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當孩子想嘗試做家務時,家長一定要支持

那天,我在廚房洗碗,大寶進來,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幫你洗碗吧?”

“不用,你還小,還不會,等大一點再來。”

“哎呀,我可以的,媽媽。”

“去去去,別到廚房來,廚房危險。”

於是,大寶悻悻離開,心裡滿滿的挫敗感與不愉快。

過兩天,輪到爸爸洗碗。

“爸爸,我幫你洗碗吧?”

“好呀,拿個凳子過來。”

於是,他蹦蹦跳跳地搬來凳子,跟爸爸一起洗得有模有樣,儘管洗完衣服都弄溼了,但他心裡卻裝著滿滿的成就感。

“媽媽,我幫爸爸洗碗了。”

“是嘛,我們小男子漢長大了!”

為什麼教育要爸爸參與?因為爸爸與媽媽可以形成互補,爸爸的神經一般比較大條,抗壓性也比較強,他們更樂意讓孩子動手。這過程當中,除了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外,還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爸爸與媽媽在教育上的區別。

哈佛大字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當孩子想嘗試做家務時,家長一定要支持

那天,我在廚房洗碗,大寶進來,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幫你洗碗吧?”

“不用,你還小,還不會,等大一點再來。”

“哎呀,我可以的,媽媽。”

“去去去,別到廚房來,廚房危險。”

於是,大寶悻悻離開,心裡滿滿的挫敗感與不愉快。

過兩天,輪到爸爸洗碗。

“爸爸,我幫你洗碗吧?”

“好呀,拿個凳子過來。”

於是,他蹦蹦跳跳地搬來凳子,跟爸爸一起洗得有模有樣,儘管洗完衣服都弄溼了,但他心裡卻裝著滿滿的成就感。

“媽媽,我幫爸爸洗碗了。”

“是嘛,我們小男子漢長大了!”

為什麼教育要爸爸參與?因為爸爸與媽媽可以形成互補,爸爸的神經一般比較大條,抗壓性也比較強,他們更樂意讓孩子動手。這過程當中,除了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外,還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爸爸與媽媽在教育上的區別。

哈佛大字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不會做家務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很多家長為什麼不想讓孩子做家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溺愛型。孩子還小,幹家務活會累著了;

2、 完美型。孩子做得亂七八遭的,幫不到忙反而會添亂,還不如自己來;

3、 學習至上型。你只需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不用操心。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因為“好玩”而主動“幫忙”,雖然他們會覺得自己能力甚微,但他們渴望成為家庭內平等的一分子,這時候家長不應該怕麻煩而拒絕。

良好的習慣就是從最初的“玩”開始培養的,家長應該抓住這個“黃金啟蒙期”。因為一旦孩子長大了,“不用做家務”的觀念已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當哪一天你需要他們幫忙時,他們反而失去了幫忙的意識。

有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在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正在學習階段,做家務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所以,做家務不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而是在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之前,就有17歲的“東方神童”魏永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科院後,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不會與老師同學相處,不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而被學校勒令勸退,邊學歷都沒拿到。

當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成問題時,成績再好有什麼用?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同性,就是:只要孩子成績好了,其它都不算個事。於是,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孩子失去了獨立自理能力,最終活成“巨嬰”。

心理學家認為:“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當孩子想嘗試做家務時,家長一定要支持

那天,我在廚房洗碗,大寶進來,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幫你洗碗吧?”

“不用,你還小,還不會,等大一點再來。”

“哎呀,我可以的,媽媽。”

“去去去,別到廚房來,廚房危險。”

於是,大寶悻悻離開,心裡滿滿的挫敗感與不愉快。

過兩天,輪到爸爸洗碗。

“爸爸,我幫你洗碗吧?”

“好呀,拿個凳子過來。”

於是,他蹦蹦跳跳地搬來凳子,跟爸爸一起洗得有模有樣,儘管洗完衣服都弄溼了,但他心裡卻裝著滿滿的成就感。

“媽媽,我幫爸爸洗碗了。”

“是嘛,我們小男子漢長大了!”

為什麼教育要爸爸參與?因為爸爸與媽媽可以形成互補,爸爸的神經一般比較大條,抗壓性也比較強,他們更樂意讓孩子動手。這過程當中,除了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外,還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爸爸與媽媽在教育上的區別。

哈佛大字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不會做家務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很多家長為什麼不想讓孩子做家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溺愛型。孩子還小,幹家務活會累著了;

2、 完美型。孩子做得亂七八遭的,幫不到忙反而會添亂,還不如自己來;

3、 學習至上型。你只需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不用操心。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因為“好玩”而主動“幫忙”,雖然他們會覺得自己能力甚微,但他們渴望成為家庭內平等的一分子,這時候家長不應該怕麻煩而拒絕。

良好的習慣就是從最初的“玩”開始培養的,家長應該抓住這個“黃金啟蒙期”。因為一旦孩子長大了,“不用做家務”的觀念已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當哪一天你需要他們幫忙時,他們反而失去了幫忙的意識。

有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在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正在學習階段,做家務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所以,做家務不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而是在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之前,就有17歲的“東方神童”魏永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科院後,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不會與老師同學相處,不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而被學校勒令勸退,邊學歷都沒拿到。

當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成問題時,成績再好有什麼用?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同性,就是:只要孩子成績好了,其它都不算個事。於是,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孩子失去了獨立自理能力,最終活成“巨嬰”。

心理學家認為:“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讓孩子參與進來

其實做家務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加強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並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與艱辛。

而如何讓孩子參與進來,家長不妨這樣做。

  • 讓孩子參與進來

當孩子對家務產生興趣時,要及時給予迴應,讓他們參與進來,為他們提供機會。做家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家長千萬不要拒絕,這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

  • 多表揚,多鼓勵

孩子剛開始做家務時肯定會做的不好,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慢慢引導,給孩子當示範,切莫處處打擊。只要孩子有微小的進步,都值得肯定與鼓勵。

  • 家長心態要放平

當孩子在學習家務時,家長一定要耐心,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完成,過程不要去催促孩子,可以先讓孩子從簡單的家務做起,比如,洗碗、掃地、疊被子衣服等。

  • 把遊戲帶到家務中來

孩子天生喜愛遊戲,把家務當遊戲,孩子會更樂意參與,也不會覺得做家務乏味。比如,疊衣服時,把它當成堆城堡,看誰堆得又高又整齊。再比如,擦桌子,可以說我們一起給桌子洗澡吧等等。

  • 可以藉助繪本方式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藉助繪本的方式來讓孩子對家務產生興趣,孩子都善長模仿,當你跟他講的多了,他慢慢就會吸收進去,生活中,會不知不覺模仿繪本里的故事動起手來,從而達到最終目的。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當孩子想嘗試做家務時,家長一定要支持

那天,我在廚房洗碗,大寶進來,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幫你洗碗吧?”

“不用,你還小,還不會,等大一點再來。”

“哎呀,我可以的,媽媽。”

“去去去,別到廚房來,廚房危險。”

於是,大寶悻悻離開,心裡滿滿的挫敗感與不愉快。

過兩天,輪到爸爸洗碗。

“爸爸,我幫你洗碗吧?”

“好呀,拿個凳子過來。”

於是,他蹦蹦跳跳地搬來凳子,跟爸爸一起洗得有模有樣,儘管洗完衣服都弄溼了,但他心裡卻裝著滿滿的成就感。

“媽媽,我幫爸爸洗碗了。”

“是嘛,我們小男子漢長大了!”

為什麼教育要爸爸參與?因為爸爸與媽媽可以形成互補,爸爸的神經一般比較大條,抗壓性也比較強,他們更樂意讓孩子動手。這過程當中,除了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外,還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爸爸與媽媽在教育上的區別。

哈佛大字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不會做家務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很多家長為什麼不想讓孩子做家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溺愛型。孩子還小,幹家務活會累著了;

2、 完美型。孩子做得亂七八遭的,幫不到忙反而會添亂,還不如自己來;

3、 學習至上型。你只需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不用操心。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因為“好玩”而主動“幫忙”,雖然他們會覺得自己能力甚微,但他們渴望成為家庭內平等的一分子,這時候家長不應該怕麻煩而拒絕。

良好的習慣就是從最初的“玩”開始培養的,家長應該抓住這個“黃金啟蒙期”。因為一旦孩子長大了,“不用做家務”的觀念已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當哪一天你需要他們幫忙時,他們反而失去了幫忙的意識。

有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在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正在學習階段,做家務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所以,做家務不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而是在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之前,就有17歲的“東方神童”魏永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科院後,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不會與老師同學相處,不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而被學校勒令勸退,邊學歷都沒拿到。

當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成問題時,成績再好有什麼用?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同性,就是:只要孩子成績好了,其它都不算個事。於是,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孩子失去了獨立自理能力,最終活成“巨嬰”。

心理學家認為:“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讓孩子參與進來

其實做家務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加強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並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與艱辛。

而如何讓孩子參與進來,家長不妨這樣做。

  • 讓孩子參與進來

當孩子對家務產生興趣時,要及時給予迴應,讓他們參與進來,為他們提供機會。做家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家長千萬不要拒絕,這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

  • 多表揚,多鼓勵

孩子剛開始做家務時肯定會做的不好,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慢慢引導,給孩子當示範,切莫處處打擊。只要孩子有微小的進步,都值得肯定與鼓勵。

  • 家長心態要放平

當孩子在學習家務時,家長一定要耐心,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完成,過程不要去催促孩子,可以先讓孩子從簡單的家務做起,比如,洗碗、掃地、疊被子衣服等。

  • 把遊戲帶到家務中來

孩子天生喜愛遊戲,把家務當遊戲,孩子會更樂意參與,也不會覺得做家務乏味。比如,疊衣服時,把它當成堆城堡,看誰堆得又高又整齊。再比如,擦桌子,可以說我們一起給桌子洗澡吧等等。

  • 可以藉助繪本方式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藉助繪本的方式來讓孩子對家務產生興趣,孩子都善長模仿,當你跟他講的多了,他慢慢就會吸收進去,生活中,會不知不覺模仿繪本里的故事動起手來,從而達到最終目的。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做家務是一項重要技能,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所以,家長一定要利用好這一“天然教育資源”,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與自理能力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當孩子想嘗試做家務時,家長一定要支持

那天,我在廚房洗碗,大寶進來,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幫你洗碗吧?”

“不用,你還小,還不會,等大一點再來。”

“哎呀,我可以的,媽媽。”

“去去去,別到廚房來,廚房危險。”

於是,大寶悻悻離開,心裡滿滿的挫敗感與不愉快。

過兩天,輪到爸爸洗碗。

“爸爸,我幫你洗碗吧?”

“好呀,拿個凳子過來。”

於是,他蹦蹦跳跳地搬來凳子,跟爸爸一起洗得有模有樣,儘管洗完衣服都弄溼了,但他心裡卻裝著滿滿的成就感。

“媽媽,我幫爸爸洗碗了。”

“是嘛,我們小男子漢長大了!”

為什麼教育要爸爸參與?因為爸爸與媽媽可以形成互補,爸爸的神經一般比較大條,抗壓性也比較強,他們更樂意讓孩子動手。這過程當中,除了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外,還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爸爸與媽媽在教育上的區別。

哈佛大字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不會做家務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很多家長為什麼不想讓孩子做家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溺愛型。孩子還小,幹家務活會累著了;

2、 完美型。孩子做得亂七八遭的,幫不到忙反而會添亂,還不如自己來;

3、 學習至上型。你只需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不用操心。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因為“好玩”而主動“幫忙”,雖然他們會覺得自己能力甚微,但他們渴望成為家庭內平等的一分子,這時候家長不應該怕麻煩而拒絕。

良好的習慣就是從最初的“玩”開始培養的,家長應該抓住這個“黃金啟蒙期”。因為一旦孩子長大了,“不用做家務”的觀念已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當哪一天你需要他們幫忙時,他們反而失去了幫忙的意識。

有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在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正在學習階段,做家務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所以,做家務不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而是在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之前,就有17歲的“東方神童”魏永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科院後,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不會與老師同學相處,不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而被學校勒令勸退,邊學歷都沒拿到。

當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成問題時,成績再好有什麼用?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同性,就是:只要孩子成績好了,其它都不算個事。於是,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孩子失去了獨立自理能力,最終活成“巨嬰”。

心理學家認為:“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讓孩子參與進來

其實做家務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加強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並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與艱辛。

而如何讓孩子參與進來,家長不妨這樣做。

  • 讓孩子參與進來

當孩子對家務產生興趣時,要及時給予迴應,讓他們參與進來,為他們提供機會。做家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家長千萬不要拒絕,這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

  • 多表揚,多鼓勵

孩子剛開始做家務時肯定會做的不好,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慢慢引導,給孩子當示範,切莫處處打擊。只要孩子有微小的進步,都值得肯定與鼓勵。

  • 家長心態要放平

當孩子在學習家務時,家長一定要耐心,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完成,過程不要去催促孩子,可以先讓孩子從簡單的家務做起,比如,洗碗、掃地、疊被子衣服等。

  • 把遊戲帶到家務中來

孩子天生喜愛遊戲,把家務當遊戲,孩子會更樂意參與,也不會覺得做家務乏味。比如,疊衣服時,把它當成堆城堡,看誰堆得又高又整齊。再比如,擦桌子,可以說我們一起給桌子洗澡吧等等。

  • 可以藉助繪本方式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藉助繪本的方式來讓孩子對家務產生興趣,孩子都善長模仿,當你跟他講的多了,他慢慢就會吸收進去,生活中,會不知不覺模仿繪本里的故事動起手來,從而達到最終目的。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做家務是一項重要技能,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所以,家長一定要利用好這一“天然教育資源”,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與自理能力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會更優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