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對於人類而言,生老病死就是自然法則。生是已然的,老是肯定的,死是必然的,病是難免的。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如何面對疾病?如何面對老死?讓我們一起暢遊詩詞,尋找養生智慧。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對於人類而言,生老病死就是自然法則。生是已然的,老是肯定的,死是必然的,病是難免的。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如何面對疾病?如何面對老死?讓我們一起暢遊詩詞,尋找養生智慧。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1

白居易少年時代,體弱多病。他十八歲時就有《病中作》詩,很為將來擔憂。其詩云: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及至出仕為官,屢遭宦海浮沉,雖是壯年之時,已有早衰之象。其《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身體多病苦,境遇多逆緣。白居易開始關注身心,關注養生,積極地轉變心態,調養身體。其《不出門》詩云:

不出門來又數旬,將何銷日與誰親。

鶴籠開處見君子,書卷展時逢古人。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調伏身。

減少應酬,減少瑣事,獨處反省,讀書有得,白居易總結出了“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的金句名言,開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其《自覺》詩云:

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衰老是必然的,憂傷也是人情之所難免的。但是有人因衰老而蕭索落寞,有人卻似乎不為衰老所困,容光依舊。這是什麼道理呢?你越是怕老,衰老就會越加逼迫你;你越是怕病,疾病就會越加纏縛你。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怕什麼來什麼。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不僅是君子的修養,也是除老卻病的良藥。白居易又有《永崇裡觀居》詩云:

季夏中氣侯,煩暑自此收。

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

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

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

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

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真隱豈長遠,至道在冥搜。

身雖世間住,心與虛無遊。

朝飢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倖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

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頭。

時光荏苒,又至歲暮,秋光宜人,令人沉思。想到什麼呢?“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觀生死不是老年人才不得已面對的問題,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有所認知,有所準備,才能在衰老來臨之時從容面對,不憂不懼。

而且,有些道理,是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併力行的。比如,“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是幸福生活、快樂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方法很簡單,寡慾樂天,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雖然很難做到,但也要有所瞭解。

養生的道理亦如是,最靠譜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這些道理從哪裡去獲得呢?在傳統文化中,在傳統智慧中,比比皆是,處處可見。《周易》繫辭有云:“樂天知命,故不憂。”孔穎達疏曰:“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白居易深得易理,知而行之,故能樂天,故能不憂。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對於人類而言,生老病死就是自然法則。生是已然的,老是肯定的,死是必然的,病是難免的。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如何面對疾病?如何面對老死?讓我們一起暢遊詩詞,尋找養生智慧。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1

白居易少年時代,體弱多病。他十八歲時就有《病中作》詩,很為將來擔憂。其詩云: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及至出仕為官,屢遭宦海浮沉,雖是壯年之時,已有早衰之象。其《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身體多病苦,境遇多逆緣。白居易開始關注身心,關注養生,積極地轉變心態,調養身體。其《不出門》詩云:

不出門來又數旬,將何銷日與誰親。

鶴籠開處見君子,書卷展時逢古人。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調伏身。

減少應酬,減少瑣事,獨處反省,讀書有得,白居易總結出了“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的金句名言,開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其《自覺》詩云:

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衰老是必然的,憂傷也是人情之所難免的。但是有人因衰老而蕭索落寞,有人卻似乎不為衰老所困,容光依舊。這是什麼道理呢?你越是怕老,衰老就會越加逼迫你;你越是怕病,疾病就會越加纏縛你。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怕什麼來什麼。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不僅是君子的修養,也是除老卻病的良藥。白居易又有《永崇裡觀居》詩云:

季夏中氣侯,煩暑自此收。

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

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

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

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

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真隱豈長遠,至道在冥搜。

身雖世間住,心與虛無遊。

朝飢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倖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

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頭。

時光荏苒,又至歲暮,秋光宜人,令人沉思。想到什麼呢?“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觀生死不是老年人才不得已面對的問題,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有所認知,有所準備,才能在衰老來臨之時從容面對,不憂不懼。

而且,有些道理,是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併力行的。比如,“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是幸福生活、快樂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方法很簡單,寡慾樂天,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雖然很難做到,但也要有所瞭解。

養生的道理亦如是,最靠譜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這些道理從哪裡去獲得呢?在傳統文化中,在傳統智慧中,比比皆是,處處可見。《周易》繫辭有云:“樂天知命,故不憂。”孔穎達疏曰:“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白居易深得易理,知而行之,故能樂天,故能不憂。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2

實際上,對於生死的觀照,對於盛衰的詠歎,一直是古典詩詞永恆的主題。面對無垠的宇宙,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身心的病苦,面對生活的無奈,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

《古詩十九首》其十五詩云: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即使在這麼苦短的時間裡,人們還要經受種種的憂愁悲苦,遭遇種種的挫折坎坷。看清了人生的真相,與其悲傷難過,與其憂愁恐懼,又何妨曠達一些、灑脫一些、豪邁一些、快樂一些呢?快樂是當下的,幸福也是當下的,念頭一轉,心境一變,何處不是安心處?何處不是悠遊處?

白居易《狂言示諸侄》詩云:

世欺不識字,我忝攻文筆。

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病苦,我今幸無疾。

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

心安不移轉,身泰無牽率。

所以十年來,形神閒且逸。

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

一裘煖過冬,一飯飽終日。

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

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

如我優幸身,人中十有七。

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

傍觀愚亦見,當己賢多失。

不敢論他人,狂言示諸侄。

人世奔波苦,都為衣食忙。其實,人的身體需求是很簡單的。穿不過一衣,吃不過一飯,睡不過一床,行不過一車。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滿足之後,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人往往都會陷入攀比的漩渦,難以自拔。因此會不快樂,不幸福,不滿足,因為總有人過得比自己好。白居易說,我為什麼比別人更快樂、更自在呢?因為像我這樣心存知足的人,百中無一啊。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對於人類而言,生老病死就是自然法則。生是已然的,老是肯定的,死是必然的,病是難免的。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如何面對疾病?如何面對老死?讓我們一起暢遊詩詞,尋找養生智慧。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1

白居易少年時代,體弱多病。他十八歲時就有《病中作》詩,很為將來擔憂。其詩云: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及至出仕為官,屢遭宦海浮沉,雖是壯年之時,已有早衰之象。其《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身體多病苦,境遇多逆緣。白居易開始關注身心,關注養生,積極地轉變心態,調養身體。其《不出門》詩云:

不出門來又數旬,將何銷日與誰親。

鶴籠開處見君子,書卷展時逢古人。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調伏身。

減少應酬,減少瑣事,獨處反省,讀書有得,白居易總結出了“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的金句名言,開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其《自覺》詩云:

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衰老是必然的,憂傷也是人情之所難免的。但是有人因衰老而蕭索落寞,有人卻似乎不為衰老所困,容光依舊。這是什麼道理呢?你越是怕老,衰老就會越加逼迫你;你越是怕病,疾病就會越加纏縛你。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怕什麼來什麼。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不僅是君子的修養,也是除老卻病的良藥。白居易又有《永崇裡觀居》詩云:

季夏中氣侯,煩暑自此收。

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

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

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

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

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真隱豈長遠,至道在冥搜。

身雖世間住,心與虛無遊。

朝飢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倖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

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頭。

時光荏苒,又至歲暮,秋光宜人,令人沉思。想到什麼呢?“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觀生死不是老年人才不得已面對的問題,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有所認知,有所準備,才能在衰老來臨之時從容面對,不憂不懼。

而且,有些道理,是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併力行的。比如,“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是幸福生活、快樂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方法很簡單,寡慾樂天,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雖然很難做到,但也要有所瞭解。

養生的道理亦如是,最靠譜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這些道理從哪裡去獲得呢?在傳統文化中,在傳統智慧中,比比皆是,處處可見。《周易》繫辭有云:“樂天知命,故不憂。”孔穎達疏曰:“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白居易深得易理,知而行之,故能樂天,故能不憂。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2

實際上,對於生死的觀照,對於盛衰的詠歎,一直是古典詩詞永恆的主題。面對無垠的宇宙,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身心的病苦,面對生活的無奈,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

《古詩十九首》其十五詩云: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即使在這麼苦短的時間裡,人們還要經受種種的憂愁悲苦,遭遇種種的挫折坎坷。看清了人生的真相,與其悲傷難過,與其憂愁恐懼,又何妨曠達一些、灑脫一些、豪邁一些、快樂一些呢?快樂是當下的,幸福也是當下的,念頭一轉,心境一變,何處不是安心處?何處不是悠遊處?

白居易《狂言示諸侄》詩云:

世欺不識字,我忝攻文筆。

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病苦,我今幸無疾。

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

心安不移轉,身泰無牽率。

所以十年來,形神閒且逸。

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

一裘煖過冬,一飯飽終日。

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

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

如我優幸身,人中十有七。

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

傍觀愚亦見,當己賢多失。

不敢論他人,狂言示諸侄。

人世奔波苦,都為衣食忙。其實,人的身體需求是很簡單的。穿不過一衣,吃不過一飯,睡不過一床,行不過一車。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滿足之後,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人往往都會陷入攀比的漩渦,難以自拔。因此會不快樂,不幸福,不滿足,因為總有人過得比自己好。白居易說,我為什麼比別人更快樂、更自在呢?因為像我這樣心存知足的人,百中無一啊。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蘇軾《定風波》詞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路上多風雨,人生路上多崎嶇,人生路上多歧道,人生路上多榮辱。但是,正因為搏擊風雨,人生才豐富多彩,正因為不畏險途,人生才從容前行。蘇軾在其《前赤壁賦》中,對於“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無奈哀嘆,發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曠達之音。跳出無常的視角,跳出生死的窠臼,人生又豈能是生死所能拘滯的呢?“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云: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天地清明,宇宙澄徹,月光皎潔,江潮浩瀚。在這個清涼嚴淨的詩意世界裡,讓人思接千載,神遊萬仞,不由得望月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雖然,宇宙永恆,人生短暫,但是人類的存在卻是綿延長久的,與天地共生,與明月共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因為人生苦短,才讓人更加充滿熱愛和希望。

而且,從人類的整體來看,人類以渺小的身軀和短暫的生命,居然能夠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不就是非常神奇的事情嗎?作為人類的個體而言,應該努力將自己融入歷史的長河、文明的長河中,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更加璀璨。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對於人類而言,生老病死就是自然法則。生是已然的,老是肯定的,死是必然的,病是難免的。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如何面對疾病?如何面對老死?讓我們一起暢遊詩詞,尋找養生智慧。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1

白居易少年時代,體弱多病。他十八歲時就有《病中作》詩,很為將來擔憂。其詩云: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及至出仕為官,屢遭宦海浮沉,雖是壯年之時,已有早衰之象。其《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身體多病苦,境遇多逆緣。白居易開始關注身心,關注養生,積極地轉變心態,調養身體。其《不出門》詩云:

不出門來又數旬,將何銷日與誰親。

鶴籠開處見君子,書卷展時逢古人。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調伏身。

減少應酬,減少瑣事,獨處反省,讀書有得,白居易總結出了“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的金句名言,開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其《自覺》詩云:

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衰老是必然的,憂傷也是人情之所難免的。但是有人因衰老而蕭索落寞,有人卻似乎不為衰老所困,容光依舊。這是什麼道理呢?你越是怕老,衰老就會越加逼迫你;你越是怕病,疾病就會越加纏縛你。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怕什麼來什麼。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不僅是君子的修養,也是除老卻病的良藥。白居易又有《永崇裡觀居》詩云:

季夏中氣侯,煩暑自此收。

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

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

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

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

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真隱豈長遠,至道在冥搜。

身雖世間住,心與虛無遊。

朝飢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倖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

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頭。

時光荏苒,又至歲暮,秋光宜人,令人沉思。想到什麼呢?“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觀生死不是老年人才不得已面對的問題,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有所認知,有所準備,才能在衰老來臨之時從容面對,不憂不懼。

而且,有些道理,是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併力行的。比如,“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是幸福生活、快樂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方法很簡單,寡慾樂天,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雖然很難做到,但也要有所瞭解。

養生的道理亦如是,最靠譜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這些道理從哪裡去獲得呢?在傳統文化中,在傳統智慧中,比比皆是,處處可見。《周易》繫辭有云:“樂天知命,故不憂。”孔穎達疏曰:“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白居易深得易理,知而行之,故能樂天,故能不憂。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02

實際上,對於生死的觀照,對於盛衰的詠歎,一直是古典詩詞永恆的主題。面對無垠的宇宙,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身心的病苦,面對生活的無奈,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

《古詩十九首》其十五詩云: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即使在這麼苦短的時間裡,人們還要經受種種的憂愁悲苦,遭遇種種的挫折坎坷。看清了人生的真相,與其悲傷難過,與其憂愁恐懼,又何妨曠達一些、灑脫一些、豪邁一些、快樂一些呢?快樂是當下的,幸福也是當下的,念頭一轉,心境一變,何處不是安心處?何處不是悠遊處?

白居易《狂言示諸侄》詩云:

世欺不識字,我忝攻文筆。

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病苦,我今幸無疾。

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

心安不移轉,身泰無牽率。

所以十年來,形神閒且逸。

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

一裘煖過冬,一飯飽終日。

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

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

如我優幸身,人中十有七。

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

傍觀愚亦見,當己賢多失。

不敢論他人,狂言示諸侄。

人世奔波苦,都為衣食忙。其實,人的身體需求是很簡單的。穿不過一衣,吃不過一飯,睡不過一床,行不過一車。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滿足之後,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人往往都會陷入攀比的漩渦,難以自拔。因此會不快樂,不幸福,不滿足,因為總有人過得比自己好。白居易說,我為什麼比別人更快樂、更自在呢?因為像我這樣心存知足的人,百中無一啊。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蘇軾《定風波》詞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路上多風雨,人生路上多崎嶇,人生路上多歧道,人生路上多榮辱。但是,正因為搏擊風雨,人生才豐富多彩,正因為不畏險途,人生才從容前行。蘇軾在其《前赤壁賦》中,對於“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無奈哀嘆,發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曠達之音。跳出無常的視角,跳出生死的窠臼,人生又豈能是生死所能拘滯的呢?“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云: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天地清明,宇宙澄徹,月光皎潔,江潮浩瀚。在這個清涼嚴淨的詩意世界裡,讓人思接千載,神遊萬仞,不由得望月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雖然,宇宙永恆,人生短暫,但是人類的存在卻是綿延長久的,與天地共生,與明月共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因為人生苦短,才讓人更加充滿熱愛和希望。

而且,從人類的整體來看,人類以渺小的身軀和短暫的生命,居然能夠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不就是非常神奇的事情嗎?作為人類的個體而言,應該努力將自己融入歷史的長河、文明的長河中,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更加璀璨。

樂天知命了無憂:詩詞中的養生智慧

作者簡介:西山物語,讓文字照亮世間,讓文字溫暖人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