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畢飛宇散文《蠶豆》,對童年苦難生活的回憶和追思,讀讀吧

蠶豆 畢飛宇 鍋巴 散文 不完美媽媽 讀寫探祕 2019-07-13
作家畢飛宇散文《蠶豆》,對童年苦難生活的回憶和追思,讀讀吧

蠶豆主要種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為這個緣故,它被種在田埂或河岸一類“邊角料”的地方。蠶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極了,嘎嘣脆。唯一的缺點是太硬。可是,孩子們的牙更硬——有了金剛鑽就不怕瓷器活。不過,我小時候吃炒蠶豆的機會並不多,只是過的時候操練操練。

我要寫下我和蠶豆的故事,這是我終身不能忘懷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楊家莊小學做代課教師。他們決定請個人幫著燒午飯,附帶著帶孩子。奶奶就這樣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時間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多。我五歲,父母工作調動。奶奶沒有和我們一起走。

作家畢飛宇散文《蠶豆》,對童年苦難生活的回憶和追思,讀讀吧

我十一歲,父母要調到很遠的地方工作。臨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興,她的孫子來了,都“這麼高了”。那時,奶奶守寡不久,爺爺的遺像掛在牆上,奶奶高高興興地對著遺像說了一大通的話。可無論奶奶怎樣高興,我始終能感覺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談起了爺爺,她很內疚。她對死亡似乎並不在意:“哪個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諒自己,她沒讓爺爺在最後的日子“吃好”。奶奶說:“家裡頭沒得唉。”奶奶讓我到鍋裡鏟了一些鍋巴,放在了爺爺遺像前——這是讓我盡孝,我得給爺爺“上飯”。奶奶望著鍋巴,笑了,說:“死鬼嚼不動咯。”

傍晚,奶奶決定讓我早點回家。她在猶豫,想。她在想讓我帶點什麼東西走。現在回想起來,她當時真是太難了,窮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過來一根丫杈,從屋樑上取下一個竹籃,裡頭是蠶豆。奶奶最後的決定是炒蠶豆讓我帶走。多後,我知道了那些蠶豆是奶奶預備著第二做種用的。蠶豆炒好了,她把滾燙的蠶豆盛在簸箕裡,簸了好長時間,給蠶豆降溫。然後,奶奶高興地讓我把褂子脫下來,把兩隻袖口給縫上了——袖管就成了兩個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繞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兩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頭髮窩裡摸了老半天,說:“你走吧乖乖。”

作家畢飛宇散文《蠶豆》,對童年苦難生活的回憶和追思,讀讀吧

我第一次擁有這麼多的炒蠶豆。你可以想象我這一路走得有多歡——我絲毫沒有意識到奶奶當時有多艱難!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側是河流,我還可以一路解渴。楊家莊在我的身後遠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後遠去了。後來的歲月裡,我不停地回想起這個將預示著我和奶奶長久分離的畫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紀,我想起一次就難受一次。

1986年,我在揚州讀大學。有一天,接到父親的來信,說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兒,死了。回到了楊家莊,我已經是個二十二歲的大小夥子了,我已經十一沒有來看望奶奶了。我在許多夜裡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認出來了。她的個子那麼小,卻堅持要摸我的頭,我弓下腰來她才能如願。奶奶看上去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悲傷,這讓我輕鬆許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頭她不肯活咯。”

事實上,奶奶沒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這樣的傷痛了。但奶奶就是這樣,從來不輕易流露她的傷心與悲痛,尤其在親人面前——我是從另一個可親的老人那裡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們時刻願意承當親人的痛,但她們永遠也不會讓自己的親人分擔她們的痛。

1989年,奶奶的孫女小妹來南京讀書了,我去看她。小妹說:“哥,你的頭髮很軟。”我說:“你怎麼知道的?”小妹說:“奶奶告訴我的。奶奶時常嘮叨你,到死都這樣。”

小妹的這句話讓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時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總是從那些蠶豆開始的——蠶豆成了我最親的食物。

(選自《蘇北少“堂吉訶德”》)

作家畢飛宇散文《蠶豆》,對童年苦難生活的回憶和追思,讀讀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