子一起洗漱,進入到睡前親子時光,或講故事或交流有趣的事,以一個良好心情進入夢鄉。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都能成為自己的英雄。成長道路上,我們培養孩子獨立,就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扶上馬送一程。

我是甜嫻,80後二胎老媽一枚。迷戀遊戲力,追逐陽光育兒。

歡迎關注@嫻聊成長,我們一起陪娃成長。

孩子寫作業拖拉鬧心?用這套方法做作業,助孩子走出疲勞作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