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從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冒充者綜合症”患者,就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並且及時表揚,讓孩子獲得更多前進的動力。而且在表揚的時候,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來自於哪裡,能客觀認識自己,並且更加積極地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是出現了“冒充者綜合症”,也不要過分憂慮,雖然“冒充者綜合症”裡有“綜合症”3個字,但它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情緒感受。這就說明,只有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就能擺脫這一症狀。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從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冒充者綜合症”患者,就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並且及時表揚,讓孩子獲得更多前進的動力。而且在表揚的時候,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來自於哪裡,能客觀認識自己,並且更加積極地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是出現了“冒充者綜合症”,也不要過分憂慮,雖然“冒充者綜合症”裡有“綜合症”3個字,但它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情緒感受。這就說明,只有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就能擺脫這一症狀。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是一種情緒,可以擺脫。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冒充者綜合症”?

1.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享受成功的喜悅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在取得好的成績後,往往會把原因歸功於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考試考得好,會說:“因為這次考試試卷很簡單”,或者“我運氣好,考到的題目正好是複習過的”等。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總結考得好的原因。

比如,孩子考試前進行了非常全面的複習,所以才會出現“考到的題目自己都複習過”這種情況。如果之前沒有好好複習,對於要考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運氣再好恐怕也無濟於事。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運氣好也是一種能力,要知道,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而運氣也更喜歡積極、主動的人。

在引導孩子正確歸因後,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進行慶祝,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記住這種感覺。

當孩子多次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後,“勝利者效應”就會發揮作用,讓孩子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獲得更多的成功,而且充滿正能量。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從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冒充者綜合症”患者,就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並且及時表揚,讓孩子獲得更多前進的動力。而且在表揚的時候,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來自於哪裡,能客觀認識自己,並且更加積極地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是出現了“冒充者綜合症”,也不要過分憂慮,雖然“冒充者綜合症”裡有“綜合症”3個字,但它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情緒感受。這就說明,只有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就能擺脫這一症狀。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是一種情緒,可以擺脫。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冒充者綜合症”?

1.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享受成功的喜悅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在取得好的成績後,往往會把原因歸功於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考試考得好,會說:“因為這次考試試卷很簡單”,或者“我運氣好,考到的題目正好是複習過的”等。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總結考得好的原因。

比如,孩子考試前進行了非常全面的複習,所以才會出現“考到的題目自己都複習過”這種情況。如果之前沒有好好複習,對於要考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運氣再好恐怕也無濟於事。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運氣好也是一種能力,要知道,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而運氣也更喜歡積極、主動的人。

在引導孩子正確歸因後,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進行慶祝,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記住這種感覺。

當孩子多次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後,“勝利者效應”就會發揮作用,讓孩子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獲得更多的成功,而且充滿正能量。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引導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一起慶祝成功。

2. 鼓勵孩子積極溝通,瞭解他人怎麼看自己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主動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瞭解他在我們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幫助他更客觀地評價自己。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和同學交流,比如,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一開始,孩子會擔心,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否定自己的話,自己會很難接受。可實際上,真的去問了別人,孩子才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特別優秀。

這時候,雖然孩子還會不可避免地認為,這是因為大家被自己的表象欺騙了,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優秀,但我們可以藉此鼓勵孩子把這種自我懷疑的感覺說出來。

隨著交流次數的增多,孩子會發現,其他非常優秀的同學也有不足的地方,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樣一來,孩子內心的害怕和焦慮也會逐漸消失,並對自己建立起客觀的自我評價。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從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冒充者綜合症”患者,就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並且及時表揚,讓孩子獲得更多前進的動力。而且在表揚的時候,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來自於哪裡,能客觀認識自己,並且更加積極地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是出現了“冒充者綜合症”,也不要過分憂慮,雖然“冒充者綜合症”裡有“綜合症”3個字,但它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情緒感受。這就說明,只有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就能擺脫這一症狀。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是一種情緒,可以擺脫。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冒充者綜合症”?

1.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享受成功的喜悅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在取得好的成績後,往往會把原因歸功於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考試考得好,會說:“因為這次考試試卷很簡單”,或者“我運氣好,考到的題目正好是複習過的”等。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總結考得好的原因。

比如,孩子考試前進行了非常全面的複習,所以才會出現“考到的題目自己都複習過”這種情況。如果之前沒有好好複習,對於要考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運氣再好恐怕也無濟於事。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運氣好也是一種能力,要知道,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而運氣也更喜歡積極、主動的人。

在引導孩子正確歸因後,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進行慶祝,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記住這種感覺。

當孩子多次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後,“勝利者效應”就會發揮作用,讓孩子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獲得更多的成功,而且充滿正能量。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引導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一起慶祝成功。

2. 鼓勵孩子積極溝通,瞭解他人怎麼看自己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主動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瞭解他在我們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幫助他更客觀地評價自己。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和同學交流,比如,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一開始,孩子會擔心,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否定自己的話,自己會很難接受。可實際上,真的去問了別人,孩子才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特別優秀。

這時候,雖然孩子還會不可避免地認為,這是因為大家被自己的表象欺騙了,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優秀,但我們可以藉此鼓勵孩子把這種自我懷疑的感覺說出來。

隨著交流次數的增多,孩子會發現,其他非常優秀的同學也有不足的地方,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樣一來,孩子內心的害怕和焦慮也會逐漸消失,並對自己建立起客觀的自我評價。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3. 帶著孩子寫記錄,記下孩子的努力與成就

語言是梳理思緒的好工具,在孩子出現冒名頂替的感覺時,我們可以提醒孩子,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開始記錄自己此刻的感受。

同時,也有思考一下:在此之前自己曾做過哪些努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次成功或失敗的?自己從中有哪些收穫?

通過記錄,孩子可能會發現,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之前一直在努力;而自己之所以會失敗,可能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責任根本不在自己。

而且,通過這樣一個自我分析和反思的過程,孩子也會慢慢意識到,這種冒名頂替的感覺是多麼的可笑。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從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冒充者綜合症”患者,就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並且及時表揚,讓孩子獲得更多前進的動力。而且在表揚的時候,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來自於哪裡,能客觀認識自己,並且更加積極地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是出現了“冒充者綜合症”,也不要過分憂慮,雖然“冒充者綜合症”裡有“綜合症”3個字,但它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情緒感受。這就說明,只有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就能擺脫這一症狀。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是一種情緒,可以擺脫。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冒充者綜合症”?

1.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享受成功的喜悅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在取得好的成績後,往往會把原因歸功於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考試考得好,會說:“因為這次考試試卷很簡單”,或者“我運氣好,考到的題目正好是複習過的”等。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總結考得好的原因。

比如,孩子考試前進行了非常全面的複習,所以才會出現“考到的題目自己都複習過”這種情況。如果之前沒有好好複習,對於要考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運氣再好恐怕也無濟於事。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運氣好也是一種能力,要知道,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而運氣也更喜歡積極、主動的人。

在引導孩子正確歸因後,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進行慶祝,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記住這種感覺。

當孩子多次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後,“勝利者效應”就會發揮作用,讓孩子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獲得更多的成功,而且充滿正能量。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引導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一起慶祝成功。

2. 鼓勵孩子積極溝通,瞭解他人怎麼看自己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主動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瞭解他在我們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幫助他更客觀地評價自己。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和同學交流,比如,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一開始,孩子會擔心,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否定自己的話,自己會很難接受。可實際上,真的去問了別人,孩子才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特別優秀。

這時候,雖然孩子還會不可避免地認為,這是因為大家被自己的表象欺騙了,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優秀,但我們可以藉此鼓勵孩子把這種自我懷疑的感覺說出來。

隨著交流次數的增多,孩子會發現,其他非常優秀的同學也有不足的地方,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樣一來,孩子內心的害怕和焦慮也會逐漸消失,並對自己建立起客觀的自我評價。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3. 帶著孩子寫記錄,記下孩子的努力與成就

語言是梳理思緒的好工具,在孩子出現冒名頂替的感覺時,我們可以提醒孩子,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開始記錄自己此刻的感受。

同時,也有思考一下:在此之前自己曾做過哪些努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次成功或失敗的?自己從中有哪些收穫?

通過記錄,孩子可能會發現,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之前一直在努力;而自己之所以會失敗,可能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責任根本不在自己。

而且,通過這樣一個自我分析和反思的過程,孩子也會慢慢意識到,這種冒名頂替的感覺是多麼的可笑。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記下孩子的努力與成就,擺脫冒名頂替的感覺。

4. 擺脫完美主義,設置合理的期望與目標

出現“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大多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以避免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偽裝”。

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而且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

如果孩子一直這樣要求自己,會導致他不懂得向外界尋求幫助,或者是一直拖延,導致事情無法按時完成。

我們需要讓孩子認識到,完美主義是不必要的,而且,他也不需要利用完美的結果來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優秀。

最好的方法是,我們引導孩子設置合理的期望與目標,讓他知道,在很多情況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讓孩子遠離拖延。

"

前不久,朋友小麗告訴我,公司裡有個帶薪學習的機會,領導安排給她了。她雖然高興地接受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昨天,我們幾個在群裡聊天,小麗突然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拿著公司的錢去學習,公司還給我發工資。

小娟直接給了她一個白眼:“你千萬別不好意思,公司精著呢,派你出去學習,也是為了讓你回來替公司賺更多的錢。

我知道,小娟話粗理不粗,也跟著附和:“是呀,如果你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不會花錢培養你的。”

沒想到,小麗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是覺得很心虛,我怕去了也學不好,讓公司領導失望。”

聽了這話,我們都默契地岔開了話題,沒有再說什麼。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我就是覺得很心虛”,一句話擊中內心!

結束聊天后,我突然想起來前幾天遇到小麗女兒時,和她女兒的對話:

“美奇,聽你媽媽說,這個暑假的活動,全是你自己安排的,而且進行得也特別好。真是有主見,執行力還強,阿姨給你一個贊!”我豎起了大拇指。

“哪有,阿姨過獎了,”美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學的暑假安排比我好多了,而且效率也比我高,我比較拖延,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成。

“你對自己的要求還真高呀,有時候不用這麼謙虛的。”我笑著說。

美奇呢,居然臉紅了。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為何優秀的孩子,總是過分的謙虛?

當時,我以為是這孩子比較謙虛,沒有多想。對比朋友的話,我才發現,這對母女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謙虛”。

比如,她們都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努力、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取得的成績比別人好,也覺得那是因為自己運氣好而已。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舉動可能是謙虛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有她們才知道,這就是她們眼中“真實”的自己,她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差。

我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嗎?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孩子看到的自己只是假象。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和蘇珊娜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就像朋友小麗,儘管我們用各種例子向她表明,她是有能力的,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機會,使她工作優秀的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時機、運氣、他人的幫助等。

這說明,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人,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失敗;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成功與自己的努力無關,要歸功於外界因素。

如果孩子患有了“冒充者綜合症”, 那他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接納和認可自己。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可能取得大的進步呢?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一個孩子處於自我否定中,又怎麼取得大的進步呢?

如何區分謙虛與“冒充者綜合症”?

謙虛是一種好的品質,有些孩子確實只是謙虛而已,但有些孩子卻是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我們要如何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呢?

通常來說,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

  • 1.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不足,所以特別努力、特別勤奮,希望能夠彌補。問題在於,他所認為的“不足”並不存在,是他自己腦補的;
  • 2. 做事情時,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會努力多做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死摳細節,結果導致很拖延,自己還特別累;
  • 3. 遇到挑戰時習慣性地先回避,害怕失敗。即使上一次有過成功的經驗,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而已,擔心這一次做不好會丟人。
  • 4. 不喜歡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擔心別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5. 面對誇獎,往往表現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是緊張、不安、侷促,並且一再否定對方表揚的內容;
  • 6. 過分迎合其他人,特別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老師、同學等,還很關心別人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會有各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呢?

孩子是否會產生“冒充者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更具體一點來說,和父母是否誇獎孩子、採用何種方式誇獎,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從小便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父母便會對孩子大肆表揚,並且極盡溢美之詞,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

這樣的誇獎雖然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動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阻礙。因為這種表揚方式隱藏著固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成績源於聰明,而這一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取得好成績時,他往往會認為,自己被揭穿了,自己並不聰明,以前能考好,那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孩子真的會一再否定自己,成為“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真聰明”,“你真棒”,讓孩子害怕不完美。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視而不見,甚至告訴孩子,“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朋友小麗就是這樣,從小父母就對她嚴格要求,因為怕她驕傲,所以每次她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故意否定她,讓她向更優秀的孩子學習。

結果時間一長,她真的對父母的評價信以為真。其實現在長大了,做了媽媽,也依然習慣於“自我否定”。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你是運氣好,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從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冒充者綜合症”患者,就需要注意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發現孩子的進步,並且及時表揚,讓孩子獲得更多前進的動力。而且在表揚的時候,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來自於哪裡,能客觀認識自己,並且更加積極地努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是出現了“冒充者綜合症”,也不要過分憂慮,雖然“冒充者綜合症”裡有“綜合症”3個字,但它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情緒感受。這就說明,只有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就能擺脫這一症狀。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冒充者綜合症是一種情緒,可以擺脫。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冒充者綜合症”?

1.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享受成功的喜悅

患有“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在取得好的成績後,往往會把原因歸功於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考試考得好,會說:“因為這次考試試卷很簡單”,或者“我運氣好,考到的題目正好是複習過的”等。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總結考得好的原因。

比如,孩子考試前進行了非常全面的複習,所以才會出現“考到的題目自己都複習過”這種情況。如果之前沒有好好複習,對於要考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運氣再好恐怕也無濟於事。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運氣好也是一種能力,要知道,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而運氣也更喜歡積極、主動的人。

在引導孩子正確歸因後,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進行慶祝,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記住這種感覺。

當孩子多次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後,“勝利者效應”就會發揮作用,讓孩子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獲得更多的成功,而且充滿正能量。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引導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一起慶祝成功。

2. 鼓勵孩子積極溝通,瞭解他人怎麼看自己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主動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瞭解他在我們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幫助他更客觀地評價自己。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和同學交流,比如,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一開始,孩子會擔心,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否定自己的話,自己會很難接受。可實際上,真的去問了別人,孩子才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特別優秀。

這時候,雖然孩子還會不可避免地認為,這是因為大家被自己的表象欺騙了,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優秀,但我們可以藉此鼓勵孩子把這種自我懷疑的感覺說出來。

隨著交流次數的增多,孩子會發現,其他非常優秀的同學也有不足的地方,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樣一來,孩子內心的害怕和焦慮也會逐漸消失,並對自己建立起客觀的自我評價。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問一下同學,在他眼中,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3. 帶著孩子寫記錄,記下孩子的努力與成就

語言是梳理思緒的好工具,在孩子出現冒名頂替的感覺時,我們可以提醒孩子,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開始記錄自己此刻的感受。

同時,也有思考一下:在此之前自己曾做過哪些努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次成功或失敗的?自己從中有哪些收穫?

通過記錄,孩子可能會發現,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之前一直在努力;而自己之所以會失敗,可能是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的,責任根本不在自己。

而且,通過這樣一個自我分析和反思的過程,孩子也會慢慢意識到,這種冒名頂替的感覺是多麼的可笑。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記下孩子的努力與成就,擺脫冒名頂替的感覺。

4. 擺脫完美主義,設置合理的期望與目標

出現“冒充者綜合症”的孩子,大多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以避免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偽裝”。

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而且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

如果孩子一直這樣要求自己,會導致他不懂得向外界尋求幫助,或者是一直拖延,導致事情無法按時完成。

我們需要讓孩子認識到,完美主義是不必要的,而且,他也不需要利用完美的結果來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優秀。

最好的方法是,我們引導孩子設置合理的期望與目標,讓他知道,在很多情況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讓孩子遠離拖延。

“你家孩子真謙虛!”“不,他是得了可怕的‘冒充者綜合症’!”

合理設立目標,跳一跳夠得著。

總結一下,當孩子很謙虛時,我們先別忙著沾沾自喜,而是要先判斷一下,孩子是真的謙虛,還是從心裡認為自己不配,患上了“冒充者綜合症”?

如果是後者,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需要我們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孩子都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