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非常偉大的教育,他們會越來越優秀!

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非常偉大的教育,他們會越來越優秀!


1


一天早上去外邊吃早餐,剛剛落座。

就聽到一個媽媽很大聲地在凶孩子。

“你到底是吃粉還是吃麵?”

孩子怯生生地沒有言語。

“你啞巴啊!趕時間呢,就要遲到了,快點啊!”

孩子看上去不知道選擇什麼。

也許是被當媽的罵懵了,後來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

沒人知道說了什麼。

長期被這樣罵的孩子,總是缺少自信的。

一件這麼小的事都要拿孩子開火,我就想哪一天孩子弄壞了家裡的東西,那不得把天掀掉啊!看著她小小的背影,不禁為這個孩子感到心疼。

2

如果孩子能在出生前挑父母的話。

我想他們肯定會挑情緒平和穩定的父母。

因為父母的情緒平和,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不至於擔驚受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引來一場情緒的黑風暴。

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的平和情緒不是說讓孩子少捱罵,也不是說什麼都依著孩子胡來。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情緒導師。

我們反思我們自己的人生,沒有哪一個學校有情緒課堂,也鮮有老師教授我們情緒這門課程。

而父母在實際的教養過程中就不知不覺中承擔了這個任務。

這個影響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的。

當一個母親跟一個7個月的孩子玩耍時,總是會心情愉悅、有點好奇和驚訝,這時候這種積極情緒就為孩子提供了一個積極情緒的表達榜樣。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書中提到:“當母親(主要照顧者)懷著一種愉悅的心情來為嬰兒餵奶、換尿布、甚至是幹普通的家務活時,嬰兒能夠感應到母親產生的發自內心的愉悅,從而變得鮮活,他們的成長就會充滿了生機活力。”


我覺得這種“生機活力”,就是媽媽們在照顧孩子時,被喚起的愉悅狀態會讓孩子覺得媽媽非常的鮮活,快樂,於是孩子也會投以快樂的笑容以作迴應。

我記得那時候小小魚幾個月的時候,躺在他的推車裡,我會跟他說話,拿一些東西給他示範,給他表演,表情誇張,笑著鬧著。

奶奶跟我說沒有用,孩子沒什麼反應呢。

但是我一直在孩子面前表達著我的興奮和喜悅,後來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小傢伙像青蛙一樣每天彈彈彈,總是樂呵呵的。

在孩子最初的兩個月裡,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笑臉,會讓他們今後也較少流露出消極表情。

如果孩子一直處在一個經常出現消極情緒的家庭環境裡,無論這種情緒是不是針對他們的,這些孩子都會表現出難以調解的消極情緒。

比如經常吵架的父母,雖然矛頭不是對準孩子,但是一場場家庭戰爭中,孩子往往是最受傷害的。

他們無可適從,不知所措。

因為他們不知緣故,只看到了父母之間的怒氣、暴戾、傷害。

有一次,朋友小區一個10多歲的孩子放學後不見了。

孩子的媽媽幾乎崩潰,叫了所有能叫到的朋友幫忙尋找。

最後幸好在學校附近的一條小路邊找到了低頭坐在那的孩子。

“為什麼不回家?”

孩子搖搖頭,淡淡地說“不想回到那個家”。

朋友說記得幾年前,這個孩子還是一個陽光樂觀的男孩,常常歡聲笑語。

但是這幾年見他,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熟悉他們家情況的朋友是明白的,因為孩子的媽媽已經成為圈子裡的苦友,大家對她充滿著深深的同情和關切。

家庭不順,碰到老公嗜賭成性,欠下鉅額賭債,被高利貸窮追不捨。

她自己每個月上班掙兩千多塊錢養家養孩子,老公整天喝得酩酊大醉,逃避現實,基本成了一個廢人。

兩人為此吵了不少的架,嚴重的時候,當著孩子的面打架。

很多朋友勸她跟這個渣男老公離婚。

她又不忍心,也怕孩子受影響,一直沒有決定。

可是她又承受不了,不僅跟朋友們傾訴自己的遭遇,更跟孩子抱怨不斷。

一個孩子怎麼能夠去理解父母的舉動呢?

更多地是接受到自己眼裡看到的信息——爸爸媽媽已經不再相愛。

父親的消極和母親的抱怨,如同兩把刀一樣劃割他的心。

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非常偉大的教育,他們會越來越優秀!


3

父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比什麼都重要。

真正的接納是面對孩子消極或者發怒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接納並且教會孩子去調節。

每次兒子發脾氣大哭。家裡老人聽到後急得不得了,馬上就會過去好言勸慰。

我每次都會跟他們說“讓他哭會,好好哭一下就沒事了。”

前一天中午,我陪他塗色,因為我塗貓頭鷹眼睛的時候,塗了橙色,但又隨便說了一句“紅色的眼睛更嚇人一些。”

兒子馬上要求我塗紅色。但是無法更改。

我們都知道為潑在地上的牛奶哭泣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孩子就是要為這個事哭上一場。

在《窗邊的小豆豆》裡面,小豆豆為了喂那隻雞寶寶,她發誓只要這件禮物,雖然父母告訴她小雞寶寶會死,她還是餵養了。

後來小雞真的死了,她為小雞的死而哭泣。

這就是孩子呀!我們得接受。

兒子哭著,我就讓他哭著,他的不滿、委屈或者其他的他感受到的消極情緒全部隨著淚水傾瀉吧。

哭過之後,再跟他說說話,轉移注意力,那就好多了。

這時可以跟孩子談論一下他的感受,或者分享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體驗,父母跟孩子的情緒交流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情緒,調整情緒。

面對哭泣的孩子,很多父母說了道理之後孩子不聽。

就覺得孩子是無理取鬧,是故意找茬,於是就粗暴地壓制孩子的情緒。

而壓制孩子,是產生問題的一個根源。


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非常偉大的教育,他們會越來越優秀!



4

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跟童年時期的經歷息息相關。

那些父母用心陪孩子一起成長的家庭,孩子在青春期的問題更少。

甚至沒有出現所謂的青春期叛逆,很多問題在溝通中就化解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青少年叛逆的原因是對消極情緒的感受增多。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帶著青春期的陰鬱,那真的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呈現。

到了這個階段,他們跟父母、老師還有夥伴之間的矛盾增多,壓力劇增。

很多孩子被歸類為“問題孩子”,這是一個標籤化,也是不負責的說法。

說是“困難孩子”更妥當一些吧。

他們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需要父母的幫助。

前段時間去一個朋友家玩,朋友家的一個親戚抱著一個2歲多的孩子在朋友家裡。

小傢伙非常的聰明,但是也很調皮。玩的太投入就尿褲子了,這個時候孩子奶奶就一邊給他換褲子,一邊打屁股。

孩子哇哇大哭。

後來我們拿東西給孩子吃,但是他不敢接,他說奶奶會打。

朋友說這個孩子幾乎每天都要捱打,捱罵更是家常便飯。

看得出孩子的奶奶是很疼他的,但是老人的脾氣不好。

“困難孩子”的產生往往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的。

在關鍵的前三年,很多孩子會表現出煩躁不安,不敢去嘗試,在家裡常常命令大人,到了外邊卻非常膽小,他們會搞一些破壞,有一些任性,很難融入集體,並且難以跟其他的孩子合作。

父母如果能夠一直保持著平和的態度,讓孩子慢慢地去認識規則、理解規則,有一個足夠的時間去讓孩子學習、成長。

孩子會變得優秀起來,那些所謂的問題都沒有了。

如果碰上一個喜怒無常、極端暴躁而缺乏耐心的父母。

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會被毀掉的。

因為父母的懲罰和暴躁只會讓這些孩子對父母產生更強烈地抵制。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僵。

不要總是說孩子有問題,其實父母也許就是問題的答案。

文:魚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