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說到孩子打人的問題,就必然會涉及到孩子被打的問題。所以,這可能也是為什麼關於孩子打人的問題,一直以來比較受爭議的原因。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有人認為:孩子打人是個壞現象,以後可能會有暴力傾向,會傷害他人、危害社會;

也有人表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現在打人沒關係;

更有小部分人覺得:打人比被別人打要好,加上自己平時的嚴加看管,怎麼著孩子也不可能做出“作奸犯科”的事兒。

這幾種對於孩子打人的看法,我們到底應該支持哪一種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孩子打人的性質。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關於打人,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攻擊性行為(也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可以隨意打人的。

按照心理學來說,打人這種攻擊性行為,主要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這裡動媽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所謂敵意攻擊,就是故意做出的傷害他人的行為。比如說,孩子可能就是看某個孩子不順眼,就是想打他,故意的,沒有原因。這種行為就是敵意攻擊。

工具性攻擊,則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做出的傷害他人的行為。比如說,有人搶孩子玩具,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玩具打了對方,那孩子的這種打人行為就是工具性攻擊。

所以說,如果想知道孩子的打人行為是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需要看孩子的打人屬於具體的哪種攻擊性行為,是什麼性質的,然後再針對性對待。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出現打人行為

一般來說,2-4歲左右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打人的行為,尤其是打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自我意識萌發,凡事必須滿足“我”。

媛媛的女兒剛剛兩歲,總想玩廚房裡的菜刀,想模仿媛媛切菜、做飯。一旦媛媛拒絕,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就會又踢又踹。

所以,每次媛媛都會將廚房裡的道具收好,讓女兒看不到。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表達自我感情和意願。

比如孩子就是想去動物園看動物,但是家長偏偏理解成了去釣魚,孩子情緒不好,也會出現打人洩憤的行為。

模仿他人,覺得好玩。

電視節目裡的打人情節,孩子覺得好玩也會單純的模仿。

前段時間特別火的《都挺好》裡,蘇明成暴打蘇明玉的情節被媛媛女兒看到了,結果第二天她就開始捶打她的玩具熊。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吸引他人注意

孩子第一次出現打家人的行為時,家人通常都會愣一下,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注意到了,所以為了吸引家人注意,他也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這一點,動媽深有體會——一次寶寶不小心手拍姥姥臉上了,正和我們聊天的姥姥愣了一下看了他一眼,他呆了一會兒,然後又故意打了姥姥一下,開始哈哈笑。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這些情況下的孩子,對“打人”是無意識的,因為不具備欺負的性質。是,父母仍然需要注意引導,讓孩子學會其它更加溫柔的方式來表達。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孩子會出現打人行為的原因,主要出現在3-7歲孩子之間。

安全感受到威脅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這個表現最多的就是孩子間爭搶玩具或者發生言語衝突時。

鄰居的女兒在學校將同桌打了,原因是:同桌說她“你媽媽不好看,沒我媽媽漂亮”,然後兩個孩子起了爭執,在同桌拽她馬尾辮時,她伸手拽住了同桌的書包,踹了同桌幾腳。

對於這種因安全感受到威脅的打人,即如果被別人打了,要不要打人,家長要有區別對待,對此社會上更是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一種聲音: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態度——支持

在李玫瑾教授做客《開講啦》節目事,曾拿自己孫女舉例。

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教授教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

另一種聲音: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殷飛認為:反抗形式有多種,除了打回去,還可以尋求老師、父母的幫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殷飛認為:孩子在學校打人和被打,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不是兩個孩子就能解決的。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這讓動媽想起表弟上小學的事——表弟上學時比同屆學生年齡都小,姨父不放心,怕他受欺負,就告訴他“如果誰欺負你,你回來告訴我,我給你做主。”

第一天開學就有個男生笑話他個子矮,表弟沒理他,也沒和姨父說。

然後就第二天、第三天。。。。。。每一天他都嘲笑表弟,直到有一天放學他堵住表弟要零花錢,表弟不給,然後他們打起來,表弟打贏了。從那以後,也就沒有人再敢嘲笑和欺負表弟。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在動媽看來,其實,人類生來就是具有攻擊傾向的,這種表現甚至在嬰兒時期就有表現——不高興就會把東西扔到地上。

但是,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們將自己打人的攻擊傾向轉變為成長過程中的忍耐、堅毅。

如若,不對孩子錯誤的打人行為進行引導,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有研究證明:3歲時愛打人的寶寶,5歲時仍然愛打人;6-10歲的打人行為多少將預示著10-14歲時的打人行為。

那麼,到底怎麼糾正孩子不應該出現的打人行為呢?

幫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比如,孩子打人是希望吸引注意力,家長就可以對他說:“寶寶,你是想和媽媽一起玩麼?那你可以握握媽媽的手,或者拽拽媽媽衣服,你剛剛這樣,媽媽會痛”

要注意:不要和孩子強調“你不要打人”,而應該用“你可以怎麼怎麼”來引導。

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尤其是4歲以前的孩子,家長越說“你不要”、“你不許”他就越會和你唱反調。

幫助孩子建立健全語言表達系統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正確的表述自己的感受,有利於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憤怒,而不是通過行為。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及互動中不要帶有“打”的字眼和行為

不要總說“你不聽話,我(媽媽)打你”,也不要體罰孩子,不要給孩子產生“打人”來解決問題的錯誤認知。


孩子打人的行為該被制止,還是該被支持?家長應根據性質區別處理


​總之,在孩子們成長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給孩子樹立”不打人是一種教養,不被人打是一種氣場。”的思想

文獻參考:

《幼兒衝突行為及其干預對策》[N].宿州教育學院報.劉暢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從企業高管職位辭職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