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發現佩奇 玩具 小左爸爸 2019-08-21
"

導語:學齡前的兒童與學齡期的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孩子還太小,他們對於規則以及處理事情的方法,都還處在最初級的摸索過程。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干預。特別在孩子自己處理人際關係時,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他們會因為自身性格的不同,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有著不同的方法。而這些人際關係裡的瑣事,又會潛移默化的去影響他們的性格。

"

導語:學齡前的兒童與學齡期的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孩子還太小,他們對於規則以及處理事情的方法,都還處在最初級的摸索過程。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干預。特別在孩子自己處理人際關係時,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他們會因為自身性格的不同,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有著不同的方法。而這些人際關係裡的瑣事,又會潛移默化的去影響他們的性格。

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自我的孩子,最好儘快學會大度與包容

George是一個自控性有些差的男孩,他常常會因為不守規矩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他經常會到同學的父母面前去告狀,控訴他們的孩子又出手打人,或者又不跟他一起玩。為此他常常委屈的一個人先回家,晚飯後時也不想下樓玩。

George的委屈來自於太自我。

這一點我也並不意外,因為孩子的自我,多半來自於他們的有恃無恐。

George與Apple不同,他的父母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陪伴他。他的父親能夠與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瘋鬧,他的母親能夠每時每刻都在他身邊。而且他的每一個興趣班都有自己幼兒園同班的同學。每一天晚上,他都會在花壇與同班同學玩耍接近一個半小時。

他似乎擁有了Apple最缺失的環節。

"

導語:學齡前的兒童與學齡期的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孩子還太小,他們對於規則以及處理事情的方法,都還處在最初級的摸索過程。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干預。特別在孩子自己處理人際關係時,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他們會因為自身性格的不同,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有著不同的方法。而這些人際關係裡的瑣事,又會潛移默化的去影響他們的性格。

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自我的孩子,最好儘快學會大度與包容

George是一個自控性有些差的男孩,他常常會因為不守規矩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他經常會到同學的父母面前去告狀,控訴他們的孩子又出手打人,或者又不跟他一起玩。為此他常常委屈的一個人先回家,晚飯後時也不想下樓玩。

George的委屈來自於太自我。

這一點我也並不意外,因為孩子的自我,多半來自於他們的有恃無恐。

George與Apple不同,他的父母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陪伴他。他的父親能夠與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瘋鬧,他的母親能夠每時每刻都在他身邊。而且他的每一個興趣班都有自己幼兒園同班的同學。每一天晚上,他都會在花壇與同班同學玩耍接近一個半小時。

他似乎擁有了Apple最缺失的環節。

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然而他卻好像看起來並不太在意,是否真的有同學陪他玩,因為父母隨時可以陪他一起玩玩具。

以至於他在與同學做遊戲的時候,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規則來進行。在與同學瘋鬧的時候,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就會使他負氣回家。在生氣的時候,他會遷怒於身邊的任何一個同學。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George越是表現的如此,孩子們越是不願意與他一起玩耍。

但George是否真的不在乎朋友間的關係呢?當然不是的!

因為他總要離開父母,早上起床總要去幼兒園,在那裡只有老師和同學。而他這樣“個人主義”的性格,會讓他在幼兒園裡度過一個又一個難熬的日子。

試想一下,若在我們工作的環境裡,有一位這樣自我的同事,那麼他在公司將會是怎樣的遭遇。

可想而知George在幼兒園也是如此。

"

導語:學齡前的兒童與學齡期的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孩子還太小,他們對於規則以及處理事情的方法,都還處在最初級的摸索過程。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干預。特別在孩子自己處理人際關係時,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他們會因為自身性格的不同,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有著不同的方法。而這些人際關係裡的瑣事,又會潛移默化的去影響他們的性格。

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自我的孩子,最好儘快學會大度與包容

George是一個自控性有些差的男孩,他常常會因為不守規矩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他經常會到同學的父母面前去告狀,控訴他們的孩子又出手打人,或者又不跟他一起玩。為此他常常委屈的一個人先回家,晚飯後時也不想下樓玩。

George的委屈來自於太自我。

這一點我也並不意外,因為孩子的自我,多半來自於他們的有恃無恐。

George與Apple不同,他的父母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陪伴他。他的父親能夠與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瘋鬧,他的母親能夠每時每刻都在他身邊。而且他的每一個興趣班都有自己幼兒園同班的同學。每一天晚上,他都會在花壇與同班同學玩耍接近一個半小時。

他似乎擁有了Apple最缺失的環節。

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然而他卻好像看起來並不太在意,是否真的有同學陪他玩,因為父母隨時可以陪他一起玩玩具。

以至於他在與同學做遊戲的時候,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規則來進行。在與同學瘋鬧的時候,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就會使他負氣回家。在生氣的時候,他會遷怒於身邊的任何一個同學。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George越是表現的如此,孩子們越是不願意與他一起玩耍。

但George是否真的不在乎朋友間的關係呢?當然不是的!

因為他總要離開父母,早上起床總要去幼兒園,在那裡只有老師和同學。而他這樣“個人主義”的性格,會讓他在幼兒園裡度過一個又一個難熬的日子。

試想一下,若在我們工作的環境裡,有一位這樣自我的同事,那麼他在公司將會是怎樣的遭遇。

可想而知George在幼兒園也是如此。

孩子喜歡對朋友們發脾氣,小心“個人主義”佔領他的性格

但大多數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變得自我時,往往會認為孩子的脾氣不好,只是性格使然。更有些父母會認為是孩子的同學,在有針對性的在攻擊他。

George的有恃無恐使他開始變得自我,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苗頭,長此以往他的人生將受到巨大的損失。

George在這個階段,急需父母在日常中,向他傳遞“包容”的含義,要讓他分清“退讓”和“包容”的區別。

無論是從繪本、故事或是具體事件中,要讓他從別人身上發現“包容”的好處,以及“包容”的重要性。

當然,我認為父母能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是絕對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但同時也希望父母在發現孩子開始有些自我時,能儘快教他學會包容與大度,別讓“個人主義”佔領了他的性格。

(已化名處理,勿對號入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