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焦慮著的中年職場人

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有人必然會成為犧牲者,那為什麼是我?”深夜,看著睡熟的孩子,想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諸多重擔,一腔擲地有聲的話在他的腦中一遍一遍地迴響著。

查理芒格說過:“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配得上它”。那麼,中年職場人,如何讓自己跟得上職業快車道呢?

人生終極問題,倒逼著他思考

我是誰?主人公他是一位對技術有偏愛,對管理有偏見的人。他以為有技術是自身硬,而管理、帶團隊的工作重心在於協調,和他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從哪裡來?自從高校畢業後,中間換過一家公司,不過他一直從事著技術工作。

到哪裡去?如果說做技術工作是”一條腿走路“,那麼勢必”兩條腿走路“更穩妥,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當。因此,帶團隊不是職業生涯的可選項。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焦慮著的中年職場人

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有人必然會成為犧牲者,那為什麼是我?”深夜,看著睡熟的孩子,想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諸多重擔,一腔擲地有聲的話在他的腦中一遍一遍地迴響著。

查理芒格說過:“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配得上它”。那麼,中年職場人,如何讓自己跟得上職業快車道呢?

人生終極問題,倒逼著他思考

我是誰?主人公他是一位對技術有偏愛,對管理有偏見的人。他以為有技術是自身硬,而管理、帶團隊的工作重心在於協調,和他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從哪裡來?自從高校畢業後,中間換過一家公司,不過他一直從事著技術工作。

到哪裡去?如果說做技術工作是”一條腿走路“,那麼勢必”兩條腿走路“更穩妥,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當。因此,帶團隊不是職業生涯的可選項。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一個想法的轉變,可能帶給你的是另一片天!

目標已確定,他的心裡似乎輕鬆了些許。接下來,他一方面在工作中找帶團隊的機會,一方面做著管理上的能力建設。

能力層的”術“與認知層的”道“

作為管理者,很多人可能關心有哪些管理方法和工具能直接上手用起來,幫助團隊快速且高效地解決問題。別忘記了,還有句話叫“知行合一”,與工作和方法相比,提升管理上的認知水平,尤其是管理者的角色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工作和方法是能力層上的術,而提高的認知是能力和行為改變的主導,是道。要用認知上的提升,倒逼行為和能力上的改變。

就像是Java程序員都知道完全可以用記事本編寫Java程序,通過命令編譯它。這個方法能完成工作。合格的程序員們知道,用一些集成工具編寫程序更方便、快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示糾錯,與其它應用框架完全融合在一起使用。這就是認知提升倒逼著行為改變。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焦慮著的中年職場人

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有人必然會成為犧牲者,那為什麼是我?”深夜,看著睡熟的孩子,想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諸多重擔,一腔擲地有聲的話在他的腦中一遍一遍地迴響著。

查理芒格說過:“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配得上它”。那麼,中年職場人,如何讓自己跟得上職業快車道呢?

人生終極問題,倒逼著他思考

我是誰?主人公他是一位對技術有偏愛,對管理有偏見的人。他以為有技術是自身硬,而管理、帶團隊的工作重心在於協調,和他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從哪裡來?自從高校畢業後,中間換過一家公司,不過他一直從事著技術工作。

到哪裡去?如果說做技術工作是”一條腿走路“,那麼勢必”兩條腿走路“更穩妥,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當。因此,帶團隊不是職業生涯的可選項。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一個想法的轉變,可能帶給你的是另一片天!

目標已確定,他的心裡似乎輕鬆了些許。接下來,他一方面在工作中找帶團隊的機會,一方面做著管理上的能力建設。

能力層的”術“與認知層的”道“

作為管理者,很多人可能關心有哪些管理方法和工具能直接上手用起來,幫助團隊快速且高效地解決問題。別忘記了,還有句話叫“知行合一”,與工作和方法相比,提升管理上的認知水平,尤其是管理者的角色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工作和方法是能力層上的術,而提高的認知是能力和行為改變的主導,是道。要用認知上的提升,倒逼行為和能力上的改變。

就像是Java程序員都知道完全可以用記事本編寫Java程序,通過命令編譯它。這個方法能完成工作。合格的程序員們知道,用一些集成工具編寫程序更方便、快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示糾錯,與其它應用框架完全融合在一起使用。這就是認知提升倒逼著行為改變。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學習,應用,改善,做事三步曲

一個項目,外加一個模型

這個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個大市場,每個人都生活在價值交換和價值集群之中。只有自己先成為貴人,才能讓他人看到你的價值,預測到未來的某種可能。

一個機會,他參與到了被公司高層看好的項目,還管理著一個模塊的開發工作,實踐了他心裡夢寐以求的技術管理職務。他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又是一個業餘時間讀書的夜晚,他學到了著名的管理學家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NLP邏輯層次圖”,與模型中描述的一個人的行為,能力,價值觀都源於最根本的認知的觀點不謀而合。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焦慮著的中年職場人

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有人必然會成為犧牲者,那為什麼是我?”深夜,看著睡熟的孩子,想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諸多重擔,一腔擲地有聲的話在他的腦中一遍一遍地迴響著。

查理芒格說過:“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配得上它”。那麼,中年職場人,如何讓自己跟得上職業快車道呢?

人生終極問題,倒逼著他思考

我是誰?主人公他是一位對技術有偏愛,對管理有偏見的人。他以為有技術是自身硬,而管理、帶團隊的工作重心在於協調,和他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從哪裡來?自從高校畢業後,中間換過一家公司,不過他一直從事著技術工作。

到哪裡去?如果說做技術工作是”一條腿走路“,那麼勢必”兩條腿走路“更穩妥,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當。因此,帶團隊不是職業生涯的可選項。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一個想法的轉變,可能帶給你的是另一片天!

目標已確定,他的心裡似乎輕鬆了些許。接下來,他一方面在工作中找帶團隊的機會,一方面做著管理上的能力建設。

能力層的”術“與認知層的”道“

作為管理者,很多人可能關心有哪些管理方法和工具能直接上手用起來,幫助團隊快速且高效地解決問題。別忘記了,還有句話叫“知行合一”,與工作和方法相比,提升管理上的認知水平,尤其是管理者的角色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工作和方法是能力層上的術,而提高的認知是能力和行為改變的主導,是道。要用認知上的提升,倒逼行為和能力上的改變。

就像是Java程序員都知道完全可以用記事本編寫Java程序,通過命令編譯它。這個方法能完成工作。合格的程序員們知道,用一些集成工具編寫程序更方便、快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示糾錯,與其它應用框架完全融合在一起使用。這就是認知提升倒逼著行為改變。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學習,應用,改善,做事三步曲

一個項目,外加一個模型

這個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個大市場,每個人都生活在價值交換和價值集群之中。只有自己先成為貴人,才能讓他人看到你的價值,預測到未來的某種可能。

一個機會,他參與到了被公司高層看好的項目,還管理著一個模塊的開發工作,實踐了他心裡夢寐以求的技術管理職務。他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又是一個業餘時間讀書的夜晚,他學到了著名的管理學家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NLP邏輯層次圖”,與模型中描述的一個人的行為,能力,價值觀都源於最根本的認知的觀點不謀而合。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模型指出:環境相當於何時何地,應用哪些外部資源;行為是指做什麼,行動上有什麼安排;能力是指怎麼做,提高行動上的技巧;價值觀對應著為什麼做,做它的背後暗含著怎樣的價值信念;最上層是角色,探究我是誰,追求身份認同。

顯然,思考倒逼行動,認真學習的他,自己做了自己的貴人。

從“火車頭”變成“火車司機”

當他是一位技術工程師時,因為能力和工作業績突出,領導會在大項目上委以重任。他在團隊中的作用就像是火車車組中的“火車頭“;而當他晉升成為一位技術管理者時,要從“火車頭”變成“火車司機”,他的工作職責演變成了“既要確保火車依舊向前高速行駛,又不能脫離既定行駛軌道”。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焦慮著的中年職場人

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有人必然會成為犧牲者,那為什麼是我?”深夜,看著睡熟的孩子,想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諸多重擔,一腔擲地有聲的話在他的腦中一遍一遍地迴響著。

查理芒格說過:“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配得上它”。那麼,中年職場人,如何讓自己跟得上職業快車道呢?

人生終極問題,倒逼著他思考

我是誰?主人公他是一位對技術有偏愛,對管理有偏見的人。他以為有技術是自身硬,而管理、帶團隊的工作重心在於協調,和他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從哪裡來?自從高校畢業後,中間換過一家公司,不過他一直從事著技術工作。

到哪裡去?如果說做技術工作是”一條腿走路“,那麼勢必”兩條腿走路“更穩妥,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當。因此,帶團隊不是職業生涯的可選項。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一個想法的轉變,可能帶給你的是另一片天!

目標已確定,他的心裡似乎輕鬆了些許。接下來,他一方面在工作中找帶團隊的機會,一方面做著管理上的能力建設。

能力層的”術“與認知層的”道“

作為管理者,很多人可能關心有哪些管理方法和工具能直接上手用起來,幫助團隊快速且高效地解決問題。別忘記了,還有句話叫“知行合一”,與工作和方法相比,提升管理上的認知水平,尤其是管理者的角色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工作和方法是能力層上的術,而提高的認知是能力和行為改變的主導,是道。要用認知上的提升,倒逼行為和能力上的改變。

就像是Java程序員都知道完全可以用記事本編寫Java程序,通過命令編譯它。這個方法能完成工作。合格的程序員們知道,用一些集成工具編寫程序更方便、快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示糾錯,與其它應用框架完全融合在一起使用。這就是認知提升倒逼著行為改變。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學習,應用,改善,做事三步曲

一個項目,外加一個模型

這個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個大市場,每個人都生活在價值交換和價值集群之中。只有自己先成為貴人,才能讓他人看到你的價值,預測到未來的某種可能。

一個機會,他參與到了被公司高層看好的項目,還管理著一個模塊的開發工作,實踐了他心裡夢寐以求的技術管理職務。他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又是一個業餘時間讀書的夜晚,他學到了著名的管理學家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NLP邏輯層次圖”,與模型中描述的一個人的行為,能力,價值觀都源於最根本的認知的觀點不謀而合。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模型指出:環境相當於何時何地,應用哪些外部資源;行為是指做什麼,行動上有什麼安排;能力是指怎麼做,提高行動上的技巧;價值觀對應著為什麼做,做它的背後暗含著怎樣的價值信念;最上層是角色,探究我是誰,追求身份認同。

顯然,思考倒逼行動,認真學習的他,自己做了自己的貴人。

從“火車頭”變成“火車司機”

當他是一位技術工程師時,因為能力和工作業績突出,領導會在大項目上委以重任。他在團隊中的作用就像是火車車組中的“火車頭“;而當他晉升成為一位技術管理者時,要從“火車頭”變成“火車司機”,他的工作職責演變成了“既要確保火車依舊向前高速行駛,又不能脫離既定行駛軌道”。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技術管理者就像火車頭,領著團隊按方向”行駛“

作為管理者,領導給指了一條路,這條路如何去,怎麼去,什麼時間能到達,此類問題都是由你來決定,就應了那句話:職位晉升,職責變,責任重。

由已力到眾力

他開始不只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將視角轉向大局。關注目標完成情況,將具體工作分配給團隊成員完成。更重要的是,核心工作要靠團隊的眾力完成,才是管理者工作出色完成工作的關鍵。

學會放手,知己知彼,知人善用。這對新手管理者是個不小的考驗,一方面面對著比自己資歷年長的同事,不好意思指揮他們,一方面還不能讓新來的同事閒著,他們完成的工作要自己一再的審核後再提交。

作塊情商高的”夾心餅乾“

他逐漸發現,不能只在業務能力上提升,還要在情商和待人接物上有提高。上下協調的能力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

他決定試著做塊情商高的”夾心餅乾“。一面”餅乾“是他的上級,一面是他的團隊。他既要顧項目甚至公司發展的大局,又要兼顧團隊人員培訓,主力梯隊人員培養和發展等職責。”夾心太乾“,盯得項目太緊,下級叫苦;”夾心鬆軟“,鬆管理,項目進度拖延,上級追責。

"

寫在前面

人生的幾個終極問題分別是: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幾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人,尤其是處在行業變革加速,職位角色轉換頻繁的當代。

職場裡永遠不缺故事,故事本身帶給我們啟示,我們也總能從故事主角身上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小故事裡,有大學問。

本期故事主角,是位供職在世界500強外企,由技術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中年職場人。當很多職場人焦慮著35歲是一道坎時,他卻用自己的選擇加智慧,把這道無形的坎打磨平整,進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當別人焦慮時,他早已對未來有了長遠規劃。

別人眼裡的坎,他心裡的焦慮

別人都說職場存在35歲現象,更有人稱此現象為中年危機。還別說,想什麼來什麼。看那個體制內36歲高速公路收費女,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時說的一席話:“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再到中興公司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似乎用事實印證著35歲現象存在著。

當很多人都心心念著這道坎時,他,一位34歲技術工程師的心理在發生著變化。雖然短時間內並沒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證實觀點成立,卻在他的心裡種下了粒焦慮的種子。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焦慮著的中年職場人

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有人必然會成為犧牲者,那為什麼是我?”深夜,看著睡熟的孩子,想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諸多重擔,一腔擲地有聲的話在他的腦中一遍一遍地迴響著。

查理芒格說過:“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配得上它”。那麼,中年職場人,如何讓自己跟得上職業快車道呢?

人生終極問題,倒逼著他思考

我是誰?主人公他是一位對技術有偏愛,對管理有偏見的人。他以為有技術是自身硬,而管理、帶團隊的工作重心在於協調,和他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從哪裡來?自從高校畢業後,中間換過一家公司,不過他一直從事著技術工作。

到哪裡去?如果說做技術工作是”一條腿走路“,那麼勢必”兩條腿走路“更穩妥,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當。因此,帶團隊不是職業生涯的可選項。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一個想法的轉變,可能帶給你的是另一片天!

目標已確定,他的心裡似乎輕鬆了些許。接下來,他一方面在工作中找帶團隊的機會,一方面做著管理上的能力建設。

能力層的”術“與認知層的”道“

作為管理者,很多人可能關心有哪些管理方法和工具能直接上手用起來,幫助團隊快速且高效地解決問題。別忘記了,還有句話叫“知行合一”,與工作和方法相比,提升管理上的認知水平,尤其是管理者的角色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工作和方法是能力層上的術,而提高的認知是能力和行為改變的主導,是道。要用認知上的提升,倒逼行為和能力上的改變。

就像是Java程序員都知道完全可以用記事本編寫Java程序,通過命令編譯它。這個方法能完成工作。合格的程序員們知道,用一些集成工具編寫程序更方便、快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示糾錯,與其它應用框架完全融合在一起使用。這就是認知提升倒逼著行為改變。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學習,應用,改善,做事三步曲

一個項目,外加一個模型

這個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個大市場,每個人都生活在價值交換和價值集群之中。只有自己先成為貴人,才能讓他人看到你的價值,預測到未來的某種可能。

一個機會,他參與到了被公司高層看好的項目,還管理著一個模塊的開發工作,實踐了他心裡夢寐以求的技術管理職務。他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又是一個業餘時間讀書的夜晚,他學到了著名的管理學家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NLP邏輯層次圖”,與模型中描述的一個人的行為,能力,價值觀都源於最根本的認知的觀點不謀而合。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模型指出:環境相當於何時何地,應用哪些外部資源;行為是指做什麼,行動上有什麼安排;能力是指怎麼做,提高行動上的技巧;價值觀對應著為什麼做,做它的背後暗含著怎樣的價值信念;最上層是角色,探究我是誰,追求身份認同。

顯然,思考倒逼行動,認真學習的他,自己做了自己的貴人。

從“火車頭”變成“火車司機”

當他是一位技術工程師時,因為能力和工作業績突出,領導會在大項目上委以重任。他在團隊中的作用就像是火車車組中的“火車頭“;而當他晉升成為一位技術管理者時,要從“火車頭”變成“火車司機”,他的工作職責演變成了“既要確保火車依舊向前高速行駛,又不能脫離既定行駛軌道”。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技術管理者就像火車頭,領著團隊按方向”行駛“

作為管理者,領導給指了一條路,這條路如何去,怎麼去,什麼時間能到達,此類問題都是由你來決定,就應了那句話:職位晉升,職責變,責任重。

由已力到眾力

他開始不只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將視角轉向大局。關注目標完成情況,將具體工作分配給團隊成員完成。更重要的是,核心工作要靠團隊的眾力完成,才是管理者工作出色完成工作的關鍵。

學會放手,知己知彼,知人善用。這對新手管理者是個不小的考驗,一方面面對著比自己資歷年長的同事,不好意思指揮他們,一方面還不能讓新來的同事閒著,他們完成的工作要自己一再的審核後再提交。

作塊情商高的”夾心餅乾“

他逐漸發現,不能只在業務能力上提升,還要在情商和待人接物上有提高。上下協調的能力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

他決定試著做塊情商高的”夾心餅乾“。一面”餅乾“是他的上級,一面是他的團隊。他既要顧項目甚至公司發展的大局,又要兼顧團隊人員培訓,主力梯隊人員培養和發展等職責。”夾心太乾“,盯得項目太緊,下級叫苦;”夾心鬆軟“,鬆管理,項目進度拖延,上級追責。

34歲工程師走向管理崗位的真實故事:親歷職場上升期的角色轉變

技術管理者的境遇像不是夾心餅乾?

立體式辦公

和工程師們工作有交集的對象大多數是平級的同事,可作為管理者,要既和上級規劃團隊整體目標,又要和團隊成員們共同尋找目標落地的方法,同時還要和自己的平級協調資源,所以他的辦公環境是立體式的。更加準確地說,不只是立體式的辦公,是多渠道合作,追求合作共贏式的立體式辦公。這是管理者應該修煉的價值觀。

小結

從工程師到管理者,面臨的轉變有:

以職責轉變為核心,以結果思維,主動挑戰,調動團隊力量為行動點,修煉多維度發展,上下協調的能力,力求從思維方式到價值觀共識上達到多方雙贏。

寫在最後

到底有沒有中年危機,別隻聽他人說就在行為上不作為了。任正非當年正是40多歲被開除,可是他沒有逃避現實,而是選擇了堅強。走向了一條下海經商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的華為。機會在於人創造,本文的主角成功的做到了職業轉型。他的經歷你或許不能完全複製,不過他的精神和思考執行力值得我們借鑑。

話說,你做過職業轉型嗎?過程順利嗎?歡迎分享交流經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