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要想讓孩子成才,別再讓孩子“自控”,這2個字更重要

夏天快要到了,多少人從春天開始就嚷嚷著要減肥,但是成功瘦身的人卻少之又少。說到底,還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嘴。而說道教育,我們從小聽聞過許多大道理,卻也依然做不到,比如說“自主學習”。為什麼自控這麼難?那些成功人士是靠什麼樣的意念,才能保持住良好的自律性。北大教授直言:“自控”其實是個偽命題,想要做好自律性,關鍵不在“控”,而在這兩個字!

一本經典著作中曾經說道:“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於習慣,就是說,倘若我們能看清並且改掉壞習慣,看清並且堅持好習慣,我們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關鍵在於看清自己和經常性地自我評估。”

北大教授:要想讓孩子成才,別再讓孩子“自控”,這2個字更重要

有一句西班牙諺語叫做,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也譬如一句中國人都知道的話——吾日三省吾身。所謂自控,也不過是做好“反思習慣”。

北大教授說:很多人都聽說過關於兒童自控力的“棉花糖實驗”,許多通俗讀物將其結論簡化為——培養孩子成功的祕訣,就是自制力的培養。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的自控力其實是極其有限的,這一點已經被許多的心理學實驗證實。

其實“棉花糖”試驗只能說明,人類嬰兒早期形成的延遲滿足、自控的習慣。與後來的成功有重要的相關關係,但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因果關係。包括“自控”在內,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學角度上稱之為“延遲滿足”的習慣。人打大腦在收到“快樂”的刺激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進一步增加你的獲取獎勵的慾望,從而導致你不能自已;而“延遲滿足”則需要通過大腦的前額皮質來抑制這套“獎勵系統”,換句話說,“自控”需要你的理性和本能作鬥爭!讓生物的行為違背基因,這一點可能容易嗎?

北大教授:要想讓孩子成才,別再讓孩子“自控”,這2個字更重要

所以,想要讓孩子學會所謂的“自律”,不需要自控,關鍵在於養成良好的習慣。讓這些習慣,就像我們每天刷牙、洗臉這樣簡單。

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高考前是自己學習和自控能力的巔峰,其實也是因為在高考之前那種緊張高壓的環境下,我們每天被動地養成了很多習慣——規律地上課、刷題、吃飯、睡覺。而一旦到了大學、工作,我們的時間安排開始變得自由,原有的習慣被打破,“自制力”就明顯下降。其實這不能怪“自制力”差,只能說明你計劃能力和習慣養成慢。

北大教授:要想讓孩子成才,別再讓孩子“自控”,這2個字更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快速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正如大家都喜歡看——“200斤胖子一個月瘦身30斤變帥哥”、“30歲窮小子一夜暴富成千萬富翁”的故事,許多人深知這難以實現,卻仍心生嚮往。許多人想要在短期中就看到明顯的改變,往往是乾著急。

北大教授坦言:心理學上,普通人一般一個月能建立一到兩個習慣就不錯了,所以對於好習慣,只能做到儘量保持!對不好的習慣,一定要多做反思。必要的時候,請給自己一點激勵和反饋,合理利用大腦的“獎勵系統”,慢慢將習慣“養成”。這一點,任何人都急不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