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疾人”

畢飛宇 自閉症 葉兆言 教育 中國青年網 2017-06-09
畢飛宇: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疾人”

作家畢飛宇(左)、葉兆言(右)、《喜禾》導演張唯在研討會現場。 金陵晚報見習記者 王麗華 攝

□見習記者 王麗華

“他要的,不過只是一張課桌而已!”母親田琳身體顫抖,在家長、老師的阻攔和反對中,聲嘶力竭地喊出這句話。她口中的“他”,是年僅9歲、生來就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喜禾。因為其他家長的反對,他再一次被學校趕了出來。這是電影《喜禾》裡的一個畫面。昨天,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舉辦了“從《喜禾》看——關注殘障人群”主題研討會,作家畢飛宇、葉兆言和特殊教育專家們一起討論自閉症兒童等殘障人的現狀及未來。

“我們明明都是同類”

畢飛宇認識的自閉症家庭有四五個,而這些自閉症患兒的母親都有著相似的肖像。“她們都很瘦弱,看起來疲憊不堪。因為她們背後還有一場戰爭——與老師、校長和其他家長的戰爭。”

自閉症的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長於沉默,表情貧乏,分不清親疏關係,對父母缺少依戀,遙遠如在星空,觸不可及一般。不僅有著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在刻板的行為模式被制止和改變的時候,會產生焦慮和反抗行為,擾亂課堂秩序,成了“麻煩製造者”。在“唯分數論”還沒被打破的環境中,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受到排斥。2012年有媒體報道,深圳一名自閉症兒童被19名家長“聯名”趕出學校,原因是這名學生行為無法自律,難以遵守課堂紀律,影響到其他孩子的正常學習。

正如電影中田琳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社會,不斷努力讓孩子進入普通學校就讀而非特殊教育學校,現實中自閉症患兒的父母也在積極爭取著進入普通課堂的機會。

“融合教育的工作已經在做了,但是有一部分問題在於家長的包容上,”畢飛宇說道,“我們每一個為人父母的,是不是都應該想一想,‘萬一我的孩子不那麼好,那該怎麼辦?’”在他看來,融合教育不能僅僅靠政府,每一個人的行動和改變認識都很重要。“我們的認識可能有個盲區,都覺得自己身體健全就是健全人了。但我們每個人都在認知、能力、德行上有短板,我們何嘗不是‘殘疾人’呢?我們明明都是同類啊。”

“這需要幾代人努力”

田琳們的希望來了。2017年5月新版《殘疾人教育條例》 第17條明確規定,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能夠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就近到普通學校入學接受義務教育。

2017年南京市將建成14個隨班就讀資源中心,到2018年,南京市將建成達基本標準的資源教室不少於50個。

“不是坐在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課就叫隨班就讀了,那叫隨班就‘坐’、隨班就‘混’。”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融合教育專家李澤慧說,隨班就讀需要把整個專業的支持服務體系帶到普通學校,包括對殘疾兒童和老師們的專業培訓等等。

江蘇省特殊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丁勇認為,從隔離走向融合是必然趨勢,但這條道路卻還在探索階段,舉步維艱。除了目前國內支持服務體系還比較薄弱以外,人們觀念的改變至關重要。對殘障人的態度大多呈兩種:一種是輕視,另一種則是憐憫式的幫助。“平等的接納才是融合教育應該做到的,以及讓孩子們去理解生命的多樣性。然而,人道精神的成長不是一日之功,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