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來自老人帶孩子中頻頻出現的安全隱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近日氣溫高,爺爺有些體力下降,放學後帶著孫子去買雪糕的時候,爺爺一時沒追上,孩子撞上一輛出租車,腿部骨折。

不僅小玲傷心,爺爺自己也十分自責,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

年輕人既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保姆這樣的“外人”手中,所以用“親情”作為鈕釦,讓退休的父母再次擔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到後輩的小家庭中“當牛做馬”。

這樣看來,隔代教育是受到當前中國社會“4-2-1”人口架構的影響,才逐漸形成趨勢,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02、摩擦不斷

年輕人委屈,老人又何嘗不委屈:本來養養花、打打太極拳的平靜養老生活,卻被一個小娃娃打破了,從此過上“費力不討好”的日子。

雙方都有苦說不出,隔代養育中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打結。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來自老人帶孩子中頻頻出現的安全隱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近日氣溫高,爺爺有些體力下降,放學後帶著孫子去買雪糕的時候,爺爺一時沒追上,孩子撞上一輛出租車,腿部骨折。

不僅小玲傷心,爺爺自己也十分自責,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

年輕人既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保姆這樣的“外人”手中,所以用“親情”作為鈕釦,讓退休的父母再次擔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到後輩的小家庭中“當牛做馬”。

這樣看來,隔代教育是受到當前中國社會“4-2-1”人口架構的影響,才逐漸形成趨勢,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02、摩擦不斷

年輕人委屈,老人又何嘗不委屈:本來養養花、打打太極拳的平靜養老生活,卻被一個小娃娃打破了,從此過上“費力不討好”的日子。

雙方都有苦說不出,隔代養育中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打結。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某新聞網站關於隔代撫養的問題做了一期訪談,讓身處其中的老人和年輕父母談談自己的看法,兩邊很明顯都在自說自話。

老人們說:“覺得年輕父母們有點不負責任,還說是我們嬌慣孩子。孩子吃飯不好就說我們養育方式不對;孩子有點小要求時非不滿足還招他哭…他們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那什麼‘早教’理念。孫女還不到2歲,週末她媽媽都要帶她上音樂課、親子班…一次課差不多100多塊錢!非帶孩子跑那麼遠的地方、花那麼多錢玩,真想不通!”

“白天打無數個電話回家,一會兒問喝奶了沒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開水衝的;一會又問大便了沒有,給沒給用護臀膏……明擺著對我不信任。”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來自老人帶孩子中頻頻出現的安全隱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近日氣溫高,爺爺有些體力下降,放學後帶著孫子去買雪糕的時候,爺爺一時沒追上,孩子撞上一輛出租車,腿部骨折。

不僅小玲傷心,爺爺自己也十分自責,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

年輕人既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保姆這樣的“外人”手中,所以用“親情”作為鈕釦,讓退休的父母再次擔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到後輩的小家庭中“當牛做馬”。

這樣看來,隔代教育是受到當前中國社會“4-2-1”人口架構的影響,才逐漸形成趨勢,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02、摩擦不斷

年輕人委屈,老人又何嘗不委屈:本來養養花、打打太極拳的平靜養老生活,卻被一個小娃娃打破了,從此過上“費力不討好”的日子。

雙方都有苦說不出,隔代養育中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打結。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某新聞網站關於隔代撫養的問題做了一期訪談,讓身處其中的老人和年輕父母談談自己的看法,兩邊很明顯都在自說自話。

老人們說:“覺得年輕父母們有點不負責任,還說是我們嬌慣孩子。孩子吃飯不好就說我們養育方式不對;孩子有點小要求時非不滿足還招他哭…他們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那什麼‘早教’理念。孫女還不到2歲,週末她媽媽都要帶她上音樂課、親子班…一次課差不多100多塊錢!非帶孩子跑那麼遠的地方、花那麼多錢玩,真想不通!”

“白天打無數個電話回家,一會兒問喝奶了沒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開水衝的;一會又問大便了沒有,給沒給用護臀膏……明擺著對我不信任。”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年輕父母們說:“奶奶太粗心,總有些潛在的危險她不小心;爺爺太溺愛,一聲都不讓哭,一哭一鬧趕緊遂了他的心願,家裡玩具堆成山——孩子現在只有八個月,隔代育兒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

“他們不會按照你的想法去帶,餵養方式(自己吃的東西吐出來再喂到孩子嘴裡)、早期教育(太過溺愛孩子,反對子女給孫子報早教班)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老人會不由自主的溺愛孩子,但是這個溺愛會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往細了說有時候老人說話有方言,我覺得這樣對孩子也不好。當然,最重要的是最後很有可能因為孩子和老人產生不可化解的矛盾,這個最讓人頭痛。”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來自老人帶孩子中頻頻出現的安全隱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近日氣溫高,爺爺有些體力下降,放學後帶著孫子去買雪糕的時候,爺爺一時沒追上,孩子撞上一輛出租車,腿部骨折。

不僅小玲傷心,爺爺自己也十分自責,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

年輕人既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保姆這樣的“外人”手中,所以用“親情”作為鈕釦,讓退休的父母再次擔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到後輩的小家庭中“當牛做馬”。

這樣看來,隔代教育是受到當前中國社會“4-2-1”人口架構的影響,才逐漸形成趨勢,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02、摩擦不斷

年輕人委屈,老人又何嘗不委屈:本來養養花、打打太極拳的平靜養老生活,卻被一個小娃娃打破了,從此過上“費力不討好”的日子。

雙方都有苦說不出,隔代養育中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打結。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某新聞網站關於隔代撫養的問題做了一期訪談,讓身處其中的老人和年輕父母談談自己的看法,兩邊很明顯都在自說自話。

老人們說:“覺得年輕父母們有點不負責任,還說是我們嬌慣孩子。孩子吃飯不好就說我們養育方式不對;孩子有點小要求時非不滿足還招他哭…他們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那什麼‘早教’理念。孫女還不到2歲,週末她媽媽都要帶她上音樂課、親子班…一次課差不多100多塊錢!非帶孩子跑那麼遠的地方、花那麼多錢玩,真想不通!”

“白天打無數個電話回家,一會兒問喝奶了沒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開水衝的;一會又問大便了沒有,給沒給用護臀膏……明擺著對我不信任。”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年輕父母們說:“奶奶太粗心,總有些潛在的危險她不小心;爺爺太溺愛,一聲都不讓哭,一哭一鬧趕緊遂了他的心願,家裡玩具堆成山——孩子現在只有八個月,隔代育兒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

“他們不會按照你的想法去帶,餵養方式(自己吃的東西吐出來再喂到孩子嘴裡)、早期教育(太過溺愛孩子,反對子女給孫子報早教班)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老人會不由自主的溺愛孩子,但是這個溺愛會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往細了說有時候老人說話有方言,我覺得這樣對孩子也不好。當然,最重要的是最後很有可能因為孩子和老人產生不可化解的矛盾,這個最讓人頭痛。”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03、養和育,各有先

隔代教育,根本上在於教育觀念的差別。

為人父母,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需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而不是在孩子出現了問題的時候,怪老人帶不好,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來自老人帶孩子中頻頻出現的安全隱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近日氣溫高,爺爺有些體力下降,放學後帶著孫子去買雪糕的時候,爺爺一時沒追上,孩子撞上一輛出租車,腿部骨折。

不僅小玲傷心,爺爺自己也十分自責,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

年輕人既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保姆這樣的“外人”手中,所以用“親情”作為鈕釦,讓退休的父母再次擔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到後輩的小家庭中“當牛做馬”。

這樣看來,隔代教育是受到當前中國社會“4-2-1”人口架構的影響,才逐漸形成趨勢,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02、摩擦不斷

年輕人委屈,老人又何嘗不委屈:本來養養花、打打太極拳的平靜養老生活,卻被一個小娃娃打破了,從此過上“費力不討好”的日子。

雙方都有苦說不出,隔代養育中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打結。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某新聞網站關於隔代撫養的問題做了一期訪談,讓身處其中的老人和年輕父母談談自己的看法,兩邊很明顯都在自說自話。

老人們說:“覺得年輕父母們有點不負責任,還說是我們嬌慣孩子。孩子吃飯不好就說我們養育方式不對;孩子有點小要求時非不滿足還招他哭…他們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那什麼‘早教’理念。孫女還不到2歲,週末她媽媽都要帶她上音樂課、親子班…一次課差不多100多塊錢!非帶孩子跑那麼遠的地方、花那麼多錢玩,真想不通!”

“白天打無數個電話回家,一會兒問喝奶了沒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開水衝的;一會又問大便了沒有,給沒給用護臀膏……明擺著對我不信任。”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年輕父母們說:“奶奶太粗心,總有些潛在的危險她不小心;爺爺太溺愛,一聲都不讓哭,一哭一鬧趕緊遂了他的心願,家裡玩具堆成山——孩子現在只有八個月,隔代育兒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

“他們不會按照你的想法去帶,餵養方式(自己吃的東西吐出來再喂到孩子嘴裡)、早期教育(太過溺愛孩子,反對子女給孫子報早教班)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老人會不由自主的溺愛孩子,但是這個溺愛會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往細了說有時候老人說話有方言,我覺得這樣對孩子也不好。當然,最重要的是最後很有可能因為孩子和老人產生不可化解的矛盾,這個最讓人頭痛。”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03、養和育,各有先

隔代教育,根本上在於教育觀念的差別。

為人父母,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需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而不是在孩子出現了問題的時候,怪老人帶不好,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由於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的觀念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分歧,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就要求家庭教育中形成“合力”,而不是傳統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比如面對孩子挑食的問題,普通隔代育兒家庭,媽媽指出並要求孩子吃點蔬菜的時候,奶奶可能就會說:孩子吃得飽就好,不用管那麼多!

久而久之,媽媽的提醒起不到作用,奶奶的寵溺反而被利用,逐漸養出孩子嬌氣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教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教育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可以說絕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兒方面都需要上一輩的幫助。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在社會新聞中,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老人們帶完兒子又帶孫子,勞苦,但功高不高?

01、無奈之選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導師王極盛一直致力於研究國內教育現狀,在他看來,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於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不可否認,老人家帶過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養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掛在嘴邊,但在年輕人眼裡,他們的育兒經真的經得住考驗嗎?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鬆。

一部分老人喜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教育方式,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堅持著一貫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觀點。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輕時候育兒或許嚴厲過,但那是物質條件不充裕情況下的無奈,年老後面對孫子,則會因為“補償心理”而掉入另一個極端:無限度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來自老人帶孩子中頻頻出現的安全隱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近日氣溫高,爺爺有些體力下降,放學後帶著孫子去買雪糕的時候,爺爺一時沒追上,孩子撞上一輛出租車,腿部骨折。

不僅小玲傷心,爺爺自己也十分自責,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

年輕人既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保姆這樣的“外人”手中,所以用“親情”作為鈕釦,讓退休的父母再次擔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到後輩的小家庭中“當牛做馬”。

這樣看來,隔代教育是受到當前中國社會“4-2-1”人口架構的影響,才逐漸形成趨勢,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02、摩擦不斷

年輕人委屈,老人又何嘗不委屈:本來養養花、打打太極拳的平靜養老生活,卻被一個小娃娃打破了,從此過上“費力不討好”的日子。

雙方都有苦說不出,隔代養育中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打結。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某新聞網站關於隔代撫養的問題做了一期訪談,讓身處其中的老人和年輕父母談談自己的看法,兩邊很明顯都在自說自話。

老人們說:“覺得年輕父母們有點不負責任,還說是我們嬌慣孩子。孩子吃飯不好就說我們養育方式不對;孩子有點小要求時非不滿足還招他哭…他們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那什麼‘早教’理念。孫女還不到2歲,週末她媽媽都要帶她上音樂課、親子班…一次課差不多100多塊錢!非帶孩子跑那麼遠的地方、花那麼多錢玩,真想不通!”

“白天打無數個電話回家,一會兒問喝奶了沒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開水衝的;一會又問大便了沒有,給沒給用護臀膏……明擺著對我不信任。”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年輕父母們說:“奶奶太粗心,總有些潛在的危險她不小心;爺爺太溺愛,一聲都不讓哭,一哭一鬧趕緊遂了他的心願,家裡玩具堆成山——孩子現在只有八個月,隔代育兒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

“他們不會按照你的想法去帶,餵養方式(自己吃的東西吐出來再喂到孩子嘴裡)、早期教育(太過溺愛孩子,反對子女給孫子報早教班)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老人會不由自主的溺愛孩子,但是這個溺愛會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往細了說有時候老人說話有方言,我覺得這樣對孩子也不好。當然,最重要的是最後很有可能因為孩子和老人產生不可化解的矛盾,這個最讓人頭痛。”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03、養和育,各有先

隔代教育,根本上在於教育觀念的差別。

為人父母,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需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而不是在孩子出現了問題的時候,怪老人帶不好,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由於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的觀念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分歧,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就要求家庭教育中形成“合力”,而不是傳統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比如面對孩子挑食的問題,普通隔代育兒家庭,媽媽指出並要求孩子吃點蔬菜的時候,奶奶可能就會說:孩子吃得飽就好,不用管那麼多!

久而久之,媽媽的提醒起不到作用,奶奶的寵溺反而被利用,逐漸養出孩子嬌氣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中科院專家解讀隔代教育:老人養孩子,年輕人該幹什麼?


換個情境,假如家庭成員面對具體的問題能統一觀念,奶奶面對孫子求援的目光,就能對孫子表明自己的觀點:多吃蔬菜,才能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壯。

父母的教育是不可取代的,老人只能作為照顧孩子的助力,絕不是教育孩子的主體。

換句話說,在“養育”二字中,老人如果主動承擔了“養”,年輕父母更應該主動承擔起“育”的重任,這就要求每一位父母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職責,與老人形成“統一戰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