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時

所謂天時,其實只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誰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沒人能證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來,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混戰之後,全國統一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上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歷史週期律:新王朝通過戰爭推翻舊王朝,重新與民生息,出臺各種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復活力。

而經過戰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重新進行勢力劃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後,慢慢就過上了相對較好的生活,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來。

而隨著土地資源緊缺,馬爾薩斯陷阱凸顯,新王朝內部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引發新一輪鬥爭,曾經的新王朝滅亡,更新的王朝出現。

而這個時間週期,差不多是約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說西漢一百九十四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於突襲,故不能單獨計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數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總體仍能體現出一點:王朝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被顛覆。

可問題就在於: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這中間並未出現大一統帝國,天時或馬爾薩斯陷阱與這段亂世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比較另類,史書沒法寫,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個國家,是因為在西晉滅亡之後,無論是東晉還是五胡十六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他們都無法擺脫士族的影響。很多國家與其說是皇權高高在上,不如說是士族在背後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強權君主統治期間,他也不敢沒事找士族的麻煩。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以士族為主導。

為什麼說“士族”這個帝國是另類呢?因為他們的統一方式就是不統一。換言之,天下一盤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時

所謂天時,其實只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誰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沒人能證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來,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混戰之後,全國統一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上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歷史週期律:新王朝通過戰爭推翻舊王朝,重新與民生息,出臺各種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復活力。

而經過戰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重新進行勢力劃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後,慢慢就過上了相對較好的生活,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來。

而隨著土地資源緊缺,馬爾薩斯陷阱凸顯,新王朝內部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引發新一輪鬥爭,曾經的新王朝滅亡,更新的王朝出現。

而這個時間週期,差不多是約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說西漢一百九十四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於突襲,故不能單獨計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數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總體仍能體現出一點:王朝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被顛覆。

可問題就在於: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這中間並未出現大一統帝國,天時或馬爾薩斯陷阱與這段亂世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比較另類,史書沒法寫,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個國家,是因為在西晉滅亡之後,無論是東晉還是五胡十六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他們都無法擺脫士族的影響。很多國家與其說是皇權高高在上,不如說是士族在背後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強權君主統治期間,他也不敢沒事找士族的麻煩。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以士族為主導。

為什麼說“士族”這個帝國是另類呢?因為他們的統一方式就是不統一。換言之,天下一盤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如果國家形成了事實上的大一統,君主必然會大肆集權,這樣的做法也必然會傷害到士族的既得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石虎短暫統一了北方,在他病逝之後,他的後人與士族展開了大亂戰,這裡面不但有羯族,還有漢族;

在這種背景下,苻堅率領七十萬大軍南征,卻在關鍵時刻崩盤。被苻堅吃下去的河北和中原地區先後獨立,姚萇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

在這種背景下,拓跋珪明明早有機會統一北方,卻不得不停止擴張,耗費更多的時間用以整合內部,為北魏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明白了吧?豪門士族所喜歡的大一統,絕不是大家成為一個國家,合夥吃大鍋飯。而是要一家一戶關門過小日子,安安靜靜地不折騰。

大一統的體量太大,士族無法控制;小國家體量不足,士族完全可以實現有效聯合,進而操控皇權。

可是經過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戰亂之後,士族所組建的這個“國家”也越來越衰弱,漸漸走到了崩盤的地步。

行文至此,也許有讀者會疑惑:士族在隋朝和唐初也是權勢滔天,很多皇帝(比如李世民)都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不像是衰弱和崩盤的樣子啊?

這其實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想:自隋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哪怕經歷了隋末的亂戰,整個天下依然迅速實現了統一。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大肆加強皇權,整個大唐雖有動亂,卻從未分崩離析。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士族早已今非昔比。在過去的二三百年時間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把整個中國分割成一個又一個小國家。可到了隋唐年間,不管局勢如何動盪,不管他們如何蹦躂,都沒法再讓中國重回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了。

在這一階段,大一統依然問題多多,但士族早已衰弱,不值一提。他們只能像遺老遺少那樣瞎嚷嚷,卻沒法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左右時局。

"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時

所謂天時,其實只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誰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沒人能證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來,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混戰之後,全國統一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上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歷史週期律:新王朝通過戰爭推翻舊王朝,重新與民生息,出臺各種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復活力。

而經過戰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重新進行勢力劃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後,慢慢就過上了相對較好的生活,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來。

而隨著土地資源緊缺,馬爾薩斯陷阱凸顯,新王朝內部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引發新一輪鬥爭,曾經的新王朝滅亡,更新的王朝出現。

而這個時間週期,差不多是約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說西漢一百九十四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於突襲,故不能單獨計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數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總體仍能體現出一點:王朝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被顛覆。

可問題就在於: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這中間並未出現大一統帝國,天時或馬爾薩斯陷阱與這段亂世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比較另類,史書沒法寫,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個國家,是因為在西晉滅亡之後,無論是東晉還是五胡十六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他們都無法擺脫士族的影響。很多國家與其說是皇權高高在上,不如說是士族在背後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強權君主統治期間,他也不敢沒事找士族的麻煩。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以士族為主導。

為什麼說“士族”這個帝國是另類呢?因為他們的統一方式就是不統一。換言之,天下一盤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如果國家形成了事實上的大一統,君主必然會大肆集權,這樣的做法也必然會傷害到士族的既得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石虎短暫統一了北方,在他病逝之後,他的後人與士族展開了大亂戰,這裡面不但有羯族,還有漢族;

在這種背景下,苻堅率領七十萬大軍南征,卻在關鍵時刻崩盤。被苻堅吃下去的河北和中原地區先後獨立,姚萇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

在這種背景下,拓跋珪明明早有機會統一北方,卻不得不停止擴張,耗費更多的時間用以整合內部,為北魏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明白了吧?豪門士族所喜歡的大一統,絕不是大家成為一個國家,合夥吃大鍋飯。而是要一家一戶關門過小日子,安安靜靜地不折騰。

大一統的體量太大,士族無法控制;小國家體量不足,士族完全可以實現有效聯合,進而操控皇權。

可是經過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戰亂之後,士族所組建的這個“國家”也越來越衰弱,漸漸走到了崩盤的地步。

行文至此,也許有讀者會疑惑:士族在隋朝和唐初也是權勢滔天,很多皇帝(比如李世民)都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不像是衰弱和崩盤的樣子啊?

這其實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想:自隋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哪怕經歷了隋末的亂戰,整個天下依然迅速實現了統一。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大肆加強皇權,整個大唐雖有動亂,卻從未分崩離析。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士族早已今非昔比。在過去的二三百年時間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把整個中國分割成一個又一個小國家。可到了隋唐年間,不管局勢如何動盪,不管他們如何蹦躂,都沒法再讓中國重回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了。

在這一階段,大一統依然問題多多,但士族早已衰弱,不值一提。他們只能像遺老遺少那樣瞎嚷嚷,卻沒法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左右時局。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地利&人和

在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西北與河北定律”。

一個強大的北方帝國滅亡後,初期必然是一片混亂。混亂期結束之後,整個北方會大致分裂成兩塊:一塊是以西北長安為中心,另一塊是以河北鄴城為中心。

西晉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劉曜統一西北,建立前趙;石勒統一河北,建立後趙。前趙與後趙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石勒統一北方。

後趙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苻氏統一西北,建立前秦;慕容氏統一河北,建立前燕。前秦與前燕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苻堅統一北方。

前秦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姚氏統一西北,建立後秦;慕容垂統一河北,建立後燕。後秦與後燕經過一番較量,還未分出勝負之時,河北就被北魏所佔據,西北就被胡夏所侵擾,最終由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宇文泰統一西北,建立西魏;高歡統一河北,建立東魏。當宇文氏和高氏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北周和北齊先後建立。

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主要還是因為西北地區強於河北地區。

秦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漢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之後的前秦和北周(隋)也是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再之後的唐王朝雖然不是從西北起家,但也是先奪取西北,進而統一天下。

從河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只有東漢、後趙和北魏。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說,北魏是從長城以北起家的,他只是先奪河北再奪西北。

這樣一對比,結論一目瞭然: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次數要更多一些,西北地區應該比河北地區略強一些。

"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時

所謂天時,其實只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誰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沒人能證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來,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混戰之後,全國統一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上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歷史週期律:新王朝通過戰爭推翻舊王朝,重新與民生息,出臺各種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復活力。

而經過戰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重新進行勢力劃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後,慢慢就過上了相對較好的生活,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來。

而隨著土地資源緊缺,馬爾薩斯陷阱凸顯,新王朝內部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引發新一輪鬥爭,曾經的新王朝滅亡,更新的王朝出現。

而這個時間週期,差不多是約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說西漢一百九十四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於突襲,故不能單獨計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數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總體仍能體現出一點:王朝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被顛覆。

可問題就在於: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這中間並未出現大一統帝國,天時或馬爾薩斯陷阱與這段亂世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比較另類,史書沒法寫,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個國家,是因為在西晉滅亡之後,無論是東晉還是五胡十六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他們都無法擺脫士族的影響。很多國家與其說是皇權高高在上,不如說是士族在背後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強權君主統治期間,他也不敢沒事找士族的麻煩。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以士族為主導。

為什麼說“士族”這個帝國是另類呢?因為他們的統一方式就是不統一。換言之,天下一盤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如果國家形成了事實上的大一統,君主必然會大肆集權,這樣的做法也必然會傷害到士族的既得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石虎短暫統一了北方,在他病逝之後,他的後人與士族展開了大亂戰,這裡面不但有羯族,還有漢族;

在這種背景下,苻堅率領七十萬大軍南征,卻在關鍵時刻崩盤。被苻堅吃下去的河北和中原地區先後獨立,姚萇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

在這種背景下,拓跋珪明明早有機會統一北方,卻不得不停止擴張,耗費更多的時間用以整合內部,為北魏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明白了吧?豪門士族所喜歡的大一統,絕不是大家成為一個國家,合夥吃大鍋飯。而是要一家一戶關門過小日子,安安靜靜地不折騰。

大一統的體量太大,士族無法控制;小國家體量不足,士族完全可以實現有效聯合,進而操控皇權。

可是經過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戰亂之後,士族所組建的這個“國家”也越來越衰弱,漸漸走到了崩盤的地步。

行文至此,也許有讀者會疑惑:士族在隋朝和唐初也是權勢滔天,很多皇帝(比如李世民)都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不像是衰弱和崩盤的樣子啊?

這其實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想:自隋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哪怕經歷了隋末的亂戰,整個天下依然迅速實現了統一。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大肆加強皇權,整個大唐雖有動亂,卻從未分崩離析。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士族早已今非昔比。在過去的二三百年時間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把整個中國分割成一個又一個小國家。可到了隋唐年間,不管局勢如何動盪,不管他們如何蹦躂,都沒法再讓中國重回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了。

在這一階段,大一統依然問題多多,但士族早已衰弱,不值一提。他們只能像遺老遺少那樣瞎嚷嚷,卻沒法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左右時局。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地利&人和

在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西北與河北定律”。

一個強大的北方帝國滅亡後,初期必然是一片混亂。混亂期結束之後,整個北方會大致分裂成兩塊:一塊是以西北長安為中心,另一塊是以河北鄴城為中心。

西晉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劉曜統一西北,建立前趙;石勒統一河北,建立後趙。前趙與後趙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石勒統一北方。

後趙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苻氏統一西北,建立前秦;慕容氏統一河北,建立前燕。前秦與前燕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苻堅統一北方。

前秦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姚氏統一西北,建立後秦;慕容垂統一河北,建立後燕。後秦與後燕經過一番較量,還未分出勝負之時,河北就被北魏所佔據,西北就被胡夏所侵擾,最終由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宇文泰統一西北,建立西魏;高歡統一河北,建立東魏。當宇文氏和高氏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北周和北齊先後建立。

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主要還是因為西北地區強於河北地區。

秦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漢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之後的前秦和北周(隋)也是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再之後的唐王朝雖然不是從西北起家,但也是先奪取西北,進而統一天下。

從河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只有東漢、後趙和北魏。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說,北魏是從長城以北起家的,他只是先奪河北再奪西北。

這樣一對比,結論一目瞭然: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次數要更多一些,西北地區應該比河北地區略強一些。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無論是諸國混戰還是南北對峙,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方的影響力主要侷限於南方,北方的影響力主要侷限於北方。

可到了南梁武帝蕭衍末年,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由於侯景的大殺特殺,使得南方的豪門士族遭受了重創。在這種背景下,南樑諸皇族進行皇位爭奪的時候,對於豪門士族的顧慮就會減輕許多。

在這種背景下,佔據雍州的蕭詧和佔據荊州的蕭繹先後向西魏輸誠,希望能夠獲得北方強國的支持,幫助他們幹掉盤踞江南東部的陳霸先。

在豪門士族被屠殺之前,這種情形可以想象嗎?南北矛盾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光榮傳統,西晉末年五馬渡江的時候,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就鬧得極不愉快。

如果南方的豪門士族沒有遭到侯景的屠殺,那麼這些豪門士族一定會聯手幫助陳霸先。總而言之,蕭詧和蕭繹你們這兩個混賬東西,居然敢把南方的利益拱手送給北方?我看你們是不想活了!

話說回來,如果南方的豪門士族沒有遭到侯景的屠殺,蕭詧和蕭繹未必敢聯繫西魏,他們肯定會積極尋求豪門士族的支持。如果無法如願以償,那也只能認命,當地的豪門士族絕不會給他們乾綱獨斷的機會。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劉宋和南齊滅亡之時,北方都有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帝國,那就是北魏。如果隨便一個皇族都能聯繫到北方,申請政治避難,那南方豈不是早就分裂了?

為什麼劉宋和南齊都能夠在大體上被後進者繼承,而到了南樑時期就不行了呢?答案只有一個:豪門士族被殺光了。

阻礙大一統的人消失了,弱勢的南方軍閥自然會積極尋求北方的幫助,而北方為了攫取更多利益,自然也會積極相助。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答曰:長江天險。

我說三件事情:司馬炎滅東吳、楊堅滅南陳、忽必烈滅南宋。此三者有什麼共通點?他們都是從長安進入巴蜀,再從長江上游出兵,一舉攻佔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經提醒,忽必烈是破襄陽,從中游出兵滅南宋)。

換言之,如果北方沒有佔據長江上游,直接從淮南地區強行渡江,進而滅掉整個江南統一全國,在封建時代似乎還沒發生過。

蕭詧和蕭繹成為了西魏的傀儡,雍州、荊州和巴蜀就落入了西魏的掌控。等西魏的繼任者北周滅掉北齊之後,北方必然統一,北方統一之後,再從長江上游出兵,滅掉江南就不是難事了。

除了南方豪門士族被屠殺之外,文化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在西晉出現問題並即將崩潰的時候,五胡進入中原,上百位梟雄開始逐鹿,其中大部分都是異族。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民族矛盾凸顯。

可到了後趙石虎統治期間,他為了達成統一,開始提拔與重用漢人豪門士族(比如李農),目的就是為了建設一個多族共和的國家。

到了前秦苻堅統治期間,漢人受重用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如大名鼎鼎的王猛就是漢人。可苻堅強行捏合豪門士族的做法最終受到了反噬,前秦曇花一現。

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期,他開始革俗漢化,不但給拓跋氏選了一個漢族姓氏,還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洛陽的同義詞叫做定鼎中原,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元宏想統一天下。

經過上述三位的努力,漢族和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漸漸地不分彼此。等到隋文帝楊堅攻打江南的時候,已經沒什麼人再用“抵抗異族”的口號來反對楊堅了。

"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時

所謂天時,其實只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誰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沒人能證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來,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混戰之後,全國統一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上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歷史週期律:新王朝通過戰爭推翻舊王朝,重新與民生息,出臺各種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復活力。

而經過戰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重新進行勢力劃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後,慢慢就過上了相對較好的生活,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來。

而隨著土地資源緊缺,馬爾薩斯陷阱凸顯,新王朝內部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引發新一輪鬥爭,曾經的新王朝滅亡,更新的王朝出現。

而這個時間週期,差不多是約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說西漢一百九十四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於突襲,故不能單獨計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數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總體仍能體現出一點:王朝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被顛覆。

可問題就在於: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這中間並未出現大一統帝國,天時或馬爾薩斯陷阱與這段亂世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比較另類,史書沒法寫,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個國家,是因為在西晉滅亡之後,無論是東晉還是五胡十六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他們都無法擺脫士族的影響。很多國家與其說是皇權高高在上,不如說是士族在背後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強權君主統治期間,他也不敢沒事找士族的麻煩。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以士族為主導。

為什麼說“士族”這個帝國是另類呢?因為他們的統一方式就是不統一。換言之,天下一盤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如果國家形成了事實上的大一統,君主必然會大肆集權,這樣的做法也必然會傷害到士族的既得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石虎短暫統一了北方,在他病逝之後,他的後人與士族展開了大亂戰,這裡面不但有羯族,還有漢族;

在這種背景下,苻堅率領七十萬大軍南征,卻在關鍵時刻崩盤。被苻堅吃下去的河北和中原地區先後獨立,姚萇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

在這種背景下,拓跋珪明明早有機會統一北方,卻不得不停止擴張,耗費更多的時間用以整合內部,為北魏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明白了吧?豪門士族所喜歡的大一統,絕不是大家成為一個國家,合夥吃大鍋飯。而是要一家一戶關門過小日子,安安靜靜地不折騰。

大一統的體量太大,士族無法控制;小國家體量不足,士族完全可以實現有效聯合,進而操控皇權。

可是經過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戰亂之後,士族所組建的這個“國家”也越來越衰弱,漸漸走到了崩盤的地步。

行文至此,也許有讀者會疑惑:士族在隋朝和唐初也是權勢滔天,很多皇帝(比如李世民)都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不像是衰弱和崩盤的樣子啊?

這其實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想:自隋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哪怕經歷了隋末的亂戰,整個天下依然迅速實現了統一。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大肆加強皇權,整個大唐雖有動亂,卻從未分崩離析。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士族早已今非昔比。在過去的二三百年時間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把整個中國分割成一個又一個小國家。可到了隋唐年間,不管局勢如何動盪,不管他們如何蹦躂,都沒法再讓中國重回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了。

在這一階段,大一統依然問題多多,但士族早已衰弱,不值一提。他們只能像遺老遺少那樣瞎嚷嚷,卻沒法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左右時局。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地利&人和

在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西北與河北定律”。

一個強大的北方帝國滅亡後,初期必然是一片混亂。混亂期結束之後,整個北方會大致分裂成兩塊:一塊是以西北長安為中心,另一塊是以河北鄴城為中心。

西晉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劉曜統一西北,建立前趙;石勒統一河北,建立後趙。前趙與後趙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石勒統一北方。

後趙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苻氏統一西北,建立前秦;慕容氏統一河北,建立前燕。前秦與前燕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苻堅統一北方。

前秦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姚氏統一西北,建立後秦;慕容垂統一河北,建立後燕。後秦與後燕經過一番較量,還未分出勝負之時,河北就被北魏所佔據,西北就被胡夏所侵擾,最終由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宇文泰統一西北,建立西魏;高歡統一河北,建立東魏。當宇文氏和高氏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北周和北齊先後建立。

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主要還是因為西北地區強於河北地區。

秦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漢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之後的前秦和北周(隋)也是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再之後的唐王朝雖然不是從西北起家,但也是先奪取西北,進而統一天下。

從河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只有東漢、後趙和北魏。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說,北魏是從長城以北起家的,他只是先奪河北再奪西北。

這樣一對比,結論一目瞭然: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次數要更多一些,西北地區應該比河北地區略強一些。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無論是諸國混戰還是南北對峙,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方的影響力主要侷限於南方,北方的影響力主要侷限於北方。

可到了南梁武帝蕭衍末年,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由於侯景的大殺特殺,使得南方的豪門士族遭受了重創。在這種背景下,南樑諸皇族進行皇位爭奪的時候,對於豪門士族的顧慮就會減輕許多。

在這種背景下,佔據雍州的蕭詧和佔據荊州的蕭繹先後向西魏輸誠,希望能夠獲得北方強國的支持,幫助他們幹掉盤踞江南東部的陳霸先。

在豪門士族被屠殺之前,這種情形可以想象嗎?南北矛盾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光榮傳統,西晉末年五馬渡江的時候,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就鬧得極不愉快。

如果南方的豪門士族沒有遭到侯景的屠殺,那麼這些豪門士族一定會聯手幫助陳霸先。總而言之,蕭詧和蕭繹你們這兩個混賬東西,居然敢把南方的利益拱手送給北方?我看你們是不想活了!

話說回來,如果南方的豪門士族沒有遭到侯景的屠殺,蕭詧和蕭繹未必敢聯繫西魏,他們肯定會積極尋求豪門士族的支持。如果無法如願以償,那也只能認命,當地的豪門士族絕不會給他們乾綱獨斷的機會。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劉宋和南齊滅亡之時,北方都有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帝國,那就是北魏。如果隨便一個皇族都能聯繫到北方,申請政治避難,那南方豈不是早就分裂了?

為什麼劉宋和南齊都能夠在大體上被後進者繼承,而到了南樑時期就不行了呢?答案只有一個:豪門士族被殺光了。

阻礙大一統的人消失了,弱勢的南方軍閥自然會積極尋求北方的幫助,而北方為了攫取更多利益,自然也會積極相助。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答曰:長江天險。

我說三件事情:司馬炎滅東吳、楊堅滅南陳、忽必烈滅南宋。此三者有什麼共通點?他們都是從長安進入巴蜀,再從長江上游出兵,一舉攻佔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經提醒,忽必烈是破襄陽,從中游出兵滅南宋)。

換言之,如果北方沒有佔據長江上游,直接從淮南地區強行渡江,進而滅掉整個江南統一全國,在封建時代似乎還沒發生過。

蕭詧和蕭繹成為了西魏的傀儡,雍州、荊州和巴蜀就落入了西魏的掌控。等西魏的繼任者北周滅掉北齊之後,北方必然統一,北方統一之後,再從長江上游出兵,滅掉江南就不是難事了。

除了南方豪門士族被屠殺之外,文化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在西晉出現問題並即將崩潰的時候,五胡進入中原,上百位梟雄開始逐鹿,其中大部分都是異族。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民族矛盾凸顯。

可到了後趙石虎統治期間,他為了達成統一,開始提拔與重用漢人豪門士族(比如李農),目的就是為了建設一個多族共和的國家。

到了前秦苻堅統治期間,漢人受重用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如大名鼎鼎的王猛就是漢人。可苻堅強行捏合豪門士族的做法最終受到了反噬,前秦曇花一現。

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期,他開始革俗漢化,不但給拓跋氏選了一個漢族姓氏,還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洛陽的同義詞叫做定鼎中原,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元宏想統一天下。

經過上述三位的努力,漢族和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漸漸地不分彼此。等到隋文帝楊堅攻打江南的時候,已經沒什麼人再用“抵抗異族”的口號來反對楊堅了。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下的統一,建立眾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之上。

但只要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出現了,那麼天下一統的大勢就不可逆轉:宇文邕很牛,但就算沒有他,楊堅也能完成統一大業;楊廣把隋王朝折騰滅亡之後,李淵也可以全盤接手好好經營;武則天把李氏皇族殺了個七零八落,但她最後還是得還政於李氏。

把這些經歷放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我敢說幾乎每次動盪都會造成天下分裂。可在眾多因素的作用下,這天下隨便怎麼折騰,他就是不分裂。

歷史的進程以客觀條件為基礎,歷史人物的行為只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而不能超脫這個基礎獨立存在。

換言之,就算把宇文邕、楊堅和李淵等人打包扔回兩晉南北朝,他們的上限頂多也就和石虎、苻堅相似,這根本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時局的問題。

"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幹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用以安撫強鄰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東征北齊,經過一年半的苦戰,最終滅掉了北齊。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經寫過,今天我來講講北周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以及後世隋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在我看來,大一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共同決定的。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時

所謂天時,其實只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誰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但又沒人能證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來,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混戰之後,全國統一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上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歷史週期律:新王朝通過戰爭推翻舊王朝,重新與民生息,出臺各種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復活力。

而經過戰亂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重新進行勢力劃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後,慢慢就過上了相對較好的生活,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來。

而隨著土地資源緊缺,馬爾薩斯陷阱凸顯,新王朝內部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引發新一輪鬥爭,曾經的新王朝滅亡,更新的王朝出現。

而這個時間週期,差不多是約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說西漢一百九十四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於突襲,故不能單獨計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數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總體仍能體現出一點:王朝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被顛覆。

可問題就在於: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這中間並未出現大一統帝國,天時或馬爾薩斯陷阱與這段亂世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比較另類,史書沒法寫,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個國家,是因為在西晉滅亡之後,無論是東晉還是五胡十六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他們都無法擺脫士族的影響。很多國家與其說是皇權高高在上,不如說是士族在背後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強權君主統治期間,他也不敢沒事找士族的麻煩。在這二百六十五年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以士族為主導。

為什麼說“士族”這個帝國是另類呢?因為他們的統一方式就是不統一。換言之,天下一盤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如果國家形成了事實上的大一統,君主必然會大肆集權,這樣的做法也必然會傷害到士族的既得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石虎短暫統一了北方,在他病逝之後,他的後人與士族展開了大亂戰,這裡面不但有羯族,還有漢族;

在這種背景下,苻堅率領七十萬大軍南征,卻在關鍵時刻崩盤。被苻堅吃下去的河北和中原地區先後獨立,姚萇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

在這種背景下,拓跋珪明明早有機會統一北方,卻不得不停止擴張,耗費更多的時間用以整合內部,為北魏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明白了吧?豪門士族所喜歡的大一統,絕不是大家成為一個國家,合夥吃大鍋飯。而是要一家一戶關門過小日子,安安靜靜地不折騰。

大一統的體量太大,士族無法控制;小國家體量不足,士族完全可以實現有效聯合,進而操控皇權。

可是經過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戰亂之後,士族所組建的這個“國家”也越來越衰弱,漸漸走到了崩盤的地步。

行文至此,也許有讀者會疑惑:士族在隋朝和唐初也是權勢滔天,很多皇帝(比如李世民)都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不像是衰弱和崩盤的樣子啊?

這其實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想:自隋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哪怕經歷了隋末的亂戰,整個天下依然迅速實現了統一。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大肆加強皇權,整個大唐雖有動亂,卻從未分崩離析。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士族早已今非昔比。在過去的二三百年時間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把整個中國分割成一個又一個小國家。可到了隋唐年間,不管局勢如何動盪,不管他們如何蹦躂,都沒法再讓中國重回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了。

在這一階段,大一統依然問題多多,但士族早已衰弱,不值一提。他們只能像遺老遺少那樣瞎嚷嚷,卻沒法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左右時局。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地利&人和

在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西北與河北定律”。

一個強大的北方帝國滅亡後,初期必然是一片混亂。混亂期結束之後,整個北方會大致分裂成兩塊:一塊是以西北長安為中心,另一塊是以河北鄴城為中心。

西晉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劉曜統一西北,建立前趙;石勒統一河北,建立後趙。前趙與後趙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石勒統一北方。

後趙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苻氏統一西北,建立前秦;慕容氏統一河北,建立前燕。前秦與前燕經過一番較量,最終由苻堅統一北方。

前秦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姚氏統一西北,建立後秦;慕容垂統一河北,建立後燕。後秦與後燕經過一番較量,還未分出勝負之時,河北就被北魏所佔據,西北就被胡夏所侵擾,最終由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滅亡後,先是一片混亂,後由宇文泰統一西北,建立西魏;高歡統一河北,建立東魏。當宇文氏和高氏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北周和北齊先後建立。

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主要還是因為西北地區強於河北地區。

秦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漢王朝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之後的前秦和北周(隋)也是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再之後的唐王朝雖然不是從西北起家,但也是先奪取西北,進而統一天下。

從河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只有東漢、後趙和北魏。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說,北魏是從長城以北起家的,他只是先奪河北再奪西北。

這樣一對比,結論一目瞭然:從西北起家進而統一天下的次數要更多一些,西北地區應該比河北地區略強一些。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無論是諸國混戰還是南北對峙,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方的影響力主要侷限於南方,北方的影響力主要侷限於北方。

可到了南梁武帝蕭衍末年,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由於侯景的大殺特殺,使得南方的豪門士族遭受了重創。在這種背景下,南樑諸皇族進行皇位爭奪的時候,對於豪門士族的顧慮就會減輕許多。

在這種背景下,佔據雍州的蕭詧和佔據荊州的蕭繹先後向西魏輸誠,希望能夠獲得北方強國的支持,幫助他們幹掉盤踞江南東部的陳霸先。

在豪門士族被屠殺之前,這種情形可以想象嗎?南北矛盾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光榮傳統,西晉末年五馬渡江的時候,江北僑族和江南士族就鬧得極不愉快。

如果南方的豪門士族沒有遭到侯景的屠殺,那麼這些豪門士族一定會聯手幫助陳霸先。總而言之,蕭詧和蕭繹你們這兩個混賬東西,居然敢把南方的利益拱手送給北方?我看你們是不想活了!

話說回來,如果南方的豪門士族沒有遭到侯景的屠殺,蕭詧和蕭繹未必敢聯繫西魏,他們肯定會積極尋求豪門士族的支持。如果無法如願以償,那也只能認命,當地的豪門士族絕不會給他們乾綱獨斷的機會。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劉宋和南齊滅亡之時,北方都有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帝國,那就是北魏。如果隨便一個皇族都能聯繫到北方,申請政治避難,那南方豈不是早就分裂了?

為什麼劉宋和南齊都能夠在大體上被後進者繼承,而到了南樑時期就不行了呢?答案只有一個:豪門士族被殺光了。

阻礙大一統的人消失了,弱勢的南方軍閥自然會積極尋求北方的幫助,而北方為了攫取更多利益,自然也會積極相助。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答曰:長江天險。

我說三件事情:司馬炎滅東吳、楊堅滅南陳、忽必烈滅南宋。此三者有什麼共通點?他們都是從長安進入巴蜀,再從長江上游出兵,一舉攻佔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經提醒,忽必烈是破襄陽,從中游出兵滅南宋)。

換言之,如果北方沒有佔據長江上游,直接從淮南地區強行渡江,進而滅掉整個江南統一全國,在封建時代似乎還沒發生過。

蕭詧和蕭繹成為了西魏的傀儡,雍州、荊州和巴蜀就落入了西魏的掌控。等西魏的繼任者北周滅掉北齊之後,北方必然統一,北方統一之後,再從長江上游出兵,滅掉江南就不是難事了。

除了南方豪門士族被屠殺之外,文化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在西晉出現問題並即將崩潰的時候,五胡進入中原,上百位梟雄開始逐鹿,其中大部分都是異族。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民族矛盾凸顯。

可到了後趙石虎統治期間,他為了達成統一,開始提拔與重用漢人豪門士族(比如李農),目的就是為了建設一個多族共和的國家。

到了前秦苻堅統治期間,漢人受重用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如大名鼎鼎的王猛就是漢人。可苻堅強行捏合豪門士族的做法最終受到了反噬,前秦曇花一現。

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期,他開始革俗漢化,不但給拓跋氏選了一個漢族姓氏,還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洛陽的同義詞叫做定鼎中原,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元宏想統一天下。

經過上述三位的努力,漢族和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漸漸地不分彼此。等到隋文帝楊堅攻打江南的時候,已經沒什麼人再用“抵抗異族”的口號來反對楊堅了。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天下的統一,建立眾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之上。

但只要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出現了,那麼天下一統的大勢就不可逆轉:宇文邕很牛,但就算沒有他,楊堅也能完成統一大業;楊廣把隋王朝折騰滅亡之後,李淵也可以全盤接手好好經營;武則天把李氏皇族殺了個七零八落,但她最後還是得還政於李氏。

把這些經歷放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我敢說幾乎每次動盪都會造成天下分裂。可在眾多因素的作用下,這天下隨便怎麼折騰,他就是不分裂。

歷史的進程以客觀條件為基礎,歷史人物的行為只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而不能超脫這個基礎獨立存在。

換言之,就算把宇文邕、楊堅和李淵等人打包扔回兩晉南北朝,他們的上限頂多也就和石虎、苻堅相似,這根本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時局的問題。

北周為何能滅掉北齊?隋朝為何能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左右時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