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興化中堡走出的文學大家——畢飛宇

人物檔案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江蘇興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近30年的寫作生涯中,發表了4部長篇、20多部中篇、50多個短篇。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影視劇及舞臺作品,《推拿》 有電視劇和電影版,《青衣》被改編成電視劇、舞劇、京劇、贛劇等。

"
興化中堡走出的文學大家——畢飛宇

人物檔案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江蘇興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近30年的寫作生涯中,發表了4部長篇、20多部中篇、50多個短篇。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影視劇及舞臺作品,《推拿》 有電視劇和電影版,《青衣》被改編成電視劇、舞劇、京劇、贛劇等。

興化中堡走出的文學大家——畢飛宇

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推拿》,到《地球上的王家莊》《玉米》等小說中,可以讀到很多江蘇水鄉令人回味的故事,體悟作者獨特的文風。畢飛宇感嘆,能有今天的成就,源於江蘇,得益於江蘇和諧的文化生態,“誰要是破壞了這個良好的生態,一定會被江蘇文學所唾棄”。

幸運的是,一開始就站在了高原上

說到“江蘇”,畢飛宇稱他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這兩個字的分量:“在我眼裡,江蘇一直是很具體的。我從小一直生活在農村,地理知識瞭解得不多,總感覺江蘇沒有北京和上海那樣有名。父親走過許多地方,從他的口中我知道了雖然那個年代我們家也很窮,但比起外面很多地方還是要富裕一些,心中頓時有種自豪感。”

出名後,他被邀請到全國各地參加活動的機會日益頻繁。“每當介紹我時,一定會先說是江蘇作家,此時自豪感最強。這是因為一代代的江蘇作家,為江蘇文學置辦了一個好家當,讓我們走到哪裡都受到尊重。”

故鄉在畢飛宇眼中是文化意義上的故鄉。“如果我不是江蘇人,我沒有生活在江蘇,我的文學風貌一定不是現在的樣子。假如把我作品的名字蓋上,讀者也會知道這是江蘇作家寫的。講究文本、講究文筆,精益求精是我們江蘇的文學傳統。”

畢飛宇說,中國是個有詩歌傳統的國家,江蘇雖然也盛產詩歌,但小說更有優勢。沒有江蘇,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就不可能誕生。“施耐庵是江蘇興化人,我作為興化人,能成長為小說家,也許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小說傳統而言,江蘇無疑是第一,這毫無疑問。”畢飛宇笑了笑說:“生不逢時不行,生不逢地也不行。我是既逢時,又逢地,我很幸運。”

身為江蘇作家,畢飛宇感到驕傲,但他更看重的不僅是成長環境,還有江蘇的發展環境。“有人認為江蘇文學強,新人難以出頭。我認為,有利大於不利。一開始,我就站在了高原上。”

有滿屋子讀者,就比馬雲還富有

2011年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畢飛宇說,當時出版社報了項目,但他認為根本不可能,因為《推拿》是一個小題材,而以往茅獎獲獎作品都是宏大題材。他表示,要感謝茅獎評委會對評議標準的改革,讓江蘇甩掉了“長篇不行”的帽子。

他是江蘇第一個獲得茅盾文學獎、第一個獲得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唯一獲得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的作家。20多年以來,畢飛宇的生活是和寫小說聯繫在一起的,如果總結一下,他認為自己過得踏踏實實,也過得緊緊張張,還有一些他人不知道的精彩,也有他人不知道的困難和沮喪,但他始終沒有退縮。

“我不是很高產,我對自己的寫作要求一直很高。心裡想著要對得起江蘇兩個字。從沒想過要博取名聲和金錢,正如高洪波所言:畢飛宇的心很大。是的,我不可能降低自己。”

畢飛宇說他最要感謝的人是他的父親,“他是語文教師,小時候每天看著他在燈下批改作文,那個認真勁,沒法形容”。不過,父親始終反對他寫小說。“清楚地記得,想當作家是在高考前夕,那年我開始投稿,老師把這事告訴了父親,說這個關鍵時候,畢飛宇在寫小說,影響高考。”

當教師、寫小說都不是發家致富的一條路,但畢飛宇說他比馬雲富有,無論他走到哪裡,屋子裡總是滿滿的讀者,“在我心中那是天下最寶貴的財富”。

不粗製濫造,就是對江蘇的兢兢業業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說過,畢飛宇發表一個短篇,動靜如同一個長篇那麼大。“不好,絕不拿出手。如果有一天聽到說:老畢寫得不好,那可能。如果說老畢瞎寫,這話幾乎沒可能。”畢飛宇語氣很堅定。

是江蘇大地哺育了他,成就了他。說到回報,畢飛宇認為,管理好自己就是對江蘇最好的報答,“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江蘇造’,都洋溢著江蘇氣息。我的語言風格就是江蘇風格。不粗製濫造,就是對江蘇的兢兢業業。作家的工匠精神,是我一生的追求。”

江蘇文學比較早的走向了世界,10年前,蘇童、黃蓓佳的名字已經享譽海外。2000年起,畢飛宇也開始起航,發展勢頭一直較好。“在此同時,江蘇作家始終比較得體,沒有大聲吼叫,沒有製造絢爛的假象,每一步都踏踏實實,符合江蘇人的氣質。”

畢飛宇還特別提到,江蘇文壇多年來的和諧氛圍,“江蘇文學生態一直很安寧,我們都很受益。如果誰要是破壞了這個好的生態,一定會被江蘇文學所唾棄。”

他希望通過舉辦閱讀活動,能夠喚起一部分人讀書。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文學創作隊伍中來。畢飛宇說他在南大已經發現了有潛質的“90後”新人,“年輕人的走向,對我很有意義。重要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得失心有點重,如果他們要走向文學之路,希望他們能單純一些,越單純,走得越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