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我的父親(一)



作者:魏兆凱


我的父親名諱克文,安徽省肥東縣大魏村人。我們魏氏一門是在明初洪武年間,從江蘇句容遷徙過來的。至明末被李自成部下的流竄匪徒屠村,只有一人逃遁倖存。後返回娶妻生子三人,我們是老三的後裔,稱之為三房份。老三又生七子,我們又是老七的後代,稱之為小七房。老七逝世後據說葬到了風水寶地,風水先生說,你們這一房以後會出八十根筆桿子。此話不虛,等到了我這一輩分,有一定文化的人已經遠超八十了,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


魅力巢湖:我的父親(一)



我曾祖父據說是村裡有名的富戶,外面謠傳曾祖父家裡有蒼龍,糧倉的糧食吃不完,今天取了明天又漲回來了,這當然是傳說而已。但分家時我爺爺作為老大,並未分到什麼家業。可我爺爺是非常勤勞的人,白手起家,艱難創業,起早貪黑,種地,辦家庭作坊(煙榨),用騾馬販運貨物。至土改前,已置買了大片田地,遺憾的是未來得及翻蓋房屋,就被劃為地富分子了。土地被共產了,只剩下幾間茅草屋。

我父親上學讀書時,家裡並不怎麼富裕,但我的父親省吃儉用,堅持外出求學。因我的大伯不喜讀書,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家,這樣家裡就全力培養我父親上學。那時上個初中都要到很遠的外地去上,而且都是靠兩條腿走著去的。無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一走就是上百里路。你想想,我父親那時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啊,這樣的苦不是一般人都受得了的。有一年春節過後,我的父親又要外出上學了,當時正下著大雪,我奶奶心疼兒子,叫父親過過小年再去。但我父親不願耽誤課程,還是堅持去了。父親冒著大雪,頂著刺骨的寒風,深一腳,淺一腳的踏上了求學的征程。


魅力巢湖:我的父親(一)



我父親是在含山中學上的高中,當時叫省立多少中,我記不清了。我父親讀高中時,還是抗戰時期。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求學是何等的艱難,許多人因膽小怕事就中途輟學了。我父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無黨無派,一直堅持讀完高中。由於戰亂不已,家裡人實在放心不下,就讓父親放棄上大學,而回家結婚了。

父親回家後就當了小學教師,不久時任龍山鄉鄉長的魏慶山,看重父親的德才,聘請父親做龍山鄉中心小學校長。就為這一段經歷,文革中居然有人誣告我父親是魏慶山的祕書,要揪回老家批鬥。後因查無證據,倖免。


魅力巢湖:我的父親(一)



1949年初,解放軍解放了安徽北部和中部地區,因接管各地政府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文人奇缺。於是在安徽蚌埠創辦了皖北幹校,我父親是第一期皖北幹校的學員。畢業後父親被分配到巣縣縣政府文教科任科員,不久升任教育股股長。剛解放時,巣縣縣政府設在柘皋鎮,離我們老家肥東大魏村大概100華里,那時父親回家都是靠步行的。後來縣政府遷到巢城,我父親回家可以乘火車到肥東撮鎮,然後步行14華里到肥東縣城店埠,再乘汽車到肥東八斗,而後步行20幾里路就到家了。


魅力巢湖:我的父親(一)



解放初期的巣縣縣政府是在離老浮橋不遠的蔬菜公司對面,後來搬到西門讓給了地區專署。文教局在一進大門右手,要上十幾級臺階,上面總共兩排平房,文化教育體育合在一起辦公。局長宦文蔚是個老革命,十七級幹部,好像是蕪湖人。這個人文化雖不高,但人品不錯,對下屬很關心,尤其對我父親很好。我記得我父親是主抓全縣教育的。他那時忙得很,晚上經常加班。辦公室和宿舍就在同一排房,父親到食堂一吃過晚飯就到辦公室去了,要忙到很晚才回宿舍睡覺。另外,那時巣縣屬於蕪湖專區,還要經常到蕪湖開會,一去就是好幾天,回來後又聚集了一大堆事情,然後再沒晝沒夜的幹。由於飲食休息不正常,父親經常生病,還得了乳糜尿等慢性病。


魅力巢湖:我的父親(一)



我父親性格較內向,寡言少語,平時只知道埋頭幹事,給人的印象就是膽小怕事的那種人。在那個一切以政治掛帥的年頭,像我父親的家庭出身和複雜的社會關係,是不允許他過分張揚的。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什麼名啊利啊,你想都不要想。1957年反右派,文教局劃了四個右派,我父親居然躲過一劫。這除了我父親平時勤勤懇懇,謹言慎行外,還得感謝宦局長。宦局長是個職務不高但資格很老的幹部,上面佈置反右派的會議,他也去參加了,按照我父親的情況應該是典型的右派對象。於是宦局長一回到局裡,就提前安排父親去趙集鄉參加整社,等到一年後父親回來,反右運動已經結束了。(待續)

最憶是巢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