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桓公像。

鄭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成為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其子鄭武公繼位後在此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諡號桓,故稱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鄭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鄭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1662人。

家族名人

鄭寶,字時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時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當時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

鄭揚芳,字子明,又字覲卿,號對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鄭揚芳家境清貧,本性忠厚儉樸,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由於刻苦攻讀,兼得父兄教誨,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經省城鄉試,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進京會試,中式賜進土出身,與著名狀元洪鈞同榜,接著進皇宮參加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升銜。後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為了節約,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在雲南任職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鄭揚芳還鄉不久,患病而終,時為光緒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歲。

鄭廷徵(1860—1912),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獲“亞魁”牌匾一塊。鄭廷徵學識淵博,是當時玉林五屬乃至兩廣很有聲望之士。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鄭廷徵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間,遵照古訓,發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導建成了鄭厚仲支系鄭氏智全公祠,並聯絡全縣鄭氏宗親,在縣城興建了“鄭氏宗祠”。鄭廷徵任職期滿回鄉後,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被人交口稱頌。

鄭木生,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蘇中七戰七捷阻擊戰、山東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渡江作戰等著名戰役及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立過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1954年2月解甲歸田,1955年3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桂花村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由於事蹟突出、經驗先進,鄭木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後來又被評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兩次赴北京參加全國英模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鄭木生先後任博白城廂鄉民政工作員、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長、博白城廂供銷社副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鄭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戰爭陣亡將領,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崑崙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軍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鄭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橋鎮大樓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隨朱錫昂參加革命,中共黨的地下幹部,組織勞農會,當時地下黨的領導機關便設在他家中,並曾在他家中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廣西革命回憶錄中錄有他和朱錫昂的革命歷程。1950年廣西土匪暴亂,鄭振南於當年3月17日被土匪殺害,後黨組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鄭姓淵源

西周時期,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姓氏尋源》中《世系表》記載:“鄭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他華洲鄭縣是也。”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並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後周幽王昏庸無道,在大亂中,葬身驪山,鄭桓公戰死。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繼位後滅掉虢國、鄶國,將都城遷往河南新鄭一帶,建立新的鄭國,疆域不斷擴大。前375年,韓國攻佔鄭國。鄭國後裔四散各地,為紀念故國,原鄭國子民紛紛改姓為鄭。

秦時,十九世孫鄭襲遷河南洛陽,二十七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自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秦漢以後,鄭姓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於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桓公像。

鄭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成為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其子鄭武公繼位後在此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諡號桓,故稱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鄭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鄭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1662人。

家族名人

鄭寶,字時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時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當時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

鄭揚芳,字子明,又字覲卿,號對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鄭揚芳家境清貧,本性忠厚儉樸,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由於刻苦攻讀,兼得父兄教誨,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經省城鄉試,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進京會試,中式賜進土出身,與著名狀元洪鈞同榜,接著進皇宮參加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升銜。後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為了節約,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在雲南任職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鄭揚芳還鄉不久,患病而終,時為光緒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歲。

鄭廷徵(1860—1912),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獲“亞魁”牌匾一塊。鄭廷徵學識淵博,是當時玉林五屬乃至兩廣很有聲望之士。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鄭廷徵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間,遵照古訓,發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導建成了鄭厚仲支系鄭氏智全公祠,並聯絡全縣鄭氏宗親,在縣城興建了“鄭氏宗祠”。鄭廷徵任職期滿回鄉後,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被人交口稱頌。

鄭木生,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蘇中七戰七捷阻擊戰、山東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渡江作戰等著名戰役及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立過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1954年2月解甲歸田,1955年3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桂花村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由於事蹟突出、經驗先進,鄭木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後來又被評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兩次赴北京參加全國英模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鄭木生先後任博白城廂鄉民政工作員、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長、博白城廂供銷社副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鄭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戰爭陣亡將領,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崑崙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軍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鄭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橋鎮大樓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隨朱錫昂參加革命,中共黨的地下幹部,組織勞農會,當時地下黨的領導機關便設在他家中,並曾在他家中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廣西革命回憶錄中錄有他和朱錫昂的革命歷程。1950年廣西土匪暴亂,鄭振南於當年3月17日被土匪殺害,後黨組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鄭姓淵源

西周時期,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姓氏尋源》中《世系表》記載:“鄭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他華洲鄭縣是也。”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並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後周幽王昏庸無道,在大亂中,葬身驪山,鄭桓公戰死。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繼位後滅掉虢國、鄶國,將都城遷往河南新鄭一帶,建立新的鄭國,疆域不斷擴大。前375年,韓國攻佔鄭國。鄭國後裔四散各地,為紀念故國,原鄭國子民紛紛改姓為鄭。

秦時,十九世孫鄭襲遷河南洛陽,二十七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自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秦漢以後,鄭姓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於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獲賜“亞魁”牌匾。

玉州、福綿、北流鄭寶支系:

莆田來宦,鬱嶺開基。該支來玉始祖鄭寶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朝正德初年,即公元1506年前後,派往鬱林州任宦,為廣西鬱林州事署北流縣篆。二世祖鄭宗珪跟隨其父鄭寶任職。三世祖鄭佳山入籍鬱林,先居現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繁衍子孫(鄭寶另外兩兄弟後代,一支定居北流高車,一支定居玉林青嶺)。從第1代始祖鄭寶至今,該支鄭氏已有500多年曆史,後裔發展至數千人,家族壯大,多處分支,較集中的分支有新橋鎮大樓支祖、元地山支祖、秧地坡村支祖、養心村大陽山支祖及玉州區垌口支祖、北流市新榮鎮新榮村高垠支祖等。

博白鄭姓宗支:

博白鄭姓從明朝遷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分佈在博白鎮、徑口、三灘、黃凌、英橋、鬆旺、龍潭、文地等鎮10多個村,約2萬人。

博白鄭氏共有5個不同始遷祖的支系,它們是居於博白鎮桂花村的鄭厚仲支系,桂花村竹根口的鄭邦佐支系,鬆旺鎮白石塘鄭文俊支系,龍潭鎮楓木塘鄭奇有支系,文地鎮堂蘭村鄭惟厚支系。

玉林北街(四川閣)鄭氏支系:

明朝初年鄭氏先祖鄭天一,世居福建省。傳至第6代鄭士弘,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03年)攜眷遷居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打石坑卜居。至清順治年間第11代鄭祥,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攜妻古氏太婆遷移至廣西玉林城西門處朝天坊附近定居。本地同胞均稱該分支為“四川閣鄭”。至此開創了四川閣鄭氏分支,並尊鄭祥為廣西玉林四川閣鄭氏的開基始祖,即玉林四川閣鄭氏的第1代。

民國三十五年鬱林城大小街道重新取名,“四川閣”鄭氏分支正位於“大北路”(俗稱北街)和“淳熙裡”交匯的地方,當時屬北街轄。因此“四川閣”鄭氏分支從此得名“北街鄭”。

容縣桂平鄭閏支系:

該支始祖鄭閏自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從河南省奉明帝之命帶兵討賊至容縣,殺敵有功,官撥賊田三十戶,並命鄭閏為守城武官,維護地方治安。鄭閏遂安置家屬於容縣石頭水源裡塘衝村,後生3子:玄信、院信、法信。至今537年,人口近2000人。鄭閏後裔在容縣主要聚居在木衝嶺腳、木衝平地田、杉般衝、石劍村、花藍、北鏡、頭扭,分支廣西桂平中和路村、沙坡等地。

專家點評

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縣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忠”“孝”“義”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鄭氏家族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一代一代走向輝煌。

玉林鄭氏自來玉始祖鄭寶開基創業至今已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鄭寶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上任伊始,鄭寶平定匪亂,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領兵與賊大戰,也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為國捐軀,大義凜冽,朝廷旌表“忠孝”,其忠義可嘉。玉林鄭姓族人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忠義傳家,和睦相處,承前啟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會長 胡富光)

本姓人自評

傳統大家望族,或詩書傳家、勤業睦族,或樂善好施、教化鄉里,或持正為民、清廉為官,或愛國愛鄉、垂範後世。毫無疑問,作為從古鄭國走來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我鄭氏家族自然也繼承了這些精神資源。

在鄭氏2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鄭氏先賢培育了偉大的鄭氏精神,這是我們偉大祖先書寫的,鄭氏後裔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我鄭氏子孫今後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從先輩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烈孝義、開拓進取精神,繼承和發揚科舉時代入仕族人耕讀傳家、廉潔正直的尚學重教家風,繼承和發揚家法族規訂定的共同行為規範,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家族之興旺而努力奮鬥,讓我滎陽門第、鄭氏家族更顯光輝。

(廣西鄭忠孝文化研究會玉林理事會會長 鄭德輝)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桓公像。

鄭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成為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其子鄭武公繼位後在此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諡號桓,故稱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鄭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鄭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1662人。

家族名人

鄭寶,字時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時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當時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

鄭揚芳,字子明,又字覲卿,號對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鄭揚芳家境清貧,本性忠厚儉樸,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由於刻苦攻讀,兼得父兄教誨,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經省城鄉試,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進京會試,中式賜進土出身,與著名狀元洪鈞同榜,接著進皇宮參加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升銜。後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為了節約,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在雲南任職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鄭揚芳還鄉不久,患病而終,時為光緒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歲。

鄭廷徵(1860—1912),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獲“亞魁”牌匾一塊。鄭廷徵學識淵博,是當時玉林五屬乃至兩廣很有聲望之士。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鄭廷徵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間,遵照古訓,發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導建成了鄭厚仲支系鄭氏智全公祠,並聯絡全縣鄭氏宗親,在縣城興建了“鄭氏宗祠”。鄭廷徵任職期滿回鄉後,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被人交口稱頌。

鄭木生,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蘇中七戰七捷阻擊戰、山東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渡江作戰等著名戰役及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立過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1954年2月解甲歸田,1955年3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桂花村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由於事蹟突出、經驗先進,鄭木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後來又被評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兩次赴北京參加全國英模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鄭木生先後任博白城廂鄉民政工作員、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長、博白城廂供銷社副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鄭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戰爭陣亡將領,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崑崙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軍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鄭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橋鎮大樓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隨朱錫昂參加革命,中共黨的地下幹部,組織勞農會,當時地下黨的領導機關便設在他家中,並曾在他家中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廣西革命回憶錄中錄有他和朱錫昂的革命歷程。1950年廣西土匪暴亂,鄭振南於當年3月17日被土匪殺害,後黨組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鄭姓淵源

西周時期,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姓氏尋源》中《世系表》記載:“鄭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他華洲鄭縣是也。”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並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後周幽王昏庸無道,在大亂中,葬身驪山,鄭桓公戰死。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繼位後滅掉虢國、鄶國,將都城遷往河南新鄭一帶,建立新的鄭國,疆域不斷擴大。前375年,韓國攻佔鄭國。鄭國後裔四散各地,為紀念故國,原鄭國子民紛紛改姓為鄭。

秦時,十九世孫鄭襲遷河南洛陽,二十七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自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秦漢以後,鄭姓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於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獲賜“亞魁”牌匾。

玉州、福綿、北流鄭寶支系:

莆田來宦,鬱嶺開基。該支來玉始祖鄭寶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朝正德初年,即公元1506年前後,派往鬱林州任宦,為廣西鬱林州事署北流縣篆。二世祖鄭宗珪跟隨其父鄭寶任職。三世祖鄭佳山入籍鬱林,先居現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繁衍子孫(鄭寶另外兩兄弟後代,一支定居北流高車,一支定居玉林青嶺)。從第1代始祖鄭寶至今,該支鄭氏已有500多年曆史,後裔發展至數千人,家族壯大,多處分支,較集中的分支有新橋鎮大樓支祖、元地山支祖、秧地坡村支祖、養心村大陽山支祖及玉州區垌口支祖、北流市新榮鎮新榮村高垠支祖等。

博白鄭姓宗支:

博白鄭姓從明朝遷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分佈在博白鎮、徑口、三灘、黃凌、英橋、鬆旺、龍潭、文地等鎮10多個村,約2萬人。

博白鄭氏共有5個不同始遷祖的支系,它們是居於博白鎮桂花村的鄭厚仲支系,桂花村竹根口的鄭邦佐支系,鬆旺鎮白石塘鄭文俊支系,龍潭鎮楓木塘鄭奇有支系,文地鎮堂蘭村鄭惟厚支系。

玉林北街(四川閣)鄭氏支系:

明朝初年鄭氏先祖鄭天一,世居福建省。傳至第6代鄭士弘,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03年)攜眷遷居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打石坑卜居。至清順治年間第11代鄭祥,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攜妻古氏太婆遷移至廣西玉林城西門處朝天坊附近定居。本地同胞均稱該分支為“四川閣鄭”。至此開創了四川閣鄭氏分支,並尊鄭祥為廣西玉林四川閣鄭氏的開基始祖,即玉林四川閣鄭氏的第1代。

民國三十五年鬱林城大小街道重新取名,“四川閣”鄭氏分支正位於“大北路”(俗稱北街)和“淳熙裡”交匯的地方,當時屬北街轄。因此“四川閣”鄭氏分支從此得名“北街鄭”。

容縣桂平鄭閏支系:

該支始祖鄭閏自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從河南省奉明帝之命帶兵討賊至容縣,殺敵有功,官撥賊田三十戶,並命鄭閏為守城武官,維護地方治安。鄭閏遂安置家屬於容縣石頭水源裡塘衝村,後生3子:玄信、院信、法信。至今537年,人口近2000人。鄭閏後裔在容縣主要聚居在木衝嶺腳、木衝平地田、杉般衝、石劍村、花藍、北鏡、頭扭,分支廣西桂平中和路村、沙坡等地。

專家點評

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縣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忠”“孝”“義”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鄭氏家族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一代一代走向輝煌。

玉林鄭氏自來玉始祖鄭寶開基創業至今已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鄭寶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上任伊始,鄭寶平定匪亂,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領兵與賊大戰,也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為國捐軀,大義凜冽,朝廷旌表“忠孝”,其忠義可嘉。玉林鄭姓族人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忠義傳家,和睦相處,承前啟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會長 胡富光)

本姓人自評

傳統大家望族,或詩書傳家、勤業睦族,或樂善好施、教化鄉里,或持正為民、清廉為官,或愛國愛鄉、垂範後世。毫無疑問,作為從古鄭國走來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我鄭氏家族自然也繼承了這些精神資源。

在鄭氏2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鄭氏先賢培育了偉大的鄭氏精神,這是我們偉大祖先書寫的,鄭氏後裔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我鄭氏子孫今後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從先輩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烈孝義、開拓進取精神,繼承和發揚科舉時代入仕族人耕讀傳家、廉潔正直的尚學重教家風,繼承和發揚家法族規訂定的共同行為規範,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家族之興旺而努力奮鬥,讓我滎陽門第、鄭氏家族更顯光輝。

(廣西鄭忠孝文化研究會玉林理事會會長 鄭德輝)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摘登。

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義門”鄭氏,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60餘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在六代同居時,鄭氏便訂有《規範》五十八則。此後,第7代的子孫作《後錄》七十則,第8代的子孫又作《續錄》五十餘則。到明初,一代名儒宋濂幫助鄭氏子孫將《規範》《後錄》和《續錄》合併為共有一百六十八則的《鄭氏規範》。這部《鄭氏規範》,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

《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的族規家訓的代表作,對中國族規家訓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朱元璋看重鄭氏家族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族規家訓,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鄭氏規範》的內容。後世各宗族、各家庭訂立的數以萬計的族規家訓,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從《鄭氏規範》中吸收過養料。而其內容,於今日看來,有不少是應該揚棄的糟粕,但也確有不少是值得繼承的精華。

好家風綿延世澤 忠孝義百世流芳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桓公像。

鄭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成為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其子鄭武公繼位後在此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諡號桓,故稱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鄭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鄭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1662人。

家族名人

鄭寶,字時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時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當時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

鄭揚芳,字子明,又字覲卿,號對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鄭揚芳家境清貧,本性忠厚儉樸,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由於刻苦攻讀,兼得父兄教誨,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經省城鄉試,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進京會試,中式賜進土出身,與著名狀元洪鈞同榜,接著進皇宮參加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升銜。後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為了節約,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在雲南任職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鄭揚芳還鄉不久,患病而終,時為光緒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歲。

鄭廷徵(1860—1912),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獲“亞魁”牌匾一塊。鄭廷徵學識淵博,是當時玉林五屬乃至兩廣很有聲望之士。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鄭廷徵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間,遵照古訓,發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導建成了鄭厚仲支系鄭氏智全公祠,並聯絡全縣鄭氏宗親,在縣城興建了“鄭氏宗祠”。鄭廷徵任職期滿回鄉後,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被人交口稱頌。

鄭木生,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蘇中七戰七捷阻擊戰、山東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渡江作戰等著名戰役及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立過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1954年2月解甲歸田,1955年3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桂花村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由於事蹟突出、經驗先進,鄭木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後來又被評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兩次赴北京參加全國英模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鄭木生先後任博白城廂鄉民政工作員、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長、博白城廂供銷社副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鄭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戰爭陣亡將領,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崑崙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軍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鄭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橋鎮大樓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隨朱錫昂參加革命,中共黨的地下幹部,組織勞農會,當時地下黨的領導機關便設在他家中,並曾在他家中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廣西革命回憶錄中錄有他和朱錫昂的革命歷程。1950年廣西土匪暴亂,鄭振南於當年3月17日被土匪殺害,後黨組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鄭姓淵源

西周時期,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姓氏尋源》中《世系表》記載:“鄭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他華洲鄭縣是也。”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並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後周幽王昏庸無道,在大亂中,葬身驪山,鄭桓公戰死。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繼位後滅掉虢國、鄶國,將都城遷往河南新鄭一帶,建立新的鄭國,疆域不斷擴大。前375年,韓國攻佔鄭國。鄭國後裔四散各地,為紀念故國,原鄭國子民紛紛改姓為鄭。

秦時,十九世孫鄭襲遷河南洛陽,二十七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自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秦漢以後,鄭姓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於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獲賜“亞魁”牌匾。

玉州、福綿、北流鄭寶支系:

莆田來宦,鬱嶺開基。該支來玉始祖鄭寶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朝正德初年,即公元1506年前後,派往鬱林州任宦,為廣西鬱林州事署北流縣篆。二世祖鄭宗珪跟隨其父鄭寶任職。三世祖鄭佳山入籍鬱林,先居現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繁衍子孫(鄭寶另外兩兄弟後代,一支定居北流高車,一支定居玉林青嶺)。從第1代始祖鄭寶至今,該支鄭氏已有500多年曆史,後裔發展至數千人,家族壯大,多處分支,較集中的分支有新橋鎮大樓支祖、元地山支祖、秧地坡村支祖、養心村大陽山支祖及玉州區垌口支祖、北流市新榮鎮新榮村高垠支祖等。

博白鄭姓宗支:

博白鄭姓從明朝遷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分佈在博白鎮、徑口、三灘、黃凌、英橋、鬆旺、龍潭、文地等鎮10多個村,約2萬人。

博白鄭氏共有5個不同始遷祖的支系,它們是居於博白鎮桂花村的鄭厚仲支系,桂花村竹根口的鄭邦佐支系,鬆旺鎮白石塘鄭文俊支系,龍潭鎮楓木塘鄭奇有支系,文地鎮堂蘭村鄭惟厚支系。

玉林北街(四川閣)鄭氏支系:

明朝初年鄭氏先祖鄭天一,世居福建省。傳至第6代鄭士弘,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03年)攜眷遷居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打石坑卜居。至清順治年間第11代鄭祥,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攜妻古氏太婆遷移至廣西玉林城西門處朝天坊附近定居。本地同胞均稱該分支為“四川閣鄭”。至此開創了四川閣鄭氏分支,並尊鄭祥為廣西玉林四川閣鄭氏的開基始祖,即玉林四川閣鄭氏的第1代。

民國三十五年鬱林城大小街道重新取名,“四川閣”鄭氏分支正位於“大北路”(俗稱北街)和“淳熙裡”交匯的地方,當時屬北街轄。因此“四川閣”鄭氏分支從此得名“北街鄭”。

容縣桂平鄭閏支系:

該支始祖鄭閏自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從河南省奉明帝之命帶兵討賊至容縣,殺敵有功,官撥賊田三十戶,並命鄭閏為守城武官,維護地方治安。鄭閏遂安置家屬於容縣石頭水源裡塘衝村,後生3子:玄信、院信、法信。至今537年,人口近2000人。鄭閏後裔在容縣主要聚居在木衝嶺腳、木衝平地田、杉般衝、石劍村、花藍、北鏡、頭扭,分支廣西桂平中和路村、沙坡等地。

專家點評

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縣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忠”“孝”“義”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鄭氏家族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一代一代走向輝煌。

玉林鄭氏自來玉始祖鄭寶開基創業至今已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鄭寶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上任伊始,鄭寶平定匪亂,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領兵與賊大戰,也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為國捐軀,大義凜冽,朝廷旌表“忠孝”,其忠義可嘉。玉林鄭姓族人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忠義傳家,和睦相處,承前啟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會長 胡富光)

本姓人自評

傳統大家望族,或詩書傳家、勤業睦族,或樂善好施、教化鄉里,或持正為民、清廉為官,或愛國愛鄉、垂範後世。毫無疑問,作為從古鄭國走來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我鄭氏家族自然也繼承了這些精神資源。

在鄭氏2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鄭氏先賢培育了偉大的鄭氏精神,這是我們偉大祖先書寫的,鄭氏後裔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我鄭氏子孫今後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從先輩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烈孝義、開拓進取精神,繼承和發揚科舉時代入仕族人耕讀傳家、廉潔正直的尚學重教家風,繼承和發揚家法族規訂定的共同行為規範,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家族之興旺而努力奮鬥,讓我滎陽門第、鄭氏家族更顯光輝。

(廣西鄭忠孝文化研究會玉林理事會會長 鄭德輝)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摘登。

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義門”鄭氏,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60餘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在六代同居時,鄭氏便訂有《規範》五十八則。此後,第7代的子孫作《後錄》七十則,第8代的子孫又作《續錄》五十餘則。到明初,一代名儒宋濂幫助鄭氏子孫將《規範》《後錄》和《續錄》合併為共有一百六十八則的《鄭氏規範》。這部《鄭氏規範》,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

《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的族規家訓的代表作,對中國族規家訓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朱元璋看重鄭氏家族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族規家訓,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鄭氏規範》的內容。後世各宗族、各家庭訂立的數以萬計的族規家訓,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從《鄭氏規範》中吸收過養料。而其內容,於今日看來,有不少是應該揚棄的糟粕,但也確有不少是值得繼承的精華。

好家風綿延世澤 忠孝義百世流芳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縣桂花村鄭廷徵倡建的鄭厚仲分支始祖祠堂——智全公祠。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桓公像。

鄭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成為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其子鄭武公繼位後在此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諡號桓,故稱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鄭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鄭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1662人。

家族名人

鄭寶,字時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時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當時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

鄭揚芳,字子明,又字覲卿,號對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鄭揚芳家境清貧,本性忠厚儉樸,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由於刻苦攻讀,兼得父兄教誨,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經省城鄉試,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進京會試,中式賜進土出身,與著名狀元洪鈞同榜,接著進皇宮參加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升銜。後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為了節約,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在雲南任職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鄭揚芳還鄉不久,患病而終,時為光緒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歲。

鄭廷徵(1860—1912),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獲“亞魁”牌匾一塊。鄭廷徵學識淵博,是當時玉林五屬乃至兩廣很有聲望之士。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鄭廷徵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間,遵照古訓,發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導建成了鄭厚仲支系鄭氏智全公祠,並聯絡全縣鄭氏宗親,在縣城興建了“鄭氏宗祠”。鄭廷徵任職期滿回鄉後,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被人交口稱頌。

鄭木生,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蘇中七戰七捷阻擊戰、山東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渡江作戰等著名戰役及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立過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1954年2月解甲歸田,1955年3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桂花村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由於事蹟突出、經驗先進,鄭木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後來又被評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兩次赴北京參加全國英模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鄭木生先後任博白城廂鄉民政工作員、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長、博白城廂供銷社副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鄭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戰爭陣亡將領,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崑崙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軍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鄭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橋鎮大樓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隨朱錫昂參加革命,中共黨的地下幹部,組織勞農會,當時地下黨的領導機關便設在他家中,並曾在他家中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廣西革命回憶錄中錄有他和朱錫昂的革命歷程。1950年廣西土匪暴亂,鄭振南於當年3月17日被土匪殺害,後黨組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鄭姓淵源

西周時期,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姓氏尋源》中《世系表》記載:“鄭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他華洲鄭縣是也。”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並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後周幽王昏庸無道,在大亂中,葬身驪山,鄭桓公戰死。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繼位後滅掉虢國、鄶國,將都城遷往河南新鄭一帶,建立新的鄭國,疆域不斷擴大。前375年,韓國攻佔鄭國。鄭國後裔四散各地,為紀念故國,原鄭國子民紛紛改姓為鄭。

秦時,十九世孫鄭襲遷河南洛陽,二十七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自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秦漢以後,鄭姓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於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獲賜“亞魁”牌匾。

玉州、福綿、北流鄭寶支系:

莆田來宦,鬱嶺開基。該支來玉始祖鄭寶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朝正德初年,即公元1506年前後,派往鬱林州任宦,為廣西鬱林州事署北流縣篆。二世祖鄭宗珪跟隨其父鄭寶任職。三世祖鄭佳山入籍鬱林,先居現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繁衍子孫(鄭寶另外兩兄弟後代,一支定居北流高車,一支定居玉林青嶺)。從第1代始祖鄭寶至今,該支鄭氏已有500多年曆史,後裔發展至數千人,家族壯大,多處分支,較集中的分支有新橋鎮大樓支祖、元地山支祖、秧地坡村支祖、養心村大陽山支祖及玉州區垌口支祖、北流市新榮鎮新榮村高垠支祖等。

博白鄭姓宗支:

博白鄭姓從明朝遷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分佈在博白鎮、徑口、三灘、黃凌、英橋、鬆旺、龍潭、文地等鎮10多個村,約2萬人。

博白鄭氏共有5個不同始遷祖的支系,它們是居於博白鎮桂花村的鄭厚仲支系,桂花村竹根口的鄭邦佐支系,鬆旺鎮白石塘鄭文俊支系,龍潭鎮楓木塘鄭奇有支系,文地鎮堂蘭村鄭惟厚支系。

玉林北街(四川閣)鄭氏支系:

明朝初年鄭氏先祖鄭天一,世居福建省。傳至第6代鄭士弘,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03年)攜眷遷居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打石坑卜居。至清順治年間第11代鄭祥,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攜妻古氏太婆遷移至廣西玉林城西門處朝天坊附近定居。本地同胞均稱該分支為“四川閣鄭”。至此開創了四川閣鄭氏分支,並尊鄭祥為廣西玉林四川閣鄭氏的開基始祖,即玉林四川閣鄭氏的第1代。

民國三十五年鬱林城大小街道重新取名,“四川閣”鄭氏分支正位於“大北路”(俗稱北街)和“淳熙裡”交匯的地方,當時屬北街轄。因此“四川閣”鄭氏分支從此得名“北街鄭”。

容縣桂平鄭閏支系:

該支始祖鄭閏自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從河南省奉明帝之命帶兵討賊至容縣,殺敵有功,官撥賊田三十戶,並命鄭閏為守城武官,維護地方治安。鄭閏遂安置家屬於容縣石頭水源裡塘衝村,後生3子:玄信、院信、法信。至今537年,人口近2000人。鄭閏後裔在容縣主要聚居在木衝嶺腳、木衝平地田、杉般衝、石劍村、花藍、北鏡、頭扭,分支廣西桂平中和路村、沙坡等地。

專家點評

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縣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忠”“孝”“義”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鄭氏家族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一代一代走向輝煌。

玉林鄭氏自來玉始祖鄭寶開基創業至今已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鄭寶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上任伊始,鄭寶平定匪亂,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領兵與賊大戰,也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為國捐軀,大義凜冽,朝廷旌表“忠孝”,其忠義可嘉。玉林鄭姓族人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忠義傳家,和睦相處,承前啟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會長 胡富光)

本姓人自評

傳統大家望族,或詩書傳家、勤業睦族,或樂善好施、教化鄉里,或持正為民、清廉為官,或愛國愛鄉、垂範後世。毫無疑問,作為從古鄭國走來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我鄭氏家族自然也繼承了這些精神資源。

在鄭氏2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鄭氏先賢培育了偉大的鄭氏精神,這是我們偉大祖先書寫的,鄭氏後裔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我鄭氏子孫今後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從先輩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烈孝義、開拓進取精神,繼承和發揚科舉時代入仕族人耕讀傳家、廉潔正直的尚學重教家風,繼承和發揚家法族規訂定的共同行為規範,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家族之興旺而努力奮鬥,讓我滎陽門第、鄭氏家族更顯光輝。

(廣西鄭忠孝文化研究會玉林理事會會長 鄭德輝)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摘登。

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義門”鄭氏,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60餘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在六代同居時,鄭氏便訂有《規範》五十八則。此後,第7代的子孫作《後錄》七十則,第8代的子孫又作《續錄》五十餘則。到明初,一代名儒宋濂幫助鄭氏子孫將《規範》《後錄》和《續錄》合併為共有一百六十八則的《鄭氏規範》。這部《鄭氏規範》,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

《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的族規家訓的代表作,對中國族規家訓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朱元璋看重鄭氏家族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族規家訓,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鄭氏規範》的內容。後世各宗族、各家庭訂立的數以萬計的族規家訓,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從《鄭氏規範》中吸收過養料。而其內容,於今日看來,有不少是應該揚棄的糟粕,但也確有不少是值得繼承的精華。

好家風綿延世澤 忠孝義百世流芳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縣桂花村鄭廷徵倡建的鄭厚仲分支始祖祠堂——智全公祠。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氏裔孫鄭良標在博白縣桂花村興建的孝園全景。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鄭姓源於姬姓,周宣王時姬友是鄭國的始祖,即鄭桓公。韓滅鄭後,在踐土建城,此城址在滎澤的西北岸上,故名滎陽。因為滎陽是鄭氏發祥、發跡之地,後來鄭氏望族又多出自滎陽,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玉林鄭氏也出自滎陽。

鄭氏人才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其中既有政治家、軍事家,又有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名人。正所謂:桓公華縣鄭國王,武公新鄭郡滎陽;鄭國修渠三百里,鄭玄注經遍學疆;鄭虔詩畫稱三絕,鄭谷鷓鴣鳴四方;鄭樵通志二百卷,思肖墨蘭散幽香;光祖元曲四大家,成功收臺功無量;板橋石竹秀勁蒼,難得糊塗語重長;觀應應時志圖強,盛世危言醒賢良;大酋祭酒言鄭重,鄭重行事勝為常。其中唐代是滎陽鄭氏的輝煌時期,出了六狀元、八駙馬、十一宰相,史稱“上殿半朝鄭,下殿滿床笏”。

玉林鄭氏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

《鄭氏規範》傳家風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質,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性格。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這樣一種看不見的風尚習慣、摸不著的精神風貌,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於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許多世家望族,都把優良家風以楹聯的形式流傳下來,希望子孫能傳承下去。鄭氏族人的通用堂聯“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就是以先輩業績啟迪後昆,鼓勵後輩努力。

“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這一堂聯,說的就是堪稱天下之奇的浙江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氏義門家族。這一家族,他們高舉孝義的旗幟,以耕讀傳家,歷經宋、元、明三個王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長達300多年,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

《禮記·大學》中曰: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浙江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禮”“仁”“孝”的具體體現:鄭淮的毀家紓難挽救了成千災民的生命,鄭淮住處因此被老百姓改名為“仁義裡”;鄭綺酷暑天為母挖井造就了“孝感泉”……鄭氏家族得到了宋、元、明三朝的旌表,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並經柳貫、吳萊、宋濂等儒學大師的指點,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

這部《鄭氏規範》,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數百年來,鄭氏族人遵循這部家訓,富有時不忘鄉鄰,建義莊、義冢;為官時兩袖清風;為人子崇尚孝義……這些嚴格的規範引領了鄭氏族人一代一代走出了輝煌。

《鄭氏規範》反覆強調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引起族眾的重視。其他家族對子弟從政也有約束的規定,但《鄭氏規範》對子弟參與政治活動作了更嚴格的規範,而且特別指出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在這方面對家族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子弟為官的三條規定,“子孫……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瀆,以忝家法。……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範,違者以不孝論”(第八十六條),“子孫倘有出仕者,……不可一毫妄取於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給者,公堂資而勉之;其或廩祿有餘,亦當納之公堂,不可私於妻孥……違者天實臨之”(第八十七條),“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如被誣指者則不拘此”(第八十八條),說得非常明確,當官就是為國家盡忠,不得貪瀆禍害家族,更不得留戀官位陷入小圈子中,遭官場鬥爭的波及。

這種嚴謹的“仕德”,保證了鄭氏子孫宦跡清明、仕途平安。據文獻記載,宋朝以降,鄭氏家族共有一百七十三人出仕,最高官至禮部尚書,但沒有一人因貪墨被罷官。這不能不說是鄭氏家族史上的一個奇蹟。

玉林的鄭氏族人也繼承著這份“仕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玉州區垌口鄭氏後裔鄭揚芳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任職期滿回鄉後,他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人們交口稱頌。

忠孝節義振家聲

從《鄭氏規範》的內容上看,基於儒家文化傳統的“忠”“孝”“義”,正是這部家規的核心。鄭義門首倡同居者鄭綺就是一位著名的孝子。據《宋史》記載,鄭綺之父鄭照,蒙冤繫獄當治死罪。鄭綺上疏郡守,請以身代。郡守感而察之,冤情得以大白。鄭綺之母張氏患風攣長期臥床,鄭綺照顧母親無微不至,長達三十年而毫不鬆懈。鄭義門“義”的精神,還從族內推廣到族外,這就是把“積善”付諸實踐的種種義舉。早在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為天災人禍,流離失所的饑民甚眾。鄭綺之祖鄭淮賣田千餘畝救濟貧民,導致家道中落,後來人們稱其所居之地為“仁義裡”。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民多飢乏,鄭德璋開倉與鄉里共食,全活甚眾。元末鄭欽主持家政時,創設各種慈善設施,有“續食之粟、御凍之衣、推仁之財、免利之谷、庇窮之屋、廣孝之阡”等各種項目以濟貧困。所謂“免利之谷”,就是每年在秋收谷價便宜時預購五百石糧食儲存在倉庫中,到谷價上升的缺糧時節,按照原價將其出售給貧困之家。所謂“廣孝之阡”就是特設義冢一所,凡鄉鄰死亡而無子孫者,賑以棺木等物,代為埋葬於義冢之中。

鄭氏先輩創設的“忠孝義”精神,鄭氏後人都繼承下來了。

鄭姓來玉始祖鄭寶,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清順治初,數萬土寇作亂,圍困鬱林州城3月有餘,城內兵民糧盡困極,鄭寶第7代孫鄭振祖、鄭拔祖兄弟倆素與博白武生顏伯友善相好,於是兩兄弟以荷葉蒙首潛水石濠塘出城請博白派兵援救,博白顏氏兵至兩道嶺與巡道黃廷師相約以舉火為號,內外夾攻,此計尚未進行而土寇肖荊璧先計誘破城,三人引兵奮力救援遇害,為表其忠義,配祀忠孝祠內。

來到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村道轉彎處,一座巍峨高聳、氣勢宏偉的寶塔躍入眼簾,塔尖直指雲霄,“鈴鈴……”微風過處,寶塔上空鈴兒叮咚作響,讓人陡然生出一種神祕感。

記者瞭解到,這座寶塔只是桂花村“孝園”的一部分。“孝園”坐落在桂花村東南部,南流江畔,佔地3000多平方米,既是玉林鄭姓先輩的墓地,也是鄭氏一脈慎終追遠,昭厲子孫,拜謁先輩,以及對後人進行傳統教育的場所。“孝園”由玉林鄭氏裔孫、桂花村人鄭良標以生態之理念,以景觀為依託,踵先祖之世德,揚前輩之隆恩,出巨資經過近10年時間修建,於2017年建成開放,供後人觀瞻。

“孝園”共分為三進,全部用大理石砌築而成。第一進是一座約20米長的弧形門廊,上題“文科廊”三個大字;第二進是“孝園”,“孝園”門前是一個石雕小廣場,廣場周邊依次矗立著一排雕像,據說每個雕像都是依照桂花村鄭氏祖先的相貌、職業以及所在朝代的衣冠服飾特點雕刻而成。“孝園”的主座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築,牆面上採用浮雕的形式展示著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第三進是十二生肖的石雕以及一些主人的題記,四周圍牆上也刻有一些與孝道有關的歷代格言。置身其中,彷彿走進了一座孝文化的大觀園……

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

採寫:陸小青

責編:張鈺斌

主編:宋建州

你還想知道的這些事

★博白有個荔枝山,那裡有著客家人的守望,還有一棵羊騷味的荔枝樹……★37.5℃!今天玉林最高溫是這裡!還有一大波暴雨已經發貨在路上,對玉林的影響......★廣西高考一分一檔表出爐!快來看看你的成績排在第幾?★翻10倍!玉林市民找“專業補漏”補樓頂竟被坐地起價!不給錢不回去~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

鄭氏家族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北魏時,孝文帝將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確定為“漢姓最高門”,滎陽鄭氏更是在隋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出過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滿床笏”,顯赫一時。

根據學者統計,鄭姓歷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戰國有水利專家鄭國,東漢有經學家鄭玄,唐有刑部尚書鄭元,宋有史學家鄭樵,元有戲曲家鄭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當代有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等。

族規家訓

族規:

愛國護族 宗族當睦 尊老愛幼

友善四鄰 和諧共處 壯不欺老

強不欺弱 富不欺貧 職業當權

廉潔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當展

敬重先賢 牒譜應重 興教助學

遵紀守法 棄賭離毒

家訓:

孝敬父母 兄弟友愛 夫婦和順

忠孝傳家 以和為貴 互幫互助

勤儉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孫賢

勤讀興家 誠信待人 仕農工商

擇術必正 應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誠

鄭姓圖騰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釋義】鄭姓圖騰是由“酋”和“太陽運行的階梯”組成。“酋”是仰韶時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為一種觀測儀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為與酒有關的官職,如大酋、酋長。在古代能執掌酒業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為酋邑,後來演化為“鄭”,成為國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桓公像。

鄭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成為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其子鄭武公繼位後在此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諡號桓,故稱鄭桓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鄭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鄭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1662人。

家族名人

鄭寶,字時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時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當時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

鄭揚芳,字子明,又字覲卿,號對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鄭揚芳家境清貧,本性忠厚儉樸,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由於刻苦攻讀,兼得父兄教誨,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經省城鄉試,中式第十三名舉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進京會試,中式賜進土出身,與著名狀元洪鈞同榜,接著進皇宮參加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升銜。後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為了節約,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在雲南任職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鄭揚芳還鄉不久,患病而終,時為光緒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歲。

鄭廷徵(1860—1912),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獲“亞魁”牌匾一塊。鄭廷徵學識淵博,是當時玉林五屬乃至兩廣很有聲望之士。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鄭廷徵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間,遵照古訓,發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導建成了鄭厚仲支系鄭氏智全公祠,並聯絡全縣鄭氏宗親,在縣城興建了“鄭氏宗祠”。鄭廷徵任職期滿回鄉後,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被人交口稱頌。

鄭木生,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蘇中七戰七捷阻擊戰、山東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渡江作戰等著名戰役及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立過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1954年2月解甲歸田,1955年3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桂花村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由於事蹟突出、經驗先進,鄭木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後來又被評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兩次赴北京參加全國英模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鄭木生先後任博白城廂鄉民政工作員、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長、博白城廂供銷社副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鄭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戰爭陣亡將領,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崑崙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軍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鄭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橋鎮大樓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隨朱錫昂參加革命,中共黨的地下幹部,組織勞農會,當時地下黨的領導機關便設在他家中,並曾在他家中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廣西革命回憶錄中錄有他和朱錫昂的革命歷程。1950年廣西土匪暴亂,鄭振南於當年3月17日被土匪殺害,後黨組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鄭姓淵源

西周時期,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姓氏尋源》中《世系表》記載:“鄭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他華洲鄭縣是也。”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並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後周幽王昏庸無道,在大亂中,葬身驪山,鄭桓公戰死。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鄭武公繼位後滅掉虢國、鄶國,將都城遷往河南新鄭一帶,建立新的鄭國,疆域不斷擴大。前375年,韓國攻佔鄭國。鄭國後裔四散各地,為紀念故國,原鄭國子民紛紛改姓為鄭。

秦時,十九世孫鄭襲遷河南洛陽,二十七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自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秦漢以後,鄭姓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於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獲賜“亞魁”牌匾。

玉州、福綿、北流鄭寶支系:

莆田來宦,鬱嶺開基。該支來玉始祖鄭寶是福建莆田縣舉人,明朝正德初年,即公元1506年前後,派往鬱林州任宦,為廣西鬱林州事署北流縣篆。二世祖鄭宗珪跟隨其父鄭寶任職。三世祖鄭佳山入籍鬱林,先居現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繁衍子孫(鄭寶另外兩兄弟後代,一支定居北流高車,一支定居玉林青嶺)。從第1代始祖鄭寶至今,該支鄭氏已有500多年曆史,後裔發展至數千人,家族壯大,多處分支,較集中的分支有新橋鎮大樓支祖、元地山支祖、秧地坡村支祖、養心村大陽山支祖及玉州區垌口支祖、北流市新榮鎮新榮村高垠支祖等。

博白鄭姓宗支:

博白鄭姓從明朝遷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分佈在博白鎮、徑口、三灘、黃凌、英橋、鬆旺、龍潭、文地等鎮10多個村,約2萬人。

博白鄭氏共有5個不同始遷祖的支系,它們是居於博白鎮桂花村的鄭厚仲支系,桂花村竹根口的鄭邦佐支系,鬆旺鎮白石塘鄭文俊支系,龍潭鎮楓木塘鄭奇有支系,文地鎮堂蘭村鄭惟厚支系。

玉林北街(四川閣)鄭氏支系:

明朝初年鄭氏先祖鄭天一,世居福建省。傳至第6代鄭士弘,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03年)攜眷遷居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打石坑卜居。至清順治年間第11代鄭祥,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攜妻古氏太婆遷移至廣西玉林城西門處朝天坊附近定居。本地同胞均稱該分支為“四川閣鄭”。至此開創了四川閣鄭氏分支,並尊鄭祥為廣西玉林四川閣鄭氏的開基始祖,即玉林四川閣鄭氏的第1代。

民國三十五年鬱林城大小街道重新取名,“四川閣”鄭氏分支正位於“大北路”(俗稱北街)和“淳熙裡”交匯的地方,當時屬北街轄。因此“四川閣”鄭氏分支從此得名“北街鄭”。

容縣桂平鄭閏支系:

該支始祖鄭閏自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從河南省奉明帝之命帶兵討賊至容縣,殺敵有功,官撥賊田三十戶,並命鄭閏為守城武官,維護地方治安。鄭閏遂安置家屬於容縣石頭水源裡塘衝村,後生3子:玄信、院信、法信。至今537年,人口近2000人。鄭閏後裔在容縣主要聚居在木衝嶺腳、木衝平地田、杉般衝、石劍村、花藍、北鏡、頭扭,分支廣西桂平中和路村、沙坡等地。

專家點評

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后裔,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縣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忠”“孝”“義”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鄭氏家族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一代一代走向輝煌。

玉林鄭氏自來玉始祖鄭寶開基創業至今已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鄭寶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上任伊始,鄭寶平定匪亂,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領兵與賊大戰,也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為國捐軀,大義凜冽,朝廷旌表“忠孝”,其忠義可嘉。玉林鄭姓族人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忠義傳家,和睦相處,承前啟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會長 胡富光)

本姓人自評

傳統大家望族,或詩書傳家、勤業睦族,或樂善好施、教化鄉里,或持正為民、清廉為官,或愛國愛鄉、垂範後世。毫無疑問,作為從古鄭國走來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我鄭氏家族自然也繼承了這些精神資源。

在鄭氏2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鄭氏先賢培育了偉大的鄭氏精神,這是我們偉大祖先書寫的,鄭氏後裔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我鄭氏子孫今後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從先輩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烈孝義、開拓進取精神,繼承和發揚科舉時代入仕族人耕讀傳家、廉潔正直的尚學重教家風,繼承和發揚家法族規訂定的共同行為規範,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家族之興旺而努力奮鬥,讓我滎陽門第、鄭氏家族更顯光輝。

(廣西鄭忠孝文化研究會玉林理事會會長 鄭德輝)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浦江鄭氏義門規範摘登。

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義門”鄭氏,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60餘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在六代同居時,鄭氏便訂有《規範》五十八則。此後,第7代的子孫作《後錄》七十則,第8代的子孫又作《續錄》五十餘則。到明初,一代名儒宋濂幫助鄭氏子孫將《規範》《後錄》和《續錄》合併為共有一百六十八則的《鄭氏規範》。這部《鄭氏規範》,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

《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的族規家訓的代表作,對中國族規家訓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朱元璋看重鄭氏家族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族規家訓,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鄭氏規範》的內容。後世各宗族、各家庭訂立的數以萬計的族規家訓,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從《鄭氏規範》中吸收過養料。而其內容,於今日看來,有不少是應該揚棄的糟粕,但也確有不少是值得繼承的精華。

好家風綿延世澤 忠孝義百世流芳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博白縣桂花村鄭廷徵倡建的鄭厚仲分支始祖祠堂——智全公祠。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鄭氏裔孫鄭良標在博白縣桂花村興建的孝園全景。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鄭姓源於姬姓,周宣王時姬友是鄭國的始祖,即鄭桓公。韓滅鄭後,在踐土建城,此城址在滎澤的西北岸上,故名滎陽。因為滎陽是鄭氏發祥、發跡之地,後來鄭氏望族又多出自滎陽,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玉林鄭氏也出自滎陽。

鄭氏人才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其中既有政治家、軍事家,又有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名人。正所謂:桓公華縣鄭國王,武公新鄭郡滎陽;鄭國修渠三百里,鄭玄注經遍學疆;鄭虔詩畫稱三絕,鄭谷鷓鴣鳴四方;鄭樵通志二百卷,思肖墨蘭散幽香;光祖元曲四大家,成功收臺功無量;板橋石竹秀勁蒼,難得糊塗語重長;觀應應時志圖強,盛世危言醒賢良;大酋祭酒言鄭重,鄭重行事勝為常。其中唐代是滎陽鄭氏的輝煌時期,出了六狀元、八駙馬、十一宰相,史稱“上殿半朝鄭,下殿滿床笏”。

玉林鄭氏綿延數百年,在弘揚先輩風範的基礎上,忠烈孝義,大振家聲。

《鄭氏規範》傳家風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質,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性格。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這樣一種看不見的風尚習慣、摸不著的精神風貌,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於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許多世家望族,都把優良家風以楹聯的形式流傳下來,希望子孫能傳承下去。鄭氏族人的通用堂聯“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就是以先輩業績啟迪後昆,鼓勵後輩努力。

“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這一堂聯,說的就是堪稱天下之奇的浙江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氏義門家族。這一家族,他們高舉孝義的旗幟,以耕讀傳家,歷經宋、元、明三個王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長達300多年,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

《禮記·大學》中曰: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浙江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禮”“仁”“孝”的具體體現:鄭淮的毀家紓難挽救了成千災民的生命,鄭淮住處因此被老百姓改名為“仁義裡”;鄭綺酷暑天為母挖井造就了“孝感泉”……鄭氏家族得到了宋、元、明三朝的旌表,經幾代人的努力寫成了一部十分完備的治家法典——《鄭氏規範》,並經柳貫、吳萊、宋濂等儒學大師的指點,成為一部非常權威的家訓。

這部《鄭氏規範》,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數百年來,鄭氏族人遵循這部家訓,富有時不忘鄉鄰,建義莊、義冢;為官時兩袖清風;為人子崇尚孝義……這些嚴格的規範引領了鄭氏族人一代一代走出了輝煌。

《鄭氏規範》反覆強調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引起族眾的重視。其他家族對子弟從政也有約束的規定,但《鄭氏規範》對子弟參與政治活動作了更嚴格的規範,而且特別指出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在這方面對家族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子弟為官的三條規定,“子孫……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瀆,以忝家法。……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範,違者以不孝論”(第八十六條),“子孫倘有出仕者,……不可一毫妄取於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給者,公堂資而勉之;其或廩祿有餘,亦當納之公堂,不可私於妻孥……違者天實臨之”(第八十七條),“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如被誣指者則不拘此”(第八十八條),說得非常明確,當官就是為國家盡忠,不得貪瀆禍害家族,更不得留戀官位陷入小圈子中,遭官場鬥爭的波及。

這種嚴謹的“仕德”,保證了鄭氏子孫宦跡清明、仕途平安。據文獻記載,宋朝以降,鄭氏家族共有一百七十三人出仕,最高官至禮部尚書,但沒有一人因貪墨被罷官。這不能不說是鄭氏家族史上的一個奇蹟。

玉林的鄭氏族人也繼承著這份“仕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玉州區垌口鄭氏後裔鄭揚芳出任雲南省呈貢縣知縣期間,盡心盡職,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常到鄉下察訪,深得人民愛戴。據《呈貢縣誌》第二卷“續脩名宦”載:“鄭揚芳,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縣篆。光緒元年乙亥四月到任,體恤民隱,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詩書氣味。丈田、註冊、發照,徵收得以有定,暇則日課生童,詳加批改,呈邑民風蒸蒸日上,故顯達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歸,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稱之不忘。”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鄭廷徵任浙江省管理錢清場的正堂官職兼管理西興場事務期間,為官清廉,性情謹節,辦事精詳,綱舉目張,興利除弊,鹽務自益整頓,財政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獎。任職期滿回鄉後,他把剩餘不多的資財拿來教濟親朋,再行倡立學堂,興辦桂花學校,立“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悉心培養人才。鄭廷徵為民辦事,排憂解難,至今傳為佳話,人們交口稱頌。

忠孝節義振家聲

從《鄭氏規範》的內容上看,基於儒家文化傳統的“忠”“孝”“義”,正是這部家規的核心。鄭義門首倡同居者鄭綺就是一位著名的孝子。據《宋史》記載,鄭綺之父鄭照,蒙冤繫獄當治死罪。鄭綺上疏郡守,請以身代。郡守感而察之,冤情得以大白。鄭綺之母張氏患風攣長期臥床,鄭綺照顧母親無微不至,長達三十年而毫不鬆懈。鄭義門“義”的精神,還從族內推廣到族外,這就是把“積善”付諸實踐的種種義舉。早在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為天災人禍,流離失所的饑民甚眾。鄭綺之祖鄭淮賣田千餘畝救濟貧民,導致家道中落,後來人們稱其所居之地為“仁義裡”。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民多飢乏,鄭德璋開倉與鄉里共食,全活甚眾。元末鄭欽主持家政時,創設各種慈善設施,有“續食之粟、御凍之衣、推仁之財、免利之谷、庇窮之屋、廣孝之阡”等各種項目以濟貧困。所謂“免利之谷”,就是每年在秋收谷價便宜時預購五百石糧食儲存在倉庫中,到谷價上升的缺糧時節,按照原價將其出售給貧困之家。所謂“廣孝之阡”就是特設義冢一所,凡鄉鄰死亡而無子孫者,賑以棺木等物,代為埋葬於義冢之中。

鄭氏先輩創設的“忠孝義”精神,鄭氏後人都繼承下來了。

鄭姓來玉始祖鄭寶,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後),受朝廷委派,任廣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縣知事。時妖賊李通保猖亂,逼近北流縣城,殘害百姓,鄭寶率兵禦敵,殲敵30餘人,賊兵敗退,鄭寶乘勝追擊,不幸為賊所算,力戰而死。其子鄭宗珪,急國家之難,為父報仇,領兵與賊大戰,不幸以身殉難。父子二人相繼戰死於北流縣之鯉魚石虎跳灘(今北流市民安鎮)。朝廷為表彰他們父子二人功績,旌表“忠孝”,加贈本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蔭一子入國子監,並在鬱林州城內勒建“鄭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紀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義精神。清順治初,數萬土寇作亂,圍困鬱林州城3月有餘,城內兵民糧盡困極,鄭寶第7代孫鄭振祖、鄭拔祖兄弟倆素與博白武生顏伯友善相好,於是兩兄弟以荷葉蒙首潛水石濠塘出城請博白派兵援救,博白顏氏兵至兩道嶺與巡道黃廷師相約以舉火為號,內外夾攻,此計尚未進行而土寇肖荊璧先計誘破城,三人引兵奮力救援遇害,為表其忠義,配祀忠孝祠內。

來到博白縣博白鎮桂花村,村道轉彎處,一座巍峨高聳、氣勢宏偉的寶塔躍入眼簾,塔尖直指雲霄,“鈴鈴……”微風過處,寶塔上空鈴兒叮咚作響,讓人陡然生出一種神祕感。

記者瞭解到,這座寶塔只是桂花村“孝園”的一部分。“孝園”坐落在桂花村東南部,南流江畔,佔地3000多平方米,既是玉林鄭姓先輩的墓地,也是鄭氏一脈慎終追遠,昭厲子孫,拜謁先輩,以及對後人進行傳統教育的場所。“孝園”由玉林鄭氏裔孫、桂花村人鄭良標以生態之理念,以景觀為依託,踵先祖之世德,揚前輩之隆恩,出巨資經過近10年時間修建,於2017年建成開放,供後人觀瞻。

“孝園”共分為三進,全部用大理石砌築而成。第一進是一座約20米長的弧形門廊,上題“文科廊”三個大字;第二進是“孝園”,“孝園”門前是一個石雕小廣場,廣場周邊依次矗立著一排雕像,據說每個雕像都是依照桂花村鄭氏祖先的相貌、職業以及所在朝代的衣冠服飾特點雕刻而成。“孝園”的主座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築,牆面上採用浮雕的形式展示著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第三進是十二生肖的石雕以及一些主人的題記,四周圍牆上也刻有一些與孝道有關的歷代格言。置身其中,彷彿走進了一座孝文化的大觀園……

數百年來,鄭氏族人以孝義為理念,以廉正為準則,以《鄭氏規範》為紐帶,逐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支撐著鄭氏家族盛而不衰。

採寫:陸小青

責編:張鈺斌

主編:宋建州

你還想知道的這些事

★博白有個荔枝山,那裡有著客家人的守望,還有一棵羊騷味的荔枝樹……★37.5℃!今天玉林最高溫是這裡!還有一大波暴雨已經發貨在路上,對玉林的影響......★廣西高考一分一檔表出爐!快來看看你的成績排在第幾?★翻10倍!玉林市民找“專業補漏”補樓頂竟被坐地起價!不給錢不回去~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這姓氏有多牛?看完你就知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