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丟了老手藝老傳統 湘潭七旬殘疾老人做手工掃把50年

DIY 手工藝 正能量 社會 湘潭在線 2017-06-23
不肯丟了老手藝老傳統 湘潭七旬殘疾老人做手工掃把50年

周春華在認真做棕葉掃把

不肯丟了老手藝老傳統 湘潭七旬殘疾老人做手工掃把50年

周春華做的棕葉掃把,紮實耐用

湘潭在線6月2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明 通訊員 許凱)從摘取棕葉到刮成毛須,從尋找原木到磨成圓滑的掃把棍,製作一把棕葉掃把的工序多達十多道,複雜的傳統手藝如今很難得有人傳承,傳統手工製作的棕葉掃把也逐漸被機器化生產的塑料掃把及更高端的掃地機器人取代。

湘潭縣烏石鎮烏石峰村75歲的周春華卻是執著的“堅守者”。

靠做掃把撐起一個家

在烏石鎮烏石峰村,周春華老人的家顯得格外簡陋。摘棕葉、分揀、縫線、清洗、梳理、晾晒等,老人埋頭做掃把,每一道工序都透著一份“認真”。

50年前,周春華的家境算是中等,學做掃把的初衷僅僅是因為“技多不壓身”。當時,一年能做五六百把掃帚,收入可觀。

時過境遷,老人已過古稀,要爬上樹摘棕葉幾乎難以完成,只能藉助簡單工具摘取。工作效率也低了很多,“以前一天能刮二三十斤棕葉,現在半天只颳得五六斤,還要回家躺一兩天。”

雖然做掃把變得很艱難,但周春華從來不在質量上打折扣。他撥開幾把成品掃把給我們看,裡面填充的全是整片的棕葉,“不管做什麼,不管什麼時候,良心不能壞,我的掃把裡面沒有填任何廢料,全部是成片棕葉刮毛做成的。”周春華堅持質量第一,成本自然不低,掃把售價統一是20元一把,跟外面的掃把價格一樣。“但我的掃把更經久耐用”,對於品質,周春華信心十足。

城市裡,傳統掃把逐漸失去了市場佔有率,在偏遠農村它還佔據著一席之地。為了銷售掃把,周春華常花一個多小時輾轉到附近鄉鎮趕集,一個月卻只能賣出15把左右。

已邁進75歲的門檻,周春華卻還不辭辛苦地製作、銷售掃把,多少讓人不解。他臉上堆著勉強的笑,“這個家裡,就我最健康,只有我多做點,生活才會好一點。”

他沒有馬上說起自己的遭遇,而是脫下長褲,腿部的傷痕和彎曲變形的腿骨無聲地訴說著痛苦。

“莫怪我坐相不好看,我特地給你們看看。”老人並非失態,而是懂禮數,特地向我們解釋。之後他一直半坐在椅子上,不時還要換換位置。無需言語,我們也能從他的肢體動作裡讀出幾分痛苦和難受。

即便如此,他也是這個家中最健康也最有能力賺錢養家的人。

同一屋簷下,他的妻子是個智力障礙患者,不時“咿咿呀呀”幾句,誰都聽不懂她的意思。堂屋左邊的房間裡,躺著周春華的弟弟、70歲的周雪兵,他癱瘓在床已經40年了。

“要不是我老兄不放棄我,我現在恐怕早就不在人世間了。”儘管日子清貧,但周雪兵覺得這樣的日子都是“賺”來的。29歲以前,他是遠近聞名的泥瓦匠,找他做事需要排隊,然而就在人生最得意時,一場事故導致他下半身癱瘓,從此只能臥床。

周雪兵沒有成家,父母已不在,照顧他生活起居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哥哥周春華身上。“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一刻想過要放棄他。”周春華篤定而堅毅,把弟弟接到了自己家裡,騰出一間房給他住。這一照顧,就是整整40年。走進周雪兵的房間,簡陋卻整潔乾淨,沒有一絲異味。周春華說,“只要我有一口飯吃,就絕不能少了他的。”

三位老人每月的農村養老金、殘疾補助等所有收入加起來不到1200元,在這個家庭,顯然是不夠的。

“我還有點勞動能力,能做一天是一天咯。”揹著弟弟和妻子,周春華露出了愁容,“我最擔心自己先死。”現在他藉助在電視上學來的養生知識,早起早睡、飲食少油少鹽,希望自己能遠離疾病困擾,更重要的是能多照顧家人一些時日。

社會關懷暖人心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烏石鎮鎮政府加大了對周春華一家的幫扶,“周春華老人不依不靠不等不要,自己撐起一個家,著實讓人感動。可畢竟三位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我們要加大對他們的幫助。”5月,烏石鎮宣傳統戰委員通過自己的微信,將老人的故事告訴朋友,贏得了愛心人士關注。這則消息廣為傳播,愛心人士主動購買掃把或捐助,第一期共募集了善款1000餘元。

鎮政府和村委會表示,將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最大限度地幫扶周春華一家三口,“老人堅持傳統手工不打折,這份執著值得信賴,他身體殘疾卻不放棄患病的弟弟和妻子,這份大愛更為令人感動,希望有能力的人士能加入到愛心隊伍中,我們一起來幫老人過一個舒服的晚年。”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