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不完美媽媽 睡眠 高考 心理健康 貝貝豆育兒課堂 2019-09-12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家寶寶幾歲分床睡的?”好閨蜜很急切的問我,她說自己最近看了某位專家的講壇,說孩子如果6歲之前還沒有分床睡,會“性早熟”,後果相當嚴重。

而她的兒子還差2個多月就6歲了,平時還跟他們在一起睡覺,之前不知道這麼個事情,第一次當父母,也沒想過,現在覺得事情特別嚴重,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家寶寶幾歲分床睡的?”好閨蜜很急切的問我,她說自己最近看了某位專家的講壇,說孩子如果6歲之前還沒有分床睡,會“性早熟”,後果相當嚴重。

而她的兒子還差2個多月就6歲了,平時還跟他們在一起睡覺,之前不知道這麼個事情,第一次當父母,也沒想過,現在覺得事情特別嚴重,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聽完這話,當時我就笑了,反問了她一句:“好歹當年你也是學霸,假如現在你高三,我給你一道數學題,表示這題做對了,高考你肯定能考好,要做不對的話,你高考就完了,你信不?”她愣了一下,直搖頭,表示高考跟一道數學題不可能存在必然聯繫。

“你能想通這個,怎麼就想不通分床的事情呢?6歲不分床就早熟,誰規定的?”

育兒領域沒有通用的公式,任何下定論的專家,都是騙子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這是被很多人認可的言論,但是追根溯源,你會驚訝的發現,這個言論既沒有科學依據,也從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所有的一切,只是某位專家的言論,經過無數寶媽“過度擔憂”發酵之後的產物。

什麼是專家?沒有十幾年實踐經驗,沒有專業性、系統性的學習,也能叫專家?“專家”與“磚家”,那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分床”看似簡單,其實跟孩子的內心息息相關,過程如果不到位,帶來的影響,也許將伴隨孩子一生。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家寶寶幾歲分床睡的?”好閨蜜很急切的問我,她說自己最近看了某位專家的講壇,說孩子如果6歲之前還沒有分床睡,會“性早熟”,後果相當嚴重。

而她的兒子還差2個多月就6歲了,平時還跟他們在一起睡覺,之前不知道這麼個事情,第一次當父母,也沒想過,現在覺得事情特別嚴重,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聽完這話,當時我就笑了,反問了她一句:“好歹當年你也是學霸,假如現在你高三,我給你一道數學題,表示這題做對了,高考你肯定能考好,要做不對的話,你高考就完了,你信不?”她愣了一下,直搖頭,表示高考跟一道數學題不可能存在必然聯繫。

“你能想通這個,怎麼就想不通分床的事情呢?6歲不分床就早熟,誰規定的?”

育兒領域沒有通用的公式,任何下定論的專家,都是騙子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這是被很多人認可的言論,但是追根溯源,你會驚訝的發現,這個言論既沒有科學依據,也從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所有的一切,只是某位專家的言論,經過無數寶媽“過度擔憂”發酵之後的產物。

什麼是專家?沒有十幾年實踐經驗,沒有專業性、系統性的學習,也能叫專家?“專家”與“磚家”,那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分床”看似簡單,其實跟孩子的內心息息相關,過程如果不到位,帶來的影響,也許將伴隨孩子一生。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同樣是“分床睡”,兩位媽媽的做法帶來不一樣效果

01:

李媽在孩子4歲大的時候,也跟愛人商量著孩子分床的問題,結果被丈夫衝了一句:“看把你心思焦的,一天到晚瞎想,這事你別管!”她以為丈夫有什麼妙招,結果愛人什麼都沒做,拖了兩年,就在她急得冒火的時候,孩子突然自己提出要分床睡,說身邊的同學都分床睡了,自己晚上不要再跟他們在一起。

夫妻二人明明什麼事情都沒做,問題也解決了,其實在很多時候,問題本身很小,只是因為父母“過於關心”,才演變成“必須立即解決”的大難題。

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分床,那是因為缺少外界刺激,加上他們的心理年齡不夠,等他們有了一定的見識,到了一定的心理年齡,說起睡覺不分床,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在那個時候,他們很自覺地要求分床睡。主動要求跟強行逼迫,不管是影響還是效率,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家寶寶幾歲分床睡的?”好閨蜜很急切的問我,她說自己最近看了某位專家的講壇,說孩子如果6歲之前還沒有分床睡,會“性早熟”,後果相當嚴重。

而她的兒子還差2個多月就6歲了,平時還跟他們在一起睡覺,之前不知道這麼個事情,第一次當父母,也沒想過,現在覺得事情特別嚴重,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聽完這話,當時我就笑了,反問了她一句:“好歹當年你也是學霸,假如現在你高三,我給你一道數學題,表示這題做對了,高考你肯定能考好,要做不對的話,你高考就完了,你信不?”她愣了一下,直搖頭,表示高考跟一道數學題不可能存在必然聯繫。

“你能想通這個,怎麼就想不通分床的事情呢?6歲不分床就早熟,誰規定的?”

育兒領域沒有通用的公式,任何下定論的專家,都是騙子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這是被很多人認可的言論,但是追根溯源,你會驚訝的發現,這個言論既沒有科學依據,也從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所有的一切,只是某位專家的言論,經過無數寶媽“過度擔憂”發酵之後的產物。

什麼是專家?沒有十幾年實踐經驗,沒有專業性、系統性的學習,也能叫專家?“專家”與“磚家”,那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分床”看似簡單,其實跟孩子的內心息息相關,過程如果不到位,帶來的影響,也許將伴隨孩子一生。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同樣是“分床睡”,兩位媽媽的做法帶來不一樣效果

01:

李媽在孩子4歲大的時候,也跟愛人商量著孩子分床的問題,結果被丈夫衝了一句:“看把你心思焦的,一天到晚瞎想,這事你別管!”她以為丈夫有什麼妙招,結果愛人什麼都沒做,拖了兩年,就在她急得冒火的時候,孩子突然自己提出要分床睡,說身邊的同學都分床睡了,自己晚上不要再跟他們在一起。

夫妻二人明明什麼事情都沒做,問題也解決了,其實在很多時候,問題本身很小,只是因為父母“過於關心”,才演變成“必須立即解決”的大難題。

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分床,那是因為缺少外界刺激,加上他們的心理年齡不夠,等他們有了一定的見識,到了一定的心理年齡,說起睡覺不分床,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在那個時候,他們很自覺地要求分床睡。主動要求跟強行逼迫,不管是影響還是效率,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02:

吳媽是堅定的“6歲必分床”言論的支持者,因此她的孩子在4歲半的就已經開始了分床睡,她很驕傲,因為這是她“努力”的結果。她說,早分床的關鍵就在於前一週,做母親的要狠下心,當孩子說“媽媽,我要和你一起睡”時,一定要拒絕,之後不管孩子怎麼鬧騰、怎麼哭喊,都不要去管,等那一陣子過去了,孩子也就習慣一個人睡覺了。

在她的嘴裡,孩子的哭喊是一種“矯情”,家長不能放縱,然而,她不知道,正是這樣的行為,讓孩子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真正的獨立,永遠是建立在足夠的安全感之上,“強迫”只會讓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聰明的家長知道,分床睡需要慢慢過渡

生硬的分床,只會讓情況越變越早,因此,我們需要一些聰明的手段。

1、從同床到同屋

在屋子裡面單獨放一張小床,緊挨著媽媽床邊,讓孩子先在小床上睡覺,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擁抱,哪怕只是簡單地呼吸聲,他們就會滿足,等時機成熟,再讓孩子單獨一屋。

2、平日裡潛移默化影響

通過圖書、故事、交談等形式,不斷暗示孩子一個人有哪些好處,家長還可以配合的表現出不想讓孩子得到好處的樣子,利用兒時的“逆反心態”佔據先機。

3、找差不多大的孩子幫忙

求助其他已經分床成功的家長,讓他們把孩子帶到家裡來玩,然後故意談及這個話題,利用孩子的“自尊心”以及“羞恥心”,協助分床。

所謂的“分床睡”,無論是其過程還是影響,都在於“心理健康”四個字,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分床,並且在此過程中不傷害到他們,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與最終目的。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加入粉絲圈,給你不一樣的育兒理念,限時免費中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家寶寶幾歲分床睡的?”好閨蜜很急切的問我,她說自己最近看了某位專家的講壇,說孩子如果6歲之前還沒有分床睡,會“性早熟”,後果相當嚴重。

而她的兒子還差2個多月就6歲了,平時還跟他們在一起睡覺,之前不知道這麼個事情,第一次當父母,也沒想過,現在覺得事情特別嚴重,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聽完這話,當時我就笑了,反問了她一句:“好歹當年你也是學霸,假如現在你高三,我給你一道數學題,表示這題做對了,高考你肯定能考好,要做不對的話,你高考就完了,你信不?”她愣了一下,直搖頭,表示高考跟一道數學題不可能存在必然聯繫。

“你能想通這個,怎麼就想不通分床的事情呢?6歲不分床就早熟,誰規定的?”

育兒領域沒有通用的公式,任何下定論的專家,都是騙子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這是被很多人認可的言論,但是追根溯源,你會驚訝的發現,這個言論既沒有科學依據,也從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所有的一切,只是某位專家的言論,經過無數寶媽“過度擔憂”發酵之後的產物。

什麼是專家?沒有十幾年實踐經驗,沒有專業性、系統性的學習,也能叫專家?“專家”與“磚家”,那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分床”看似簡單,其實跟孩子的內心息息相關,過程如果不到位,帶來的影響,也許將伴隨孩子一生。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同樣是“分床睡”,兩位媽媽的做法帶來不一樣效果

01:

李媽在孩子4歲大的時候,也跟愛人商量著孩子分床的問題,結果被丈夫衝了一句:“看把你心思焦的,一天到晚瞎想,這事你別管!”她以為丈夫有什麼妙招,結果愛人什麼都沒做,拖了兩年,就在她急得冒火的時候,孩子突然自己提出要分床睡,說身邊的同學都分床睡了,自己晚上不要再跟他們在一起。

夫妻二人明明什麼事情都沒做,問題也解決了,其實在很多時候,問題本身很小,只是因為父母“過於關心”,才演變成“必須立即解決”的大難題。

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分床,那是因為缺少外界刺激,加上他們的心理年齡不夠,等他們有了一定的見識,到了一定的心理年齡,說起睡覺不分床,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在那個時候,他們很自覺地要求分床睡。主動要求跟強行逼迫,不管是影響還是效率,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02:

吳媽是堅定的“6歲必分床”言論的支持者,因此她的孩子在4歲半的就已經開始了分床睡,她很驕傲,因為這是她“努力”的結果。她說,早分床的關鍵就在於前一週,做母親的要狠下心,當孩子說“媽媽,我要和你一起睡”時,一定要拒絕,之後不管孩子怎麼鬧騰、怎麼哭喊,都不要去管,等那一陣子過去了,孩子也就習慣一個人睡覺了。

在她的嘴裡,孩子的哭喊是一種“矯情”,家長不能放縱,然而,她不知道,正是這樣的行為,讓孩子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真正的獨立,永遠是建立在足夠的安全感之上,“強迫”只會讓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聰明的家長知道,分床睡需要慢慢過渡

生硬的分床,只會讓情況越變越早,因此,我們需要一些聰明的手段。

1、從同床到同屋

在屋子裡面單獨放一張小床,緊挨著媽媽床邊,讓孩子先在小床上睡覺,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擁抱,哪怕只是簡單地呼吸聲,他們就會滿足,等時機成熟,再讓孩子單獨一屋。

2、平日裡潛移默化影響

通過圖書、故事、交談等形式,不斷暗示孩子一個人有哪些好處,家長還可以配合的表現出不想讓孩子得到好處的樣子,利用兒時的“逆反心態”佔據先機。

3、找差不多大的孩子幫忙

求助其他已經分床成功的家長,讓他們把孩子帶到家裡來玩,然後故意談及這個話題,利用孩子的“自尊心”以及“羞恥心”,協助分床。

所謂的“分床睡”,無論是其過程還是影響,都在於“心理健康”四個字,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分床,並且在此過程中不傷害到他們,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與最終目的。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加入粉絲圈,給你不一樣的育兒理念,限時免費中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六歲不分床,未來悔青腸”?關於分床睡標準,很多家長會錯了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