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林紫在她的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寫道:不是因為世界安全了,我們才安全,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內在的安全感,世界才能夠漸漸安寧和安全起來。

那麼內在安全感是什麼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安全感”的一段定義是這樣的:
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就像一盞一直點亮在心頭燈,不管我們處在多麼糟糕的境遇、多麼黑暗的角落,這盞燈發出的光始終能夠溫暖我們,給我們信念,支持著我們走出困境。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林紫在她的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寫道:不是因為世界安全了,我們才安全,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內在的安全感,世界才能夠漸漸安寧和安全起來。

那麼內在安全感是什麼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安全感”的一段定義是這樣的:
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就像一盞一直點亮在心頭燈,不管我們處在多麼糟糕的境遇、多麼黑暗的角落,這盞燈發出的光始終能夠溫暖我們,給我們信念,支持著我們走出困境。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從教養孩子方面來說一說父母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怎樣的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往往缺乏內心的力量,面對自己周圍發生的問題掌控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容易陷入暴躁和焦慮的情緒當中,並且在有意或無意之下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

沒有“安全感”的家長在教養孩子上會出現的幾種情況:

1、控制和強勢

這類家長對孩子控制慾很強,性格強勢,喜歡大包大攬,給孩子自認為好的一切,從不關心孩子的意願。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喬英子就是典型的控制性教養方式。她為了給給喬英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把她的房間裝上隔音牆,但卻在客廳和房間那面牆上打了一個玻璃窗,隨時監控著女兒;在學校誓師大會上,宋倩不顧英子的感受,擅自在氣球上改了英子的夢想大學,還逼她必須要考到700分以上。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要麼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麼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喬英子就是第二種,劇中,她用自殺的方式向母親表達反抗。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林紫在她的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寫道:不是因為世界安全了,我們才安全,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內在的安全感,世界才能夠漸漸安寧和安全起來。

那麼內在安全感是什麼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安全感”的一段定義是這樣的:
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就像一盞一直點亮在心頭燈,不管我們處在多麼糟糕的境遇、多麼黑暗的角落,這盞燈發出的光始終能夠溫暖我們,給我們信念,支持著我們走出困境。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從教養孩子方面來說一說父母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怎樣的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往往缺乏內心的力量,面對自己周圍發生的問題掌控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容易陷入暴躁和焦慮的情緒當中,並且在有意或無意之下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

沒有“安全感”的家長在教養孩子上會出現的幾種情況:

1、控制和強勢

這類家長對孩子控制慾很強,性格強勢,喜歡大包大攬,給孩子自認為好的一切,從不關心孩子的意願。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喬英子就是典型的控制性教養方式。她為了給給喬英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把她的房間裝上隔音牆,但卻在客廳和房間那面牆上打了一個玻璃窗,隨時監控著女兒;在學校誓師大會上,宋倩不顧英子的感受,擅自在氣球上改了英子的夢想大學,還逼她必須要考到700分以上。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要麼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麼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喬英子就是第二種,劇中,她用自殺的方式向母親表達反抗。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2、攻擊與防禦

有的爸爸媽媽保護孩子的方式像是母雞護著小雞,一旦他們認為孩子遇到危險就會呈現出攻或者防禦狀態。

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發生摩擦或者爭執,這類家長總是還沒搞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擋在孩子面前,深怕自己孩子吃虧,對別人惡語相向,甚至出手傷人。這種行為表面看上去強大,背後隱藏著的是內心深深的恐懼和脆弱。那麼父母的行為模式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他們也同樣學會了攻擊或者防禦,結果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不受歡迎,交不到真心朋友。

3、忙於工作,忽略家庭

工作狂的父母把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建立在物質的滿足和假設之上。他們希望能通過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生活環境、以及幸福感。但實際情況上卻難以做到,這樣的父母因為工作,要對外部有持續強度的輸出,不得不犧牲陪伴家庭的時間,不要說孩子了,就連伴侶都難以得到他們的時間。即使有時間在家,也是不安的手機不離手,很難給到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這幾類父母的本意都是愛孩子的,絕不是有意要傷害孩子,只是沒有從內在深處去檢視自身“安全感”的問題,他們不瞭解只有父母有“安全感”才能教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林紫在她的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寫道:不是因為世界安全了,我們才安全,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內在的安全感,世界才能夠漸漸安寧和安全起來。

那麼內在安全感是什麼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安全感”的一段定義是這樣的:
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就像一盞一直點亮在心頭燈,不管我們處在多麼糟糕的境遇、多麼黑暗的角落,這盞燈發出的光始終能夠溫暖我們,給我們信念,支持著我們走出困境。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從教養孩子方面來說一說父母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怎樣的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往往缺乏內心的力量,面對自己周圍發生的問題掌控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容易陷入暴躁和焦慮的情緒當中,並且在有意或無意之下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

沒有“安全感”的家長在教養孩子上會出現的幾種情況:

1、控制和強勢

這類家長對孩子控制慾很強,性格強勢,喜歡大包大攬,給孩子自認為好的一切,從不關心孩子的意願。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喬英子就是典型的控制性教養方式。她為了給給喬英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把她的房間裝上隔音牆,但卻在客廳和房間那面牆上打了一個玻璃窗,隨時監控著女兒;在學校誓師大會上,宋倩不顧英子的感受,擅自在氣球上改了英子的夢想大學,還逼她必須要考到700分以上。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要麼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麼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喬英子就是第二種,劇中,她用自殺的方式向母親表達反抗。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2、攻擊與防禦

有的爸爸媽媽保護孩子的方式像是母雞護著小雞,一旦他們認為孩子遇到危險就會呈現出攻或者防禦狀態。

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發生摩擦或者爭執,這類家長總是還沒搞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擋在孩子面前,深怕自己孩子吃虧,對別人惡語相向,甚至出手傷人。這種行為表面看上去強大,背後隱藏著的是內心深深的恐懼和脆弱。那麼父母的行為模式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他們也同樣學會了攻擊或者防禦,結果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不受歡迎,交不到真心朋友。

3、忙於工作,忽略家庭

工作狂的父母把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建立在物質的滿足和假設之上。他們希望能通過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生活環境、以及幸福感。但實際情況上卻難以做到,這樣的父母因為工作,要對外部有持續強度的輸出,不得不犧牲陪伴家庭的時間,不要說孩子了,就連伴侶都難以得到他們的時間。即使有時間在家,也是不安的手機不離手,很難給到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這幾類父母的本意都是愛孩子的,絕不是有意要傷害孩子,只是沒有從內在深處去檢視自身“安全感”的問題,他們不瞭解只有父母有“安全感”才能教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有真正安全感的家長會怎麼做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正確的做法。

五條安全感指標

《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書中舉例到:

01、允許孩子犯錯

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小孩,犯錯或者體驗走彎路是“天賦人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學習,成長起來的。真正有“安全感”的父母,願意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懂得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走彎路,去犯錯。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孩子可以從挫折中學習,得到相應的經驗。即使他們受到了傷害或者浪費了時間,但能學會更多獨立和探索的能力。

02、沒有戀子情結

戀子情結就是父母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比伴侶還重,與孩子是一種過度的親密關係。像我的好友茜茜就是這樣,見不到孩子就像失去了自我一樣。更有一些媽媽們會在孩子已經很大之後,仍然不斷地想要和孩子保持嬰兒時期的養育關係,孩子不在身邊或者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時,媽媽們就感覺到被拋棄。這類父母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與孩子的依戀關係之上。

孩子固然很重要,但父母如果只以孩子為中心,圍著孩子團團轉,放棄工作、放棄社交,放棄自我,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優秀的家長是要學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來調節相處方式,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的同時也能活出自我價值。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林紫在她的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寫道:不是因為世界安全了,我們才安全,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內在的安全感,世界才能夠漸漸安寧和安全起來。

那麼內在安全感是什麼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安全感”的一段定義是這樣的:
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就像一盞一直點亮在心頭燈,不管我們處在多麼糟糕的境遇、多麼黑暗的角落,這盞燈發出的光始終能夠溫暖我們,給我們信念,支持著我們走出困境。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從教養孩子方面來說一說父母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怎樣的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往往缺乏內心的力量,面對自己周圍發生的問題掌控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容易陷入暴躁和焦慮的情緒當中,並且在有意或無意之下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

沒有“安全感”的家長在教養孩子上會出現的幾種情況:

1、控制和強勢

這類家長對孩子控制慾很強,性格強勢,喜歡大包大攬,給孩子自認為好的一切,從不關心孩子的意願。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喬英子就是典型的控制性教養方式。她為了給給喬英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把她的房間裝上隔音牆,但卻在客廳和房間那面牆上打了一個玻璃窗,隨時監控著女兒;在學校誓師大會上,宋倩不顧英子的感受,擅自在氣球上改了英子的夢想大學,還逼她必須要考到700分以上。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要麼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麼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喬英子就是第二種,劇中,她用自殺的方式向母親表達反抗。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2、攻擊與防禦

有的爸爸媽媽保護孩子的方式像是母雞護著小雞,一旦他們認為孩子遇到危險就會呈現出攻或者防禦狀態。

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發生摩擦或者爭執,這類家長總是還沒搞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擋在孩子面前,深怕自己孩子吃虧,對別人惡語相向,甚至出手傷人。這種行為表面看上去強大,背後隱藏著的是內心深深的恐懼和脆弱。那麼父母的行為模式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他們也同樣學會了攻擊或者防禦,結果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不受歡迎,交不到真心朋友。

3、忙於工作,忽略家庭

工作狂的父母把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建立在物質的滿足和假設之上。他們希望能通過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生活環境、以及幸福感。但實際情況上卻難以做到,這樣的父母因為工作,要對外部有持續強度的輸出,不得不犧牲陪伴家庭的時間,不要說孩子了,就連伴侶都難以得到他們的時間。即使有時間在家,也是不安的手機不離手,很難給到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這幾類父母的本意都是愛孩子的,絕不是有意要傷害孩子,只是沒有從內在深處去檢視自身“安全感”的問題,他們不瞭解只有父母有“安全感”才能教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有真正安全感的家長會怎麼做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正確的做法。

五條安全感指標

《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書中舉例到:

01、允許孩子犯錯

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小孩,犯錯或者體驗走彎路是“天賦人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學習,成長起來的。真正有“安全感”的父母,願意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懂得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走彎路,去犯錯。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孩子可以從挫折中學習,得到相應的經驗。即使他們受到了傷害或者浪費了時間,但能學會更多獨立和探索的能力。

02、沒有戀子情結

戀子情結就是父母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比伴侶還重,與孩子是一種過度的親密關係。像我的好友茜茜就是這樣,見不到孩子就像失去了自我一樣。更有一些媽媽們會在孩子已經很大之後,仍然不斷地想要和孩子保持嬰兒時期的養育關係,孩子不在身邊或者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時,媽媽們就感覺到被拋棄。這類父母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與孩子的依戀關係之上。

孩子固然很重要,但父母如果只以孩子為中心,圍著孩子團團轉,放棄工作、放棄社交,放棄自我,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優秀的家長是要學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來調節相處方式,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的同時也能活出自我價值。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03、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是一句老話,是一種對孩子未來抱有開放的心態。這類父母不把孩子的未來強行捆綁在自己身上,相信孩子的未來更多的依靠他們自身能力的養成。這種相信的力量會給孩子莫大的自信,促使孩子創造出內心力量,從而更好的面對和迎接生活中的挑戰。

04、正向溝通,而不是負向否定

孩子發生問題或犯錯時,用正面的話語去溝通討論,而不是負面的打擊、恐嚇。舉一個發生在我家的事情,女兒這兩天剛上小學,到了學校要做自我介紹,她說自己不敢上臺。我說:你上臺說了,大膽的介紹了自己,那麼就會有很多小朋友都認識你,和你做朋友。這是正向的溝通。而她爸接著說:你要是都不敢的話,那老師和同學都不會喜歡你。這就是負向的否定。

總結一下積極的話語都是正向的,消極的話語就是負向的。積極的話語使人向上,沐浴在正向溝通裡的孩子就會形成積極的人生心態。

05、情緒分離

大家都知道輔導孩子作業是家長的一大難題。家長工作累了一天或者忙於家庭瑣事後,又看見孩子學習不認真或者認為孩子笨,情緒失控就容易失控,衝孩子大吼大叫,踢桌子、摔本子,甚至血管爆裂進醫院。真正有安全感的父母,懂得把情緒跟問題分離開來,對自己的情緒有更深的覺察和主動責任擔當的意識,而不是總以為是孩子的行為原因才導致了自己情緒失控。輔導作業之所以那麼難,是家長本身的焦慮心態,再往下檢索就會發現“安全感”的問題。

"

幼兒園已經開學第三天了,好友茜茜早上卻把她的兒子給帶回家了。孩子到班級門口,死活不進教室,撕心裂肺的哭,茜茜本來就捨不得兒子,孩子這麼一哭更是捨不得了,抱起兒子就回家了。回家後又苦惱不已,給我打電話問孩子不上幼兒園怎麼辦?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之間會產生分離焦慮,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順利度過。

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嚴重,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嚴重的困擾。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哭鬧不止;父母離開孩子後,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處在焦慮之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類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家庭,背後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什麼是父母的安全感

說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現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視。像茜茜這樣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給予充分的陪伴,給孩子來自家庭內部的“安全感”。那爸爸們呢,就努力的賺錢,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外部“安全感”的支撐。

我們似乎都在忙著如何給孩子構建“安全感”,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請,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身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是焦慮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即使給孩子再多的陪伴,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是事與願違。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是很難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安全感”的問題時,先問一問自己:我是否是個有安全感的父母?

很多人會說,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生活壓力那麼大,這個世界中又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怎麼能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呢。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林紫在她的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寫道:不是因為世界安全了,我們才安全,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內在的安全感,世界才能夠漸漸安寧和安全起來。

那麼內在安全感是什麼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安全感”的一段定義是這樣的:
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就像一盞一直點亮在心頭燈,不管我們處在多麼糟糕的境遇、多麼黑暗的角落,這盞燈發出的光始終能夠溫暖我們,給我們信念,支持著我們走出困境。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從教養孩子方面來說一說父母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怎樣的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往往缺乏內心的力量,面對自己周圍發生的問題掌控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容易陷入暴躁和焦慮的情緒當中,並且在有意或無意之下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

沒有“安全感”的家長在教養孩子上會出現的幾種情況:

1、控制和強勢

這類家長對孩子控制慾很強,性格強勢,喜歡大包大攬,給孩子自認為好的一切,從不關心孩子的意願。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喬英子就是典型的控制性教養方式。她為了給給喬英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把她的房間裝上隔音牆,但卻在客廳和房間那面牆上打了一個玻璃窗,隨時監控著女兒;在學校誓師大會上,宋倩不顧英子的感受,擅自在氣球上改了英子的夢想大學,還逼她必須要考到700分以上。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要麼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麼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喬英子就是第二種,劇中,她用自殺的方式向母親表達反抗。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2、攻擊與防禦

有的爸爸媽媽保護孩子的方式像是母雞護著小雞,一旦他們認為孩子遇到危險就會呈現出攻或者防禦狀態。

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發生摩擦或者爭執,這類家長總是還沒搞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擋在孩子面前,深怕自己孩子吃虧,對別人惡語相向,甚至出手傷人。這種行為表面看上去強大,背後隱藏著的是內心深深的恐懼和脆弱。那麼父母的行為模式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他們也同樣學會了攻擊或者防禦,結果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不受歡迎,交不到真心朋友。

3、忙於工作,忽略家庭

工作狂的父母把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建立在物質的滿足和假設之上。他們希望能通過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生活環境、以及幸福感。但實際情況上卻難以做到,這樣的父母因為工作,要對外部有持續強度的輸出,不得不犧牲陪伴家庭的時間,不要說孩子了,就連伴侶都難以得到他們的時間。即使有時間在家,也是不安的手機不離手,很難給到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這幾類父母的本意都是愛孩子的,絕不是有意要傷害孩子,只是沒有從內在深處去檢視自身“安全感”的問題,他們不瞭解只有父母有“安全感”才能教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有真正安全感的家長會怎麼做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正確的做法。

五條安全感指標

《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書中舉例到:

01、允許孩子犯錯

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小孩,犯錯或者體驗走彎路是“天賦人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學習,成長起來的。真正有“安全感”的父母,願意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懂得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走彎路,去犯錯。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孩子可以從挫折中學習,得到相應的經驗。即使他們受到了傷害或者浪費了時間,但能學會更多獨立和探索的能力。

02、沒有戀子情結

戀子情結就是父母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比伴侶還重,與孩子是一種過度的親密關係。像我的好友茜茜就是這樣,見不到孩子就像失去了自我一樣。更有一些媽媽們會在孩子已經很大之後,仍然不斷地想要和孩子保持嬰兒時期的養育關係,孩子不在身邊或者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時,媽媽們就感覺到被拋棄。這類父母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與孩子的依戀關係之上。

孩子固然很重要,但父母如果只以孩子為中心,圍著孩子團團轉,放棄工作、放棄社交,放棄自我,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優秀的家長是要學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來調節相處方式,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的同時也能活出自我價值。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03、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是一句老話,是一種對孩子未來抱有開放的心態。這類父母不把孩子的未來強行捆綁在自己身上,相信孩子的未來更多的依靠他們自身能力的養成。這種相信的力量會給孩子莫大的自信,促使孩子創造出內心力量,從而更好的面對和迎接生活中的挑戰。

04、正向溝通,而不是負向否定

孩子發生問題或犯錯時,用正面的話語去溝通討論,而不是負面的打擊、恐嚇。舉一個發生在我家的事情,女兒這兩天剛上小學,到了學校要做自我介紹,她說自己不敢上臺。我說:你上臺說了,大膽的介紹了自己,那麼就會有很多小朋友都認識你,和你做朋友。這是正向的溝通。而她爸接著說:你要是都不敢的話,那老師和同學都不會喜歡你。這就是負向的否定。

總結一下積極的話語都是正向的,消極的話語就是負向的。積極的話語使人向上,沐浴在正向溝通裡的孩子就會形成積極的人生心態。

05、情緒分離

大家都知道輔導孩子作業是家長的一大難題。家長工作累了一天或者忙於家庭瑣事後,又看見孩子學習不認真或者認為孩子笨,情緒失控就容易失控,衝孩子大吼大叫,踢桌子、摔本子,甚至血管爆裂進醫院。真正有安全感的父母,懂得把情緒跟問題分離開來,對自己的情緒有更深的覺察和主動責任擔當的意識,而不是總以為是孩子的行為原因才導致了自己情緒失控。輔導作業之所以那麼難,是家長本身的焦慮心態,再往下檢索就會發現“安全感”的問題。

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多陪伴嗎?不,首先父母需要“安全感”

有真正“安全感”父母遇到問題,不是不會生氣,而是會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用足夠的定力再去處理孩子的事情。

“安全感”這個字從表面上通常被人理解成安全的環境、安全的感受,但從心理學角度上其實是一種內心的力量,這種力量越強,情緒就會越平和,就越有能力降低自己和孩子的焦慮感,才能給孩子帶來一生所需要的“安全感”。

本文參考《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