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

《黃帝內經》中有“不妄作勞”的觀點;

"

《黃帝內經》中有“不妄作勞”的觀點;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也曾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

古代名醫華佗同樣指出過:“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這些話反覆在告誡人們,要想長壽,就要掌握好動與靜的度,求“小勞”避“大疲”,不要不活動,也不要過於活動,以至於疲勞不堪。

《黃帝內經》說,人要健康除了前面講的要“起居有常”外,還要“不妄作勞”。

怎麼理解“不妄作勞”呢?就是說勞動、運動不應過分,也就是要守常規,要適度。人不可太過勞累,也不要任何事情都不做。

"

《黃帝內經》中有“不妄作勞”的觀點;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也曾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

古代名醫華佗同樣指出過:“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這些話反覆在告誡人們,要想長壽,就要掌握好動與靜的度,求“小勞”避“大疲”,不要不活動,也不要過於活動,以至於疲勞不堪。

《黃帝內經》說,人要健康除了前面講的要“起居有常”外,還要“不妄作勞”。

怎麼理解“不妄作勞”呢?就是說勞動、運動不應過分,也就是要守常規,要適度。人不可太過勞累,也不要任何事情都不做。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中醫認為,人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動與靜應當保持相對的平衡。經常適當地勞作、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四體常勤,則五臟氣血旺盛,肌肉豐滿堅實,關節運動靈活;百脈通暢,故動作敏捷,反應迅速,生命機能得以加強。

但是,如果我們從早忙到晚,使體力經常處於“過勞”狀態,對健康就無益了。

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輕則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精神疲憊,肌肉消瘦;

重則筋骨、肌肉勞傷,引起腰痛、關節疼痛等。《素問·舉痛論》中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說明任何體力勞動都不可太久,要量力而行,應“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

過久則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會對形體造成損傷。

特別是飢飽勞作,強力勞作,更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三國演義》有這樣一個情節:

司馬懿從蜀使那裡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親、吃飯很少等一系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況後,斷言這位丞相活不長了,結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卒年54歲。

司馬懿就是根據諸葛亮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費神太過、營養不足,勢必損害健康、縮短壽命做出的預言。

"

《黃帝內經》中有“不妄作勞”的觀點;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也曾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

古代名醫華佗同樣指出過:“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這些話反覆在告誡人們,要想長壽,就要掌握好動與靜的度,求“小勞”避“大疲”,不要不活動,也不要過於活動,以至於疲勞不堪。

《黃帝內經》說,人要健康除了前面講的要“起居有常”外,還要“不妄作勞”。

怎麼理解“不妄作勞”呢?就是說勞動、運動不應過分,也就是要守常規,要適度。人不可太過勞累,也不要任何事情都不做。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中醫認為,人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動與靜應當保持相對的平衡。經常適當地勞作、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四體常勤,則五臟氣血旺盛,肌肉豐滿堅實,關節運動靈活;百脈通暢,故動作敏捷,反應迅速,生命機能得以加強。

但是,如果我們從早忙到晚,使體力經常處於“過勞”狀態,對健康就無益了。

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輕則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精神疲憊,肌肉消瘦;

重則筋骨、肌肉勞傷,引起腰痛、關節疼痛等。《素問·舉痛論》中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說明任何體力勞動都不可太久,要量力而行,應“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

過久則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會對形體造成損傷。

特別是飢飽勞作,強力勞作,更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三國演義》有這樣一個情節:

司馬懿從蜀使那裡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親、吃飯很少等一系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況後,斷言這位丞相活不長了,結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卒年54歲。

司馬懿就是根據諸葛亮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費神太過、營養不足,勢必損害健康、縮短壽命做出的預言。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結果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勞的猴子卻安然無恙。這表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從而印證了《黃帝內經》關於“勞倦致病”的理論。

過勞不僅僅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現在全球都在提倡科學用腦,就是要求人們在勤於用腦的同時,還要善於用腦,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

現代醫學認為,當腦力勞動過分緊張或持續過久後,大腦皮層及神經系統一部分就從興奮轉入抑制,出現思維不敏捷、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能力降低。

此時若沒有及時休息調整,強制性地繼續工作下去,就要引起過度疲勞。

長期的過勞使神經細胞的負荷超過了生理功能的界限,興奮與抑制過程就失去平衡,產生神經衰弱等病變。

因此,當一個人用腦時間過長,感到精神疲憊時,要適當休息,或通過體育鍛煉、文化娛樂等方式來調節身心,恢復精力。

此外,“過勞”還有一層引申含義,就是房事方面無節制。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這個“妄”字是怎麼寫的?上面一個“亡”字,底下一個“女”字。

"

《黃帝內經》中有“不妄作勞”的觀點;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也曾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

古代名醫華佗同樣指出過:“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這些話反覆在告誡人們,要想長壽,就要掌握好動與靜的度,求“小勞”避“大疲”,不要不活動,也不要過於活動,以至於疲勞不堪。

《黃帝內經》說,人要健康除了前面講的要“起居有常”外,還要“不妄作勞”。

怎麼理解“不妄作勞”呢?就是說勞動、運動不應過分,也就是要守常規,要適度。人不可太過勞累,也不要任何事情都不做。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中醫認為,人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動與靜應當保持相對的平衡。經常適當地勞作、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四體常勤,則五臟氣血旺盛,肌肉豐滿堅實,關節運動靈活;百脈通暢,故動作敏捷,反應迅速,生命機能得以加強。

但是,如果我們從早忙到晚,使體力經常處於“過勞”狀態,對健康就無益了。

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輕則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精神疲憊,肌肉消瘦;

重則筋骨、肌肉勞傷,引起腰痛、關節疼痛等。《素問·舉痛論》中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說明任何體力勞動都不可太久,要量力而行,應“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

過久則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會對形體造成損傷。

特別是飢飽勞作,強力勞作,更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三國演義》有這樣一個情節:

司馬懿從蜀使那裡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親、吃飯很少等一系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況後,斷言這位丞相活不長了,結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卒年54歲。

司馬懿就是根據諸葛亮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費神太過、營養不足,勢必損害健康、縮短壽命做出的預言。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結果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勞的猴子卻安然無恙。這表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從而印證了《黃帝內經》關於“勞倦致病”的理論。

過勞不僅僅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現在全球都在提倡科學用腦,就是要求人們在勤於用腦的同時,還要善於用腦,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

現代醫學認為,當腦力勞動過分緊張或持續過久後,大腦皮層及神經系統一部分就從興奮轉入抑制,出現思維不敏捷、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能力降低。

此時若沒有及時休息調整,強制性地繼續工作下去,就要引起過度疲勞。

長期的過勞使神經細胞的負荷超過了生理功能的界限,興奮與抑制過程就失去平衡,產生神經衰弱等病變。

因此,當一個人用腦時間過長,感到精神疲憊時,要適當休息,或通過體育鍛煉、文化娛樂等方式來調節身心,恢復精力。

此外,“過勞”還有一層引申含義,就是房事方面無節制。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這個“妄”字是怎麼寫的?上面一個“亡”字,底下一個“女”字。

健身長壽,但“懶”也是一種養生之道,諸葛亮不懂“懶”,享年54

可以理解為,死在女人手裡叫“妄”。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勞”理解為房勞。房勞過度後,你的身體會出現很多的信號。

比如,房事後第二天出現腿發軟、膝蓋打軟、耳鳴、脫髮等症狀,有的人還小腿肚發酸,撒尿時滴滴答答地收不住,有的人甚至還會出現陰囊潮溼或者腰痠等症狀,這都是房勞過度的表現,是身體發出的不良信號。

很可惜,現在很多人都意識不到這些,長期如此,早早把自己的那點陰精消耗盡了,人也就完了。

所以,我們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應處處按照“不妄作勞”行事,不僅要減少慾望,避免房事過度,還要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分勞作。

這是養生非常重要的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