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門”:是學生任性,還是家長霸道?

不完美媽媽 軼工坊 2019-06-04

中小學階段,學生座位問題經常困擾著老師和家長。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本人以及他們的家長對座位都比較敏感,所以會經常聽到孩子在小學讀書的家長們討論座位問題,有的在抱怨;有的很慶幸;有的則在努力與老師溝通,希望能給孩子換座位。若能與老師理性交流也沒什麼事,但有些家長被情緒左右,讓大家的交流出現障礙。

“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門”:是學生任性,還是家長霸道?

“女兒討厭後面的男生,要換座位,老師為什麼不給換?”

這位母親的女兒就讀小學五年級,個子在班上算中等。其女兒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是根據身高排的座位,因此她孩子的座位在班級中間,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只是她女兒與後面的一個男生總是搞不好,下課相互揶揄就算了,上課時還經常拉拉扯扯的。這位母親在得知情況後便與老師溝通,希望能給孩子換座位,老師表示要先考慮一下再做決定。此時,她開始有些情緒,“女兒討厭後面的男生,要換座位,老師為什麼不給換?”她忿忿不平。

第二天,老師還沒回話,她女兒就留了一張信紙給同桌,當天下午就沒去學校上課。老師翻開信紙一看,原來在“鬥氣”呢。信中的內容大概是“若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上課”。老師覺得問題大了,就打電話給家長,而家長則細聲慢語地表示自己正在上班,待會下班回家說說孩子。

“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門”:是學生任性,還是家長霸道?

“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門”,這到底是學生任性,還是家長霸道?真正地講,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即便跟同學關係再差,也很難獨自做出“不換座位不進教室”的決定。這根本不是商談,而是“老師你必須要換”的威脅。筆者更願意相信,孩子的背後是父母的“支撐”。父母希望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達成換座位的目的。其實當這件事發生,無論老師換不換座位,對孩子以後的成長都很不利。

激進的交流方式會害了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要想實現任何目標都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躁,更不能粗暴。女兒跟後面的同學關係處理不好,有換座位的想法無可厚非,家長與老師溝通也在情在理。只是,老師不能憑家長的幾句話就調換座位,他需要調查、瞭解,然後權衡整體班級情況再做決定,這需要時間。而家長把孩子為“擋箭牌”,以近乎“脅迫”的方式逼著實現目標,這種激進的交流方式非常危險。首先,它已經將家長和老師的關係放在了一個不利的位置,孩子夾在中間“左右不是人”,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心態,還會影響孩子在學生中的“聲譽”;其次,當孩子懂得了“脅迫”的“巨大作用”,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喜歡一個物品,父母不給買,“不給買禮物就不進家門”;想出去玩,父母不讓去,“不給出門玩就不寫作業”……家長自食其果,更是害了孩子。

“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門”:是學生任性,還是家長霸道?

況且,這種激進的交流方式真的不一定能起到效果。如果老師屈服於這種“脅迫”,以後是不是其他同學以及他們的家長也可以效仿呢?

座位的問題不大不小,但牽一髮而動全身,老師的慎重非常必要

座位問題算不上什麼大問題,卻也不是小問題。可就這麼個不大不小的問題,挺難解決的。身體有恙的學生提出要換座位大家都能理解,只是很多要換座位的學生大多是因為“情緒受到影響”,或者僅僅是覺得“坐在後排不受老師重視”。

跟同學關係不好導致情緒受影響,亦或是認為坐在後排不受重視,均不是一個必須要換座位的理由。全班幾十個同學,任何一位同學都可能會情緒不好,任何一位坐在後排的同學都可以認為自己不受重視,請問,老師該怎麼排座位?

座位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老師的慎重非常必要。如果真的有某個同學被後面的同學或同桌“攪得不可安寧”,必須要換座位,老師也還是要通盤考慮,有時候,動一個座位意味著對全班座位格局的重組。

“不給換座位就不進教室門”:是學生任性,還是家長霸道?

為了更好的解決座位問題,老師們想了不少招數。如今比較普遍的就是“循環座位”:縱向位次和橫向位次每週調換一次,實現大循環。有的則是縱向前三排、後三排每週調換(考慮到個子的高矮),橫向保持每週調換,此為小循環。

不過,每個班總有幾個“調皮”的學生,大循環也好,小循環也罷,都會有人與這些“調皮”的學生是同桌或是前後座,這是不可避免的。換個角度想,家長應該教孩子如何與這些“調皮”的孩子打交道,以後進入社會,“調皮搗蛋”的人可多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