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了遷都洛陽,孝文帝玩了一個小套路,他聲稱要攻打南朝,接著要求大部分貴族一起親征,此時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適合行軍,這些鮮卑貴族都叫苦連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軍,後來這些貴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順著臺階說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這些鮮卑貴族只好同意,於是孝文帝順利從平城遷都到洛陽。

孝文帝的改革繼續深入,要求說漢語,使用漢字,並且禁止穿以前鮮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漢服,同時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將鮮卑複姓更改為單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為元。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了遷都洛陽,孝文帝玩了一個小套路,他聲稱要攻打南朝,接著要求大部分貴族一起親征,此時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適合行軍,這些鮮卑貴族都叫苦連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軍,後來這些貴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順著臺階說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這些鮮卑貴族只好同意,於是孝文帝順利從平城遷都到洛陽。

孝文帝的改革繼續深入,要求說漢語,使用漢字,並且禁止穿以前鮮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漢服,同時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將鮮卑複姓更改為單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為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鮮卑族極大的反彈,特別是圍繞太子周圍的鮮卑貴族,他們於是勾結太子,希望能夠搬回平成。太子比較胖,因此不適應洛陽的炎熱潮溼的氣候,尤其不喜歡讀書,更對孔孟經典十分反感,他於是在這些貴族的慫恿下,偷偷跑回了平成。

因為殺死了漢族精神領袖崔浩,與漢族矛盾已經開始激化,此時他擔心因為太子,會造成鮮卑與漢族的分裂,於是囚禁了太子元恂,同時把他貶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又過了一年,又有人舉報太子謀反,孝文帝忍無可忍,逼迫太子元恂自盡,死時年僅15歲。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了遷都洛陽,孝文帝玩了一個小套路,他聲稱要攻打南朝,接著要求大部分貴族一起親征,此時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適合行軍,這些鮮卑貴族都叫苦連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軍,後來這些貴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順著臺階說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這些鮮卑貴族只好同意,於是孝文帝順利從平城遷都到洛陽。

孝文帝的改革繼續深入,要求說漢語,使用漢字,並且禁止穿以前鮮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漢服,同時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將鮮卑複姓更改為單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為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鮮卑族極大的反彈,特別是圍繞太子周圍的鮮卑貴族,他們於是勾結太子,希望能夠搬回平成。太子比較胖,因此不適應洛陽的炎熱潮溼的氣候,尤其不喜歡讀書,更對孔孟經典十分反感,他於是在這些貴族的慫恿下,偷偷跑回了平成。

因為殺死了漢族精神領袖崔浩,與漢族矛盾已經開始激化,此時他擔心因為太子,會造成鮮卑與漢族的分裂,於是囚禁了太子元恂,同時把他貶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又過了一年,又有人舉報太子謀反,孝文帝忍無可忍,逼迫太子元恂自盡,死時年僅15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北魏的滅亡

孝文帝改革表面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在孝文帝去世後30年北魏就滅亡了,我們就不禁反思,北魏的滅亡是否因為孝文帝的漢化?

先說北魏如何滅亡的,北魏亡於“六鎮之亂”,六鎮是指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主要是在北方防止其他遊牧民族侵擾的駐軍。這些駐軍原是鮮卑族最榮耀的部隊,但是孝文帝南遷以後,南方鮮卑貴族就覺得這些北方的駐防官民,野蠻粗魯,不懂禮儀,在升遷的時候就沒有予以考慮。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了遷都洛陽,孝文帝玩了一個小套路,他聲稱要攻打南朝,接著要求大部分貴族一起親征,此時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適合行軍,這些鮮卑貴族都叫苦連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軍,後來這些貴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順著臺階說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這些鮮卑貴族只好同意,於是孝文帝順利從平城遷都到洛陽。

孝文帝的改革繼續深入,要求說漢語,使用漢字,並且禁止穿以前鮮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漢服,同時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將鮮卑複姓更改為單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為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鮮卑族極大的反彈,特別是圍繞太子周圍的鮮卑貴族,他們於是勾結太子,希望能夠搬回平成。太子比較胖,因此不適應洛陽的炎熱潮溼的氣候,尤其不喜歡讀書,更對孔孟經典十分反感,他於是在這些貴族的慫恿下,偷偷跑回了平成。

因為殺死了漢族精神領袖崔浩,與漢族矛盾已經開始激化,此時他擔心因為太子,會造成鮮卑與漢族的分裂,於是囚禁了太子元恂,同時把他貶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又過了一年,又有人舉報太子謀反,孝文帝忍無可忍,逼迫太子元恂自盡,死時年僅15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北魏的滅亡

孝文帝改革表面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在孝文帝去世後30年北魏就滅亡了,我們就不禁反思,北魏的滅亡是否因為孝文帝的漢化?

先說北魏如何滅亡的,北魏亡於“六鎮之亂”,六鎮是指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主要是在北方防止其他遊牧民族侵擾的駐軍。這些駐軍原是鮮卑族最榮耀的部隊,但是孝文帝南遷以後,南方鮮卑貴族就覺得這些北方的駐防官民,野蠻粗魯,不懂禮儀,在升遷的時候就沒有予以考慮。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在北邊這批鮮卑族,幹著最髒最累的活,負擔重稅,還要抵禦強敵。孝明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懷荒鎮要求開糧倉,大家好吃飽了打仗,可是長官拒絕開糧倉,導致邊鎮軍民起義。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叫破六韓拔陵的將領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驍勇善戰,迅速對洛陽首都形成威脅。而此時南方鮮卑貴族由於常年的養尊處優,早已失去戰鬥力。

孝明帝只能下令各地方自行招兵買馬,進行抵禦,這些軍閥在鎮壓起義過程中迅速崛起。其中有兩隻軍閥發展後來最強大,一個是個叫高歡,他擁立北魏皇室子元善見為帝,並把都城搬到鄆城,這個政權被稱為東魏。另一個是宇文泰,他擁立元寶炬為帝,定都長安,我們稱它為西魏。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了遷都洛陽,孝文帝玩了一個小套路,他聲稱要攻打南朝,接著要求大部分貴族一起親征,此時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適合行軍,這些鮮卑貴族都叫苦連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軍,後來這些貴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順著臺階說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這些鮮卑貴族只好同意,於是孝文帝順利從平城遷都到洛陽。

孝文帝的改革繼續深入,要求說漢語,使用漢字,並且禁止穿以前鮮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漢服,同時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將鮮卑複姓更改為單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為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鮮卑族極大的反彈,特別是圍繞太子周圍的鮮卑貴族,他們於是勾結太子,希望能夠搬回平成。太子比較胖,因此不適應洛陽的炎熱潮溼的氣候,尤其不喜歡讀書,更對孔孟經典十分反感,他於是在這些貴族的慫恿下,偷偷跑回了平成。

因為殺死了漢族精神領袖崔浩,與漢族矛盾已經開始激化,此時他擔心因為太子,會造成鮮卑與漢族的分裂,於是囚禁了太子元恂,同時把他貶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又過了一年,又有人舉報太子謀反,孝文帝忍無可忍,逼迫太子元恂自盡,死時年僅15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北魏的滅亡

孝文帝改革表面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在孝文帝去世後30年北魏就滅亡了,我們就不禁反思,北魏的滅亡是否因為孝文帝的漢化?

先說北魏如何滅亡的,北魏亡於“六鎮之亂”,六鎮是指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主要是在北方防止其他遊牧民族侵擾的駐軍。這些駐軍原是鮮卑族最榮耀的部隊,但是孝文帝南遷以後,南方鮮卑貴族就覺得這些北方的駐防官民,野蠻粗魯,不懂禮儀,在升遷的時候就沒有予以考慮。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在北邊這批鮮卑族,幹著最髒最累的活,負擔重稅,還要抵禦強敵。孝明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懷荒鎮要求開糧倉,大家好吃飽了打仗,可是長官拒絕開糧倉,導致邊鎮軍民起義。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叫破六韓拔陵的將領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驍勇善戰,迅速對洛陽首都形成威脅。而此時南方鮮卑貴族由於常年的養尊處優,早已失去戰鬥力。

孝明帝只能下令各地方自行招兵買馬,進行抵禦,這些軍閥在鎮壓起義過程中迅速崛起。其中有兩隻軍閥發展後來最強大,一個是個叫高歡,他擁立北魏皇室子元善見為帝,並把都城搬到鄆城,這個政權被稱為東魏。另一個是宇文泰,他擁立元寶炬為帝,定都長安,我們稱它為西魏。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必須要走的路,但是不能操之過急,孝文帝時期要求官員30以上必須說漢語,否則不予升遷,這就造成了漢族與鮮卑族的公然決裂,人為造成了遊牧與農耕的對立。

後來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也遇到類似問題,但是它遵循著“一國兩制”的策略,漢人用漢人制度管理,契丹用契丹人方式管理,順利解決了遊牧與農耕對抗問題。我們看清朝,清朝面臨著滿族、漢族融合問題,滿族入關以後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而不是全盤接受漢族文化,沒有像北魏一樣激起原貴族的矛盾。

"

我們以前總有個概念,覺得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必須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對漢化這個事不像後來這麼激進,太武帝拓跋燾曾經這麼形容漢化這件事,他說:“對漢化一定要謹小慎微,就像我們抓小鹿,你如果著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漢化

現在做企業文化的都知道,改變行為習慣容易,讓大家改變思想是非常困難的,漢化不僅僅是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還要接受漢族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還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來是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要學會農業種植,相比於遊牧,農耕收益穩定單位產出高,所以原來遊牧會逐漸放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遊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遊牧收益不穩定,遇到乾旱或者冰雪就養活不了大家了,以至於不得不冒險到中原搶劫農耕文明。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遊牧民族一旦遷入中原就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如何種田,如何養蠶,如何織布等。還有漢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學習,特別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對於政治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們現在借鑑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樣,吸取西方走過的彎路,曾經遇到類似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都可以拿過來借鑑,特別是西方這麼多年在金融監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漢化是走漢人以前走的路,為什麼北魏這麼保守呢?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什麼北魏剛開始拒絕漢化

之所以北魏這麼謹慎,除了遊牧名族馬背上的榮耀,還有鮮卑族沒有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方式,類似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時候主要從事遊牧,因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產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豐收,秋天的莊稼又可以過渡到來年春天,以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循環著。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而且畜牧相對於農業,在戰爭期間所佔稅負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戶要繳納一匹戰馬和一頭牛,因此北魏對遊牧依賴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也沒有改變,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幾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打獵,拓跋燾一次打獵射死幾千頭鹿,用500多輛車才搬運回來。

北魏漢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還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如果想進入中原,必須和漢人合作,特別是漢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漢人,常年受到遊牧民族侵擾,類似於匪患一樣,無法根治,需要一個統一政權能夠控制這種現狀,是漢人貴族想要的結果。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漢人肯定不滿足於被統治,需要爭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這個鬥爭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當時在漢人集團中影響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張都影響鮮卑貴族和皇帝敏感神經,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倫理來規範制度,並建議恢復西周的禮制。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之死

隨著崔浩影響力不但擴大,他有意培植漢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勢力,漢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和鮮卑貴族分庭抗禮。鮮卑貴族團結在以太子為首的勢力集團周圍,於是崔浩就上報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有意謀反,提前篡位,這個危險的政治舉動引來了殺身之禍。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崔浩

與北魏貴族矛盾不僅限於此,崔浩在給北魏編撰《國史》的時候,記錄了拓跋早期野蠻落後的風俗,這些記錄讓鮮卑貴族看到後十分憤怒,拓跋燾最終決定處死崔浩,很多漢人包括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這一次的“國史之獄”讓漢人與鮮卑人的矛盾公開化,更讓北魏執政者不敢對漢化操之過急,因為漢化就需要重用這些漢人大臣,這會讓鮮卑貴族十分不滿。

馮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所以實際的執政者是他的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十六國中的燕國,在她執政20年時間裡,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效仿漢晉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祿制,在以前北魏延續遊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員是沒有俸祿的,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搶劫,當進入中原定居以後,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行的。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馮太后劇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國家會定期向農民授予土地,這個在大東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看過《闖關東》都瞭解,遇到災年,很多人跑去東北開荒,這裡土地寬廣超乎你想象,因此馮太后這項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農民,而且以前依附於貴族的那些農民也能夠獲得土地,而國家按照土地進行收稅,不再像遊牧時期,按照人丁收稅,因此稅負收取要穩定可靠很多。同時她還廢除了鮮卑巫術,尊崇孔禮,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馮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讓孝文帝從小耳濡目染,490年馮太后去世以後,24歲孝文帝開始親政。因為馮太后是漢人,在漢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紅利,因此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改革更加激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

為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孝文帝決定以遷都方式擺脫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將漢化深入推進。當時遷都的可選項很多,除了洛陽還有河北鄆城,鄆城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而且鄆城地處華北平原,糧草獲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響,認為洛陽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後期,政治與經濟中心都遷至洛陽。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為了遷都洛陽,孝文帝玩了一個小套路,他聲稱要攻打南朝,接著要求大部分貴族一起親征,此時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適合行軍,這些鮮卑貴族都叫苦連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軍,後來這些貴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順著臺階說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這些鮮卑貴族只好同意,於是孝文帝順利從平城遷都到洛陽。

孝文帝的改革繼續深入,要求說漢語,使用漢字,並且禁止穿以前鮮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漢服,同時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將鮮卑複姓更改為單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為元。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鮮卑族極大的反彈,特別是圍繞太子周圍的鮮卑貴族,他們於是勾結太子,希望能夠搬回平成。太子比較胖,因此不適應洛陽的炎熱潮溼的氣候,尤其不喜歡讀書,更對孔孟經典十分反感,他於是在這些貴族的慫恿下,偷偷跑回了平成。

因為殺死了漢族精神領袖崔浩,與漢族矛盾已經開始激化,此時他擔心因為太子,會造成鮮卑與漢族的分裂,於是囚禁了太子元恂,同時把他貶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又過了一年,又有人舉報太子謀反,孝文帝忍無可忍,逼迫太子元恂自盡,死時年僅15歲。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北魏的滅亡

孝文帝改革表面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在孝文帝去世後30年北魏就滅亡了,我們就不禁反思,北魏的滅亡是否因為孝文帝的漢化?

先說北魏如何滅亡的,北魏亡於“六鎮之亂”,六鎮是指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主要是在北方防止其他遊牧民族侵擾的駐軍。這些駐軍原是鮮卑族最榮耀的部隊,但是孝文帝南遷以後,南方鮮卑貴族就覺得這些北方的駐防官民,野蠻粗魯,不懂禮儀,在升遷的時候就沒有予以考慮。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因此在北邊這批鮮卑族,幹著最髒最累的活,負擔重稅,還要抵禦強敵。孝明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懷荒鎮要求開糧倉,大家好吃飽了打仗,可是長官拒絕開糧倉,導致邊鎮軍民起義。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叫破六韓拔陵的將領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驍勇善戰,迅速對洛陽首都形成威脅。而此時南方鮮卑貴族由於常年的養尊處優,早已失去戰鬥力。

孝明帝只能下令各地方自行招兵買馬,進行抵禦,這些軍閥在鎮壓起義過程中迅速崛起。其中有兩隻軍閥發展後來最強大,一個是個叫高歡,他擁立北魏皇室子元善見為帝,並把都城搬到鄆城,這個政權被稱為東魏。另一個是宇文泰,他擁立元寶炬為帝,定都長安,我們稱它為西魏。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漢化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必須要走的路,但是不能操之過急,孝文帝時期要求官員30以上必須說漢語,否則不予升遷,這就造成了漢族與鮮卑族的公然決裂,人為造成了遊牧與農耕的對立。

後來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也遇到類似問題,但是它遵循著“一國兩制”的策略,漢人用漢人制度管理,契丹用契丹人方式管理,順利解決了遊牧與農耕對抗問題。我們看清朝,清朝面臨著滿族、漢族融合問題,滿族入關以後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而不是全盤接受漢族文化,沒有像北魏一樣激起原貴族的矛盾。

連自己親兒子都殺的孝文帝,怎麼把北魏給整沒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