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瘋狂!買保險,反而倒欠保險公司錢


太瘋狂!買保險,反而倒欠保險公司錢

最近保險圈內熱議的一個話題,

“購買香港保險虧掉客戶數億元保費”。

光看標題就一頭問號。

買保險的目的不是抵禦風險嗎?怎麼保障沒到位,反倒丟了保費?

奶爸來捋一捋整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

200多位客戶買了香港某保險公司投連險產品,結果保費一夜蒸發95%,蒸發金額高達4億元。

然後保險公司扣除管理費、賬戶建檔費等相關費用,客戶不僅顆粒無收,反倒還欠保險公司一筆錢。

客戶上門追討責任,保險公司撇得乾乾淨淨,稱只是代銷產品,且合同寫著盈虧自負,虧損與公司無關。

於是乎客戶怒了,開始了維權之路。

買保險帶來虧損,想想也是件難受的事。

一、投連險

對這件事,奶爸有話說。

保險除了保障型產品,還有理財型產品。

理財型保險主要分為三類: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

其中風險係數最高的就是投連險。

事件中200位客戶買的就是投連險,全稱投資連結保險,屬於理財型保險。

投連險最大的特點是集保障和投資於一身,但是身故保險金和現金價值可變。

運作原理:提供不同的賬戶選擇,不同的賬戶所包含的投資領域不同(如股票、基金、金融衍生品、銀行存款等等)。

把收來的保費,投向不同的資產,承受不同的風險,實現不同程度的收益。

整個過程中,理財收益和風險都由客戶承受,保險公司僅僅扮演一箇中間管理者的角色。

另外,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也有些區別。

內地保險的監管更加嚴格,保險產品即使是具有投資屬性,但投資風格也相對保守。

而香港的市場化更高,投資風格可能會更進取一些。

總的來說投連險的投資屬性更強一點,收益為主,保障為次,且不保本。

太瘋狂!買保險,反而倒欠保險公司錢


二、底層資產

既然投連險是一種具有強理財屬性的保險,那就不能單純的當作普通保險看待。

在理財時有一個很重要的操作:摸清底層資產。

底層資產即理財資金的最終去處,我們要清楚買理財的錢究竟是買了些什麼基礎資產!

常見的理財資產包括存款、債券、基金、股票、甚至金融衍生產品等等,不同的底層資產就代表著不同的投資風險和收益。

奶爸認為:清楚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是對理財的基本尊重。

另外簽訂合約時,必須清楚每個條款的內容,不能光聽信營銷人員的一面之詞。

三、風險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理財險,風險是固有的,任何一種理財方式都不能說完全無風險。

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接管。連年化收益5.5%的P2P錢端都有臉爆雷。寧波炒股高手買私募但求年化收益5.5%,結果債券違約被雷了5.5億。

太瘋狂!買保險,反而倒欠保險公司錢


這個世界太瘋狂,不管你是誰,只要踏入投資理財這片土地,就要做好承受風險的準備。

隨著國家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市場上能明確保本的理財產品會慢慢消失。

以後的銀行理財估計就只剩下存款是保本的了,即使是存款也只能是有限保本。

*注:我國儲戶受存款保險制度保障,最高賠償限額人民幣50萬

一般工薪家庭奶爸不建議購買理財型保險,打算購買的朋友,可以先問問自己:

家庭成員的保險配置充足了嗎?保費預算足夠嗎?短時間也用不上這筆錢嗎?

選購保險產品要踐行“保險姓保”的理念,要分清保障與投資屬性的主次。

在平衡理財和保障的條件下,可以採用“單獨保障+單獨理財”的模式。

即把保障型保險和理財分開兩端管理。

保證充足的保障後,再把剩餘的資金投於理財端。

理財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主要是視乎個人投資需求和家庭狀況。

有點憂傷的是這年頭想簡簡單單做個理財太難了,一不小心就被雷。

還是一句常說的話:加強投資者教育。

每一位投資者都應該掌握點理財知識,對理財產品保持一定的風險意識。

投資理財前,先了解投資風險,摸清底層資產,然後堅持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

關注:奶爸財,有不懂的歡迎後臺留言與奶爸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