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

跟閨蜜好久沒見,週末約上了閨蜜一起出來逛街,我們吃了飯之後準備到超市去逛一下,閨蜜的兒子亮亮今年5歲了,一進超市,亮亮就一頭衝勁了玩具區,並挑選好了一個汽車玩具。

“媽媽,我要買這個”亮亮對著媽媽說

“家裡不是有很多汽車了嗎”閨蜜馬上說道,並不想給孩子買玩具

“媽媽,我很喜歡這個,我想買”亮亮一看媽媽不答應,馬上開始撒嬌了

“今天媽媽出來到的錢不多,我們下次再買這個玩具”,閨蜜說道,把兒子從玩具區領了出來。

“給孩子買吧,就當我送給孩子的”我看孩子很想要就對閨蜜說,閨蜜卻說“這你就不懂了吧,教育專家說了,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給他,要要他等一等,這樣孩子在未來能承受更大的挫折和壓力,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

跟閨蜜好久沒見,週末約上了閨蜜一起出來逛街,我們吃了飯之後準備到超市去逛一下,閨蜜的兒子亮亮今年5歲了,一進超市,亮亮就一頭衝勁了玩具區,並挑選好了一個汽車玩具。

“媽媽,我要買這個”亮亮對著媽媽說

“家裡不是有很多汽車了嗎”閨蜜馬上說道,並不想給孩子買玩具

“媽媽,我很喜歡這個,我想買”亮亮一看媽媽不答應,馬上開始撒嬌了

“今天媽媽出來到的錢不多,我們下次再買這個玩具”,閨蜜說道,把兒子從玩具區領了出來。

“給孩子買吧,就當我送給孩子的”我看孩子很想要就對閨蜜說,閨蜜卻說“這你就不懂了吧,教育專家說了,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給他,要要他等一等,這樣孩子在未來能承受更大的挫折和壓力,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聽閨蜜說的頭頭是道,我到真是慚愧,自己居然對這個理念一點不知道,回到家趕緊查了查,原來閨蜜說的概念叫——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提出:是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位於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一項實驗。有32名孩子成功參與了實驗,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這項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將近20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

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多依據,比如: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小時候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中年時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正是負責自控以及人類高級思維的區域。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基於這個理論,很多父母都信奉“孩子想要什麼,不馬上給他”的教育方式,認為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控力,也不至於會慣壞孩子,日常生活中會刻意地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

跟閨蜜好久沒見,週末約上了閨蜜一起出來逛街,我們吃了飯之後準備到超市去逛一下,閨蜜的兒子亮亮今年5歲了,一進超市,亮亮就一頭衝勁了玩具區,並挑選好了一個汽車玩具。

“媽媽,我要買這個”亮亮對著媽媽說

“家裡不是有很多汽車了嗎”閨蜜馬上說道,並不想給孩子買玩具

“媽媽,我很喜歡這個,我想買”亮亮一看媽媽不答應,馬上開始撒嬌了

“今天媽媽出來到的錢不多,我們下次再買這個玩具”,閨蜜說道,把兒子從玩具區領了出來。

“給孩子買吧,就當我送給孩子的”我看孩子很想要就對閨蜜說,閨蜜卻說“這你就不懂了吧,教育專家說了,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給他,要要他等一等,這樣孩子在未來能承受更大的挫折和壓力,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聽閨蜜說的頭頭是道,我到真是慚愧,自己居然對這個理念一點不知道,回到家趕緊查了查,原來閨蜜說的概念叫——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提出:是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位於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一項實驗。有32名孩子成功參與了實驗,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這項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將近20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

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多依據,比如: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小時候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中年時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正是負責自控以及人類高級思維的區域。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基於這個理論,很多父母都信奉“孩子想要什麼,不馬上給他”的教育方式,認為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控力,也不至於會慣壞孩子,日常生活中會刻意地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部分家長錯誤運用了延遲滿足

01延遲滿足不等於取消滿足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他提出某些要求後,很多媽媽忍不住會擔心:如果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麼孩子就會不知道珍惜,長大以後更會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為所欲為,沒有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閨蜜沒有立刻滿足孩子要買玩具的需求,而是用這次沒帶夠錢來推脫掉,說下次再帶兒子來買,事實上下次會不會來呢,可能有些家長會下次來買,但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下次吧。

這種“我知道你想要,但是我就是不給”,並不是真正的延遲滿足,這個叫欺騙。

同事小張經常在我們面前誇讚自己的兒子很乖,從來不無理取鬧,還說這一切都歸功於她使用了“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

一次公司團建的機會我們見到了小張的兒子陽陽,陽陽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一些薯片零食,小張平時不允許孩子吃這些零食,去超市如果孩子要買的話,小張就會運用他的“延遲滿足法”,用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阻止孩子買零食,平時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小張幾乎都全部否決。

可是我們發現,當小張離開以後,陽陽就開始抓起大把零食開始吃,等到小張回來,陽陽就又變回那個乖乖的別人家的孩子了。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孩子,因為長期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敢在對媽媽提要求,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願望,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只學會等待,也不是要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對孩子進行欺騙,延遲滿足是以滿足為前提的,而不少家長只看到了延遲兩個字,在追求“延遲滿足”的路上,就會逐漸忘記最初鍛鍊這項能力的目的。

"

跟閨蜜好久沒見,週末約上了閨蜜一起出來逛街,我們吃了飯之後準備到超市去逛一下,閨蜜的兒子亮亮今年5歲了,一進超市,亮亮就一頭衝勁了玩具區,並挑選好了一個汽車玩具。

“媽媽,我要買這個”亮亮對著媽媽說

“家裡不是有很多汽車了嗎”閨蜜馬上說道,並不想給孩子買玩具

“媽媽,我很喜歡這個,我想買”亮亮一看媽媽不答應,馬上開始撒嬌了

“今天媽媽出來到的錢不多,我們下次再買這個玩具”,閨蜜說道,把兒子從玩具區領了出來。

“給孩子買吧,就當我送給孩子的”我看孩子很想要就對閨蜜說,閨蜜卻說“這你就不懂了吧,教育專家說了,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給他,要要他等一等,這樣孩子在未來能承受更大的挫折和壓力,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聽閨蜜說的頭頭是道,我到真是慚愧,自己居然對這個理念一點不知道,回到家趕緊查了查,原來閨蜜說的概念叫——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提出:是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位於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一項實驗。有32名孩子成功參與了實驗,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這項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將近20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

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多依據,比如: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小時候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中年時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正是負責自控以及人類高級思維的區域。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基於這個理論,很多父母都信奉“孩子想要什麼,不馬上給他”的教育方式,認為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控力,也不至於會慣壞孩子,日常生活中會刻意地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部分家長錯誤運用了延遲滿足

01延遲滿足不等於取消滿足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他提出某些要求後,很多媽媽忍不住會擔心:如果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麼孩子就會不知道珍惜,長大以後更會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為所欲為,沒有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閨蜜沒有立刻滿足孩子要買玩具的需求,而是用這次沒帶夠錢來推脫掉,說下次再帶兒子來買,事實上下次會不會來呢,可能有些家長會下次來買,但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下次吧。

這種“我知道你想要,但是我就是不給”,並不是真正的延遲滿足,這個叫欺騙。

同事小張經常在我們面前誇讚自己的兒子很乖,從來不無理取鬧,還說這一切都歸功於她使用了“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

一次公司團建的機會我們見到了小張的兒子陽陽,陽陽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一些薯片零食,小張平時不允許孩子吃這些零食,去超市如果孩子要買的話,小張就會運用他的“延遲滿足法”,用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阻止孩子買零食,平時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小張幾乎都全部否決。

可是我們發現,當小張離開以後,陽陽就開始抓起大把零食開始吃,等到小張回來,陽陽就又變回那個乖乖的別人家的孩子了。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孩子,因為長期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敢在對媽媽提要求,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願望,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只學會等待,也不是要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對孩子進行欺騙,延遲滿足是以滿足為前提的,而不少家長只看到了延遲兩個字,在追求“延遲滿足”的路上,就會逐漸忘記最初鍛鍊這項能力的目的。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02用交換的方式來延期孩子的慾望

“媽媽我要吃冰淇淋”

“如果你不吃冰淇淋的話我們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也有部分家長會這樣做,這個也不叫做延期滿足,是用看電視的慾望交換吃冰淇淋的慾望,孩子並沒有明白為什麼要延後吃冰淇淋,也沒有學到什麼自控力。

這樣只會讓孩子學到了討價還價,一旦孩子的某個慾望得不到滿足就必須有滿足一個慾望拿來交換。

03對孩子的正常需求進行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吃牛排”,這個時候媽媽突然想起來了延遲滿足,決定對孩子進行一次鍛鍊,“我們今天不能去吃牛排,我們必須等到週末去吃”媽媽說到。

“為什麼要等到週末,可我現在就先吃”

“媽媽想讓你明白,事情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待”

“可是我現在就想吃,等到週末我就不想吃了”

延遲滿足從字面意思來看是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我得到了更大的滿足。可是上面這個例子週末去吃牛排跟今天去吃牛排,孩子並沒有得到更好更大的滿足,反而因為沒有及時滿足而埋怨媽媽。

"

跟閨蜜好久沒見,週末約上了閨蜜一起出來逛街,我們吃了飯之後準備到超市去逛一下,閨蜜的兒子亮亮今年5歲了,一進超市,亮亮就一頭衝勁了玩具區,並挑選好了一個汽車玩具。

“媽媽,我要買這個”亮亮對著媽媽說

“家裡不是有很多汽車了嗎”閨蜜馬上說道,並不想給孩子買玩具

“媽媽,我很喜歡這個,我想買”亮亮一看媽媽不答應,馬上開始撒嬌了

“今天媽媽出來到的錢不多,我們下次再買這個玩具”,閨蜜說道,把兒子從玩具區領了出來。

“給孩子買吧,就當我送給孩子的”我看孩子很想要就對閨蜜說,閨蜜卻說“這你就不懂了吧,教育專家說了,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給他,要要他等一等,這樣孩子在未來能承受更大的挫折和壓力,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聽閨蜜說的頭頭是道,我到真是慚愧,自己居然對這個理念一點不知道,回到家趕緊查了查,原來閨蜜說的概念叫——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提出:是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位於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一項實驗。有32名孩子成功參與了實驗,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這項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將近20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

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多依據,比如: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小時候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中年時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正是負責自控以及人類高級思維的區域。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基於這個理論,很多父母都信奉“孩子想要什麼,不馬上給他”的教育方式,認為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控力,也不至於會慣壞孩子,日常生活中會刻意地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部分家長錯誤運用了延遲滿足

01延遲滿足不等於取消滿足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他提出某些要求後,很多媽媽忍不住會擔心:如果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麼孩子就會不知道珍惜,長大以後更會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為所欲為,沒有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閨蜜沒有立刻滿足孩子要買玩具的需求,而是用這次沒帶夠錢來推脫掉,說下次再帶兒子來買,事實上下次會不會來呢,可能有些家長會下次來買,但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下次吧。

這種“我知道你想要,但是我就是不給”,並不是真正的延遲滿足,這個叫欺騙。

同事小張經常在我們面前誇讚自己的兒子很乖,從來不無理取鬧,還說這一切都歸功於她使用了“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

一次公司團建的機會我們見到了小張的兒子陽陽,陽陽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一些薯片零食,小張平時不允許孩子吃這些零食,去超市如果孩子要買的話,小張就會運用他的“延遲滿足法”,用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阻止孩子買零食,平時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小張幾乎都全部否決。

可是我們發現,當小張離開以後,陽陽就開始抓起大把零食開始吃,等到小張回來,陽陽就又變回那個乖乖的別人家的孩子了。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孩子,因為長期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敢在對媽媽提要求,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願望,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只學會等待,也不是要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對孩子進行欺騙,延遲滿足是以滿足為前提的,而不少家長只看到了延遲兩個字,在追求“延遲滿足”的路上,就會逐漸忘記最初鍛鍊這項能力的目的。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02用交換的方式來延期孩子的慾望

“媽媽我要吃冰淇淋”

“如果你不吃冰淇淋的話我們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也有部分家長會這樣做,這個也不叫做延期滿足,是用看電視的慾望交換吃冰淇淋的慾望,孩子並沒有明白為什麼要延後吃冰淇淋,也沒有學到什麼自控力。

這樣只會讓孩子學到了討價還價,一旦孩子的某個慾望得不到滿足就必須有滿足一個慾望拿來交換。

03對孩子的正常需求進行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吃牛排”,這個時候媽媽突然想起來了延遲滿足,決定對孩子進行一次鍛鍊,“我們今天不能去吃牛排,我們必須等到週末去吃”媽媽說到。

“為什麼要等到週末,可我現在就先吃”

“媽媽想讓你明白,事情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待”

“可是我現在就想吃,等到週末我就不想吃了”

延遲滿足從字面意思來看是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我得到了更大的滿足。可是上面這個例子週末去吃牛排跟今天去吃牛排,孩子並沒有得到更好更大的滿足,反而因為沒有及時滿足而埋怨媽媽。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怎樣正確的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01嬰兒時期不宜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這個訓練並不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寶寶,實驗證明,3歲以上的孩子才有接受延遲滿足的能力。

孩子3歲之前,是與父母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的及時會用會給他們極大的安全感,在孩子幼兒時期,他的所有需求,哭了餓了父母都要及時迴應。

"

跟閨蜜好久沒見,週末約上了閨蜜一起出來逛街,我們吃了飯之後準備到超市去逛一下,閨蜜的兒子亮亮今年5歲了,一進超市,亮亮就一頭衝勁了玩具區,並挑選好了一個汽車玩具。

“媽媽,我要買這個”亮亮對著媽媽說

“家裡不是有很多汽車了嗎”閨蜜馬上說道,並不想給孩子買玩具

“媽媽,我很喜歡這個,我想買”亮亮一看媽媽不答應,馬上開始撒嬌了

“今天媽媽出來到的錢不多,我們下次再買這個玩具”,閨蜜說道,把兒子從玩具區領了出來。

“給孩子買吧,就當我送給孩子的”我看孩子很想要就對閨蜜說,閨蜜卻說“這你就不懂了吧,教育專家說了,孩子想要什麼不能馬上給他,要要他等一等,這樣孩子在未來能承受更大的挫折和壓力,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聽閨蜜說的頭頭是道,我到真是慚愧,自己居然對這個理念一點不知道,回到家趕緊查了查,原來閨蜜說的概念叫——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提出:是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位於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一項實驗。有32名孩子成功參與了實驗,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這項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將近20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

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多依據,比如: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小時候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中年時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正是負責自控以及人類高級思維的區域。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基於這個理論,很多父母都信奉“孩子想要什麼,不馬上給他”的教育方式,認為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控力,也不至於會慣壞孩子,日常生活中會刻意地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部分家長錯誤運用了延遲滿足

01延遲滿足不等於取消滿足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他提出某些要求後,很多媽媽忍不住會擔心:如果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麼孩子就會不知道珍惜,長大以後更會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為所欲為,沒有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閨蜜沒有立刻滿足孩子要買玩具的需求,而是用這次沒帶夠錢來推脫掉,說下次再帶兒子來買,事實上下次會不會來呢,可能有些家長會下次來買,但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下次吧。

這種“我知道你想要,但是我就是不給”,並不是真正的延遲滿足,這個叫欺騙。

同事小張經常在我們面前誇讚自己的兒子很乖,從來不無理取鬧,還說這一切都歸功於她使用了“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

一次公司團建的機會我們見到了小張的兒子陽陽,陽陽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一些薯片零食,小張平時不允許孩子吃這些零食,去超市如果孩子要買的話,小張就會運用他的“延遲滿足法”,用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阻止孩子買零食,平時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小張幾乎都全部否決。

可是我們發現,當小張離開以後,陽陽就開始抓起大把零食開始吃,等到小張回來,陽陽就又變回那個乖乖的別人家的孩子了。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孩子,因為長期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敢在對媽媽提要求,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願望,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只學會等待,也不是要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對孩子進行欺騙,延遲滿足是以滿足為前提的,而不少家長只看到了延遲兩個字,在追求“延遲滿足”的路上,就會逐漸忘記最初鍛鍊這項能力的目的。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02用交換的方式來延期孩子的慾望

“媽媽我要吃冰淇淋”

“如果你不吃冰淇淋的話我們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也有部分家長會這樣做,這個也不叫做延期滿足,是用看電視的慾望交換吃冰淇淋的慾望,孩子並沒有明白為什麼要延後吃冰淇淋,也沒有學到什麼自控力。

這樣只會讓孩子學到了討價還價,一旦孩子的某個慾望得不到滿足就必須有滿足一個慾望拿來交換。

03對孩子的正常需求進行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吃牛排”,這個時候媽媽突然想起來了延遲滿足,決定對孩子進行一次鍛鍊,“我們今天不能去吃牛排,我們必須等到週末去吃”媽媽說到。

“為什麼要等到週末,可我現在就先吃”

“媽媽想讓你明白,事情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待”

“可是我現在就想吃,等到週末我就不想吃了”

延遲滿足從字面意思來看是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我得到了更大的滿足。可是上面這個例子週末去吃牛排跟今天去吃牛排,孩子並沒有得到更好更大的滿足,反而因為沒有及時滿足而埋怨媽媽。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怎樣正確的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01嬰兒時期不宜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這個訓練並不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寶寶,實驗證明,3歲以上的孩子才有接受延遲滿足的能力。

孩子3歲之前,是與父母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的及時會用會給他們極大的安全感,在孩子幼兒時期,他的所有需求,哭了餓了父母都要及時迴應。

“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就是不給”,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延遲滿足

02確保孩子的正常需求得到滿足

家長要分辨出孩子的哪些需求適合訓練延遲滿足,可以這麼說孩子的吃飯、喝水、穿衣都屬於生理性需求,生理需求是需要及時滿足的,不然,孩子會餓,會渴,會冷,延遲沒有任何意義,不會讓孩子得到更大的滿足。

而一些精神上的需求則可以做延遲滿足的訓練,舉個例子來說:逛商場的時候孩子看上了一款玩具,現在就想買,而媽媽發現這款玩具如果從網上買可以便宜很多,這時候即可以對孩子說,這個玩具我們先不買,我給你從網上買,但是要晚幾天才能到,不過從網上買玩具節省的錢我們可以多買一包薯片,你同意嗎?

這就是一個做延遲滿足訓練的例子,孩子的生理性需求應及時滿足,孩子要買玩具,要看電影等一些娛樂和精神上的需求比較適合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03信任是延遲滿足的先決條件

在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必須保證孩子對父母是充滿信任的,這就要求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比如所我們答應孩子在網上買玩具,需要等待幾天,但可以額外得到一些棒棒糖,前提是我們一定這麼做了,買了玩具和棒棒糖。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致是無法完成延遲滿足訓練的,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信任父母,影響親子關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