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作者 | 葛幫寧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編者按

汽車是什麼?

從前,它是一臺二衝程試驗性發動機。在此基礎上,一位名叫卡爾·本茨的傢伙製造出第一輛三輪汽車,它用火花點火,有水冷循環,有後輪驅動……這輛車被世界公認為第一輛現代汽車,它出現的1886年亦被確定為世界汽車元年。

從前,它是一輛屬於普通大眾的T型車。一家名為福特汽車的製造商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其創始人亨利·福特認為,他成功的祕訣只有一個——盡力瞭解人們內心的需求,用最好的材料,由最好的員工,為大眾製造人人都買得起的好車。

汽車的潘多拉盒子從此被打開。

經過百年跌宕後,汽車是什麼?汽車產業又是什麼?它是生產資料,是交通工具?它是改變世界的機器,是改變社會形態的機器?

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的答案是“越幹越敬畏”。他說,對汽車的認識在不斷昇華,不斷豐富。“好像是一本寫不完的書,不斷有新內容寫進去,同時也在不斷探索”。

將其比喻為時裝與服裝。“服裝一定要吸收時裝的先進要素,而時裝一定會服裝化。談不上誰否定誰,誰代替誰,這是一個共同探索、百花齊放的過程”。

紮根行業30餘年,隨著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加持,竺延風對重新理解汽車及汽車產業有何深層次思考?這種思考與洞察對他治下的東風公司發展會有怎樣的推動作用?為此,幫寧工作室特推出迎接東風公司建設50週年專題,今天推送第二篇。敬請關注。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01.

談汽車

越幹越敬畏。這個話題比較豐富,好像總也說不全。汽車到底是什麼?好像總是在回答。最早的汽車概念,是生產資料和運輸工具,後來覺得是交通工具。

呂福源部長(中國首任商務部部長)說過,拉4個人比拉4噸貨重要多了。從汽車前輩饒斌(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到耿昭傑廠長(原一汽廠長)這一代,到現在東風公司各級領導,都在為汽車奮鬥,他們也在不斷用實踐回答汽車是什麼。

至於我,對汽車也在不斷認識。最早接觸汽車,感覺很神奇。1980年代大學快畢業時,讀《改變世界的機器》這本書,借用書中一句話,汽車不僅改變社會形態,還改變生活。小時候玩玩具,不會去想汽車社會是什麼。上大學後世界觀形成,開始想汽車對世界的影響,汽車改變生活。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的血管,汽車就是血液。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代在國外,先到倫敦,剛從英國飛出去,從空中往下一看,夜晚很清楚,高速公路上奔跑的汽車尾燈亮起來,感到血液在血管裡流動,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社會基體。結果飛到一個落後國家城市上空後,什麼都沒有。

這個反差特別大,對我觸動也很大,我就覺得汽車跟社會有關係。汽車不僅是運輸工具,也是一個社會平衡劑。你發現沒有,它把文明平衡了,把財富平衡了,把各方面都平衡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安居樂業,現代社會就是動居樂業,沒有一個人能離開汽車。當年我在一汽工作時,有位廣東客戶說,他和汽車待的時間比跟老婆待的時間還長,這是現實。所以,對汽車怎麼認識?還在昇華,還在發展。但至少可以說,它是社會先進生產方式最重要的代表

首先,從生產製造角度看,所有先進生產方式都在汽車上先實現,如流水線生產、柔性化生產,以及智能製造等。

其次,從生產力角度看,它從一個遙不可及的貴重商品,變成一個人人都能享受的商品。大規模生產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產品成本的概念,同時,它還帶來社會的平衡和平等。

第三,從承載角度看,它承載的只是人嗎?不是。它承載了最先進的材料技術,還有IT技術。汽車早就是個網絡,裡面有芯片、集成結構和集散控制系統等,甚至20年前就有發動機控制系統(ECU單元)、變速箱控制系統(TCU單元)、整車控制系統(VCU單元),只不過現在更融合。通過新技術應用,變成公眾享受的人類文明結果。

第四,從人文角度看,汽車裡幾乎什麼都有:沙發、空調、音響、冰箱,只要你想有的東西,很快就移到車裡去了,汽車變成了移動之居。

汽車充滿藝術性的造型;它的前臉、後臉、側面;它的冷感、熱感、溫感;以及它的伶俐,它的運動,它的柔美,這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汽車承載的東西已經超級豐富。我們常說,手機上什麼都有,汽車也是,汽車把手機和生活有機地融合到一起。

下一步智能城市也離不開汽車。飛機是主幹交通,鐵路是主幹交通,高速公路也是主幹交通,多種形式的汽車可以把微觀角度和宏觀角度聯繫起來,把毛細血管聯繫起來。所以,汽車對社會經濟發展,甚至社會管理模式都有重大影響。

有積極影響,就有消極影響,比如汽車也帶來擁擠、噪音、事故、停車、能耗等問題。要克服這些消極影響,又需要新一輪技術進步。過去汽車帶有財產標誌,現在更加集約化,通過形成共享經濟,來克服現代城市擁擠。汽車更新太快,作為一個藝術品,作為一個工具,其功能在區分時就會產生不同問題。

有些汽車產品像時裝,有些汽車產品像服裝。西裝產量一定是最大,時裝一定是最吸引眼球,最漂亮。作為服裝,一定要吸收時裝裡的先進要素,不斷地融到服裝裡,變成新的服裝精品。同樣,某種程度上,時裝一定會服裝化,才能推進去,這是一個共同探索的過程。談不上誰有優勢,誰佔劣勢,誰好誰不好,誰否定誰,誰代替誰。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過程。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02.

談汽車產業

要多方面來看,包括藝術方面、人文方面、社會進步方面和人類文明方面等。

從產業角度看,它的生產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智能製造,比如集約化生產,以及個性化要素融入,給汽車提出大量新課題。

從製造角度看,以智能製造為例,將來可能會吸引用戶參與汽車設計。(設計)可能是他個人的想法,也可能是標準庫裡集成的想法,這對未來汽車製造一定是個挑戰。

從應用角度看,大家都在提出行服務。出行服務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各有需求。這種複雜場景,跟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相結合,又會產生大量新要求,汽車產品能否滿足這種出行方式?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有人可能就會想,我平時上班,希望開一輛方便節能的小車,只要快、安靜、好停。而週末,家庭可能需要另一種模式,接送客人需要大車,出行需要更有越野性的多功能車。

但客戶不可能買那麼多車,他希望一個投資,應用不同場景,具有多種功能。汽車廠家怎麼滿足客戶需求?這又是一種產業發展模式。然後有好多種方式,比如租賃,汽車可以像變形金剛一樣具有很多功能。

前段時間我回母校(浙江大學),聽一位老先生講,過去從科學角度和學術角度,想得到未必做得到。什麼意思?由於計算工具問題,加工驗證問題,很多想法只能幻想,工具、工具環境或者裝備環境跟不上。但現在,這種情況大為改變,變成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再加上虛擬現實上來後,過去虛擬現實是一種割裂,虛的就是虛的,實的就是實的,現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有些模糊,這種狀態叫第三代,既不是虛的,也不是實的。這種狀況下,各種環境能力可以使我們的想法成為現實。

這個過程中汽車被大量應用。汽車的最大特點在於規模,像手機一樣,人人都有。規模使技術成本發生不可想象的變化,很多遙遠的高新技術,或者可望不可及的願望和期待,變成可望而可及。

汽車規模不僅表現在量上,它還帶來了質變,讓人人都可以應用,人人應用後就平等了。以前一定不是什麼人都能有車,包括現在很多超級豪華車,也不是人人都有。改革開放前,我們能想象自己有輛車嗎?

但現在汽車社會已經建立,不僅建在城市,還建在廣大鄉村。前兩天我碰到一個同事,他要去農村刷標語。他說,在農村做廣告,最好的辦法就是刷牆,這說明汽車已經深入到最普通的廣大農村裡。汽車社會對國家經濟,對現代文明傳播,對社會各項職能實現,都起到推動作用。

現在網絡更快。其實人們一直在追求速度,從有形到無形。汽車往上走是高鐵,高鐵100公里不夠,提到20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還在往上走。高鐵往上走是飛機。再不夠怎麼辦?2G、3G、4G、5G網絡,運算速度從每秒多少次到多少億次。綜合起來就是把生命週期放大。

為什麼現代人們更有幸福感,更有追求?同樣十年,有信息化和沒信息化的社會,其生活效率、效果和感知肯定不一樣。同樣十年,有汽車的半徑和沒汽車的半徑,有汽車的效率和體驗,和沒有汽車的效率和體驗也完全不一樣。如果說信息是一種體驗,那這可能又是虛擬與現實之間的一種結合。

所以要準確描述汽車產業,我覺得是敬畏,認識在不斷豐富。好像是一本寫不完的書,不斷有新內容寫進去,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老說汽車是傳統行業,其實這個行業承載了太多新東西,有很多想法在產業規模下實現。把新技術推向成熟和規模應用,汽車是起到最大作用的產業。

這就是我理解的汽車行業。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竺延風談重新認識汽車 | 東風50年專題②

​03.

談汽車工業前景

我對汽車形勢持樂觀態度。這個樂觀不是市場銷量增長,銷量一直在增長,2018年達到2800萬輛,就算還有空間,按照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商業模式改變,效率提高,總有一天汽車市場總需求量會增長到和社會發展相平衡

這個時點到來也許比我們預估早一些,也許恰逢其時,但這一天早晚都會到來,早到可以早調整。汽車前景絕不可以用無限增量來概括,就像歐美髮達國家,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銷量也就在那裡。

記得1986年我第一次去美國,坐在底特律的一個草坪上。離機場不遠,不到一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降,有個牌子上寫著1000多萬輛,這是美國當時的汽車產銷量,這個數字每天都在變。那時候我就想,中國什麼時候能發展到這種模式?我們應該對汽車做什麼?

到現在,美國還是這樣。而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後,對1000萬輛數字習以為常,沒什麼刺激感。所以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前景,絕不再以量的增長來衡量。它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不斷進行結構調整,下一步是輕量化和新能源化。

對汽車行業的深化認識,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向前推進。這個產業是社會先進生產力方式的承載平臺,是社會先進文明的成果集成。所以有了輕量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接下來就沒有了嗎?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還會出現新變化。

汽車行業就在新技術集成應用中推進。平臺基礎就是這3000萬輛,現保有量是2億多輛。倘若社會發展跟人口和地域平衡,跟道路空間最科學匹配,以3億輛保有量和10%不斷更新來計算,經濟發展快可能是3000多萬輛,經濟發展平穩可能少於3000萬輛,這恰恰是汽車應該具有的發展形態。

關鍵是這種形態下怎麼分割,怎麼把握,這是汽車廠家的事情。我記得2000年IT泡沫時,就有人說,汽車是傳統行業,不行了。結果汽車一直沒有泡沫,一直在踏踏實實地增長,原因就是平臺上集成各種科技成果。

你想想,汽車裡承載的東西,空調很好吧,現在需要節能,需要沒有噪音,需要更加溫暖。有霧霾後,要加除霾系統。座椅要能按摩,冬天要加熱,夏天要空調,座椅裡要加微風冷道。後視鏡功能不夠,又加上行車記錄儀。現在有云端,又出來“端管雲”。

下一步是自動駕駛,技術上已遠遠走到法規和可接受習慣前面。還有氫燃料,如果變成社會普遍採用新技術,又會發生重大變化,未來10年、15年、20年,趨勢已很清楚。

所以,汽車行業非常有前景,但並不是行業發展了,企業就一定坐享其成。企業怎麼抓,怎麼跟上去,怎麼讓企業的管理、能力和觀念跟著發展,這是企業經營者的任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