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不完美媽媽 動畫 交通 玩具 兒科醫生鮑秀蘭 2019-09-16
"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為“立規矩”而糾結過,想給孩子制定規則但又怕自己制定的條條框框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其實父母有這種想法,多半是由於混淆了限制和界限這兩個詞的含義。只有父母給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才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內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

規則的意義

一、帶來安全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來約束自由,會讓人對未來失去控制力,這也意味著一失去安全感。比如,沒有交通規則,我們就會失去安全駕駛的控制力,個人安全也就無法保障,那麼寶寶的小世界也是如此的。

二、實現自由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說就可以任意妄為,自由的前提是有高度的自律感。所以,規則教育並不是父母認為的要約束孩子,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一個人只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了,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支配自己的人生。

"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為“立規矩”而糾結過,想給孩子制定規則但又怕自己制定的條條框框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其實父母有這種想法,多半是由於混淆了限制和界限這兩個詞的含義。只有父母給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才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內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

規則的意義

一、帶來安全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來約束自由,會讓人對未來失去控制力,這也意味著一失去安全感。比如,沒有交通規則,我們就會失去安全駕駛的控制力,個人安全也就無法保障,那麼寶寶的小世界也是如此的。

二、實現自由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說就可以任意妄為,自由的前提是有高度的自律感。所以,規則教育並不是父母認為的要約束孩子,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一個人只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了,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支配自己的人生。

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三、塑造獨立人格

父母可以在規則劃出的範圍內,給孩子“絕對的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會賦予孩子“絕對的自主選擇權”,這項權利也是塑造獨立人格的根基。父母要明白:聽話、懂事不等於遵守規則,只能說明這個孩子懂得順從,而遵守規則更強調內化的過程,只有脫離監管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

四、建立責任感

學會去懲罰孩子也是懲罰是規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父母進行適當的懲罰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才能讓他學會承擔後果,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融入社會萬事萬物皆有規則,人類社會也是如此

父母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是在有規則的生活中摸索生存法則,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去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制定規則的基本原則:

一、遵循孩子心智發展規律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智發展規律,以至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和孩子產生了很多矛盾,甚至還影響到了親子關係,這時候,父母就會開始懷疑“規則有益於孩子的發展’這句話的正確與否。

其實,錯的不是規則,而是制定規則的父母。比如說:如果父母對一個一歲的寶寶說:“吃手是壞習慣,你要戒掉它,再吃手媽媽要打手了!”很明顯這句話已經超出了寶寶的理解能力。但是媽媽的想法卻是:因為寶寶破壞規則,所以我要懲罰他!

而寶寶的理解可能卻是:我做了一件讓我舒服的事,但是媽媽打我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打我,所以我哭了。當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相背離時,怎麼會不產生矛盾呢?

二、不要以方便父母為目的

如果父母在制定規則時的出發點是“父母”,長久下去難免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規則的隨意性很強。因為父母對同一種行為的忍受程度會受諸多外界因素影響,比如環境、心情。以至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會讓孩子感到困惑,邊界到底在哪裡?

所以,父母應該根據行為的“性質”來劃定規則的邊界。飯桌上的戰役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寶寶會玩食物、看動畫片、讓家長追著喂...當父母有足夠多的精力和他對抗的時候,就會堅持吃飯的規則:不吃可以,下桌就收餐,別想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

可當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吃口飯的時候,又會給他看動畫片讓他安靜....這就是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

三、請提前制定規則

這個做法一方面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幫助孩子理解規則、記住規則,另一方面是基於規則定義的考慮。規則如果不是提前制定好的,那就不能稱之為規則。

因為這對規則的執行者不公平,他們在打破規則之前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就應該提前告訴孩子規則。

"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為“立規矩”而糾結過,想給孩子制定規則但又怕自己制定的條條框框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其實父母有這種想法,多半是由於混淆了限制和界限這兩個詞的含義。只有父母給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才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內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

規則的意義

一、帶來安全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來約束自由,會讓人對未來失去控制力,這也意味著一失去安全感。比如,沒有交通規則,我們就會失去安全駕駛的控制力,個人安全也就無法保障,那麼寶寶的小世界也是如此的。

二、實現自由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說就可以任意妄為,自由的前提是有高度的自律感。所以,規則教育並不是父母認為的要約束孩子,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一個人只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了,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支配自己的人生。

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三、塑造獨立人格

父母可以在規則劃出的範圍內,給孩子“絕對的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會賦予孩子“絕對的自主選擇權”,這項權利也是塑造獨立人格的根基。父母要明白:聽話、懂事不等於遵守規則,只能說明這個孩子懂得順從,而遵守規則更強調內化的過程,只有脫離監管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

四、建立責任感

學會去懲罰孩子也是懲罰是規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父母進行適當的懲罰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才能讓他學會承擔後果,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融入社會萬事萬物皆有規則,人類社會也是如此

父母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是在有規則的生活中摸索生存法則,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去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制定規則的基本原則:

一、遵循孩子心智發展規律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智發展規律,以至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和孩子產生了很多矛盾,甚至還影響到了親子關係,這時候,父母就會開始懷疑“規則有益於孩子的發展’這句話的正確與否。

其實,錯的不是規則,而是制定規則的父母。比如說:如果父母對一個一歲的寶寶說:“吃手是壞習慣,你要戒掉它,再吃手媽媽要打手了!”很明顯這句話已經超出了寶寶的理解能力。但是媽媽的想法卻是:因為寶寶破壞規則,所以我要懲罰他!

而寶寶的理解可能卻是:我做了一件讓我舒服的事,但是媽媽打我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打我,所以我哭了。當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相背離時,怎麼會不產生矛盾呢?

二、不要以方便父母為目的

如果父母在制定規則時的出發點是“父母”,長久下去難免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規則的隨意性很強。因為父母對同一種行為的忍受程度會受諸多外界因素影響,比如環境、心情。以至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會讓孩子感到困惑,邊界到底在哪裡?

所以,父母應該根據行為的“性質”來劃定規則的邊界。飯桌上的戰役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寶寶會玩食物、看動畫片、讓家長追著喂...當父母有足夠多的精力和他對抗的時候,就會堅持吃飯的規則:不吃可以,下桌就收餐,別想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

可當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吃口飯的時候,又會給他看動畫片讓他安靜....這就是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

三、請提前制定規則

這個做法一方面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幫助孩子理解規則、記住規則,另一方面是基於規則定義的考慮。規則如果不是提前制定好的,那就不能稱之為規則。

因為這對規則的執行者不公平,他們在打破規則之前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就應該提前告訴孩子規則。

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四、請保持規則的一致性!這涉及三個方面:

家庭成員對規則的態度保持一致:不要爸爸媽媽教育,爺爺奶奶寵愛。對同一件事的處理保持一致,當然,育兒的關鍵還是要管好自己!父母是孩子兒時的模仿對象,當父母也要破壞規則的時候,可能就讓孩子感到困惑: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不遵守規則?

長久下去,其實,糾正自己比教育孩子難多了。規則制定了不能輕易改變這點毋庸置疑,如果家長有“可以隨意改規則”的特權,說明家長對規則不夠尊重,潛意識裡認為規則是給孩子制定的。慢慢的,孩子也會開始不尊重規則。

而且父母也要明白,制定規則的初衷是幫孩子發展出強大的自律和自控力、掌握融入社會生活的鑰匙,而不是-根筋的執著於規則制度本身。

規則內容側重點:小月齡寶寶(0- 3Y)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規則感

規則,若不因認同而遵守,那麼它就失去了一多半的意義。但是小月齡寶寶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有的時候只會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那父母就可以在寶寶小的時候,主要以寶寶的習慣養成和規律生活為主,重在建立規則感,而不是一味地採取懲罰措施。要讓寶寶知道一生活是有界限的!也為下一階段順利開啟系統的“規則教育”打下基礎。

要點:內容簡單、具體:

籠統的表達會讓他們感到困惑。比如,告訴孩子“ 遊戲結束後要把屋子收拾乾淨!”這種指令就很寬泛,到底什麼才是乾淨?連成年人都會有不同的標準。不如換成“遊戲結束後要把玩具收到收納箱裡”,明確的告訴寶寶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同時,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採取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因為嬰幼兒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體驗必須是“具體的”。脫離生活的學習內容對他們來說太過抽象,難以理解。

舉個例子:[關於剩飯]

寶寶正在洗漱,你和寶寶說:“_會兒吃早飯,你要吃光哦,不可以剩飯。”寶寶可能根本沒聽見,也可能敷衍的點點頭。不如等他真的剩飯了再說:“寶寶,你要把飯吃光才可以離桌”。這就是為什麼小月齡寶寶規則內容主要是行為習慣和規律生活了,因為與日常息息相關,又非常適合劃定界限的非此二者莫屬。

大月齡寶寶(3Y+)建立規則制度

大一些的寶寶就要明顯比小寶寶對規則的理解度要深一些,所以,父母可以考慮進行系統的規則教育了,包括:如何制定規則、如何執行規則以及懲罰措施。如果在上一階段,家長沒有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你會發現,現階段規則制度執行起來非常難。因為,為了糾正壞習慣而制定的規則往往會引起“衝突”。

要點:

由簡單到複雜: 隨理解能力增強,規則內容不必再是簡單的指令。諸如“在什麼場合下、滿足什麼條件、可以做什麼事”之類的句式他們都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句式更復雜外,規則內容可以更偏向性格養成、人格塑造方面。

由家長制定到共同制定:讓寶寶;參與那些能夠靈活掌握尺度的規則制定過程,並講明他的理由。比如,一週可以有一天零食日,但哪天由寶寶自己決定。寶寶們感受到“公平、平等”,規則就不再是“只有父母獲利”的枷鎖,他們內心就會自然而然的去接受並自發的遵守規則。而且,作為規則的制定者(或者 共同制定者),比單純的作為規則的執行者更有責任感,也就更願意去遵守規則。

如何執行規則:

1:讓寶寶理解規則、認同規則

對於誰都是一樣,只有從內心認同規則,才會自發、自覺的遵守規則。如果受到父母的強迫,或者是害怕受到懲罰才去遵守規則,那麼父母一旦離開,孩子們自然而然會違反規則,所以,怎樣才能讓規則成為孩子內心的需要,大概是父母最難攻克的課題了。父母可以參考這些一下經驗:

小月齡寶寶(0-3y)共情,並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

父母可以適當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說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表示父母的理解。父母的理解,會讓規則更容易被寶寶接受。任何時候,家長都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執行規則過程也不例外。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小寶寶的一些錯誤行為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種問題。比如,遇到喜歡的玩具,會和小朋友搶,可能還會打人。這時候,你就可以告訴寶寶: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和小朋友交換玩具試試?他不願意,那我們等他玩完好嗎?有過一兩次成功解決問題的經歷,孩子就會認同這項規則。

大月齡寶寶(3y+)

在共情的基礎上,結合規則意義的解釋共情對任何年齡段的寶寶來說都非常重要,而且由於大月齡寶寶已經具備相當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父母可以給他解釋一下制定規則的原因是什麼?比如:刷牙是為了保護牙齒,如果沒有牙齒你就再也不能吃你愛喝的酸奶了。告訴他們,遵守規則是為了保護自己。

2:幫寶寶記住規則:

預判性複習規則: 如果寶寶對於將要發生的情景有一定的破壞規則行為的話,父母就可以提前和寶寶說明,可以通過討論規則內容和意義等方式。比如,外出就餐,在路上父母就可以和寶寶說,我們一會要去吃飯,咱們定好的,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不能亂跑)為什麼不能亂跑呢? (因為會打翻菜,被燙到)。

對寶寶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積極讚美、正面強化:情緒比較強烈的記憶總是印象比較深刻 無論是正面的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是如此。強化寶寶的正面情緒會讓他記住正確的行為,而且以後可能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做。

"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為“立規矩”而糾結過,想給孩子制定規則但又怕自己制定的條條框框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其實父母有這種想法,多半是由於混淆了限制和界限這兩個詞的含義。只有父母給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才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內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

規則的意義

一、帶來安全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來約束自由,會讓人對未來失去控制力,這也意味著一失去安全感。比如,沒有交通規則,我們就會失去安全駕駛的控制力,個人安全也就無法保障,那麼寶寶的小世界也是如此的。

二、實現自由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說就可以任意妄為,自由的前提是有高度的自律感。所以,規則教育並不是父母認為的要約束孩子,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一個人只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了,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支配自己的人生。

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三、塑造獨立人格

父母可以在規則劃出的範圍內,給孩子“絕對的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會賦予孩子“絕對的自主選擇權”,這項權利也是塑造獨立人格的根基。父母要明白:聽話、懂事不等於遵守規則,只能說明這個孩子懂得順從,而遵守規則更強調內化的過程,只有脫離監管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

四、建立責任感

學會去懲罰孩子也是懲罰是規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父母進行適當的懲罰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才能讓他學會承擔後果,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融入社會萬事萬物皆有規則,人類社會也是如此

父母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是在有規則的生活中摸索生存法則,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去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制定規則的基本原則:

一、遵循孩子心智發展規律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智發展規律,以至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和孩子產生了很多矛盾,甚至還影響到了親子關係,這時候,父母就會開始懷疑“規則有益於孩子的發展’這句話的正確與否。

其實,錯的不是規則,而是制定規則的父母。比如說:如果父母對一個一歲的寶寶說:“吃手是壞習慣,你要戒掉它,再吃手媽媽要打手了!”很明顯這句話已經超出了寶寶的理解能力。但是媽媽的想法卻是:因為寶寶破壞規則,所以我要懲罰他!

而寶寶的理解可能卻是:我做了一件讓我舒服的事,但是媽媽打我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打我,所以我哭了。當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相背離時,怎麼會不產生矛盾呢?

二、不要以方便父母為目的

如果父母在制定規則時的出發點是“父母”,長久下去難免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規則的隨意性很強。因為父母對同一種行為的忍受程度會受諸多外界因素影響,比如環境、心情。以至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會讓孩子感到困惑,邊界到底在哪裡?

所以,父母應該根據行為的“性質”來劃定規則的邊界。飯桌上的戰役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寶寶會玩食物、看動畫片、讓家長追著喂...當父母有足夠多的精力和他對抗的時候,就會堅持吃飯的規則:不吃可以,下桌就收餐,別想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

可當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吃口飯的時候,又會給他看動畫片讓他安靜....這就是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

三、請提前制定規則

這個做法一方面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幫助孩子理解規則、記住規則,另一方面是基於規則定義的考慮。規則如果不是提前制定好的,那就不能稱之為規則。

因為這對規則的執行者不公平,他們在打破規則之前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就應該提前告訴孩子規則。

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四、請保持規則的一致性!這涉及三個方面:

家庭成員對規則的態度保持一致:不要爸爸媽媽教育,爺爺奶奶寵愛。對同一件事的處理保持一致,當然,育兒的關鍵還是要管好自己!父母是孩子兒時的模仿對象,當父母也要破壞規則的時候,可能就讓孩子感到困惑: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不遵守規則?

長久下去,其實,糾正自己比教育孩子難多了。規則制定了不能輕易改變這點毋庸置疑,如果家長有“可以隨意改規則”的特權,說明家長對規則不夠尊重,潛意識裡認為規則是給孩子制定的。慢慢的,孩子也會開始不尊重規則。

而且父母也要明白,制定規則的初衷是幫孩子發展出強大的自律和自控力、掌握融入社會生活的鑰匙,而不是-根筋的執著於規則制度本身。

規則內容側重點:小月齡寶寶(0- 3Y)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規則感

規則,若不因認同而遵守,那麼它就失去了一多半的意義。但是小月齡寶寶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有的時候只會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那父母就可以在寶寶小的時候,主要以寶寶的習慣養成和規律生活為主,重在建立規則感,而不是一味地採取懲罰措施。要讓寶寶知道一生活是有界限的!也為下一階段順利開啟系統的“規則教育”打下基礎。

要點:內容簡單、具體:

籠統的表達會讓他們感到困惑。比如,告訴孩子“ 遊戲結束後要把屋子收拾乾淨!”這種指令就很寬泛,到底什麼才是乾淨?連成年人都會有不同的標準。不如換成“遊戲結束後要把玩具收到收納箱裡”,明確的告訴寶寶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同時,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採取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因為嬰幼兒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體驗必須是“具體的”。脫離生活的學習內容對他們來說太過抽象,難以理解。

舉個例子:[關於剩飯]

寶寶正在洗漱,你和寶寶說:“_會兒吃早飯,你要吃光哦,不可以剩飯。”寶寶可能根本沒聽見,也可能敷衍的點點頭。不如等他真的剩飯了再說:“寶寶,你要把飯吃光才可以離桌”。這就是為什麼小月齡寶寶規則內容主要是行為習慣和規律生活了,因為與日常息息相關,又非常適合劃定界限的非此二者莫屬。

大月齡寶寶(3Y+)建立規則制度

大一些的寶寶就要明顯比小寶寶對規則的理解度要深一些,所以,父母可以考慮進行系統的規則教育了,包括:如何制定規則、如何執行規則以及懲罰措施。如果在上一階段,家長沒有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你會發現,現階段規則制度執行起來非常難。因為,為了糾正壞習慣而制定的規則往往會引起“衝突”。

要點:

由簡單到複雜: 隨理解能力增強,規則內容不必再是簡單的指令。諸如“在什麼場合下、滿足什麼條件、可以做什麼事”之類的句式他們都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句式更復雜外,規則內容可以更偏向性格養成、人格塑造方面。

由家長制定到共同制定:讓寶寶;參與那些能夠靈活掌握尺度的規則制定過程,並講明他的理由。比如,一週可以有一天零食日,但哪天由寶寶自己決定。寶寶們感受到“公平、平等”,規則就不再是“只有父母獲利”的枷鎖,他們內心就會自然而然的去接受並自發的遵守規則。而且,作為規則的制定者(或者 共同制定者),比單純的作為規則的執行者更有責任感,也就更願意去遵守規則。

如何執行規則:

1:讓寶寶理解規則、認同規則

對於誰都是一樣,只有從內心認同規則,才會自發、自覺的遵守規則。如果受到父母的強迫,或者是害怕受到懲罰才去遵守規則,那麼父母一旦離開,孩子們自然而然會違反規則,所以,怎樣才能讓規則成為孩子內心的需要,大概是父母最難攻克的課題了。父母可以參考這些一下經驗:

小月齡寶寶(0-3y)共情,並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

父母可以適當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說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表示父母的理解。父母的理解,會讓規則更容易被寶寶接受。任何時候,家長都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執行規則過程也不例外。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小寶寶的一些錯誤行為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種問題。比如,遇到喜歡的玩具,會和小朋友搶,可能還會打人。這時候,你就可以告訴寶寶: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和小朋友交換玩具試試?他不願意,那我們等他玩完好嗎?有過一兩次成功解決問題的經歷,孩子就會認同這項規則。

大月齡寶寶(3y+)

在共情的基礎上,結合規則意義的解釋共情對任何年齡段的寶寶來說都非常重要,而且由於大月齡寶寶已經具備相當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父母可以給他解釋一下制定規則的原因是什麼?比如:刷牙是為了保護牙齒,如果沒有牙齒你就再也不能吃你愛喝的酸奶了。告訴他們,遵守規則是為了保護自己。

2:幫寶寶記住規則:

預判性複習規則: 如果寶寶對於將要發生的情景有一定的破壞規則行為的話,父母就可以提前和寶寶說明,可以通過討論規則內容和意義等方式。比如,外出就餐,在路上父母就可以和寶寶說,我們一會要去吃飯,咱們定好的,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不能亂跑)為什麼不能亂跑呢? (因為會打翻菜,被燙到)。

對寶寶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積極讚美、正面強化:情緒比較強烈的記憶總是印象比較深刻 無論是正面的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是如此。強化寶寶的正面情緒會讓他記住正確的行為,而且以後可能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做。

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關於規則教育,家長要多注意

3:當寶寶不想執行規則時:

酌情滿足:有些需求可以適時、適當滿足。

父母適當滿足能讓孩子感受最直接的愛,畢竟父母制定了規則之後並不是那麼輕鬆就可以執行起來的,偶爾讓孩子放鬆一下未嘗不可,只是破例的同時也要和孩子講清楚,為什麼這次可以破例?他又需要滿足什麼要求才可以破例?

逢年過節,寶寶想多吃兩塊糖、多玩一會兒,這真的沒啥。但是父母可以和寶寶說,糖吃多了牙齒會壞掉,沒有好牙齒你就不能再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了。

當然了,這種滿足是建立在“合理的理由”基礎上的,不是隨意的,更不是受控於孩子的。如果讓孩子找到控制父母的訣竅,是絕對不可以的。

曲線救國:規則執行之初,不順利是正常的,但只要最終能達到遵守規則的目的,方式方法可以靈活多變。

有的時候,可以讓寶寶進行選擇。比如說:當孩子玩完玩具時,你可以對孩子說 “你是自己收拾?還是需要媽媽幫你一起收拾?”總之是要收拾玩具,而不是繼續玩玩具。這對於寶寶來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這有利於讓寶寶對於這一行為進行記憶,下次寶寶玩完玩具時,可能就會自動的收拾好玩具,時間會將這一切轉化成習慣。

接受懲罰: 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適用,寶寶就是執意不遵守規則時,家長應該怎麼做?要對孩子進行大聲批評嗎?

不,絕對不是這樣,而是要冷靜的問寶寶:“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可以告訴孩子一些這樣做的後果 比如說,“如果你這樣做,那麼會怎樣怎樣(後果),你確定還要這樣做嗎?”如果寶寶聽到這些以後還是要執意破壞規則的話,那父母也可以讓寶寶接受隨之產生的後果!

比如說,不讓摸裝有熱水的水杯,摸了就會被燙;有些是懲罰措施一亂扔玩具,就懲罰他自己收拾。當然,適當的懲罰對於建立規則也是有一定好處的。

寶寶即不願意遵守規則,也不想接受懲罰,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比如,大哭。怎麼辦?

首先父母明確一點,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不要改變規則。但也不得不說,遵守規則對成年人來說都不是易事,孩子不願意遵守也可以理解,所以他們會不斷的用自己的方式來試探家長的底線,一旦讓他們掌握了修改規則的方法,他就會開始慢慢的控制家長。

如果碰到孩子情緒上來的時候,父母可以這樣做:比如,先讓他自己先發洩一下,哭夠了,再繼續聊“規則”。

其實,任何人肯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的話,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負面情緒,當這些負面情緒累計在一起的話,可能就會突然爆發,然後情緒就不可控了,這時候,誰說道理,都是聽不進去的,但是把情緒發洩出去後,冷靜下來,思路反而清晰了。對於寶寶來說,其實也是如此。

4:事後幫寶寶思考、總結:

做對的:表示肯定、讚賞。做錯的:1、讓寶寶說發生了什麼事?媽媽做了什麼?媽媽為什麼這麼做?2、以後想要怎麼解決類似的問題?可以多說幾種方案。家長這個時候也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解決辦法。

很多時候,如果媽媽沒有控制好情緒時,可以大大方方的和孩子承認錯誤,這樣的話,可以讓孩子和自己都冷靜下來,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理解規則。同時,也有正視自己錯誤行為的勇氣規則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一次次地強化、重複,才能讓遵守規則逐漸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在建立規則過程中,矛盾不斷。家長也要反思,不僅僅只是孩子的原因,有的時候,可以在自己制定規則的過程沒有遵循了寶寶的發展規律,或者是執行規則前沒有提前和孩子講明規則。

寶寶規則制定方向:

1.安全方面: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闖紅燈……

2.健康方面:回家先洗手、睡前刷牙...

3.生活習慣方面:物品請歸位...

4.禮儀方面:餐桌禮儀:請吃光自巴碗裡的飯...社交禮儀:使用別人的物品前先得到主人的同意、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對別人造成傷害或影響要道歉、學會等待、學會拒絕..

5.愛護公共環境:在公共場所不能隨便亂扔垃圾……#寶貝健康課堂##清風計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