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涼高山的觀音閣

自貢涼高山的觀音閣


一、觀音閣簡介

觀音閣坐落於大安區涼高山新燕村青槓山山腰,介於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到燊海井景區之間,是自貢市文化旅遊的重要節點。

觀音閣始建於清朝同治年初。

早期有記錄的寺廟住持是:1936年在此廟剃度出家的釋元福,1939年的釋果鑫。

1997年後,釋宗伯、釋方聖先後住持觀音閣,開始募資修葺寺廟,陸續完善了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等道場建築。

2000年3月18日,觀音閣正式獲准開放(宗場證字川F03032004),現任住持釋方聖。

2016年,寺廟管委會對道場建築進行了排危加固,裝修綠化,現在,觀音閣道場佔地五畝左右,建築面積2500多平方米。

依據自貢市文化旅遊景區規劃和信眾心願,管委會正開展觀音閣服務功能和佛教文化建設,積極提高僧才學養,使觀音閣逐漸發展成為自貢市的新型佛教叢林。

觀音閣坐東面西,地理景觀十分獨特。它呈“之”字形依山而建,大雄寶殿猶如“之”字頭上一點,屬於最高處,俯瞰著觀音閣全景及湖山水色。

觀音閣道場背山臨水,左右環山疊嶂,環境清幽宜人,應了中國風水地理特別看重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美好願景。

信眾遊人,穿塘過湖進入觀音閣佛音地界,心境頓時平和。迎面山門一副楹聯“積德春秋修佛緣,行善冬夏享福壽”,是在張揚行善積德、緣佛與己的因果關係。

入得山門,靠右拾級而上,天王殿楹聯道“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門左又置一白色靈骨塔,似乎是再次強調放下自我的重要性。

由天王殿後左,旋階梯上二、三百平米的闊大天台,並排大雄寶殿。其實,大雄寶殿已經是觀音閣主體建築的第三層,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均依次安設其上。各殿佛像肅穆慈祥,阿彌陀佛光明無量,觀世音大慈大悲,地藏王慈眉善目,好似在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觀音閣道場後山,林木蔥鬱,鳥語聲燦,古泉淙淙,硅化木化石偶露亂石裂縫之間,古鹽井則隨處可見,真是個觀古探幽的好去處。

夏日,古泉邊偶見白蟒飲水,又或,白蟒盤桓大雄寶殿正樑,似在近領梵音。

二、觀音閣的歷史傳說

涼水井井主砍柴得天助

話說清朝同治年間,從福建入川的廖姓一族,已經在自流井插棧開花,四處分佈。廖姓有務農的,有經商的,還有開發鹽井的。開發鹽井裡有大富大貴的,也有窮困潦倒的。比如先前在長堰塘鑿井的廖燊玉三兄弟,就鑿穿了燊海井,燊海井見功幾十年,每天產黑滷幾百擔,產天然氣幾千方,井灶一體,可以說是日進斗金。

同為廖姓的廖冰玉,選擇在涼高山下青槓嶺鑿井,鑿出的卻是一口涼水井,少滷無氣……

真是井如其名,廖冰玉心情一定是冰涼冰涼的。

涼水井經營艱難,廖井主不得不經常帶了三個兒子,像樵夫一樣,親自到山上砍柴煎滷。一日,四爺子到嶺上砍柴,突遇暴雨,四人急急忙忙,跑到青石巖下的巖洞裡躲雨。

洞外暴雨如注,大雨下個不停,天色如墨,對面不識人。廖氏父子正在洞裡喊苦,天空一道銀光炸來,四人眼睛什麼看不見,耳邊只聽轟隆聲不斷。

幾爺子失去一陣知覺,待他們甦醒過來,三塊巨石擋在洞口。廖冰玉見此情景,慌忙組織三個兒子,刀砍斧劈,在巨石和巖洞之間掏出一條窄縫,逃出生天。

四人逃出巖洞,洞外已是雨後天晴。他們轉身去看擋住他們出口的大石頭,出現在眼前的竟然是三尊菩薩。

廖冰玉當初為求菩薩保佑發財,經常進出寺廟,對菩薩佛像認得自然清楚。他看見眼前的三尊菩薩,慈祥地佇立在眼前:一位為阿彌陀佛,一位為觀世音菩薩,一位為地藏王菩薩。

四爺子誠惶誠恐,納頭便拜。廖冰玉當場許下宏願,要為菩薩重塑金身,向鄉鄰弘揚佛法。

四人死裡逃生,顧不得丟在巖洞裡的柴火,一身泥水跑回山腳下的井場。廖冰玉老婆見了瑟瑟發抖的四爺子,急忙到涼棚下生上一堆火,讓又驚又冷的父子烤火取暖。

說來也巧,離涼棚十幾步,有一口別人久鑿無功,廢棄多年的老井。廖冰玉撥弄柴火時,幾星火種隨風吹到老井,就聽見井裡“砰”地一聲,一團火焰竄出井口,長燃不熄。

廖冰玉長呼一聲:阿彌陀佛,天作之合啊!

一家人又驚又喜,立刻備了紙燭祭品,到山上祭拜巖洞口的諸佛,再許下建廟宏願。

經過這次地理變故,涼水井的滷量也大增,從此,廖冰玉的涼水井和燊海井一樣,有氣有滷,再也不用去辛苦砍柴煎滷了。

等廖冰玉小有積攢,立即為三位菩薩塑了金身、蓋了廟宇,號名觀音閣。附近數十里鄉民,聽說了觀音閣的傳奇,紛紛到寺廟裡燒香許願,結果願願皆現。從此,人們都傳揚觀音閣菩薩的靈念。

現在,自貢市涼水井作為地理名詞,和燊海井並駕齊名。

據釋方聖法師介紹,觀音閣現在的知客堂地基,就是廖冰玉鹽井遺址,建設時,發現過雕刻精美的鹽井圈。

三、觀音閣的素食文化

觀音閣提倡素食主義,主張的素食文化,飽含了佛教素食和現代營養學內容。

素食是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其中葷指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辛烈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肉。不食葷主要是為了清淨身心、不薰擾他人,不食腥則主要出於佛教的慈悲教義,是關愛一切生命的表現。

素食對人的益處:

第一、素食營養豐富。人體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從素食中都能獲得

第二、素食使人聰明。《大戴禮記》雲:“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

第三、素食可以抗癌,防治多種疾病。動物性的食品多半容易使血液變酸性,植物性的食品大多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而素食會使血液變成微鹼性,有助於身體健康。

觀音閣管委會主任曾祥榮,從佛教素食理念和人體營養學雙視角,研究素食食品、素宴、素筵文化,取得了一些成績,所做的素仿葷系列菜品,受到知客們的好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