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

斑駁的戰場上剩下無數難以撫平的傷疤,城外那一棵古老的槐樹靜靜地不曾言語。就是在這裡,崇禎帝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結束了曾經輝煌無比的大明皇朝。

縱觀明史,不禁讓人疑惑,崇禎何以落至這個地步?當初朱元璋豪言"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的場景還猶在眼前。怎到了最後,崇禎帝卻走到了無錢派發軍餉的境地?

"

斑駁的戰場上剩下無數難以撫平的傷疤,城外那一棵古老的槐樹靜靜地不曾言語。就是在這裡,崇禎帝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結束了曾經輝煌無比的大明皇朝。

縱觀明史,不禁讓人疑惑,崇禎何以落至這個地步?當初朱元璋豪言"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的場景還猶在眼前。怎到了最後,崇禎帝卻走到了無錢派發軍餉的境地?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時期,明朝剛剛建立。那時候明朝地域遼闊,但是也因此面臨著周邊其他勢力的不斷侵擾,所以便需要在邊界尤其是北方駐紮大批的軍隊。

據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軍隊數量甚至達到了191萬,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皇帝,以武力奪取天下。新建皇朝時期出於內部、外部穩定的需要,當然不敢直接馬放南山,讓兵士解甲歸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朱元璋日思夜想,終於得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衛所制度。

"

斑駁的戰場上剩下無數難以撫平的傷疤,城外那一棵古老的槐樹靜靜地不曾言語。就是在這裡,崇禎帝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結束了曾經輝煌無比的大明皇朝。

縱觀明史,不禁讓人疑惑,崇禎何以落至這個地步?當初朱元璋豪言"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的場景還猶在眼前。怎到了最後,崇禎帝卻走到了無錢派發軍餉的境地?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時期,明朝剛剛建立。那時候明朝地域遼闊,但是也因此面臨著周邊其他勢力的不斷侵擾,所以便需要在邊界尤其是北方駐紮大批的軍隊。

據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軍隊數量甚至達到了191萬,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皇帝,以武力奪取天下。新建皇朝時期出於內部、外部穩定的需要,當然不敢直接馬放南山,讓兵士解甲歸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朱元璋日思夜想,終於得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衛所制度。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這樣的想法得益於元朝留給明朝最大的政治遺產—— "諸色戶制度",這一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將民眾分為不同的職業,世襲罔替,這直接促成了衛所制度的誕生。

作為封建王朝,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農業人口和軍隊數量的平衡很難把控,並由此湧出了多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如府兵制、猛安謀剋制、八旗制等,衛所制度就是朱元璋為明朝設計的兵農合一的制度,即軍民分籍制度,一部分人被編為軍戶,成為軍戶的家庭將世世代代當兵。政府將這些軍戶分配到全國各地的衛所,並從事屯田工作。"屯田"這個詞語大家並不陌生,類似於建設兵團,戰時作戰,平時則從事農業生產。在明朝初年,每名軍士分配給五十畝農田和耕牛工具等。收穫以後,軍士留十二石糧食供自己家庭使用,其餘的則上交衛所,作為軍官俸祿,並儲存起來供戰時作戰使用。

不可否認,在明朝初期,這樣的制度確實非常實用。但是,任何制度如若不能與時俱進,慢慢調整,就註定會崩壞。到了崇禎時期,衛所制度顯然已經不行,出現很多拖欠軍餉、士兵譁變的現象。崇禎年間,宣大總督盧象升視察軍後上了一封奏疏,描述了山西邊防軍隊的一些情況,"今逋(逋,拖欠)餉愈多,飢寒逼體",士兵則"有無袴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所轄之軍,其餉銀自去年十一二月至今,分毫未領也",甚至 "飢軍譁逃,報無虛日"。

"

斑駁的戰場上剩下無數難以撫平的傷疤,城外那一棵古老的槐樹靜靜地不曾言語。就是在這裡,崇禎帝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結束了曾經輝煌無比的大明皇朝。

縱觀明史,不禁讓人疑惑,崇禎何以落至這個地步?當初朱元璋豪言"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的場景還猶在眼前。怎到了最後,崇禎帝卻走到了無錢派發軍餉的境地?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時期,明朝剛剛建立。那時候明朝地域遼闊,但是也因此面臨著周邊其他勢力的不斷侵擾,所以便需要在邊界尤其是北方駐紮大批的軍隊。

據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軍隊數量甚至達到了191萬,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皇帝,以武力奪取天下。新建皇朝時期出於內部、外部穩定的需要,當然不敢直接馬放南山,讓兵士解甲歸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朱元璋日思夜想,終於得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衛所制度。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這樣的想法得益於元朝留給明朝最大的政治遺產—— "諸色戶制度",這一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將民眾分為不同的職業,世襲罔替,這直接促成了衛所制度的誕生。

作為封建王朝,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農業人口和軍隊數量的平衡很難把控,並由此湧出了多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如府兵制、猛安謀剋制、八旗制等,衛所制度就是朱元璋為明朝設計的兵農合一的制度,即軍民分籍制度,一部分人被編為軍戶,成為軍戶的家庭將世世代代當兵。政府將這些軍戶分配到全國各地的衛所,並從事屯田工作。"屯田"這個詞語大家並不陌生,類似於建設兵團,戰時作戰,平時則從事農業生產。在明朝初年,每名軍士分配給五十畝農田和耕牛工具等。收穫以後,軍士留十二石糧食供自己家庭使用,其餘的則上交衛所,作為軍官俸祿,並儲存起來供戰時作戰使用。

不可否認,在明朝初期,這樣的制度確實非常實用。但是,任何制度如若不能與時俱進,慢慢調整,就註定會崩壞。到了崇禎時期,衛所制度顯然已經不行,出現很多拖欠軍餉、士兵譁變的現象。崇禎年間,宣大總督盧象升視察軍後上了一封奏疏,描述了山西邊防軍隊的一些情況,"今逋(逋,拖欠)餉愈多,飢寒逼體",士兵則"有無袴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所轄之軍,其餉銀自去年十一二月至今,分毫未領也",甚至 "飢軍譁逃,報無虛日"。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而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就是原本屬於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紳和太監所佔。屯田制度中軍官在衛所裡佔據主導地位,慢慢地逐漸侵佔軍戶的屯田,而依附於軍官的豪紳和太監也會相應地佔據一部分土地。所以最終這些土地收入落入私人口袋,而並沒有成為衛所的公共財產,導致衛所沒有能力發放軍餉。

那麼這些人貪汙的錢到底有多少呢?我想闖王李自成是最有發言權的,當他的部隊攻入京城開始就對城中高官進行搜刮,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從高官府中"繳獲"了白銀七千萬兩。相比而言,在當時國庫空虛的大明王朝,這可是一筆巨資。如果將這筆錢拿出來打仗,也許還可以延緩大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就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的那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

斑駁的戰場上剩下無數難以撫平的傷疤,城外那一棵古老的槐樹靜靜地不曾言語。就是在這裡,崇禎帝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結束了曾經輝煌無比的大明皇朝。

縱觀明史,不禁讓人疑惑,崇禎何以落至這個地步?當初朱元璋豪言"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的場景還猶在眼前。怎到了最後,崇禎帝卻走到了無錢派發軍餉的境地?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時期,明朝剛剛建立。那時候明朝地域遼闊,但是也因此面臨著周邊其他勢力的不斷侵擾,所以便需要在邊界尤其是北方駐紮大批的軍隊。

據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軍隊數量甚至達到了191萬,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皇帝,以武力奪取天下。新建皇朝時期出於內部、外部穩定的需要,當然不敢直接馬放南山,讓兵士解甲歸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朱元璋日思夜想,終於得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衛所制度。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這樣的想法得益於元朝留給明朝最大的政治遺產—— "諸色戶制度",這一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將民眾分為不同的職業,世襲罔替,這直接促成了衛所制度的誕生。

作為封建王朝,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農業人口和軍隊數量的平衡很難把控,並由此湧出了多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如府兵制、猛安謀剋制、八旗制等,衛所制度就是朱元璋為明朝設計的兵農合一的制度,即軍民分籍制度,一部分人被編為軍戶,成為軍戶的家庭將世世代代當兵。政府將這些軍戶分配到全國各地的衛所,並從事屯田工作。"屯田"這個詞語大家並不陌生,類似於建設兵團,戰時作戰,平時則從事農業生產。在明朝初年,每名軍士分配給五十畝農田和耕牛工具等。收穫以後,軍士留十二石糧食供自己家庭使用,其餘的則上交衛所,作為軍官俸祿,並儲存起來供戰時作戰使用。

不可否認,在明朝初期,這樣的制度確實非常實用。但是,任何制度如若不能與時俱進,慢慢調整,就註定會崩壞。到了崇禎時期,衛所制度顯然已經不行,出現很多拖欠軍餉、士兵譁變的現象。崇禎年間,宣大總督盧象升視察軍後上了一封奏疏,描述了山西邊防軍隊的一些情況,"今逋(逋,拖欠)餉愈多,飢寒逼體",士兵則"有無袴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所轄之軍,其餉銀自去年十一二月至今,分毫未領也",甚至 "飢軍譁逃,報無虛日"。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而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就是原本屬於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紳和太監所佔。屯田制度中軍官在衛所裡佔據主導地位,慢慢地逐漸侵佔軍戶的屯田,而依附於軍官的豪紳和太監也會相應地佔據一部分土地。所以最終這些土地收入落入私人口袋,而並沒有成為衛所的公共財產,導致衛所沒有能力發放軍餉。

那麼這些人貪汙的錢到底有多少呢?我想闖王李自成是最有發言權的,當他的部隊攻入京城開始就對城中高官進行搜刮,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從高官府中"繳獲"了白銀七千萬兩。相比而言,在當時國庫空虛的大明王朝,這可是一筆巨資。如果將這筆錢拿出來打仗,也許還可以延緩大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就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的那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崇禎卻無錢發軍餉,這是為什麼?

而明朝後期,戰事更加頻繁,如萬曆三大徵、天啟時期的對清(後金)作戰、崇禎時期同時對清和農民軍作戰,戰事頻繁導致軍戶沒有時間進行農業生產,自然糧食產量會降低,也就無力供應軍餉,這也導致了衛所制度的瓦解。

再加上崇禎時期尤為頻繁的天災,種種危機下,崇禎又怎麼可能發得出軍餉呢?

所以,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以後,朱元璋引以為豪的這套制度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明朝也再也無力承受同時進行兩場戰爭,最終走到了末路。

一切塵埃落定,歷史從來都是這樣的,帶走了該帶走的,留下該留下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