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

明清十大奇案1——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

明清十大奇案1——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暮春,六朝形勝之地南京城裡,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從秦淮河下行,遊人如織,絃歌動地,站在北岸的酒樓上,放眼望去,但見一曲清流,逶迤東下,十里春花,爭奇鬥豔,真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春天。

往日裡,秦淮河兩岸的酒樓上,文人墨客雲集,對詩文、吟絕唱,令酒家應接不暇。而今天,人們都好像對酒樓失去了興趣,不管乘船的、坐轎的,還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貢院街奔去。原來,今天是三月初五,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會試,將在申時以前放榜。

按明代科舉制度規定,會試每三年才有一次,參加考試的都是由各省經過鄉試選拔上來的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就是榮耀異常的貢士,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旦殿試中選,就獲得了進士的稱號,成績優良的進翰林院,成績稍差的也將被外放到各地擔任知縣以上的官吏。因此,會試是最令天下舉子憧憬的大事。從各省來的舉子,經過三年苦心構思,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著這發榜的日子。今天就要發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動。只見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貢院奔去,有的面容矜持,踱著方步緩緩而行,但兩眼卻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好似有一根無形的鉤子,鉤住了他的頭頸一般。富家子弟錦衣袍,由家僮跟隨,貧寒之士則衣帽不整,或獨身上路或結伴同行,心裡都像揣著一隻小兔,嘣嘣亂跳,希望、幻想、擔心、害怕交織在一起,只等著那一紙黃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貢院在秦淮河北岸,緊傍著北宋景祐元年(1034)建的夫子廟。現在時辰尚早,貢院轅門的木柵欄緊緊地關著,從裡面的明遠樓裡,不時傳來一陣陣鑼聲,告訴人們,選取的黃榜已經用好大印,只待主考官最後校對一下,就可張貼了。轅門前,早已擠滿了看榜的舉子,先到的選好了一個最佳位置站立不動,而後面的人還不斷湧來,致使前面的人站立不穩,只好向前移動,那負責警衛的軍丁,板著臉橫戈立劍,將擁上來的人向後驅趕。人群中埋怨的,怒罵的,勸解的,猜測考試結果的,熙熙攘攘,任彈壓的軍丁怎樣吆喝,也安靜不下來。

辰已時分,貢院轅門大開,由監場官員捧著大黃榜,護場軍丁簇擁著貼榜的小吏,走出轅門。一時鞭炮齊鳴,寫著中選人名單的黃榜被高高懸於轅門之前。一時間,舉子們齊擁上前,萬頭攢動,千萬雙眼睛,投向了黃榜,一張張緊張、焦急的臉孔,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試,共選取了五十二名貢士,榜文清楚、黃紙紅字,一目瞭然。只見中試的歡喜若狂,落選者垂頭喪氣。還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覆讀誦著中試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離去,但尚有不少舉子聚集在榜前評論著中試者的學識和人品。

忽然,有一位落選舉子似乎發現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語地喊道:奇怪,奇怪,五十二名貢士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連一個合格的也沒有?他這一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細一看,名單從第一個往下排列,宋琮、陳直到最後的劉子信,確實都是南方人。這時又有人叫喊:主考官劉三吾是茶陵人,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們用鄉里之情,壓制北方才子,天理難容。這一喊不要緊,那些本來已經失望的舉子,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跺腳亂跳,呼爹罵娘,人群大譁。不少原來抱著極大希望的北方考生,一齊吶喊,紛紛用泥團石子擲向黃榜,只一瞬間那高懸的黃榜已經被泥團塗得一塌糊塗。

考生們越鬧越歡,索性成群結隊地簇擁著,從貢院來到禮部衙門,聲言要面見考官,問個水落石出。禮部官員急忙調請錦衣衛親軍前來彈壓,但人言沸騰,群情激憤,那裡能壓得下去?不到兩個時辰,南京城裡已經貼滿了揭帖,指責考官選人有私,街頭巷議全是本次會試盡取南人,於天理不容的輿論。禮部官員見事情鬧大了,不敢隱瞞,急忙將眾舉子的議論寫成奏本報到明太祖朱元璋案前。

明太祖朱元璋有個習慣,中午膳後總要批閱一些早晨送進來的緊急公文。今天天氣有點炎熱,他特地傳諭在奉先殿閱本。司禮監太監已將厚厚的一疊奏章陳放在龍案頭。為了怕殿外的熱風捲進來,幾名宮女輕輕地將奉天殿大門關緊,縷縷陽光透過窗櫺斜射進來,在浸油澄漿泥磚墁成的地面上,灑下了斑斑駁駁的金點。由於殿宇高大,所以屋內一點暑意也沒有。朱元璋高踞在寶座之上,拿起了一道道奏章,健筆如飛,邊看邊批,不一會那一大疊奏章已被硃批了一大半。此刻他從案卷堆裡抬起頭來,舒了一口氣,用手輕輕地梳理了一下那保養得很好的鬍鬚。早有一名宮女捧上了一杯廬山雲霧香茶,輕輕地放在了案頭。那淡淡的茶香似乎驅散了朱元璋的倦意,他又伸手取過一道奏摺仔細閱讀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一股怒容從他那寬闊的臉龐上升起,最後竟狠狠地將奏摺擲在了龍案上。

皇帝突然震怒,嚇壞了在一旁侍候的親隨太監和站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宮女。他們一齊跪在地上,嚅嚅地說:萬歲息怒。朱元璋用眼掃了一下跪著的人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把手一揮說:都出去,都出去。宮女、內侍巴不得皇帝的這聲吩咐,齊齊地叩了一個頭,躡手躡腳地退出了殿外。

大殿裡又恢復了寧靜,朱元璋極力壓抑了一下感情,把目光又投到那份被擲的奏摺上。那正是禮部申報本科會試舉子鬧事的摺子。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帝輦之下,堂堂朝廷會試竟會出了紕漏。自從在淮西起兵,朱元璋最重視網羅知識分子,他手下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是名噪一時的文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輔佐,大明朝才能掃蕩群雄,驅逐元朝,統一天下。因此,在定都南京後他立即健全了開科取士的制度,發現了一批人才。因此,他把會試取才,當成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別強調主試人要廉潔公正,不得有一絲舞弊現象。

今天,一榜會試貢士,竟都由南方人佔據,內中顯然有弊。而科場出現弊端,將會影響全國讀書人的情緒,對於鞏固大明江山顯然不利,這就是朱元璋勃然發怒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畢竟是一位執政三十多年的皇帝了,震怒之下並沒有衝動,他仔細思索了一陣,在奏摺上批道南人盡佔黃榜,舉子群情激動,著禮部官員將試卷再閱來報。這道批示還是很客觀的,但也暗中示意,不要把全部北方考生都摒棄在外。把這道奏章批示後,朱元璋破例命令內侍火速將聖諭發往禮部,他知道舉子們鬧事不是好對付的,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可能愈演愈烈,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翰林學士,洪武丁丑科會試主考官劉三吾,這年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辦事幹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當天下午舉子鬧事,他已經知道了。這兩天鬧事的舉子越來越衝動,不但南京城裡已傳遍了劉三吾與副主考官白信蹈私護鄉人,排斥北人的消息,就是整個江南江北,也有不少人怒罵主考官徇私舞弊,有悖聖恩。對這些指責和謾罵,劉三吾毫不理會,每天仍然按照常例,該會見各科試官的會見試官,該接見中試舉子的接見舉子,所到之處,談笑風生,使人感到這位老學士身上充盈著一股正氣。儘管有人因為舉子鬧事而替他擔憂,但一見他那毫不為輿論所動的神情,就都不敢再提此事了。

劉三吾確實有一身正氣,這位老翰林是七十三歲才被人推薦給朱元璋的,當時他的才學淵博已名滿江南。朱元璋召見他以後,深為他的遠見卓識所傾服,當即降旨授他為翰林學士。十二年來劉三吾大刀闊斧,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科取士制度,並奉旨親自為大明朝修定了《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籍,成為一個受人尊仰的學界老前輩。本科會試,朱元璋御筆親點劉三吾為主考官。接旨後老先生不顧年邁體衰,親自臨場監考,並屢次對各房考官說:天下才子十載寒窗全在會試三場以定優劣。我等若徇私舞弊豈不辜負志士報國之心?開考之後,有不少名門顯貴給他遞條送禮,都被他正色謝絕。三場試罷,他又親自主持閱卷,凡是被錄取的試卷全都經過他的圈點。儘管這樣,他仍恐有遺漏,又吩咐把落榜的試卷抽出幾十份來進行對照,直到認為應當中試的確實名副其實了,才開列黃榜報呈禮部,所以對本科貢士的成績他可以說了如指掌。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劉三吾主持會試無私無弊心境坦蕩,所以儘管南京城裡已經滿城風雨,他卻始終泰然處之。

這天他剛剛在翰林院接見了新科會元宋琮,回到府中感到有些疲倦,準備在花廳的藤椅上假寐片刻,誰知到底上了年紀,靠在藤椅上不久,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老家人劉忠見主人入睡,趕緊拿了一條錦被,剛要去給他蓋上,卻聽到門口一陣喧譁,原來是禮部官員來傳聖諭,著劉三吾立刻進宮詳報本科會試情況。劉忠嘆了一口氣,心想當一個朝官好不容易呀,可憐老爺八十開外的老人,竟連一刻休息也不得安寧。這時卻聽到劉三吾的呼喚聲:劉忠,快備朝服。原來他已經全聽見了。

朱元璋接見群臣,歷來是在皇宮的奉天殿。但今天他卻在自己的寢宮裡接見劉三吾。後宮諸院花繁樹茂,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劉三吾被內侍引到御書房門前聽候傳喚,不一會兒,書房的簾籠被高高挑起,兩名親隨太監出來恭恭敬敬地將劉三吾讓進書房。朱元璋沒有穿朝服,由於天熱,只著了一件寬大的黃緞龍袍,參拜後他不待劉三吾開口,便直截了當地問:本科會試,盡中南人,朕已硃批著禮部查核,禮部回疏雲一應事項均是劉先生料理,所以請先生將錄取情況說與寡人知道。劉三吾答道:會試榜發,北方舉子大譁,臣已盡知,然臣在閱卷之時只以文章優劣定名次,並不知所錄者到底是誰接著將自己如何閱卷、如何權衡、如何反覆與閱卷官推敲的經過詳細稟報了一遍。朱元璋聽罷點了點頭,但跟著又說:只是一榜之中全系南人,未免出於奇巧。劉三吾躬身回奏道:其實這並不為怪,北方在元虜統治下,民不聊生,文人墨客備受摧殘,這種情況已歷數十載,應試的舉子文章根基遠不如南方。南北舉子同場應試自然南方的要捷足先登了。朱元璋有點不滿意地說:誠如先生所言,但先生既知此情,為什麼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北人之心呢?劉三吾說:臣為國取才,只能以試卷文學優劣為標準,不能以南人、北人為依據。朱元璋被劉三吾這麼一堵,一時說不出話來,心裡卻老大不悅,說:北人久受壓抑,本來就有股怨氣,本科如若一名不取,恐難平撫其心。依朕之見,先生不妨在北方考生中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怨。

"

明清十大奇案1——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暮春,六朝形勝之地南京城裡,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從秦淮河下行,遊人如織,絃歌動地,站在北岸的酒樓上,放眼望去,但見一曲清流,逶迤東下,十里春花,爭奇鬥豔,真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春天。

往日裡,秦淮河兩岸的酒樓上,文人墨客雲集,對詩文、吟絕唱,令酒家應接不暇。而今天,人們都好像對酒樓失去了興趣,不管乘船的、坐轎的,還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貢院街奔去。原來,今天是三月初五,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會試,將在申時以前放榜。

按明代科舉制度規定,會試每三年才有一次,參加考試的都是由各省經過鄉試選拔上來的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就是榮耀異常的貢士,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旦殿試中選,就獲得了進士的稱號,成績優良的進翰林院,成績稍差的也將被外放到各地擔任知縣以上的官吏。因此,會試是最令天下舉子憧憬的大事。從各省來的舉子,經過三年苦心構思,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著這發榜的日子。今天就要發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動。只見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貢院奔去,有的面容矜持,踱著方步緩緩而行,但兩眼卻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好似有一根無形的鉤子,鉤住了他的頭頸一般。富家子弟錦衣袍,由家僮跟隨,貧寒之士則衣帽不整,或獨身上路或結伴同行,心裡都像揣著一隻小兔,嘣嘣亂跳,希望、幻想、擔心、害怕交織在一起,只等著那一紙黃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貢院在秦淮河北岸,緊傍著北宋景祐元年(1034)建的夫子廟。現在時辰尚早,貢院轅門的木柵欄緊緊地關著,從裡面的明遠樓裡,不時傳來一陣陣鑼聲,告訴人們,選取的黃榜已經用好大印,只待主考官最後校對一下,就可張貼了。轅門前,早已擠滿了看榜的舉子,先到的選好了一個最佳位置站立不動,而後面的人還不斷湧來,致使前面的人站立不穩,只好向前移動,那負責警衛的軍丁,板著臉橫戈立劍,將擁上來的人向後驅趕。人群中埋怨的,怒罵的,勸解的,猜測考試結果的,熙熙攘攘,任彈壓的軍丁怎樣吆喝,也安靜不下來。

辰已時分,貢院轅門大開,由監場官員捧著大黃榜,護場軍丁簇擁著貼榜的小吏,走出轅門。一時鞭炮齊鳴,寫著中選人名單的黃榜被高高懸於轅門之前。一時間,舉子們齊擁上前,萬頭攢動,千萬雙眼睛,投向了黃榜,一張張緊張、焦急的臉孔,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試,共選取了五十二名貢士,榜文清楚、黃紙紅字,一目瞭然。只見中試的歡喜若狂,落選者垂頭喪氣。還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覆讀誦著中試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離去,但尚有不少舉子聚集在榜前評論著中試者的學識和人品。

忽然,有一位落選舉子似乎發現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語地喊道:奇怪,奇怪,五十二名貢士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連一個合格的也沒有?他這一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細一看,名單從第一個往下排列,宋琮、陳直到最後的劉子信,確實都是南方人。這時又有人叫喊:主考官劉三吾是茶陵人,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們用鄉里之情,壓制北方才子,天理難容。這一喊不要緊,那些本來已經失望的舉子,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跺腳亂跳,呼爹罵娘,人群大譁。不少原來抱著極大希望的北方考生,一齊吶喊,紛紛用泥團石子擲向黃榜,只一瞬間那高懸的黃榜已經被泥團塗得一塌糊塗。

考生們越鬧越歡,索性成群結隊地簇擁著,從貢院來到禮部衙門,聲言要面見考官,問個水落石出。禮部官員急忙調請錦衣衛親軍前來彈壓,但人言沸騰,群情激憤,那裡能壓得下去?不到兩個時辰,南京城裡已經貼滿了揭帖,指責考官選人有私,街頭巷議全是本次會試盡取南人,於天理不容的輿論。禮部官員見事情鬧大了,不敢隱瞞,急忙將眾舉子的議論寫成奏本報到明太祖朱元璋案前。

明太祖朱元璋有個習慣,中午膳後總要批閱一些早晨送進來的緊急公文。今天天氣有點炎熱,他特地傳諭在奉先殿閱本。司禮監太監已將厚厚的一疊奏章陳放在龍案頭。為了怕殿外的熱風捲進來,幾名宮女輕輕地將奉天殿大門關緊,縷縷陽光透過窗櫺斜射進來,在浸油澄漿泥磚墁成的地面上,灑下了斑斑駁駁的金點。由於殿宇高大,所以屋內一點暑意也沒有。朱元璋高踞在寶座之上,拿起了一道道奏章,健筆如飛,邊看邊批,不一會那一大疊奏章已被硃批了一大半。此刻他從案卷堆裡抬起頭來,舒了一口氣,用手輕輕地梳理了一下那保養得很好的鬍鬚。早有一名宮女捧上了一杯廬山雲霧香茶,輕輕地放在了案頭。那淡淡的茶香似乎驅散了朱元璋的倦意,他又伸手取過一道奏摺仔細閱讀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一股怒容從他那寬闊的臉龐上升起,最後竟狠狠地將奏摺擲在了龍案上。

皇帝突然震怒,嚇壞了在一旁侍候的親隨太監和站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宮女。他們一齊跪在地上,嚅嚅地說:萬歲息怒。朱元璋用眼掃了一下跪著的人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把手一揮說:都出去,都出去。宮女、內侍巴不得皇帝的這聲吩咐,齊齊地叩了一個頭,躡手躡腳地退出了殿外。

大殿裡又恢復了寧靜,朱元璋極力壓抑了一下感情,把目光又投到那份被擲的奏摺上。那正是禮部申報本科會試舉子鬧事的摺子。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帝輦之下,堂堂朝廷會試竟會出了紕漏。自從在淮西起兵,朱元璋最重視網羅知識分子,他手下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是名噪一時的文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輔佐,大明朝才能掃蕩群雄,驅逐元朝,統一天下。因此,在定都南京後他立即健全了開科取士的制度,發現了一批人才。因此,他把會試取才,當成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別強調主試人要廉潔公正,不得有一絲舞弊現象。

今天,一榜會試貢士,竟都由南方人佔據,內中顯然有弊。而科場出現弊端,將會影響全國讀書人的情緒,對於鞏固大明江山顯然不利,這就是朱元璋勃然發怒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畢竟是一位執政三十多年的皇帝了,震怒之下並沒有衝動,他仔細思索了一陣,在奏摺上批道南人盡佔黃榜,舉子群情激動,著禮部官員將試卷再閱來報。這道批示還是很客觀的,但也暗中示意,不要把全部北方考生都摒棄在外。把這道奏章批示後,朱元璋破例命令內侍火速將聖諭發往禮部,他知道舉子們鬧事不是好對付的,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可能愈演愈烈,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翰林學士,洪武丁丑科會試主考官劉三吾,這年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辦事幹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當天下午舉子鬧事,他已經知道了。這兩天鬧事的舉子越來越衝動,不但南京城裡已傳遍了劉三吾與副主考官白信蹈私護鄉人,排斥北人的消息,就是整個江南江北,也有不少人怒罵主考官徇私舞弊,有悖聖恩。對這些指責和謾罵,劉三吾毫不理會,每天仍然按照常例,該會見各科試官的會見試官,該接見中試舉子的接見舉子,所到之處,談笑風生,使人感到這位老學士身上充盈著一股正氣。儘管有人因為舉子鬧事而替他擔憂,但一見他那毫不為輿論所動的神情,就都不敢再提此事了。

劉三吾確實有一身正氣,這位老翰林是七十三歲才被人推薦給朱元璋的,當時他的才學淵博已名滿江南。朱元璋召見他以後,深為他的遠見卓識所傾服,當即降旨授他為翰林學士。十二年來劉三吾大刀闊斧,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科取士制度,並奉旨親自為大明朝修定了《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籍,成為一個受人尊仰的學界老前輩。本科會試,朱元璋御筆親點劉三吾為主考官。接旨後老先生不顧年邁體衰,親自臨場監考,並屢次對各房考官說:天下才子十載寒窗全在會試三場以定優劣。我等若徇私舞弊豈不辜負志士報國之心?開考之後,有不少名門顯貴給他遞條送禮,都被他正色謝絕。三場試罷,他又親自主持閱卷,凡是被錄取的試卷全都經過他的圈點。儘管這樣,他仍恐有遺漏,又吩咐把落榜的試卷抽出幾十份來進行對照,直到認為應當中試的確實名副其實了,才開列黃榜報呈禮部,所以對本科貢士的成績他可以說了如指掌。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劉三吾主持會試無私無弊心境坦蕩,所以儘管南京城裡已經滿城風雨,他卻始終泰然處之。

這天他剛剛在翰林院接見了新科會元宋琮,回到府中感到有些疲倦,準備在花廳的藤椅上假寐片刻,誰知到底上了年紀,靠在藤椅上不久,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老家人劉忠見主人入睡,趕緊拿了一條錦被,剛要去給他蓋上,卻聽到門口一陣喧譁,原來是禮部官員來傳聖諭,著劉三吾立刻進宮詳報本科會試情況。劉忠嘆了一口氣,心想當一個朝官好不容易呀,可憐老爺八十開外的老人,竟連一刻休息也不得安寧。這時卻聽到劉三吾的呼喚聲:劉忠,快備朝服。原來他已經全聽見了。

朱元璋接見群臣,歷來是在皇宮的奉天殿。但今天他卻在自己的寢宮裡接見劉三吾。後宮諸院花繁樹茂,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劉三吾被內侍引到御書房門前聽候傳喚,不一會兒,書房的簾籠被高高挑起,兩名親隨太監出來恭恭敬敬地將劉三吾讓進書房。朱元璋沒有穿朝服,由於天熱,只著了一件寬大的黃緞龍袍,參拜後他不待劉三吾開口,便直截了當地問:本科會試,盡中南人,朕已硃批著禮部查核,禮部回疏雲一應事項均是劉先生料理,所以請先生將錄取情況說與寡人知道。劉三吾答道:會試榜發,北方舉子大譁,臣已盡知,然臣在閱卷之時只以文章優劣定名次,並不知所錄者到底是誰接著將自己如何閱卷、如何權衡、如何反覆與閱卷官推敲的經過詳細稟報了一遍。朱元璋聽罷點了點頭,但跟著又說:只是一榜之中全系南人,未免出於奇巧。劉三吾躬身回奏道:其實這並不為怪,北方在元虜統治下,民不聊生,文人墨客備受摧殘,這種情況已歷數十載,應試的舉子文章根基遠不如南方。南北舉子同場應試自然南方的要捷足先登了。朱元璋有點不滿意地說:誠如先生所言,但先生既知此情,為什麼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北人之心呢?劉三吾說:臣為國取才,只能以試卷文學優劣為標準,不能以南人、北人為依據。朱元璋被劉三吾這麼一堵,一時說不出話來,心裡卻老大不悅,說:北人久受壓抑,本來就有股怨氣,本科如若一名不取,恐難平撫其心。依朕之見,先生不妨在北方考生中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怨。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劉三吾是個耿介之人,生平最講一個理字,聽朱元璋讓增加幾名北人充數,不覺上了倔勁,答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之人名副其實,不能更換了。朱元璋的火氣也上來了,說:先生執意不換,朕以為其中必有私弊。劉三吾站起來,對朱元璋深深作了一大揖說:萬歲既懷疑老臣主試有私,不妨另委大員,重新審閱試卷,若發現紕漏,臣甘願領徇私欺君之罪。朱元璋見劉三吾敢當面頂撞自己,不覺大怒,厲聲喝道:朕讓你改變黃榜,你是改與不改?劉三吾斬釘截鐵地說:此次黃榜是全體考官反覆權衡選定的,老臣不能輕改。朱元璋氣得渾身顫抖,指著劉三吾說:你可知朕的厲害?劉三吾起身跪倒答道:臣為國取士,何懼一死!朱元璋拍案而起說:劉三吾,朕從今日停你翰林學士之職,回府聽參。本科會試朕要派人詳查到底!說罷,一揮手,早有幾名待衛進來,把劉三吾架出了皇城。

主考官劉三吾被皇上驅出了宮城,朱元璋親自降旨重新核查會試考卷的消息,只幾個時辰就傳遍了南京城。街頭巷尾輿論紛紜,大家都知道,皇上生性愛殺人,劉三吾被下獄處斬已經是不可倖免的事了。人們猜測的是,這次是隻殺劉三吾一人呢?還是連副主考白信蹈及各房考官一起殺?內中也有人替劉三吾惋惜,但是大家都明白,劉三吾惹惱了皇上,是誰也救不了的。就在人們紛紛議論的時候,又傳來了新消息,副主考白信蹈也被停了職,皇上親自在後宮召見了翰林院侍講張信,命他主持複閱全部試卷,如發現弊端及時稟報。朱元璋的雷厲風行,令落榜的舉子大為欣悅,北方舉子在禮部衙門前聚會,山呼萬歲,表示了對皇帝的擁護。但是禮部官員似乎對這次集會很反感,調來數百名軍丁,把舉子們驅散了。這一連串的事件,好像是在熱油鍋下面又加了一把火,使會試複議成了家喻戶曉的事情。

暮春的黃昏似乎特別長,當一輪明月悄悄爬上中天后,天已交戌時三刻了。劉三吾倒揹著雙手,在後花園踱著步。月光明媚,清輝滿地,樹影婆娑,那遲開的海棠還放出陣陣清香,但是他卻無心欣賞這三月十五的月色。自從被朱元璋趕出宮後,他就一頭扎進書房,閉門謝客,靜待緹騎前來捉拿了。老管家劉忠怕主人愁悶出病來,一個勁地安慰他,但劉三吾始終一言未發。從昨天上午開始,府宅門外突然出現了一些買雜食的小販,只在門前轉悠,並不招攬生意,這無疑是錦衣衛的便衣,暗中監視著自己。因此,劉三吾也擔心有哪位好友冒失地踏進自己的宅子。

偏偏今天就來了一位不怕死的翰林院同僚,婉轉勸說劉三吾不如儘早上一道謝罪的本章,並按皇帝的意思,胡亂點上幾名北方舉子,應付過這次災難。劉三吾堅決地拒絕了,他堅信自己所選的貢士是經得住複查的。但那位好友卻有一些新的憂慮,他指出:被朱元璋新委派的覆校大臣張信,是個才學極低而又善於迎奉上司的人,在翰林院內名聲並不好,不知用什麼方法取得了皇上的信任,才混上了個翰林侍講的官職,這樣的人難道肯不顧自己的安危去主持正義嗎?何況評點文章本無一定標準,主考官員見仁見智,各有所云,原是常情,指望完全維持原議實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怎樣,形勢對劉三吾總是不利的,要想保得解脫,只有上表謝罪一條路。劉三吾深知朋友說的都是實話,但是,這位老先生很重氣節,寧可一死,也不肯屈節認錯,所以婉謝了好友。現在,想起好友灑淚而別的情景,自己心中也是一陣悽然。夜深了,冰盤般的月亮已移上了中天,夜風襲來,還使人感到一股寒意。劉三吾手扶著一株石榴樹,默默地佇立著,月光下,他那清瘦的面龐,略顯佝僂的身軀,宛若一座塑像。他決定以不屈不撓的氣節,去迎接這一場巨大的風暴。

翰林院侍講張信,從朱元璋的手中親自領回了主持複閱會試考卷的聖旨後,立即召集參加複審的官員連夜開會,把皇上的意圖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家。最後他特別明確地指出舉子鬧事,關鍵是北方舉子感到不公,因此,對北方的試卷要格外細閱,不能把好文章漏掉。主審官的意思大家都心領神會,只是不便點破而已。為了迅速結案,張信還宣佈,從今天起,凡是參加閱卷的官員,一律不準回家,並且不準將閱卷的消息洩露出去,誰要是走漏一點風聲,立即送錦衣衛懲辦。參加閱卷的人心中雖然十分不快,卻也沒有辦法,只好背地裡發出幾句牢騷,出出怨氣。

"

明清十大奇案1——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暮春,六朝形勝之地南京城裡,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從秦淮河下行,遊人如織,絃歌動地,站在北岸的酒樓上,放眼望去,但見一曲清流,逶迤東下,十里春花,爭奇鬥豔,真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春天。

往日裡,秦淮河兩岸的酒樓上,文人墨客雲集,對詩文、吟絕唱,令酒家應接不暇。而今天,人們都好像對酒樓失去了興趣,不管乘船的、坐轎的,還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貢院街奔去。原來,今天是三月初五,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會試,將在申時以前放榜。

按明代科舉制度規定,會試每三年才有一次,參加考試的都是由各省經過鄉試選拔上來的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就是榮耀異常的貢士,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旦殿試中選,就獲得了進士的稱號,成績優良的進翰林院,成績稍差的也將被外放到各地擔任知縣以上的官吏。因此,會試是最令天下舉子憧憬的大事。從各省來的舉子,經過三年苦心構思,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著這發榜的日子。今天就要發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動。只見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貢院奔去,有的面容矜持,踱著方步緩緩而行,但兩眼卻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好似有一根無形的鉤子,鉤住了他的頭頸一般。富家子弟錦衣袍,由家僮跟隨,貧寒之士則衣帽不整,或獨身上路或結伴同行,心裡都像揣著一隻小兔,嘣嘣亂跳,希望、幻想、擔心、害怕交織在一起,只等著那一紙黃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貢院在秦淮河北岸,緊傍著北宋景祐元年(1034)建的夫子廟。現在時辰尚早,貢院轅門的木柵欄緊緊地關著,從裡面的明遠樓裡,不時傳來一陣陣鑼聲,告訴人們,選取的黃榜已經用好大印,只待主考官最後校對一下,就可張貼了。轅門前,早已擠滿了看榜的舉子,先到的選好了一個最佳位置站立不動,而後面的人還不斷湧來,致使前面的人站立不穩,只好向前移動,那負責警衛的軍丁,板著臉橫戈立劍,將擁上來的人向後驅趕。人群中埋怨的,怒罵的,勸解的,猜測考試結果的,熙熙攘攘,任彈壓的軍丁怎樣吆喝,也安靜不下來。

辰已時分,貢院轅門大開,由監場官員捧著大黃榜,護場軍丁簇擁著貼榜的小吏,走出轅門。一時鞭炮齊鳴,寫著中選人名單的黃榜被高高懸於轅門之前。一時間,舉子們齊擁上前,萬頭攢動,千萬雙眼睛,投向了黃榜,一張張緊張、焦急的臉孔,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試,共選取了五十二名貢士,榜文清楚、黃紙紅字,一目瞭然。只見中試的歡喜若狂,落選者垂頭喪氣。還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覆讀誦著中試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離去,但尚有不少舉子聚集在榜前評論著中試者的學識和人品。

忽然,有一位落選舉子似乎發現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語地喊道:奇怪,奇怪,五十二名貢士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連一個合格的也沒有?他這一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細一看,名單從第一個往下排列,宋琮、陳直到最後的劉子信,確實都是南方人。這時又有人叫喊:主考官劉三吾是茶陵人,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們用鄉里之情,壓制北方才子,天理難容。這一喊不要緊,那些本來已經失望的舉子,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跺腳亂跳,呼爹罵娘,人群大譁。不少原來抱著極大希望的北方考生,一齊吶喊,紛紛用泥團石子擲向黃榜,只一瞬間那高懸的黃榜已經被泥團塗得一塌糊塗。

考生們越鬧越歡,索性成群結隊地簇擁著,從貢院來到禮部衙門,聲言要面見考官,問個水落石出。禮部官員急忙調請錦衣衛親軍前來彈壓,但人言沸騰,群情激憤,那裡能壓得下去?不到兩個時辰,南京城裡已經貼滿了揭帖,指責考官選人有私,街頭巷議全是本次會試盡取南人,於天理不容的輿論。禮部官員見事情鬧大了,不敢隱瞞,急忙將眾舉子的議論寫成奏本報到明太祖朱元璋案前。

明太祖朱元璋有個習慣,中午膳後總要批閱一些早晨送進來的緊急公文。今天天氣有點炎熱,他特地傳諭在奉先殿閱本。司禮監太監已將厚厚的一疊奏章陳放在龍案頭。為了怕殿外的熱風捲進來,幾名宮女輕輕地將奉天殿大門關緊,縷縷陽光透過窗櫺斜射進來,在浸油澄漿泥磚墁成的地面上,灑下了斑斑駁駁的金點。由於殿宇高大,所以屋內一點暑意也沒有。朱元璋高踞在寶座之上,拿起了一道道奏章,健筆如飛,邊看邊批,不一會那一大疊奏章已被硃批了一大半。此刻他從案卷堆裡抬起頭來,舒了一口氣,用手輕輕地梳理了一下那保養得很好的鬍鬚。早有一名宮女捧上了一杯廬山雲霧香茶,輕輕地放在了案頭。那淡淡的茶香似乎驅散了朱元璋的倦意,他又伸手取過一道奏摺仔細閱讀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一股怒容從他那寬闊的臉龐上升起,最後竟狠狠地將奏摺擲在了龍案上。

皇帝突然震怒,嚇壞了在一旁侍候的親隨太監和站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宮女。他們一齊跪在地上,嚅嚅地說:萬歲息怒。朱元璋用眼掃了一下跪著的人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把手一揮說:都出去,都出去。宮女、內侍巴不得皇帝的這聲吩咐,齊齊地叩了一個頭,躡手躡腳地退出了殿外。

大殿裡又恢復了寧靜,朱元璋極力壓抑了一下感情,把目光又投到那份被擲的奏摺上。那正是禮部申報本科會試舉子鬧事的摺子。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帝輦之下,堂堂朝廷會試竟會出了紕漏。自從在淮西起兵,朱元璋最重視網羅知識分子,他手下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是名噪一時的文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輔佐,大明朝才能掃蕩群雄,驅逐元朝,統一天下。因此,在定都南京後他立即健全了開科取士的制度,發現了一批人才。因此,他把會試取才,當成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別強調主試人要廉潔公正,不得有一絲舞弊現象。

今天,一榜會試貢士,竟都由南方人佔據,內中顯然有弊。而科場出現弊端,將會影響全國讀書人的情緒,對於鞏固大明江山顯然不利,這就是朱元璋勃然發怒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畢竟是一位執政三十多年的皇帝了,震怒之下並沒有衝動,他仔細思索了一陣,在奏摺上批道南人盡佔黃榜,舉子群情激動,著禮部官員將試卷再閱來報。這道批示還是很客觀的,但也暗中示意,不要把全部北方考生都摒棄在外。把這道奏章批示後,朱元璋破例命令內侍火速將聖諭發往禮部,他知道舉子們鬧事不是好對付的,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可能愈演愈烈,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翰林學士,洪武丁丑科會試主考官劉三吾,這年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辦事幹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當天下午舉子鬧事,他已經知道了。這兩天鬧事的舉子越來越衝動,不但南京城裡已傳遍了劉三吾與副主考官白信蹈私護鄉人,排斥北人的消息,就是整個江南江北,也有不少人怒罵主考官徇私舞弊,有悖聖恩。對這些指責和謾罵,劉三吾毫不理會,每天仍然按照常例,該會見各科試官的會見試官,該接見中試舉子的接見舉子,所到之處,談笑風生,使人感到這位老學士身上充盈著一股正氣。儘管有人因為舉子鬧事而替他擔憂,但一見他那毫不為輿論所動的神情,就都不敢再提此事了。

劉三吾確實有一身正氣,這位老翰林是七十三歲才被人推薦給朱元璋的,當時他的才學淵博已名滿江南。朱元璋召見他以後,深為他的遠見卓識所傾服,當即降旨授他為翰林學士。十二年來劉三吾大刀闊斧,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科取士制度,並奉旨親自為大明朝修定了《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籍,成為一個受人尊仰的學界老前輩。本科會試,朱元璋御筆親點劉三吾為主考官。接旨後老先生不顧年邁體衰,親自臨場監考,並屢次對各房考官說:天下才子十載寒窗全在會試三場以定優劣。我等若徇私舞弊豈不辜負志士報國之心?開考之後,有不少名門顯貴給他遞條送禮,都被他正色謝絕。三場試罷,他又親自主持閱卷,凡是被錄取的試卷全都經過他的圈點。儘管這樣,他仍恐有遺漏,又吩咐把落榜的試卷抽出幾十份來進行對照,直到認為應當中試的確實名副其實了,才開列黃榜報呈禮部,所以對本科貢士的成績他可以說了如指掌。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劉三吾主持會試無私無弊心境坦蕩,所以儘管南京城裡已經滿城風雨,他卻始終泰然處之。

這天他剛剛在翰林院接見了新科會元宋琮,回到府中感到有些疲倦,準備在花廳的藤椅上假寐片刻,誰知到底上了年紀,靠在藤椅上不久,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老家人劉忠見主人入睡,趕緊拿了一條錦被,剛要去給他蓋上,卻聽到門口一陣喧譁,原來是禮部官員來傳聖諭,著劉三吾立刻進宮詳報本科會試情況。劉忠嘆了一口氣,心想當一個朝官好不容易呀,可憐老爺八十開外的老人,竟連一刻休息也不得安寧。這時卻聽到劉三吾的呼喚聲:劉忠,快備朝服。原來他已經全聽見了。

朱元璋接見群臣,歷來是在皇宮的奉天殿。但今天他卻在自己的寢宮裡接見劉三吾。後宮諸院花繁樹茂,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劉三吾被內侍引到御書房門前聽候傳喚,不一會兒,書房的簾籠被高高挑起,兩名親隨太監出來恭恭敬敬地將劉三吾讓進書房。朱元璋沒有穿朝服,由於天熱,只著了一件寬大的黃緞龍袍,參拜後他不待劉三吾開口,便直截了當地問:本科會試,盡中南人,朕已硃批著禮部查核,禮部回疏雲一應事項均是劉先生料理,所以請先生將錄取情況說與寡人知道。劉三吾答道:會試榜發,北方舉子大譁,臣已盡知,然臣在閱卷之時只以文章優劣定名次,並不知所錄者到底是誰接著將自己如何閱卷、如何權衡、如何反覆與閱卷官推敲的經過詳細稟報了一遍。朱元璋聽罷點了點頭,但跟著又說:只是一榜之中全系南人,未免出於奇巧。劉三吾躬身回奏道:其實這並不為怪,北方在元虜統治下,民不聊生,文人墨客備受摧殘,這種情況已歷數十載,應試的舉子文章根基遠不如南方。南北舉子同場應試自然南方的要捷足先登了。朱元璋有點不滿意地說:誠如先生所言,但先生既知此情,為什麼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北人之心呢?劉三吾說:臣為國取才,只能以試卷文學優劣為標準,不能以南人、北人為依據。朱元璋被劉三吾這麼一堵,一時說不出話來,心裡卻老大不悅,說:北人久受壓抑,本來就有股怨氣,本科如若一名不取,恐難平撫其心。依朕之見,先生不妨在北方考生中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怨。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劉三吾是個耿介之人,生平最講一個理字,聽朱元璋讓增加幾名北人充數,不覺上了倔勁,答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之人名副其實,不能更換了。朱元璋的火氣也上來了,說:先生執意不換,朕以為其中必有私弊。劉三吾站起來,對朱元璋深深作了一大揖說:萬歲既懷疑老臣主試有私,不妨另委大員,重新審閱試卷,若發現紕漏,臣甘願領徇私欺君之罪。朱元璋見劉三吾敢當面頂撞自己,不覺大怒,厲聲喝道:朕讓你改變黃榜,你是改與不改?劉三吾斬釘截鐵地說:此次黃榜是全體考官反覆權衡選定的,老臣不能輕改。朱元璋氣得渾身顫抖,指著劉三吾說:你可知朕的厲害?劉三吾起身跪倒答道:臣為國取士,何懼一死!朱元璋拍案而起說:劉三吾,朕從今日停你翰林學士之職,回府聽參。本科會試朕要派人詳查到底!說罷,一揮手,早有幾名待衛進來,把劉三吾架出了皇城。

主考官劉三吾被皇上驅出了宮城,朱元璋親自降旨重新核查會試考卷的消息,只幾個時辰就傳遍了南京城。街頭巷尾輿論紛紜,大家都知道,皇上生性愛殺人,劉三吾被下獄處斬已經是不可倖免的事了。人們猜測的是,這次是隻殺劉三吾一人呢?還是連副主考白信蹈及各房考官一起殺?內中也有人替劉三吾惋惜,但是大家都明白,劉三吾惹惱了皇上,是誰也救不了的。就在人們紛紛議論的時候,又傳來了新消息,副主考白信蹈也被停了職,皇上親自在後宮召見了翰林院侍講張信,命他主持複閱全部試卷,如發現弊端及時稟報。朱元璋的雷厲風行,令落榜的舉子大為欣悅,北方舉子在禮部衙門前聚會,山呼萬歲,表示了對皇帝的擁護。但是禮部官員似乎對這次集會很反感,調來數百名軍丁,把舉子們驅散了。這一連串的事件,好像是在熱油鍋下面又加了一把火,使會試複議成了家喻戶曉的事情。

暮春的黃昏似乎特別長,當一輪明月悄悄爬上中天后,天已交戌時三刻了。劉三吾倒揹著雙手,在後花園踱著步。月光明媚,清輝滿地,樹影婆娑,那遲開的海棠還放出陣陣清香,但是他卻無心欣賞這三月十五的月色。自從被朱元璋趕出宮後,他就一頭扎進書房,閉門謝客,靜待緹騎前來捉拿了。老管家劉忠怕主人愁悶出病來,一個勁地安慰他,但劉三吾始終一言未發。從昨天上午開始,府宅門外突然出現了一些買雜食的小販,只在門前轉悠,並不招攬生意,這無疑是錦衣衛的便衣,暗中監視著自己。因此,劉三吾也擔心有哪位好友冒失地踏進自己的宅子。

偏偏今天就來了一位不怕死的翰林院同僚,婉轉勸說劉三吾不如儘早上一道謝罪的本章,並按皇帝的意思,胡亂點上幾名北方舉子,應付過這次災難。劉三吾堅決地拒絕了,他堅信自己所選的貢士是經得住複查的。但那位好友卻有一些新的憂慮,他指出:被朱元璋新委派的覆校大臣張信,是個才學極低而又善於迎奉上司的人,在翰林院內名聲並不好,不知用什麼方法取得了皇上的信任,才混上了個翰林侍講的官職,這樣的人難道肯不顧自己的安危去主持正義嗎?何況評點文章本無一定標準,主考官員見仁見智,各有所云,原是常情,指望完全維持原議實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怎樣,形勢對劉三吾總是不利的,要想保得解脫,只有上表謝罪一條路。劉三吾深知朋友說的都是實話,但是,這位老先生很重氣節,寧可一死,也不肯屈節認錯,所以婉謝了好友。現在,想起好友灑淚而別的情景,自己心中也是一陣悽然。夜深了,冰盤般的月亮已移上了中天,夜風襲來,還使人感到一股寒意。劉三吾手扶著一株石榴樹,默默地佇立著,月光下,他那清瘦的面龐,略顯佝僂的身軀,宛若一座塑像。他決定以不屈不撓的氣節,去迎接這一場巨大的風暴。

翰林院侍講張信,從朱元璋的手中親自領回了主持複閱會試考卷的聖旨後,立即召集參加複審的官員連夜開會,把皇上的意圖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家。最後他特別明確地指出舉子鬧事,關鍵是北方舉子感到不公,因此,對北方的試卷要格外細閱,不能把好文章漏掉。主審官的意思大家都心領神會,只是不便點破而已。為了迅速結案,張信還宣佈,從今天起,凡是參加閱卷的官員,一律不準回家,並且不準將閱卷的消息洩露出去,誰要是走漏一點風聲,立即送錦衣衛懲辦。參加閱卷的人心中雖然十分不快,卻也沒有辦法,只好背地裡發出幾句牢騷,出出怨氣。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從三月中旬張信主持閱卷以來,劉三吾的老管家劉忠曾三次偷偷地跑到貢院打聽閱卷消息。但貢院轅門緊閉,錦衣衛親軍把守嚴密,竟然連一點風聲也聽不到。這位忠厚的老家人,還冒著風險去主考官張信家拜訪了一次,但人家連大門都沒讓進。還是張信的一位老家丁看到劉忠可憐,才透露說張信已經好幾天沒回家了。這使劉忠更加焦急,今天他藉口上街買東西,又悄悄來到貢院,卻見轅門前貼了一道告示,說試卷複閱已近尾聲,文章好壞自有公議,著各地舉子稍安勿躁,靜候復榜。

從告示的內容上可以看出,審理結果已經把原判完全推翻了,所謂復榜就是說與原榜不同嘛。劉忠好似被迎頭潑了盆涼水,趔趔趄趄地奔回家來。一路上又聽見了不少流言,什麼張信遵照皇帝旨意,新點了二十多名北方舉子呀,什麼複審官員已經上本彈劾劉三吾、白信蹈徇私庇護鄉鄰啦,什麼現在查明劉三吾、白信蹈有受賄的劣跡啦,什麼皇上在宮中大發雷霆,一定嚴辦劉三吾等主考官員啦,聽得他暈頭昏腦,幾乎不能自持。但回到家中看到劉三吾那行若無事的風度,心中又得到了一點慰藉。

南京城裡,這幾天議論的都是複審會試的消息,許多落第的舉子,懷著一線希望等待著複審揭曉,他們當然希望把原榜全部推翻。一些市井商人則希望事情鬧得越大越好,那樣就有熱鬧可看了。也有一些正直的讀書人有時替劉三吾講兩句公道話,但誰也不敢說得過重。佔壓倒優勢的輿論,是說張信絕不會違背皇帝的意願,甚至有人言之鑿鑿地拿出宮裡的消息為證,說張信在接旨的當天,已經向皇上表了態,一定竭盡犬馬之勞,以體聖上求賢之深意。儘管有些人很看不起張信這種奉迎的態度,但對案情審理結果卻絕不懷疑了。大家一致認定,張信必然會把許多北方人填到榜上去,然後狠狠地奏上一本,把劉三吾、白信蹈都打成營私舞弊之臣,大家盤算著這一天已經快來了。

果然,四月十二日,從皇宮內飛傳出一道聖旨。明天早晨卯時,皇帝親臨奉天殿,聽取主審官張信稟報復閱試卷結果,並當眾揭示新榜,著六部九卿官員一道聽稟。並宣召被黜的劉三吾、白信蹈等原主試官員一起進宮聽參。這個消息好似烈火烹油,使整個南京都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拭目以待明天將要發生的一件明朝建國以來的爆炸性的新消息。

四月十三日,天氣陰沉。凌晨時分,朦朦朧朧地降下了一場春雨,雨點很輕,好似薄霧,使整個南京城都罩在了一層霧濛濛的水汽中。皇宮前,氣氛顯得十分緊張,從午門前經五龍橋、承天門、端門,站滿了護衛親軍,由於天在降雨,所以一切儀仗鹵簿都沒有展開,更加重了陰沉氣氛。應召的各部官員,在寅時初就候集在午門前了,為了怕大家淋壞,皇上格外開恩,令內宮太監把群臣分批引到午門、承天門避雨。卯時初刻,宮內景陽鐘響,傳來了皇帝駕臨奉天殿的消息。接著,六部、九卿大臣也在司禮監太監的引導下進入奉天殿。由於今天被召的大臣很多,所以一座寬闊的奉天殿,竟顯得有些擁擠。座位自然是無法擺放,群臣只好站著聽旨了。

朱元璋今天顯得特別嚴肅,他高踞在寶座之上,等群臣朝拜完畢才用十分洪亮的聲音說:本科會試盡取南人,全國舉子為之憤懣。朕為平息民怨,不得不令張信複閱試卷。開科取士,乃我朝百年大計,豈可容忍營私舞弊?但應試舉子只能以文章定優劣,這又是朕取士的標準。今張信等十二人,經過半月批閱,已將結果查明,朕欲當眾揭示結論,以示公道,爾等六部、九卿及劉三吾諸人,需仔細聽奏,如有不明,還可當殿詢問務要求得公道,以服天下。朱元璋說完,用眼瞟了一下站在一旁的張信,示意他當眾彙報複審結果。

"

明清十大奇案1——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暮春,六朝形勝之地南京城裡,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從秦淮河下行,遊人如織,絃歌動地,站在北岸的酒樓上,放眼望去,但見一曲清流,逶迤東下,十里春花,爭奇鬥豔,真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春天。

往日裡,秦淮河兩岸的酒樓上,文人墨客雲集,對詩文、吟絕唱,令酒家應接不暇。而今天,人們都好像對酒樓失去了興趣,不管乘船的、坐轎的,還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貢院街奔去。原來,今天是三月初五,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會試,將在申時以前放榜。

按明代科舉制度規定,會試每三年才有一次,參加考試的都是由各省經過鄉試選拔上來的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就是榮耀異常的貢士,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旦殿試中選,就獲得了進士的稱號,成績優良的進翰林院,成績稍差的也將被外放到各地擔任知縣以上的官吏。因此,會試是最令天下舉子憧憬的大事。從各省來的舉子,經過三年苦心構思,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著這發榜的日子。今天就要發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動。只見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貢院奔去,有的面容矜持,踱著方步緩緩而行,但兩眼卻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好似有一根無形的鉤子,鉤住了他的頭頸一般。富家子弟錦衣袍,由家僮跟隨,貧寒之士則衣帽不整,或獨身上路或結伴同行,心裡都像揣著一隻小兔,嘣嘣亂跳,希望、幻想、擔心、害怕交織在一起,只等著那一紙黃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貢院在秦淮河北岸,緊傍著北宋景祐元年(1034)建的夫子廟。現在時辰尚早,貢院轅門的木柵欄緊緊地關著,從裡面的明遠樓裡,不時傳來一陣陣鑼聲,告訴人們,選取的黃榜已經用好大印,只待主考官最後校對一下,就可張貼了。轅門前,早已擠滿了看榜的舉子,先到的選好了一個最佳位置站立不動,而後面的人還不斷湧來,致使前面的人站立不穩,只好向前移動,那負責警衛的軍丁,板著臉橫戈立劍,將擁上來的人向後驅趕。人群中埋怨的,怒罵的,勸解的,猜測考試結果的,熙熙攘攘,任彈壓的軍丁怎樣吆喝,也安靜不下來。

辰已時分,貢院轅門大開,由監場官員捧著大黃榜,護場軍丁簇擁著貼榜的小吏,走出轅門。一時鞭炮齊鳴,寫著中選人名單的黃榜被高高懸於轅門之前。一時間,舉子們齊擁上前,萬頭攢動,千萬雙眼睛,投向了黃榜,一張張緊張、焦急的臉孔,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試,共選取了五十二名貢士,榜文清楚、黃紙紅字,一目瞭然。只見中試的歡喜若狂,落選者垂頭喪氣。還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覆讀誦著中試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離去,但尚有不少舉子聚集在榜前評論著中試者的學識和人品。

忽然,有一位落選舉子似乎發現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語地喊道:奇怪,奇怪,五十二名貢士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連一個合格的也沒有?他這一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細一看,名單從第一個往下排列,宋琮、陳直到最後的劉子信,確實都是南方人。這時又有人叫喊:主考官劉三吾是茶陵人,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們用鄉里之情,壓制北方才子,天理難容。這一喊不要緊,那些本來已經失望的舉子,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跺腳亂跳,呼爹罵娘,人群大譁。不少原來抱著極大希望的北方考生,一齊吶喊,紛紛用泥團石子擲向黃榜,只一瞬間那高懸的黃榜已經被泥團塗得一塌糊塗。

考生們越鬧越歡,索性成群結隊地簇擁著,從貢院來到禮部衙門,聲言要面見考官,問個水落石出。禮部官員急忙調請錦衣衛親軍前來彈壓,但人言沸騰,群情激憤,那裡能壓得下去?不到兩個時辰,南京城裡已經貼滿了揭帖,指責考官選人有私,街頭巷議全是本次會試盡取南人,於天理不容的輿論。禮部官員見事情鬧大了,不敢隱瞞,急忙將眾舉子的議論寫成奏本報到明太祖朱元璋案前。

明太祖朱元璋有個習慣,中午膳後總要批閱一些早晨送進來的緊急公文。今天天氣有點炎熱,他特地傳諭在奉先殿閱本。司禮監太監已將厚厚的一疊奏章陳放在龍案頭。為了怕殿外的熱風捲進來,幾名宮女輕輕地將奉天殿大門關緊,縷縷陽光透過窗櫺斜射進來,在浸油澄漿泥磚墁成的地面上,灑下了斑斑駁駁的金點。由於殿宇高大,所以屋內一點暑意也沒有。朱元璋高踞在寶座之上,拿起了一道道奏章,健筆如飛,邊看邊批,不一會那一大疊奏章已被硃批了一大半。此刻他從案卷堆裡抬起頭來,舒了一口氣,用手輕輕地梳理了一下那保養得很好的鬍鬚。早有一名宮女捧上了一杯廬山雲霧香茶,輕輕地放在了案頭。那淡淡的茶香似乎驅散了朱元璋的倦意,他又伸手取過一道奏摺仔細閱讀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一股怒容從他那寬闊的臉龐上升起,最後竟狠狠地將奏摺擲在了龍案上。

皇帝突然震怒,嚇壞了在一旁侍候的親隨太監和站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宮女。他們一齊跪在地上,嚅嚅地說:萬歲息怒。朱元璋用眼掃了一下跪著的人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把手一揮說:都出去,都出去。宮女、內侍巴不得皇帝的這聲吩咐,齊齊地叩了一個頭,躡手躡腳地退出了殿外。

大殿裡又恢復了寧靜,朱元璋極力壓抑了一下感情,把目光又投到那份被擲的奏摺上。那正是禮部申報本科會試舉子鬧事的摺子。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帝輦之下,堂堂朝廷會試竟會出了紕漏。自從在淮西起兵,朱元璋最重視網羅知識分子,他手下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是名噪一時的文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輔佐,大明朝才能掃蕩群雄,驅逐元朝,統一天下。因此,在定都南京後他立即健全了開科取士的制度,發現了一批人才。因此,他把會試取才,當成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別強調主試人要廉潔公正,不得有一絲舞弊現象。

今天,一榜會試貢士,竟都由南方人佔據,內中顯然有弊。而科場出現弊端,將會影響全國讀書人的情緒,對於鞏固大明江山顯然不利,這就是朱元璋勃然發怒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畢竟是一位執政三十多年的皇帝了,震怒之下並沒有衝動,他仔細思索了一陣,在奏摺上批道南人盡佔黃榜,舉子群情激動,著禮部官員將試卷再閱來報。這道批示還是很客觀的,但也暗中示意,不要把全部北方考生都摒棄在外。把這道奏章批示後,朱元璋破例命令內侍火速將聖諭發往禮部,他知道舉子們鬧事不是好對付的,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可能愈演愈烈,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翰林學士,洪武丁丑科會試主考官劉三吾,這年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辦事幹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當天下午舉子鬧事,他已經知道了。這兩天鬧事的舉子越來越衝動,不但南京城裡已傳遍了劉三吾與副主考官白信蹈私護鄉人,排斥北人的消息,就是整個江南江北,也有不少人怒罵主考官徇私舞弊,有悖聖恩。對這些指責和謾罵,劉三吾毫不理會,每天仍然按照常例,該會見各科試官的會見試官,該接見中試舉子的接見舉子,所到之處,談笑風生,使人感到這位老學士身上充盈著一股正氣。儘管有人因為舉子鬧事而替他擔憂,但一見他那毫不為輿論所動的神情,就都不敢再提此事了。

劉三吾確實有一身正氣,這位老翰林是七十三歲才被人推薦給朱元璋的,當時他的才學淵博已名滿江南。朱元璋召見他以後,深為他的遠見卓識所傾服,當即降旨授他為翰林學士。十二年來劉三吾大刀闊斧,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科取士制度,並奉旨親自為大明朝修定了《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籍,成為一個受人尊仰的學界老前輩。本科會試,朱元璋御筆親點劉三吾為主考官。接旨後老先生不顧年邁體衰,親自臨場監考,並屢次對各房考官說:天下才子十載寒窗全在會試三場以定優劣。我等若徇私舞弊豈不辜負志士報國之心?開考之後,有不少名門顯貴給他遞條送禮,都被他正色謝絕。三場試罷,他又親自主持閱卷,凡是被錄取的試卷全都經過他的圈點。儘管這樣,他仍恐有遺漏,又吩咐把落榜的試卷抽出幾十份來進行對照,直到認為應當中試的確實名副其實了,才開列黃榜報呈禮部,所以對本科貢士的成績他可以說了如指掌。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劉三吾主持會試無私無弊心境坦蕩,所以儘管南京城裡已經滿城風雨,他卻始終泰然處之。

這天他剛剛在翰林院接見了新科會元宋琮,回到府中感到有些疲倦,準備在花廳的藤椅上假寐片刻,誰知到底上了年紀,靠在藤椅上不久,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老家人劉忠見主人入睡,趕緊拿了一條錦被,剛要去給他蓋上,卻聽到門口一陣喧譁,原來是禮部官員來傳聖諭,著劉三吾立刻進宮詳報本科會試情況。劉忠嘆了一口氣,心想當一個朝官好不容易呀,可憐老爺八十開外的老人,竟連一刻休息也不得安寧。這時卻聽到劉三吾的呼喚聲:劉忠,快備朝服。原來他已經全聽見了。

朱元璋接見群臣,歷來是在皇宮的奉天殿。但今天他卻在自己的寢宮裡接見劉三吾。後宮諸院花繁樹茂,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劉三吾被內侍引到御書房門前聽候傳喚,不一會兒,書房的簾籠被高高挑起,兩名親隨太監出來恭恭敬敬地將劉三吾讓進書房。朱元璋沒有穿朝服,由於天熱,只著了一件寬大的黃緞龍袍,參拜後他不待劉三吾開口,便直截了當地問:本科會試,盡中南人,朕已硃批著禮部查核,禮部回疏雲一應事項均是劉先生料理,所以請先生將錄取情況說與寡人知道。劉三吾答道:會試榜發,北方舉子大譁,臣已盡知,然臣在閱卷之時只以文章優劣定名次,並不知所錄者到底是誰接著將自己如何閱卷、如何權衡、如何反覆與閱卷官推敲的經過詳細稟報了一遍。朱元璋聽罷點了點頭,但跟著又說:只是一榜之中全系南人,未免出於奇巧。劉三吾躬身回奏道:其實這並不為怪,北方在元虜統治下,民不聊生,文人墨客備受摧殘,這種情況已歷數十載,應試的舉子文章根基遠不如南方。南北舉子同場應試自然南方的要捷足先登了。朱元璋有點不滿意地說:誠如先生所言,但先生既知此情,為什麼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北人之心呢?劉三吾說:臣為國取才,只能以試卷文學優劣為標準,不能以南人、北人為依據。朱元璋被劉三吾這麼一堵,一時說不出話來,心裡卻老大不悅,說:北人久受壓抑,本來就有股怨氣,本科如若一名不取,恐難平撫其心。依朕之見,先生不妨在北方考生中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怨。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劉三吾是個耿介之人,生平最講一個理字,聽朱元璋讓增加幾名北人充數,不覺上了倔勁,答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之人名副其實,不能更換了。朱元璋的火氣也上來了,說:先生執意不換,朕以為其中必有私弊。劉三吾站起來,對朱元璋深深作了一大揖說:萬歲既懷疑老臣主試有私,不妨另委大員,重新審閱試卷,若發現紕漏,臣甘願領徇私欺君之罪。朱元璋見劉三吾敢當面頂撞自己,不覺大怒,厲聲喝道:朕讓你改變黃榜,你是改與不改?劉三吾斬釘截鐵地說:此次黃榜是全體考官反覆權衡選定的,老臣不能輕改。朱元璋氣得渾身顫抖,指著劉三吾說:你可知朕的厲害?劉三吾起身跪倒答道:臣為國取士,何懼一死!朱元璋拍案而起說:劉三吾,朕從今日停你翰林學士之職,回府聽參。本科會試朕要派人詳查到底!說罷,一揮手,早有幾名待衛進來,把劉三吾架出了皇城。

主考官劉三吾被皇上驅出了宮城,朱元璋親自降旨重新核查會試考卷的消息,只幾個時辰就傳遍了南京城。街頭巷尾輿論紛紜,大家都知道,皇上生性愛殺人,劉三吾被下獄處斬已經是不可倖免的事了。人們猜測的是,這次是隻殺劉三吾一人呢?還是連副主考白信蹈及各房考官一起殺?內中也有人替劉三吾惋惜,但是大家都明白,劉三吾惹惱了皇上,是誰也救不了的。就在人們紛紛議論的時候,又傳來了新消息,副主考白信蹈也被停了職,皇上親自在後宮召見了翰林院侍講張信,命他主持複閱全部試卷,如發現弊端及時稟報。朱元璋的雷厲風行,令落榜的舉子大為欣悅,北方舉子在禮部衙門前聚會,山呼萬歲,表示了對皇帝的擁護。但是禮部官員似乎對這次集會很反感,調來數百名軍丁,把舉子們驅散了。這一連串的事件,好像是在熱油鍋下面又加了一把火,使會試複議成了家喻戶曉的事情。

暮春的黃昏似乎特別長,當一輪明月悄悄爬上中天后,天已交戌時三刻了。劉三吾倒揹著雙手,在後花園踱著步。月光明媚,清輝滿地,樹影婆娑,那遲開的海棠還放出陣陣清香,但是他卻無心欣賞這三月十五的月色。自從被朱元璋趕出宮後,他就一頭扎進書房,閉門謝客,靜待緹騎前來捉拿了。老管家劉忠怕主人愁悶出病來,一個勁地安慰他,但劉三吾始終一言未發。從昨天上午開始,府宅門外突然出現了一些買雜食的小販,只在門前轉悠,並不招攬生意,這無疑是錦衣衛的便衣,暗中監視著自己。因此,劉三吾也擔心有哪位好友冒失地踏進自己的宅子。

偏偏今天就來了一位不怕死的翰林院同僚,婉轉勸說劉三吾不如儘早上一道謝罪的本章,並按皇帝的意思,胡亂點上幾名北方舉子,應付過這次災難。劉三吾堅決地拒絕了,他堅信自己所選的貢士是經得住複查的。但那位好友卻有一些新的憂慮,他指出:被朱元璋新委派的覆校大臣張信,是個才學極低而又善於迎奉上司的人,在翰林院內名聲並不好,不知用什麼方法取得了皇上的信任,才混上了個翰林侍講的官職,這樣的人難道肯不顧自己的安危去主持正義嗎?何況評點文章本無一定標準,主考官員見仁見智,各有所云,原是常情,指望完全維持原議實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怎樣,形勢對劉三吾總是不利的,要想保得解脫,只有上表謝罪一條路。劉三吾深知朋友說的都是實話,但是,這位老先生很重氣節,寧可一死,也不肯屈節認錯,所以婉謝了好友。現在,想起好友灑淚而別的情景,自己心中也是一陣悽然。夜深了,冰盤般的月亮已移上了中天,夜風襲來,還使人感到一股寒意。劉三吾手扶著一株石榴樹,默默地佇立著,月光下,他那清瘦的面龐,略顯佝僂的身軀,宛若一座塑像。他決定以不屈不撓的氣節,去迎接這一場巨大的風暴。

翰林院侍講張信,從朱元璋的手中親自領回了主持複閱會試考卷的聖旨後,立即召集參加複審的官員連夜開會,把皇上的意圖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家。最後他特別明確地指出舉子鬧事,關鍵是北方舉子感到不公,因此,對北方的試卷要格外細閱,不能把好文章漏掉。主審官的意思大家都心領神會,只是不便點破而已。為了迅速結案,張信還宣佈,從今天起,凡是參加閱卷的官員,一律不準回家,並且不準將閱卷的消息洩露出去,誰要是走漏一點風聲,立即送錦衣衛懲辦。參加閱卷的人心中雖然十分不快,卻也沒有辦法,只好背地裡發出幾句牢騷,出出怨氣。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從三月中旬張信主持閱卷以來,劉三吾的老管家劉忠曾三次偷偷地跑到貢院打聽閱卷消息。但貢院轅門緊閉,錦衣衛親軍把守嚴密,竟然連一點風聲也聽不到。這位忠厚的老家人,還冒著風險去主考官張信家拜訪了一次,但人家連大門都沒讓進。還是張信的一位老家丁看到劉忠可憐,才透露說張信已經好幾天沒回家了。這使劉忠更加焦急,今天他藉口上街買東西,又悄悄來到貢院,卻見轅門前貼了一道告示,說試卷複閱已近尾聲,文章好壞自有公議,著各地舉子稍安勿躁,靜候復榜。

從告示的內容上可以看出,審理結果已經把原判完全推翻了,所謂復榜就是說與原榜不同嘛。劉忠好似被迎頭潑了盆涼水,趔趔趄趄地奔回家來。一路上又聽見了不少流言,什麼張信遵照皇帝旨意,新點了二十多名北方舉子呀,什麼複審官員已經上本彈劾劉三吾、白信蹈徇私庇護鄉鄰啦,什麼現在查明劉三吾、白信蹈有受賄的劣跡啦,什麼皇上在宮中大發雷霆,一定嚴辦劉三吾等主考官員啦,聽得他暈頭昏腦,幾乎不能自持。但回到家中看到劉三吾那行若無事的風度,心中又得到了一點慰藉。

南京城裡,這幾天議論的都是複審會試的消息,許多落第的舉子,懷著一線希望等待著複審揭曉,他們當然希望把原榜全部推翻。一些市井商人則希望事情鬧得越大越好,那樣就有熱鬧可看了。也有一些正直的讀書人有時替劉三吾講兩句公道話,但誰也不敢說得過重。佔壓倒優勢的輿論,是說張信絕不會違背皇帝的意願,甚至有人言之鑿鑿地拿出宮裡的消息為證,說張信在接旨的當天,已經向皇上表了態,一定竭盡犬馬之勞,以體聖上求賢之深意。儘管有些人很看不起張信這種奉迎的態度,但對案情審理結果卻絕不懷疑了。大家一致認定,張信必然會把許多北方人填到榜上去,然後狠狠地奏上一本,把劉三吾、白信蹈都打成營私舞弊之臣,大家盤算著這一天已經快來了。

果然,四月十二日,從皇宮內飛傳出一道聖旨。明天早晨卯時,皇帝親臨奉天殿,聽取主審官張信稟報復閱試卷結果,並當眾揭示新榜,著六部九卿官員一道聽稟。並宣召被黜的劉三吾、白信蹈等原主試官員一起進宮聽參。這個消息好似烈火烹油,使整個南京都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拭目以待明天將要發生的一件明朝建國以來的爆炸性的新消息。

四月十三日,天氣陰沉。凌晨時分,朦朦朧朧地降下了一場春雨,雨點很輕,好似薄霧,使整個南京城都罩在了一層霧濛濛的水汽中。皇宮前,氣氛顯得十分緊張,從午門前經五龍橋、承天門、端門,站滿了護衛親軍,由於天在降雨,所以一切儀仗鹵簿都沒有展開,更加重了陰沉氣氛。應召的各部官員,在寅時初就候集在午門前了,為了怕大家淋壞,皇上格外開恩,令內宮太監把群臣分批引到午門、承天門避雨。卯時初刻,宮內景陽鐘響,傳來了皇帝駕臨奉天殿的消息。接著,六部、九卿大臣也在司禮監太監的引導下進入奉天殿。由於今天被召的大臣很多,所以一座寬闊的奉天殿,竟顯得有些擁擠。座位自然是無法擺放,群臣只好站著聽旨了。

朱元璋今天顯得特別嚴肅,他高踞在寶座之上,等群臣朝拜完畢才用十分洪亮的聲音說:本科會試盡取南人,全國舉子為之憤懣。朕為平息民怨,不得不令張信複閱試卷。開科取士,乃我朝百年大計,豈可容忍營私舞弊?但應試舉子只能以文章定優劣,這又是朕取士的標準。今張信等十二人,經過半月批閱,已將結果查明,朕欲當眾揭示結論,以示公道,爾等六部、九卿及劉三吾諸人,需仔細聽奏,如有不明,還可當殿詢問務要求得公道,以服天下。朱元璋說完,用眼瞟了一下站在一旁的張信,示意他當眾彙報複審結果。

奇案故事||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眾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張信的身上。這位張信,年紀不過四十餘歲,寬闊的面龐,炯炯有神的雙眼,給人一種幹練聰睿的印象。他不慌不忙地給朱元璋行了一個大禮,然後走到專門為他擺放的一張公案前,拿起了幾份經過悉心評點的試卷,呈送給站在寶座臺階下的太監,又由太監捧至朱元璋案前。張信口齒清楚而又緩慢地奏道:遵照萬歲旨意,臣等此次複審,除仔細查閱前榜中試者的試卷外,還特別留意北方舉子的落選試卷,方才所呈的幾份試卷均是前榜落榜者。臣等反覆勘磨,以為文章通順,韜略可行,實為北方舉子中之佼佼者,這幾名考生,也不能不算是國家的人才了。聽了張信的這番評論,滿朝官員都意識到,原榜確實是被推翻了,不覺得都替劉三吾、白信蹈等原主考官捏著一把汗。

朱元璋好像並沒有聽張信講些什麼,只是認真地讀著張信奉上的試卷,邊看邊頻頻點頭。他用讚許的眼光看了張信一眼,又把臉轉向了站在右面的劉三吾等人,似乎有些怒意,聲音低沉地說:講下去!張信長揖一禮,接著說:若論才華,臣等以為這幾份卷子均可入選群臣有些不安了,甚至有些正直的人臉上顯露出了明顯的不滿,他們感到張信以上的話,全是順著皇上畫的道走,複審實際上是專為否定原榜。朱元璋見張信的話突然中斷了,就催促他:張卿接著說吧!張信說聲容奏,大家知道,下面該是彈劾劉三吾了,不覺屏住呼吸,聽張信究竟給劉三吾等人定個什麼調子。但是,張信並沒有接著說,卻又回身走到公案旁取過另一疊試卷,呈送上去,這才平靜地說:臣將方才的幾份試卷與前榜中試者的試卷相對照,才發現南北考生成績相差實很懸殊,即以前榜所取第五十二名劉子信而言,其才學文章也遠遠高出北方舉子中的佼佼者。萬歲方才言道,開科取士當以文章定優劣,臣等深體萬歲之意,已與同考諸官員共議,第一名仍按原榜取江西泰和舉子宋琮,其餘中選人員皆依前榜,北人試卷僅可列為第五十三名,惜取士名額有限,不得不落榜了。

張信的這個結論,好像一顆重磅炸彈,一下子把百官給炸愣了,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翰林侍讀官竟會有這麼大的魄力,這樣大的膽略,這樣崇高的品德,為維護會試的信譽,費出了這樣的苦心。說實在的,張信的論奏把朱元璋也給驚呆了,他怎麼也估計不到,張信竟會在六部、九卿百官面前,站出來百分之百地替被自己罷黜了的大臣說話,更不會想到張信弄了幾張北人的卷子,竟是為了駁斥自己的。因而他呆呆地看著擺在面前的幾份卷子,半天沒說出話來,足過了有半袋煙的工夫,才緩過神來,冷笑著說:張愛卿真會演戲!

這時群臣又把替劉三吾擔著的心轉移到了張信身上去。只聽朱元璋緩緩地說:就在你複閱試卷時,朕已得到密報,劉三吾等故意將北方舉子的劣等卷子交你審閱,並讓你拿來蒙哄孤家,你道是也不是?張信不慌不忙辯論道:臣在閱卷之前,已料定必有非議,所以此次是將全部試卷通閱了一遍,並沒有挑選和疏漏。況劉三吾等自被黜以來,再沒有染指閱卷之事,臣自三月十二奉旨,至今與劉三吾未見一面,交臣劣等卷子之事從何談起?朱元璋被這一頂撞更加惱怒,拍案說:是劉三吾去你家面授機宜的。張信立即接道:臣自入貢院審卷,恐怕有悖聖恩,二十餘天未曾歸家,就連同房閱卷官員也是如此,這有眾閱卷官為證,劉三吾如何能到臣家中面授機宜?朱元璋說:罪證如山,還敢狡辯,劉三吾的家人與你的家人曾在你府門前密議,難道這也是假的嗎?張信說:兩府家人見面,臣實不知,但臣在貢院有過嚴令,凡閱卷官員在閱卷期內不得與家中人接觸。貢院內外防護森嚴,臣亦沒有見到過本院家丁。況且,如果家丁密議,當找隱蔽的所在,何以竟光天化日之下在臣的府門前密議呢?滿朝文武聽了這番話,深為張信理直氣壯的辯解所折服。而參加複閱卷子的官員,到現在才明白主試官不讓自己回家的深意,不由得對張信肅然起敬。

朱元璋被張信辯得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只得拍案怒吼:翰林院官員官官相護,由來已久,複閱試卷不以公正為懷,反而互相包庇,實在有負朕意。著刑部將張信、劉三吾、白信蹈等一應考官緝拿下獄,嚴加追問。張信複閱結果與事實有悖,仍然無效,令禮部將全部試卷提交大內,待朕親自批閱以定取捨,退朝。說罷一拂袖,怒衝衝地走了,而劉三吾、張信等二十餘人一齊被投進了刑部監獄。

明朝初期的刑部,是朱元璋進行專制統治的一個得力工具。自建朝以來,在朱元璋的直接授意下,製造過許多大冤獄,其中僅洪武十三年殺宰相胡惟庸,並大抓所謂胡黨和洪武二十六年殺大將軍藍玉又追查所謂藍黨兩個冤案,就殺死了近三萬人。刑部審案,有一套特別的方法,那就是用重刑逼供,什麼刷洗、秤竿、抽腸、剝皮,還有刺、劓、挑膝蓋、錫蛇遊等等酷刑,叫人不死也得脫層皮,所以凡是下刑部獄的,一般是想定什麼罪名,就能定什麼罪名,劉三吾等人被投入監獄後,自然少不了刑訊逼供,但這幾位大臣都是錚錚硬漢,儘管百般用刑,卻沒有一個胡說亂咬的,因而刑部想給他們定一個同通會賄,私買貢生的罪名就難以落案。案子審了十幾天,還沒有一點口供,而朱元璋卻不斷派人來催問結果,審案人著了慌,經過反覆密議,想出了一個更狠毒的辦法來。

四月底,刑部突然派人抓了一大批與劉三吾、張信、白信蹈等人有過來往的人,並將各府家丁盡數抓捕入獄。一面用嚴刑逼供,一面設法暗示、誘導,使一些受不了酷刑的人開始按他們誘示的內容,供出劉三吾等人的種種不軌之舉。在不到三天的時間裡,就羅織了許多罪名,劉三吾、白信蹈曾與被殺的大將軍藍玉有較深的交往,這次被指控為藍黨,張信與閱卷官王侈華、張諫、嚴叔載等十餘人,與藍玉沒有半點瓜葛,居然被扣上了一個欲為逆臣胡惟庸鳴冤叫屈,反叛朝廷的罪名。好在叛逆案只要有了指控的口供並不需要本人承認就可定罪,於是刑部很快將逼出來的口供實錄上報給了朱元璋。

劉三吾等人被下獄後,朱元璋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他本是個創業的皇帝,對所有重大事件都是要經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的。會試案發後,他敏銳地感到,北方人在元朝統治下過了幾十年,雖然受盡了壓抑,但終究是大元朝遺民。對於新建的明王朝,總還有個觀望、瞭解的過程,如果處不好關係,很可能使北方人把新王朝和元朝等同起來,產生一種敵對情緒,那樣,北方就不好統治了。而北方又恰恰是大明朝的軍事重地,失去北方的人心,也就失去了北部邊陲的安定,使新王朝隨時受到威脅。因而利用科舉考試籠絡北方知識分子的人心,是有利於鞏固新王朝基礎的。從整個大明朝的利益看,多錄取一些北方舉子本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劉三吾這個書呆子,只憑考卷文字去決定取捨,缺乏戰略眼光,沒有政治頭腦,已使朱元璋感到不滿。偏偏他又十分倔犟,自恃閱卷的細緻,連皇上的意旨也不放在眼裡。最可恨的是張信,不但在大庭廣眾之下替劉三吾鳴冤,還敢肆無忌憚地當堂頂撞皇帝,使朱元璋幾乎下不了臺,這就促使朱元璋下決心一定除掉他們,以撲滅蓄藏在百宮中的不滿情緒,同時為下一步改變錄取名單,籠絡北方舉子準備條件。所以他一再催促刑部要加緊審訊。

今天,當他讀到刑部關於劉三吾、張信等人定罪的報呈後,心中很是高興。他絕不相信劉三吾、白信蹈是藍黨,尤其感到荒唐的是刑部給張信等人定了個為胡惟庸鳴冤,反叛朝廷的罪名,這個罪名說給誰聽也不會相信。因為胡惟庸已被殺十七年了,哪有胡惟庸的餘黨在當時不反,而到胡惟庸屍骨早已朽爛之年才謀反的道理呢?但是,他還是昧著良心表彰了刑部,只將張信的謀反朝廷罪名用硃筆鉤去,改定為胡黨,然後親自硃批了處理意見:張信、白信蹈,以及同科試官司憲、王侈華、張諫、嚴叔載、周衡、王揖等都凌遲處死,劉三吾因為擔任過東宮講官,與皇太子有師生之誼,且年事已高,免去一死,發往邊塞充軍。由張信、劉三吾等人選取的貢士,全部罷黜,其中列在榜前的陳,有行賄的嫌疑,也擬斬罪,與同科考官同日執行。聖旨公佈後,南京城為之默然,就連那些鬧事的北方舉子也感覺皇帝的這個處理未免過重了。

四月底,白信蹈、張信等二十餘人,被糊里糊塗地綁赴法場處死了。五月初,朱元璋公佈了由他親自閱卷後評點出來的六十一名貢士,河北韓克忠獲第一名、山東任伯安獲第二名,所取六十一名貢生,全是北方人,南方舉子無一人入選。榜文公佈後,北方舉子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南方舉子辛辛苦苦蔘加了三次考試,儘管許多人文章精美、才華出眾,卻全部被刷下榜來,明知不公卻敢怒而不敢言,一個個悻悻離去。

這場轟動全國的大科場案到此就算結束了,朱元璋也在處理了這個案子後的第二年死去。但這場大案,卻在明初的文壇上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並給明朝近三百年的科舉考試製度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影響。從這以後明代屢屢發生科場案,不能不說朱元璋開創了亂點鴛鴦譜的先例。由於這場科場案是以錄取人的籍貫劃線的,所以被歷史學家稱為南北榜或春秋榜,明代人則乾脆稱它為南北榜糊塗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