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
"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都顯得非常的被動,總是需要他人來幫忙才能做出決定。

比如喜歡一個人也不說,總是幻想著對方能來向自己表白;

想做什麼事情,自己也不去努力,提不起精神,非要等到有人強迫她去做了,這才有勁了;

甚至是自己明明很喜歡的工作,也完全不去爭取,就等著這種機會從天而降,能夠分配到自己手上。

"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都顯得非常的被動,總是需要他人來幫忙才能做出決定。

比如喜歡一個人也不說,總是幻想著對方能來向自己表白;

想做什麼事情,自己也不去努力,提不起精神,非要等到有人強迫她去做了,這才有勁了;

甚至是自己明明很喜歡的工作,也完全不去爭取,就等著這種機會從天而降,能夠分配到自己手上。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我只是習慣了而已”

小劉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被動型性格,從小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會主動去要求或者爭取,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或者給予一些指令,他才會去做。

這種情況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還沒有帶來什麼問題,但是隨著他年紀漸長,被動型性格帶來的影響就顯得尤為巨大了。

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小劉明明有非常心儀的大學,高考的分數也是完全足夠的,但是他始終做不出決定。

在父母詢問他想要報考哪所大學的時候,他也只是說了一句:“我沒有什麼想法”,最後甚至跟著好友,報考了同一所大學,只是覺得這樣比較舒服,不用自己做決定,好像就怕自己的選擇是錯的。

光是這樣還不算完,在大學時期,小劉終於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說是初戀,其實也不過是暗戀罷了,因為直到大學畢業,他都沒能說出口,眼睜睜地看著人家女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了才知道後悔。

甚至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其實當時那個女孩子也很喜歡他,卻因為雙方都沒有說出口而生生錯過了。

在進入社會之後,被動型性格給小劉帶來的影響就更加可怕了。因為工作完成的還算不錯,小劉順利地通過了實習期,進入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

但是各方面都還算優異的小劉,卻遲遲沒有做出什麼讓老闆眼前一亮的成績,相反另一位並不如小劉優秀的同事,卻屢屢受到老闆的誇讚。

因為和小劉相比,這位同事更加的努力,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全力以赴地去做,甚至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很好的工作,還會主動地去爭取。就這樣,這位和小劉同時進入公司的同事,在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就成為了小劉的領導。

這種情況也是讓小劉非常的頭疼不已,在與好友聊天的時候,他還提起了這件事情。好友恨鐵不成鋼地質問小劉:“既然你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興趣去做這項工作,那麼為什麼你不去向老闆爭取呢?如果你能做的更好,老闆肯定也會賞識你的。”

但是小劉卻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由他人來給自己分配工作的生活,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爭取。

"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都顯得非常的被動,總是需要他人來幫忙才能做出決定。

比如喜歡一個人也不說,總是幻想著對方能來向自己表白;

想做什麼事情,自己也不去努力,提不起精神,非要等到有人強迫她去做了,這才有勁了;

甚至是自己明明很喜歡的工作,也完全不去爭取,就等著這種機會從天而降,能夠分配到自己手上。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我只是習慣了而已”

小劉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被動型性格,從小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會主動去要求或者爭取,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或者給予一些指令,他才會去做。

這種情況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還沒有帶來什麼問題,但是隨著他年紀漸長,被動型性格帶來的影響就顯得尤為巨大了。

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小劉明明有非常心儀的大學,高考的分數也是完全足夠的,但是他始終做不出決定。

在父母詢問他想要報考哪所大學的時候,他也只是說了一句:“我沒有什麼想法”,最後甚至跟著好友,報考了同一所大學,只是覺得這樣比較舒服,不用自己做決定,好像就怕自己的選擇是錯的。

光是這樣還不算完,在大學時期,小劉終於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說是初戀,其實也不過是暗戀罷了,因為直到大學畢業,他都沒能說出口,眼睜睜地看著人家女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了才知道後悔。

甚至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其實當時那個女孩子也很喜歡他,卻因為雙方都沒有說出口而生生錯過了。

在進入社會之後,被動型性格給小劉帶來的影響就更加可怕了。因為工作完成的還算不錯,小劉順利地通過了實習期,進入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

但是各方面都還算優異的小劉,卻遲遲沒有做出什麼讓老闆眼前一亮的成績,相反另一位並不如小劉優秀的同事,卻屢屢受到老闆的誇讚。

因為和小劉相比,這位同事更加的努力,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全力以赴地去做,甚至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很好的工作,還會主動地去爭取。就這樣,這位和小劉同時進入公司的同事,在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就成為了小劉的領導。

這種情況也是讓小劉非常的頭疼不已,在與好友聊天的時候,他還提起了這件事情。好友恨鐵不成鋼地質問小劉:“既然你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興趣去做這項工作,那麼為什麼你不去向老闆爭取呢?如果你能做的更好,老闆肯定也會賞識你的。”

但是小劉卻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由他人來給自己分配工作的生活,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爭取。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被動”對人的影響

其實像小劉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而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孩童時期,已經習慣了這種被動的生活。而這種對於被動的過分習慣,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影響,很多人卻完全沒有重視。

第一,在學習上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努力。

因為習慣了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者是敲打,這種人在學習上,更多的都是依靠別人的思維為自己指路,完全沒有進行過自我思考。

沒有學習的方向,自然也不知道該怎麼去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在學習上不懂得舉一反三,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都是跟著他人的腳步。

第二,在生活上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即使在生活上面對很多事的選擇題時,也無法通過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或者說,他們恐懼於自己做選擇這種情況的出現。要麼就是想著順其自然,要麼就是乾脆照著別人的生活方式“照抄”過來。

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完全在生活中失去自我。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然也沒辦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感。

第三,在工作中不會主動的爭取。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在工作中也恐懼與主動爭取工作機會,只一味地接受領導的安排,即使有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者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工作也不去爭取。

這就導致工作情況一直不上不下,甚至自己還不知道原因。長此以往,很可能導致他們越來越怨天尤人,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公正待遇。

第四,在婚戀中,也不懂得如何主動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

其實這種被動成習慣的人,大部分的結局都是被父母安排相親,最後選擇一個自己並不喜歡,對方也並不喜歡自己的人潦草結婚。

因為在面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時,他們完全不會自己去爭取,總是被動的想著對方會主動來聯繫自己。

因為恐懼於主動地表達自己,所以最後很容易導致雙方的錯過,在一段並非自己主動選擇的婚姻中賠上自己的一生。

"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都顯得非常的被動,總是需要他人來幫忙才能做出決定。

比如喜歡一個人也不說,總是幻想著對方能來向自己表白;

想做什麼事情,自己也不去努力,提不起精神,非要等到有人強迫她去做了,這才有勁了;

甚至是自己明明很喜歡的工作,也完全不去爭取,就等著這種機會從天而降,能夠分配到自己手上。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我只是習慣了而已”

小劉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被動型性格,從小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會主動去要求或者爭取,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或者給予一些指令,他才會去做。

這種情況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還沒有帶來什麼問題,但是隨著他年紀漸長,被動型性格帶來的影響就顯得尤為巨大了。

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小劉明明有非常心儀的大學,高考的分數也是完全足夠的,但是他始終做不出決定。

在父母詢問他想要報考哪所大學的時候,他也只是說了一句:“我沒有什麼想法”,最後甚至跟著好友,報考了同一所大學,只是覺得這樣比較舒服,不用自己做決定,好像就怕自己的選擇是錯的。

光是這樣還不算完,在大學時期,小劉終於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說是初戀,其實也不過是暗戀罷了,因為直到大學畢業,他都沒能說出口,眼睜睜地看著人家女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了才知道後悔。

甚至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其實當時那個女孩子也很喜歡他,卻因為雙方都沒有說出口而生生錯過了。

在進入社會之後,被動型性格給小劉帶來的影響就更加可怕了。因為工作完成的還算不錯,小劉順利地通過了實習期,進入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

但是各方面都還算優異的小劉,卻遲遲沒有做出什麼讓老闆眼前一亮的成績,相反另一位並不如小劉優秀的同事,卻屢屢受到老闆的誇讚。

因為和小劉相比,這位同事更加的努力,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全力以赴地去做,甚至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很好的工作,還會主動地去爭取。就這樣,這位和小劉同時進入公司的同事,在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就成為了小劉的領導。

這種情況也是讓小劉非常的頭疼不已,在與好友聊天的時候,他還提起了這件事情。好友恨鐵不成鋼地質問小劉:“既然你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興趣去做這項工作,那麼為什麼你不去向老闆爭取呢?如果你能做的更好,老闆肯定也會賞識你的。”

但是小劉卻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由他人來給自己分配工作的生活,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爭取。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被動”對人的影響

其實像小劉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而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孩童時期,已經習慣了這種被動的生活。而這種對於被動的過分習慣,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影響,很多人卻完全沒有重視。

第一,在學習上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努力。

因為習慣了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者是敲打,這種人在學習上,更多的都是依靠別人的思維為自己指路,完全沒有進行過自我思考。

沒有學習的方向,自然也不知道該怎麼去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在學習上不懂得舉一反三,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都是跟著他人的腳步。

第二,在生活上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即使在生活上面對很多事的選擇題時,也無法通過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或者說,他們恐懼於自己做選擇這種情況的出現。要麼就是想著順其自然,要麼就是乾脆照著別人的生活方式“照抄”過來。

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完全在生活中失去自我。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然也沒辦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感。

第三,在工作中不會主動的爭取。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在工作中也恐懼與主動爭取工作機會,只一味地接受領導的安排,即使有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者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工作也不去爭取。

這就導致工作情況一直不上不下,甚至自己還不知道原因。長此以往,很可能導致他們越來越怨天尤人,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公正待遇。

第四,在婚戀中,也不懂得如何主動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

其實這種被動成習慣的人,大部分的結局都是被父母安排相親,最後選擇一個自己並不喜歡,對方也並不喜歡自己的人潦草結婚。

因為在面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時,他們完全不會自己去爭取,總是被動的想著對方會主動來聯繫自己。

因為恐懼於主動地表達自己,所以最後很容易導致雙方的錯過,在一段並非自己主動選擇的婚姻中賠上自己的一生。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孩子形成“被動型”人格與父母分不開

這種被動型性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還真的不算少,很多人也都是因為孩童時期就形成了這種被動的習慣,以至於長大成人之後也無法改變,而之所以會習慣被動,主要原因是因為以下四點。

1,被父母安排的人生

很多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以此為理由,完全包辦孩子的所有選擇,給孩子安排自己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

而家長的這種行為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習慣,不知道自己去思考,長期被動地接受家長的安排,孩子會失去自己的人生。

2,自信心不足

有些時候做出人生的選擇,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自信的。而孩童時期缺乏自信,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無法在需要作出選擇時,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聲。

自信心不足導致孩子在很多情況下都顯得過分被動,而這種被動來源於孩子對選擇的恐懼。因為害怕自己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或者說在他們的心中,自己是無法依靠自己做出正確選擇的。

3,害怕主動後不被重視

也許有些時候孩子已經主動地做出了選擇,但是對於孩子的想法,家長沒有給予重視,以至於孩子可能會產生恐懼情緒,認為自己在主動做出選擇之後也不會被重視,由此不願意主動做出選擇,而這就是在家長的忽視下而導致的人為型被動。

4,害怕主動做事後事與願違

在做出選擇之後,卻經歷了失敗,可能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挫敗。也許成人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心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不一樣。

有些時候,他們因為害怕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害怕自己主動地做出選擇之後卻事與願違。出於這樣的心理,孩子也會選擇被動的接受他人的安排,因為這樣至少不用承擔失敗的後果。

父母這樣做,可以避免孩子太“被動”

其實孩童時期會出現這種對被動的習慣,也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樹立自己的三觀,在這段時間內,孩子會自然地依賴家長。

也正是因為這樣,家長的選擇就尤為重要了,家長要如何去避免孩子習慣被動,要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給孩子選擇權和決定權。

家長不要一味地包攬孩子的人生,要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一味地由家長給孩子安排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害無益的。

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獨立的思考,沒有辦法學會自主選擇,長久以來也會習慣這種被他人安排的生活,從而形成被動性格。

第二,給孩子樹立自信心。

前文中也說過了,有些孩子習慣被動是因為自信心的不足。而且不僅如此,自信心不足在很多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所以家長要學會在孩童時期給孩子樹立自信心,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意願,敢於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三,重視逆商的培養。

所謂的逆商,指的就是孩子在面對困境時的的能力,每個人都會經歷困境,也都會感受到挫敗。有些時候孩子經歷了挫敗,就會收回自己小心翼翼觸碰世界的雙手。

所以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的逆商,讓孩子能夠在經歷著的時候不要輕言放棄,而是吸取教訓,在下一次面對同樣的情況,時不是想著如何迴避,而是想著如何解決困境。

第四,給孩子足夠的被信任感。

家長不要總是反駁孩子的選擇,試圖以成年人的思維去指導孩子的人生。因為家長的這種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試想一下,在你做出選擇的時候,總有人在身邊給你潑冷水,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難受呢?長久下來就可能也會因為這種原因而不願意自己做出選擇,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地位是很特別的。

很多時候,家長潑的涼水可比其他人潑的涼水要冰涼得多,對於孩子造成的影響自然也更大。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被信任感,能夠讓孩子在自我選擇時更加勇敢。

第五,不要在孩子出錯之後一味地採用批評教育。

有些家長在孩子出錯之後,總想著批評教育,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真地去改正。

其實偶爾的批評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確實能起到正面的效果,但是一味地採用批評教育只會打擊孩子的信心,讓孩子恐懼於自我選擇,認為自己做出的選擇都會是錯誤的,由此因為不敢主動而變得更加被動。

"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都顯得非常的被動,總是需要他人來幫忙才能做出決定。

比如喜歡一個人也不說,總是幻想著對方能來向自己表白;

想做什麼事情,自己也不去努力,提不起精神,非要等到有人強迫她去做了,這才有勁了;

甚至是自己明明很喜歡的工作,也完全不去爭取,就等著這種機會從天而降,能夠分配到自己手上。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我只是習慣了而已”

小劉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被動型性格,從小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會主動去要求或者爭取,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或者給予一些指令,他才會去做。

這種情況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還沒有帶來什麼問題,但是隨著他年紀漸長,被動型性格帶來的影響就顯得尤為巨大了。

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小劉明明有非常心儀的大學,高考的分數也是完全足夠的,但是他始終做不出決定。

在父母詢問他想要報考哪所大學的時候,他也只是說了一句:“我沒有什麼想法”,最後甚至跟著好友,報考了同一所大學,只是覺得這樣比較舒服,不用自己做決定,好像就怕自己的選擇是錯的。

光是這樣還不算完,在大學時期,小劉終於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說是初戀,其實也不過是暗戀罷了,因為直到大學畢業,他都沒能說出口,眼睜睜地看著人家女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了才知道後悔。

甚至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其實當時那個女孩子也很喜歡他,卻因為雙方都沒有說出口而生生錯過了。

在進入社會之後,被動型性格給小劉帶來的影響就更加可怕了。因為工作完成的還算不錯,小劉順利地通過了實習期,進入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

但是各方面都還算優異的小劉,卻遲遲沒有做出什麼讓老闆眼前一亮的成績,相反另一位並不如小劉優秀的同事,卻屢屢受到老闆的誇讚。

因為和小劉相比,這位同事更加的努力,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全力以赴地去做,甚至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很好的工作,還會主動地去爭取。就這樣,這位和小劉同時進入公司的同事,在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就成為了小劉的領導。

這種情況也是讓小劉非常的頭疼不已,在與好友聊天的時候,他還提起了這件事情。好友恨鐵不成鋼地質問小劉:“既然你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興趣去做這項工作,那麼為什麼你不去向老闆爭取呢?如果你能做的更好,老闆肯定也會賞識你的。”

但是小劉卻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由他人來給自己分配工作的生活,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爭取。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被動”對人的影響

其實像小劉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而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孩童時期,已經習慣了這種被動的生活。而這種對於被動的過分習慣,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影響,很多人卻完全沒有重視。

第一,在學習上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努力。

因為習慣了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者是敲打,這種人在學習上,更多的都是依靠別人的思維為自己指路,完全沒有進行過自我思考。

沒有學習的方向,自然也不知道該怎麼去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在學習上不懂得舉一反三,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都是跟著他人的腳步。

第二,在生活上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即使在生活上面對很多事的選擇題時,也無法通過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或者說,他們恐懼於自己做選擇這種情況的出現。要麼就是想著順其自然,要麼就是乾脆照著別人的生活方式“照抄”過來。

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完全在生活中失去自我。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然也沒辦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感。

第三,在工作中不會主動的爭取。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在工作中也恐懼與主動爭取工作機會,只一味地接受領導的安排,即使有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者自己自信可以完成的工作也不去爭取。

這就導致工作情況一直不上不下,甚至自己還不知道原因。長此以往,很可能導致他們越來越怨天尤人,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公正待遇。

第四,在婚戀中,也不懂得如何主動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

其實這種被動成習慣的人,大部分的結局都是被父母安排相親,最後選擇一個自己並不喜歡,對方也並不喜歡自己的人潦草結婚。

因為在面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時,他們完全不會自己去爭取,總是被動的想著對方會主動來聯繫自己。

因為恐懼於主動地表達自己,所以最後很容易導致雙方的錯過,在一段並非自己主動選擇的婚姻中賠上自己的一生。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孩子形成“被動型”人格與父母分不開

這種被動型性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還真的不算少,很多人也都是因為孩童時期就形成了這種被動的習慣,以至於長大成人之後也無法改變,而之所以會習慣被動,主要原因是因為以下四點。

1,被父母安排的人生

很多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以此為理由,完全包辦孩子的所有選擇,給孩子安排自己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

而家長的這種行為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習慣,不知道自己去思考,長期被動地接受家長的安排,孩子會失去自己的人生。

2,自信心不足

有些時候做出人生的選擇,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自信的。而孩童時期缺乏自信,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無法在需要作出選擇時,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聲。

自信心不足導致孩子在很多情況下都顯得過分被動,而這種被動來源於孩子對選擇的恐懼。因為害怕自己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或者說在他們的心中,自己是無法依靠自己做出正確選擇的。

3,害怕主動後不被重視

也許有些時候孩子已經主動地做出了選擇,但是對於孩子的想法,家長沒有給予重視,以至於孩子可能會產生恐懼情緒,認為自己在主動做出選擇之後也不會被重視,由此不願意主動做出選擇,而這就是在家長的忽視下而導致的人為型被動。

4,害怕主動做事後事與願違

在做出選擇之後,卻經歷了失敗,可能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挫敗。也許成人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心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不一樣。

有些時候,他們因為害怕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害怕自己主動地做出選擇之後卻事與願違。出於這樣的心理,孩子也會選擇被動的接受他人的安排,因為這樣至少不用承擔失敗的後果。

父母這樣做,可以避免孩子太“被動”

其實孩童時期會出現這種對被動的習慣,也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樹立自己的三觀,在這段時間內,孩子會自然地依賴家長。

也正是因為這樣,家長的選擇就尤為重要了,家長要如何去避免孩子習慣被動,要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給孩子選擇權和決定權。

家長不要一味地包攬孩子的人生,要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一味地由家長給孩子安排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害無益的。

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獨立的思考,沒有辦法學會自主選擇,長久以來也會習慣這種被他人安排的生活,從而形成被動性格。

第二,給孩子樹立自信心。

前文中也說過了,有些孩子習慣被動是因為自信心的不足。而且不僅如此,自信心不足在很多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所以家長要學會在孩童時期給孩子樹立自信心,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意願,敢於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三,重視逆商的培養。

所謂的逆商,指的就是孩子在面對困境時的的能力,每個人都會經歷困境,也都會感受到挫敗。有些時候孩子經歷了挫敗,就會收回自己小心翼翼觸碰世界的雙手。

所以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的逆商,讓孩子能夠在經歷著的時候不要輕言放棄,而是吸取教訓,在下一次面對同樣的情況,時不是想著如何迴避,而是想著如何解決困境。

第四,給孩子足夠的被信任感。

家長不要總是反駁孩子的選擇,試圖以成年人的思維去指導孩子的人生。因為家長的這種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試想一下,在你做出選擇的時候,總有人在身邊給你潑冷水,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難受呢?長久下來就可能也會因為這種原因而不願意自己做出選擇,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地位是很特別的。

很多時候,家長潑的涼水可比其他人潑的涼水要冰涼得多,對於孩子造成的影響自然也更大。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被信任感,能夠讓孩子在自我選擇時更加勇敢。

第五,不要在孩子出錯之後一味地採用批評教育。

有些家長在孩子出錯之後,總想著批評教育,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真地去改正。

其實偶爾的批評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確實能起到正面的效果,但是一味地採用批評教育只會打擊孩子的信心,讓孩子恐懼於自我選擇,認為自己做出的選擇都會是錯誤的,由此因為不敢主動而變得更加被動。

孩子習慣“被動”,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能避免

避免孩子“被動”,我們要做的有很多

一個被動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更加困難的,相信很多人也有所意識,而且身邊有一個總是很被動的人,也讓人難以接受。

孩童時期是一個人性格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家長就更需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在這個時期形成被動的性格,否則以後就會很難改正。

同樣的,家長也需要注意自己的問題,如果家長是一個被動型性格的人,那麼孩子很可能受到家長的影響而變得和家長一樣。

而有些時候,為孩子安排所有的人生,也許是出於家長對孩子的愛,害怕孩子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經受了什麼困難或挫折,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但是家長一味地代替孩子做出選擇,真的是為孩子好嗎?這種過分的愛其實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因為這種以愛為名的傷害是難以拒絕的,並且是潛移默化的

可能最開始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家長的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但是漸漸的,當人們意識到其影響時,孩子的性格已經長成而無法更改了。

我是錦鯉媽咪,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孕嬰師,多平臺簽約作者。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發私信,我會及時回覆。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育兒的路上不再孤獨。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