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長壽,少吃點

癌症 猴子 普通獼猴 糖尿病 南方都市報 2017-07-13
想長壽,少吃點想長壽,少吃點想長壽,少吃點

根據一些最新研究,要獲得健康長壽其實很簡單———減少每日熱量攝入。從上世紀30年代起,科學家就發現,減少熱量攝入30%可大幅延長動物壽命,蠕蟲、蒼蠅、老鼠和猴子實驗均證實了這一因果關係,人類可能也不例外。

在不久的將來,一家餐廳裡,一名男子和一位女士正在首次約會。經過開始的緊張尷尬後,一切進展順利。33歲的男子說他已經單身很久了,並暗示希望穩定下來建立家庭。女士回答說她已經52歲了,離異,孩子都20多歲了。他大吃一驚,她看上去和他差不多年紀,甚至更年輕。

這是朱莉·馬蒂森(JulieM attison)的一個夢。馬蒂森在美國國家老齡問題研究所(NIA)工作,她夢想著一個可以大幅延緩生理年齡的未來。雖然聽上去很遙遠,事實上,由於醫學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的社會已經在朝著這個目標大步前進。2014年,美國健康訪問調查發現,50-64歲年齡段人群患慢性疾病的比例為16%.30年前這個比例為23%.換句話說,除了壽命更長,我們的“健康年齡”(healthspan)也在延長,而且後者更有可塑性。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進一步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在鑽研各種不同方法。但在馬蒂森和她的同事看來,答案很簡單———改變飲食。他們認為,延長壽命和健康年齡的關鍵是減少食物攝取,實施“卡路里控制”(cal-orierestriction)。這不僅要求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關鍵在於小心地限制飲食量,並持之以恆。從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研究人員就發現了每日食物攝入量減少30%可以大幅延長動物的壽命和健康年齡,這已經在蠕蟲、蒼蠅、老鼠和猴子實驗中得到證實,並且很可能同樣適用於人類。

飲食影響健康的觀念古已有之。最早的詳細記錄來自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發現很多疾病和暴飲暴食有關;他發現肥胖的希臘人的壽命通常較短,並將這一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到了15世紀末,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一名體弱多病的貴族阿爾維斯·科納羅(A lvis Cornaro)親身實踐繼續發揚了這一觀點。

如果說暴食有害,那麼節制飲食是否有益?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測,科納羅從40歲開始每天只食用350克食物,根據今天的估計他日均攝入熱量約1000卡路里。他的主要食物包括麵包、肉湯、雞蛋、牛肉、羊肉、山鶉、鶇和任何當時能夠獲得的禽肉和魚。通過限量但不限制種類的飲食方式,科納羅據說保持了“完美的健康”,40年後無疾而終。雖然他曾經修改自己的生日,聲稱自己死時已經98歲,但他的實際考證年齡可能是84歲———在16世紀絕對稱得上長壽。科納羅死後,1591年,他的孫子出版了他的宣言飲食節制的三卷長篇鉅著《論節制的人生》。

恆河猴實驗

科納羅是個有趣的個體,但從科學的角度,他的“發現”不能被視為證據。即使確實如他所言,他在人生下半輩子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次也沒有生病,這也只是一個例子,無法代表整個人類。

但是,從1935年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老鼠實驗開始,眾多動物實驗均顯示,減少食物攝入30%-50%可延長壽命,推遲老年性疾病的發作。當然,對於老鼠或其他實驗動物有效的方法對人類未必有效。

成年後直至死亡跨越近半個世紀的長期人體實驗非常罕見。馬蒂森說,“即使從40或50歲開始,等到最終結果也需要四五十年。”此外,除了飲食,鍛鍊、吸菸、醫學治療、精神健康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壽命,對於像人一樣複雜的社會動物,要在實驗中排除其他影響因素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上世紀80年代末,NIA和威斯康辛大學分別開始了兩個長期實驗———研究“控制熱量攝入”對恆河猴衰老過程的影響。這種靈長類動物不但有93%的基因和人類相同,它們的衰老方式也幾乎如出一轍。恆河猴到中年後(大約是在15歲後),慢慢開始駝背,皮膚和肌肉開始鬆弛,毛髮從薑黃色變成灰色。而且,和人類一樣,這種小型靈長類動物患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的機率和嚴重程度也會隨著年齡增長。威斯康辛大學的老年學專家羅沙林·安德森(Rozalyn Anderson)說,“它們是研究人類衰老的絕佳模板。”

而且它們也易於控制。參加熱量控制實驗的恆河猴(威斯康辛大學有76只,NIA有121只)都以一種特別為它們研製的餅乾為食,而且飲食數量根據每隻猴子的年齡、體重和天然食量量身制定。所有猴子都能通過飲食得到身體必需的礦物質和營養元素。唯一的差別在於,其中一半的猴子攝入的食物(熱量)比對比小組少30%.

控制熱量並不等於營養不良或捱餓。以參加NIA實驗恆河猴謝爾曼為例,馬蒂森說,自從1987年16歲的謝爾曼開始熱量控制飲食以來,它從未表現出任何捱餓的跡象。

43歲的謝爾曼是有記載的年齡最大的恆河猴,比其他人工圈養的同類多活了近20年。當其他年齡更小的猴子開始生病死亡時,它似乎絲毫沒有受到衰老的影響。在它年滿30歲跨入恆河猴的老齡時期,在外表或行為上絲毫不像一隻老齡猴子。

其他控制熱量攝入的NIA猴子也和謝爾曼相似,只是程度略有不同。“控制熱量攝入的一半猴子患糖尿病和癌症的比例明顯下降,”馬蒂森說。2009年,威斯康辛大學發表了同樣令人驚訝的實驗結果。

和維持正常飲食的猴子相比,控制熱量攝入的猴子不僅外表更年輕(毛髮更濃密、皺紋較少、毛色沒有變灰),也更健康,更少患病。它們患癌症(比如恆河猴中常見的腸腺癌)的機率減少了50%.患心臟病的風險同樣減半。相比之下,放任飲食的猴子中有11只患上了糖尿病,5只出現早期糖尿病症狀。而所有控制熱量攝入的猴子都維持著健康的血糖水平,似乎完全對糖尿病免疫。

整體而言,在20年的實驗期中,只有13%的控制熱量猴子死於老年性疾病。而沒有控制飲食的猴子中,37%死亡,接近參照小組的3倍。2014年,威斯康辛大學發表跟蹤實驗結果,這一差異維持不變。

人體實驗

顯然,控制飲食對於猴子是有效的。但是,對於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類而言,熱量控制則困難得多。首先,高熱量食物的供給從未如此豐富。此外,一部分人似乎具有天生易胖的體質。在理想狀態下,每個人的飲食都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比如我們的基因構成、血糖代謝功能、脂肪儲存效率以及其他可能影響體重的生理特徵來量身定製。但是易胖的體質並不等於放棄,相反,它更應該促使人們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我的家族有著遺傳性肥胖史,我奉行相對靈活的‘熱量控制’”,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的飲食學家蘇珊·羅伯特斯(SusanRoberts)說,“我的BM I(體重指數)控制在22左右,這意味著,如果不想像我的大多數親戚們一樣擁有高達30的BMI,我的食量需要減少20%.”羅伯特斯說,熱量控制實際操作起來並不難。她使用一款叫iDiet的工具來控制食量,同時避免捱餓,確保能夠繼續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

除了在家人身上親眼見證肥胖的後果,羅伯特斯還比其他人更清楚控制熱量攝取的好處。她是“減少熱量攝取長期影響評估研究”(簡稱Calerie)的首席科學家。在兩年時間裡,218名21歲-50歲的健康的男女被分為兩個小組,一組人可以隨意飲食,另一組將食量減少25%.兩組人每6個月接受一次全面身體檢查。不同於恆河猴實驗,兩年時間不足以證明熱量控制能夠減少或延遲老年性疾病。但Calerie實驗可以檢查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早期生理徵兆。

2015年公佈的Calerie實驗結果顯示,和維持正常飲食的一組相比,控制熱量的一組的“好”/“壞”膽固醇之比增加,標誌腫瘤形成機率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數量減少約25%,標誌糖尿病初期症狀的胰島素抗性水平下降近40%.整體而言,這一組的血壓也較低。

不可否認,部分好處可能源於體重的減輕。Calerie早期實驗對象中既有肥胖者也有BMI25左右的正常體重者,對於較胖的人,體重減輕顯然有益改善健康。“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絕對不利健康,”羅伯特斯說,一些原來被認為和老齡相關的疾病陸續出現在肥胖人群中。但是,最新的結果顯示,控制熱量對於體重正常(BMI在18.5至25之間)的人同樣有好處。

探究原理

與此同時,在N IA和威斯康辛大學,科學家希望通過近30年恆河猴實驗掌握的血液和組織樣本,揭示為什麼熱量限制能有如此顯著的效果。食物減少是否迫使代謝系統更高效地工作?是否有一種通過削減熱量開啟的調節衰老的分子開關?是否有一種之前不為人知的控制生與死的機制?

回答這些問題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我有10個克隆體,我們都瘋狂地工作。我依然不確定能夠在有生之年完全解答這些問題,”安德森說,“生物學深不可測。”但這絕對是值得探索的領域。瞭解熱量控制背後的原理可以幫助我們繞過飲食控制直接應對衰老。

雖然缺少簡單的解釋,熱量控制依然是目前所知的延長健康年齡的最可行方法。“就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控制熱量攝入對人類無效,”羅伯特斯說,不同於藥物治療,它幾乎沒有副作用。唯一可能出現的問題是骨密度的略微減少,這是體重逐漸減少常見的一個副作用,因此謹慎起見,參加Calerie實驗的志願者都服用了鈣補充劑。

雖然實驗結果令人振奮,“但這只是首個類似人體實驗,”羅伯特斯說,“因此,我們現在並不能自信地宣佈,‘它適合世界上每一個人。’”

原文:AlexRiley 編譯: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