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

什麼樣的公公婆婆是大家最想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大家的想法都是“對自己好不好的,面上過得去就得了。只要肯幫著帶娃,那這公公婆婆就很不錯了。”

聯想到那麼多朋友晚上被娃折騰的睡不好覺的經歷,我覺得她們說的對、

但是和另一個朋友的對話引起了我一段新的反思:她說她只要能自己帶,就不要老一輩的帶。因為老一輩的太容易溺愛孩子,而且觀念也陳舊,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當時我內心的OS是:你以為老一輩的觀念陳舊會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新一代的父母就一定能做到觀念不陳舊嗎?在家庭教育中,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如果細看,每個家族下面的每一代家長,他的思想會隨著自己的經歷有一定的變更,但是一定有一些東西,像是傳家寶一樣,作為保留項目往下傳播。

但是有趣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還能保持著一個類似的特性: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家長都會傾向於做保守派,想讓孩子少採坑,平穩的往下走。但是往往在他們還沒實行順暢的時候,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甚至於孩子長大了之後,依舊要抱怨父母:“我成了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那家長自然也不樂意了,於是是個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求知慾:這幫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產生,依舊來源於現在現在家長比較陳舊的想法,如果你正要給孩子制定規劃,或者正愁著他的成長問題。甚至於,你想做一個更會給孩子引路的家長,那麼歡迎來閱讀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

"

什麼樣的公公婆婆是大家最想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大家的想法都是“對自己好不好的,面上過得去就得了。只要肯幫著帶娃,那這公公婆婆就很不錯了。”

聯想到那麼多朋友晚上被娃折騰的睡不好覺的經歷,我覺得她們說的對、

但是和另一個朋友的對話引起了我一段新的反思:她說她只要能自己帶,就不要老一輩的帶。因為老一輩的太容易溺愛孩子,而且觀念也陳舊,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當時我內心的OS是:你以為老一輩的觀念陳舊會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新一代的父母就一定能做到觀念不陳舊嗎?在家庭教育中,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如果細看,每個家族下面的每一代家長,他的思想會隨著自己的經歷有一定的變更,但是一定有一些東西,像是傳家寶一樣,作為保留項目往下傳播。

但是有趣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還能保持著一個類似的特性: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家長都會傾向於做保守派,想讓孩子少採坑,平穩的往下走。但是往往在他們還沒實行順暢的時候,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甚至於孩子長大了之後,依舊要抱怨父母:“我成了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那家長自然也不樂意了,於是是個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求知慾:這幫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產生,依舊來源於現在現在家長比較陳舊的想法,如果你正要給孩子制定規劃,或者正愁著他的成長問題。甚至於,你想做一個更會給孩子引路的家長,那麼歡迎來閱讀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這本書主要通過各種社會現象來解釋人們心裡的固有觀念所造成的損失,書中會夾雜了大量的案例和金句,來表述:“思維裡的牆”究竟是怎麼限制人們的發展,讓人們產生誤解,浪費時間,減少潛能,走向失敗的。因為這本書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我今天主要想以家長的視角,從家長自己做選擇、家長為孩子做選擇與家長為孩子做保險這三種現象來闡述。

01家長做選擇

我想,大多數孩子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你真讓我寒心,我現在不離婚還都是為了你!言下之意是為了成全你不變成單親家庭的小孩,不會比後爸後媽欺負,我搭進去了我一生的幸福。

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代的時候,家族會對那些進宮的女孩子說:你們要努力吸引老公,多生孩子,最好做到又多又快的生男孩子。因為老公是會合法有新歡的,有孩子才能保證自己以後的地位。所以作為宮裡最大的頭頭,他去哪個宮都成了“恩澤”,他的花心成了“雨露均沾”的典範。

那麼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如今的“一夫一妻制”下,做妻子的就終於不必費心的要孩子了。但是很奇怪的是,現在依舊有一句話叫做“孩子是家庭的紐帶”。只不過它的存在換了一種形式,當父母的不離婚,想的是“我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為了孩子能不分心的去高考;為了孩子能在找對象的時候不被對象,甚至於對象的家庭嫌棄。最後,父母們終於感動了自己,並將“我都是為了你”壓過去。那這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們其實也想問一句:“既然你們為了我能付出這麼做,那能以後都不吵架嗎?”

這時候,我就很喜歡脫口秀大會上思文的段子,她說:我發現這一點成為了我很好的武器,不管我做什麼,只要我說我爸媽離婚了。其他小朋友都一副非常抱歉的樣子,轉眼就不生氣了還要拼命給我道歉。更有意思的是:為此我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因為他們都覺得這麼大的祕密你都肯跟我講,那你肯定是不把我當外人了!但是他們不知道,我事實上將她作為一種很酷的大殺器跟每個人都講了。

"

什麼樣的公公婆婆是大家最想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大家的想法都是“對自己好不好的,面上過得去就得了。只要肯幫著帶娃,那這公公婆婆就很不錯了。”

聯想到那麼多朋友晚上被娃折騰的睡不好覺的經歷,我覺得她們說的對、

但是和另一個朋友的對話引起了我一段新的反思:她說她只要能自己帶,就不要老一輩的帶。因為老一輩的太容易溺愛孩子,而且觀念也陳舊,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當時我內心的OS是:你以為老一輩的觀念陳舊會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新一代的父母就一定能做到觀念不陳舊嗎?在家庭教育中,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如果細看,每個家族下面的每一代家長,他的思想會隨著自己的經歷有一定的變更,但是一定有一些東西,像是傳家寶一樣,作為保留項目往下傳播。

但是有趣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還能保持著一個類似的特性: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家長都會傾向於做保守派,想讓孩子少採坑,平穩的往下走。但是往往在他們還沒實行順暢的時候,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甚至於孩子長大了之後,依舊要抱怨父母:“我成了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那家長自然也不樂意了,於是是個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求知慾:這幫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產生,依舊來源於現在現在家長比較陳舊的想法,如果你正要給孩子制定規劃,或者正愁著他的成長問題。甚至於,你想做一個更會給孩子引路的家長,那麼歡迎來閱讀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這本書主要通過各種社會現象來解釋人們心裡的固有觀念所造成的損失,書中會夾雜了大量的案例和金句,來表述:“思維裡的牆”究竟是怎麼限制人們的發展,讓人們產生誤解,浪費時間,減少潛能,走向失敗的。因為這本書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我今天主要想以家長的視角,從家長自己做選擇、家長為孩子做選擇與家長為孩子做保險這三種現象來闡述。

01家長做選擇

我想,大多數孩子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你真讓我寒心,我現在不離婚還都是為了你!言下之意是為了成全你不變成單親家庭的小孩,不會比後爸後媽欺負,我搭進去了我一生的幸福。

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代的時候,家族會對那些進宮的女孩子說:你們要努力吸引老公,多生孩子,最好做到又多又快的生男孩子。因為老公是會合法有新歡的,有孩子才能保證自己以後的地位。所以作為宮裡最大的頭頭,他去哪個宮都成了“恩澤”,他的花心成了“雨露均沾”的典範。

那麼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如今的“一夫一妻制”下,做妻子的就終於不必費心的要孩子了。但是很奇怪的是,現在依舊有一句話叫做“孩子是家庭的紐帶”。只不過它的存在換了一種形式,當父母的不離婚,想的是“我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為了孩子能不分心的去高考;為了孩子能在找對象的時候不被對象,甚至於對象的家庭嫌棄。最後,父母們終於感動了自己,並將“我都是為了你”壓過去。那這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們其實也想問一句:“既然你們為了我能付出這麼做,那能以後都不吵架嗎?”

這時候,我就很喜歡脫口秀大會上思文的段子,她說:我發現這一點成為了我很好的武器,不管我做什麼,只要我說我爸媽離婚了。其他小朋友都一副非常抱歉的樣子,轉眼就不生氣了還要拼命給我道歉。更有意思的是:為此我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因為他們都覺得這麼大的祕密你都肯跟我講,那你肯定是不把我當外人了!但是他們不知道,我事實上將她作為一種很酷的大殺器跟每個人都講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雖然把生活中的悲劇用很輕鬆的方式講出來往往能成為難得的喜劇,但是我認為這也是另一種可能。在這樣的可能中,思文沒有因為父母離婚而以一種受害者的姿態出現,把自己所有的失敗都攤在父母身上,而是作為了一個掌控者,將這樣一件看起來很悲慘的事情,變成了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這就是書中所提到的“受害者”與“掌控者”。

“受害者”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要把一切的責任往外推,當然與此同時,他推出去的還有自己的選擇權,他的命運不由自己掌控。通過這樣的方法來逃離短暫痛苦,哪怕是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控的長久折磨中去。

而對於“掌控者”來講,雖然沒了面子,什麼都要自己擔著,看上去特別的辛苦不值得。但是給掌控者最大的嘉獎就是:

每個事情都是生命的一個禮物,但是他們可以選擇是否要打開它。

所以,當孩子還小,家長們必須要做出選擇的時候,無論你認為這個選擇對孩子來講,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請做一名掌控者,承擔自己做的選擇,不後悔。

02 家長為孩子做選擇

很多人看到現在的孩子,都不禁由衷的感嘆一句:現在的孩子真是累哦。

可不是嗎?孩子生活的軌跡,在孩子還不懂得做出選擇的時候,父母就恨不得扛起孩子,燒著錢在賽道上窮追猛趕了。上學要上最貴最好的補習班;上班要找穩定的鐵飯碗;雖然學習的時候不要談對象,但是到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的時候了,哎呦喂那咱孩子可不能晚了!所以27歲的女孩子在婚姻市場就貶值了的消息傳遍了各個家長的耳朵裡,在婚介所,各個公園站滿的不是都不是適齡的小姑娘小夥子,而是適齡小姑娘小夥子的爸媽。

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那些所謂的標準真的還適應於現在的時代嗎?

在過去的時代裡,選了工作那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進了事業編或者當了公務員,那就是穩穩的鐵飯碗。但是現在呢?事業編大幅度縮水改制,更多的單位使用的都是合同制。即使真的去了個牢固比金堅的公司,幹著看上去不那麼累,能幹一輩子的工作。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永遠受領導喜歡,永遠不犯錯誤呢?誰又能保證在未來的時間裡,這些公司、這些制度依舊存在呢?

如果有一天,當父母的發現這些看著跟鐵桶似的工作都不存在了,剩下自己的傻娃子被踢出局,卻找不到自己任何的核心優勢再去競爭,那又該怎麼辦呢?畢竟,世界的瞬息萬變是不隨著家長的意志進行轉移的。

所以我非常喜歡卓卓與TT合作的那首《回到未來》,他唱“直到父親推開門祕密被發現/一把奪過我的歌詞撕成碎渣片/他對我說/你想太多/還想做歌/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麼貨。”

他也唱“你唱的越來越嫻熟/媽媽擔心你前途/她只是怕你過得不好/所以才讓你念書/別後悔/你現在選擇走的每一步/保管好自己/我只希望你別迷路。”

"

什麼樣的公公婆婆是大家最想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大家的想法都是“對自己好不好的,面上過得去就得了。只要肯幫著帶娃,那這公公婆婆就很不錯了。”

聯想到那麼多朋友晚上被娃折騰的睡不好覺的經歷,我覺得她們說的對、

但是和另一個朋友的對話引起了我一段新的反思:她說她只要能自己帶,就不要老一輩的帶。因為老一輩的太容易溺愛孩子,而且觀念也陳舊,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當時我內心的OS是:你以為老一輩的觀念陳舊會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新一代的父母就一定能做到觀念不陳舊嗎?在家庭教育中,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如果細看,每個家族下面的每一代家長,他的思想會隨著自己的經歷有一定的變更,但是一定有一些東西,像是傳家寶一樣,作為保留項目往下傳播。

但是有趣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還能保持著一個類似的特性: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家長都會傾向於做保守派,想讓孩子少採坑,平穩的往下走。但是往往在他們還沒實行順暢的時候,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甚至於孩子長大了之後,依舊要抱怨父母:“我成了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那家長自然也不樂意了,於是是個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求知慾:這幫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產生,依舊來源於現在現在家長比較陳舊的想法,如果你正要給孩子制定規劃,或者正愁著他的成長問題。甚至於,你想做一個更會給孩子引路的家長,那麼歡迎來閱讀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這本書主要通過各種社會現象來解釋人們心裡的固有觀念所造成的損失,書中會夾雜了大量的案例和金句,來表述:“思維裡的牆”究竟是怎麼限制人們的發展,讓人們產生誤解,浪費時間,減少潛能,走向失敗的。因為這本書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我今天主要想以家長的視角,從家長自己做選擇、家長為孩子做選擇與家長為孩子做保險這三種現象來闡述。

01家長做選擇

我想,大多數孩子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你真讓我寒心,我現在不離婚還都是為了你!言下之意是為了成全你不變成單親家庭的小孩,不會比後爸後媽欺負,我搭進去了我一生的幸福。

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代的時候,家族會對那些進宮的女孩子說:你們要努力吸引老公,多生孩子,最好做到又多又快的生男孩子。因為老公是會合法有新歡的,有孩子才能保證自己以後的地位。所以作為宮裡最大的頭頭,他去哪個宮都成了“恩澤”,他的花心成了“雨露均沾”的典範。

那麼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如今的“一夫一妻制”下,做妻子的就終於不必費心的要孩子了。但是很奇怪的是,現在依舊有一句話叫做“孩子是家庭的紐帶”。只不過它的存在換了一種形式,當父母的不離婚,想的是“我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為了孩子能不分心的去高考;為了孩子能在找對象的時候不被對象,甚至於對象的家庭嫌棄。最後,父母們終於感動了自己,並將“我都是為了你”壓過去。那這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們其實也想問一句:“既然你們為了我能付出這麼做,那能以後都不吵架嗎?”

這時候,我就很喜歡脫口秀大會上思文的段子,她說:我發現這一點成為了我很好的武器,不管我做什麼,只要我說我爸媽離婚了。其他小朋友都一副非常抱歉的樣子,轉眼就不生氣了還要拼命給我道歉。更有意思的是:為此我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因為他們都覺得這麼大的祕密你都肯跟我講,那你肯定是不把我當外人了!但是他們不知道,我事實上將她作為一種很酷的大殺器跟每個人都講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雖然把生活中的悲劇用很輕鬆的方式講出來往往能成為難得的喜劇,但是我認為這也是另一種可能。在這樣的可能中,思文沒有因為父母離婚而以一種受害者的姿態出現,把自己所有的失敗都攤在父母身上,而是作為了一個掌控者,將這樣一件看起來很悲慘的事情,變成了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這就是書中所提到的“受害者”與“掌控者”。

“受害者”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要把一切的責任往外推,當然與此同時,他推出去的還有自己的選擇權,他的命運不由自己掌控。通過這樣的方法來逃離短暫痛苦,哪怕是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控的長久折磨中去。

而對於“掌控者”來講,雖然沒了面子,什麼都要自己擔著,看上去特別的辛苦不值得。但是給掌控者最大的嘉獎就是:

每個事情都是生命的一個禮物,但是他們可以選擇是否要打開它。

所以,當孩子還小,家長們必須要做出選擇的時候,無論你認為這個選擇對孩子來講,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請做一名掌控者,承擔自己做的選擇,不後悔。

02 家長為孩子做選擇

很多人看到現在的孩子,都不禁由衷的感嘆一句:現在的孩子真是累哦。

可不是嗎?孩子生活的軌跡,在孩子還不懂得做出選擇的時候,父母就恨不得扛起孩子,燒著錢在賽道上窮追猛趕了。上學要上最貴最好的補習班;上班要找穩定的鐵飯碗;雖然學習的時候不要談對象,但是到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的時候了,哎呦喂那咱孩子可不能晚了!所以27歲的女孩子在婚姻市場就貶值了的消息傳遍了各個家長的耳朵裡,在婚介所,各個公園站滿的不是都不是適齡的小姑娘小夥子,而是適齡小姑娘小夥子的爸媽。

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那些所謂的標準真的還適應於現在的時代嗎?

在過去的時代裡,選了工作那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進了事業編或者當了公務員,那就是穩穩的鐵飯碗。但是現在呢?事業編大幅度縮水改制,更多的單位使用的都是合同制。即使真的去了個牢固比金堅的公司,幹著看上去不那麼累,能幹一輩子的工作。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永遠受領導喜歡,永遠不犯錯誤呢?誰又能保證在未來的時間裡,這些公司、這些制度依舊存在呢?

如果有一天,當父母的發現這些看著跟鐵桶似的工作都不存在了,剩下自己的傻娃子被踢出局,卻找不到自己任何的核心優勢再去競爭,那又該怎麼辦呢?畢竟,世界的瞬息萬變是不隨著家長的意志進行轉移的。

所以我非常喜歡卓卓與TT合作的那首《回到未來》,他唱“直到父親推開門祕密被發現/一把奪過我的歌詞撕成碎渣片/他對我說/你想太多/還想做歌/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麼貨。”

他也唱“你唱的越來越嫻熟/媽媽擔心你前途/她只是怕你過得不好/所以才讓你念書/別後悔/你現在選擇走的每一步/保管好自己/我只希望你別迷路。”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因為這段唱出了父母為了自己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天賦做出的限制,也唱出了孩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放棄的樣子。

所以在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古典認為:如果為了讓父母爽,而選擇自己不爽,是一個雙輸模式。但是如果堅持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情,而慢慢獲得了幸福,父母也會逐步認同,就達成了雙贏的模式,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你發現唯一能讓他們爽的方式往往是:先讓他們不爽。

而作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保證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下,放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成長。如果父母願意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可能也能迎來孩子的交心,畢竟,當父母安排好了每一步,在孩子眼裡成為了那個官方的、權威的存在的時候,你怎麼指望他能說出自己的心聲呢?

03家長為孩子做保險

那麼,愛操心的家長可能看到這裡就更憂慮了,孩子的現在不讓我操心,孩子的未來也不讓我插手,那我專注的給孩子攢錢買房總可以了吧?畢竟貨幣在貶值,有房子就有地方住了,不行愛可以賣,這也是一個保障。

但是,如果多看一些書,就會發現,富人是不拿房子當做資產的,它還極可能是一種負債,很多富人買了房子也是為了倒手再賣出,從而得到高價的彙報。如果你將它作為純粹的資產,那麼物業費、水電費、裝修費、包括為了買房而貸款還的債,就接踵而至了。

像巴菲特那樣會賺錢的投資者,在初期也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小夥子,當他讓妻子蘇珊做選擇,是現在就買一個小房子,還是去投資買個大房子的時候,蘇珊選擇了後者。於是他們在破舊的充滿老鼠的房子裡待了好幾年,即使後面賺了巨資,也依舊只是買了一套一般的房子,用更多的錢來投資。雖然巴菲特少有,蘇珊額選擇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但是我們會發現,在成功的投資者眼中,房子依舊是適用就好。

這時候,可能會有家長提出質疑:那如果按照你說的,不買房!不給孩子做這些準備那孩子怎麼找對象怎麼過日子啊?

但是我們會發現,像高曉鬆這樣的名人,看上去完全不缺錢花,他同樣不願意買房,結了婚還要租房住。

他說:“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了房就只剩下一個角落是我的。我沒也沒買房,但我倆都走遍了全世界。”

"

什麼樣的公公婆婆是大家最想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大家的想法都是“對自己好不好的,面上過得去就得了。只要肯幫著帶娃,那這公公婆婆就很不錯了。”

聯想到那麼多朋友晚上被娃折騰的睡不好覺的經歷,我覺得她們說的對、

但是和另一個朋友的對話引起了我一段新的反思:她說她只要能自己帶,就不要老一輩的帶。因為老一輩的太容易溺愛孩子,而且觀念也陳舊,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當時我內心的OS是:你以為老一輩的觀念陳舊會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新一代的父母就一定能做到觀念不陳舊嗎?在家庭教育中,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如果細看,每個家族下面的每一代家長,他的思想會隨著自己的經歷有一定的變更,但是一定有一些東西,像是傳家寶一樣,作為保留項目往下傳播。

但是有趣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還能保持著一個類似的特性: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家長都會傾向於做保守派,想讓孩子少採坑,平穩的往下走。但是往往在他們還沒實行順暢的時候,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甚至於孩子長大了之後,依舊要抱怨父母:“我成了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那家長自然也不樂意了,於是是個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求知慾:這幫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產生,依舊來源於現在現在家長比較陳舊的想法,如果你正要給孩子制定規劃,或者正愁著他的成長問題。甚至於,你想做一個更會給孩子引路的家長,那麼歡迎來閱讀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這本書主要通過各種社會現象來解釋人們心裡的固有觀念所造成的損失,書中會夾雜了大量的案例和金句,來表述:“思維裡的牆”究竟是怎麼限制人們的發展,讓人們產生誤解,浪費時間,減少潛能,走向失敗的。因為這本書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我今天主要想以家長的視角,從家長自己做選擇、家長為孩子做選擇與家長為孩子做保險這三種現象來闡述。

01家長做選擇

我想,大多數孩子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你真讓我寒心,我現在不離婚還都是為了你!言下之意是為了成全你不變成單親家庭的小孩,不會比後爸後媽欺負,我搭進去了我一生的幸福。

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代的時候,家族會對那些進宮的女孩子說:你們要努力吸引老公,多生孩子,最好做到又多又快的生男孩子。因為老公是會合法有新歡的,有孩子才能保證自己以後的地位。所以作為宮裡最大的頭頭,他去哪個宮都成了“恩澤”,他的花心成了“雨露均沾”的典範。

那麼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如今的“一夫一妻制”下,做妻子的就終於不必費心的要孩子了。但是很奇怪的是,現在依舊有一句話叫做“孩子是家庭的紐帶”。只不過它的存在換了一種形式,當父母的不離婚,想的是“我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為了孩子能不分心的去高考;為了孩子能在找對象的時候不被對象,甚至於對象的家庭嫌棄。最後,父母們終於感動了自己,並將“我都是為了你”壓過去。那這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們其實也想問一句:“既然你們為了我能付出這麼做,那能以後都不吵架嗎?”

這時候,我就很喜歡脫口秀大會上思文的段子,她說:我發現這一點成為了我很好的武器,不管我做什麼,只要我說我爸媽離婚了。其他小朋友都一副非常抱歉的樣子,轉眼就不生氣了還要拼命給我道歉。更有意思的是:為此我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因為他們都覺得這麼大的祕密你都肯跟我講,那你肯定是不把我當外人了!但是他們不知道,我事實上將她作為一種很酷的大殺器跟每個人都講了。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雖然把生活中的悲劇用很輕鬆的方式講出來往往能成為難得的喜劇,但是我認為這也是另一種可能。在這樣的可能中,思文沒有因為父母離婚而以一種受害者的姿態出現,把自己所有的失敗都攤在父母身上,而是作為了一個掌控者,將這樣一件看起來很悲慘的事情,變成了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這就是書中所提到的“受害者”與“掌控者”。

“受害者”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要把一切的責任往外推,當然與此同時,他推出去的還有自己的選擇權,他的命運不由自己掌控。通過這樣的方法來逃離短暫痛苦,哪怕是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控的長久折磨中去。

而對於“掌控者”來講,雖然沒了面子,什麼都要自己擔著,看上去特別的辛苦不值得。但是給掌控者最大的嘉獎就是:

每個事情都是生命的一個禮物,但是他們可以選擇是否要打開它。

所以,當孩子還小,家長們必須要做出選擇的時候,無論你認為這個選擇對孩子來講,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請做一名掌控者,承擔自己做的選擇,不後悔。

02 家長為孩子做選擇

很多人看到現在的孩子,都不禁由衷的感嘆一句:現在的孩子真是累哦。

可不是嗎?孩子生活的軌跡,在孩子還不懂得做出選擇的時候,父母就恨不得扛起孩子,燒著錢在賽道上窮追猛趕了。上學要上最貴最好的補習班;上班要找穩定的鐵飯碗;雖然學習的時候不要談對象,但是到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的時候了,哎呦喂那咱孩子可不能晚了!所以27歲的女孩子在婚姻市場就貶值了的消息傳遍了各個家長的耳朵裡,在婚介所,各個公園站滿的不是都不是適齡的小姑娘小夥子,而是適齡小姑娘小夥子的爸媽。

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那些所謂的標準真的還適應於現在的時代嗎?

在過去的時代裡,選了工作那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進了事業編或者當了公務員,那就是穩穩的鐵飯碗。但是現在呢?事業編大幅度縮水改制,更多的單位使用的都是合同制。即使真的去了個牢固比金堅的公司,幹著看上去不那麼累,能幹一輩子的工作。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永遠受領導喜歡,永遠不犯錯誤呢?誰又能保證在未來的時間裡,這些公司、這些制度依舊存在呢?

如果有一天,當父母的發現這些看著跟鐵桶似的工作都不存在了,剩下自己的傻娃子被踢出局,卻找不到自己任何的核心優勢再去競爭,那又該怎麼辦呢?畢竟,世界的瞬息萬變是不隨著家長的意志進行轉移的。

所以我非常喜歡卓卓與TT合作的那首《回到未來》,他唱“直到父親推開門祕密被發現/一把奪過我的歌詞撕成碎渣片/他對我說/你想太多/還想做歌/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麼貨。”

他也唱“你唱的越來越嫻熟/媽媽擔心你前途/她只是怕你過得不好/所以才讓你念書/別後悔/你現在選擇走的每一步/保管好自己/我只希望你別迷路。”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因為這段唱出了父母為了自己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天賦做出的限制,也唱出了孩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放棄的樣子。

所以在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古典認為:如果為了讓父母爽,而選擇自己不爽,是一個雙輸模式。但是如果堅持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情,而慢慢獲得了幸福,父母也會逐步認同,就達成了雙贏的模式,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你發現唯一能讓他們爽的方式往往是:先讓他們不爽。

而作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保證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下,放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成長。如果父母願意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可能也能迎來孩子的交心,畢竟,當父母安排好了每一步,在孩子眼裡成為了那個官方的、權威的存在的時候,你怎麼指望他能說出自己的心聲呢?

03家長為孩子做保險

那麼,愛操心的家長可能看到這裡就更憂慮了,孩子的現在不讓我操心,孩子的未來也不讓我插手,那我專注的給孩子攢錢買房總可以了吧?畢竟貨幣在貶值,有房子就有地方住了,不行愛可以賣,這也是一個保障。

但是,如果多看一些書,就會發現,富人是不拿房子當做資產的,它還極可能是一種負債,很多富人買了房子也是為了倒手再賣出,從而得到高價的彙報。如果你將它作為純粹的資產,那麼物業費、水電費、裝修費、包括為了買房而貸款還的債,就接踵而至了。

像巴菲特那樣會賺錢的投資者,在初期也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小夥子,當他讓妻子蘇珊做選擇,是現在就買一個小房子,還是去投資買個大房子的時候,蘇珊選擇了後者。於是他們在破舊的充滿老鼠的房子裡待了好幾年,即使後面賺了巨資,也依舊只是買了一套一般的房子,用更多的錢來投資。雖然巴菲特少有,蘇珊額選擇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但是我們會發現,在成功的投資者眼中,房子依舊是適用就好。

這時候,可能會有家長提出質疑:那如果按照你說的,不買房!不給孩子做這些準備那孩子怎麼找對象怎麼過日子啊?

但是我們會發現,像高曉鬆這樣的名人,看上去完全不缺錢花,他同樣不願意買房,結了婚還要租房住。

他說:“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了房就只剩下一個角落是我的。我沒也沒買房,但我倆都走遍了全世界。”

買房、存錢、進編制,父母的規劃真的科學嗎?這3點助你科學育兒

由此看來,投資房子,尚且不如投資孩子。

總的而言,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可以擺脫諸多的限制,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可以在親子關係中輕鬆很多,而且,父母也會幫助孩子迎來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與更大的空間。所以《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適合多種年齡層,很容易讀進去,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思,從而“掙脫思維裡的牆”,做生活的主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