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諸葛亮隆中對是擁荊益漢中之地,君臣固守,待天下有變,出漢中,伐長安,這明顯就是走劉邦的老路。諸葛亮北伐不過是實現自己的主張,就當是蜀國能力而言,除非魏國內部出現問題,否則諸葛北伐肯定不會成功。而曹睿早就看清蜀國的虛實,只讓司馬懿固守就可以,主要精力放在北方的穩定。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從劉備夷陵慘敗,五十萬軍隊灰飛煙滅之後,蜀國就已經失去了翻盤的機會。關羽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滅了于禁軍團,使得蜀國的軍事實力直追魏國,但隨後吳國呂蒙偷襲荊州,俘殺了關羽,又使得蜀國實力跌回了第二,不服輸的劉備盡起50萬大軍討伐吳國,結果遇到了陸遜慘遭敗績,數十年積累起來的精銳盡喪,實力直接跌到三國墊底。這個時候,即便吳國和蜀國加起來,也不足以和魏國爭雄了。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好在吳蜀有天險優勢,佔盡地利,也不怕魏國來攻。但是蜀國的劣勢就開始凸顯了,失去了荊州困守四川的蜀國猶如被關進了囚籠,失去了大量的青壯又使蜀國養不起太多的軍隊,而且劉備本就是外來戶,難以得到四川本土士族的支持,人家本就是奔著你能一統江山去的,如果你只想當土皇帝人家還不如支持劉璋呢,對跟隨劉備來的荊襄士族也是一樣,四川的空間太小,蛋糕早就被本土士族分淨了,想要獲取更多的利益就必須要對外擴張。所以,為了擄掠人口,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為了獲得大義,為了得到士族的支持,北伐勢在必行。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蜀地的割據政權,如果不能像劉邦一樣打過秦嶺,進入關中平原,進而以關中平原為基地而經略中原,爭鋒天下的話,最終的結局就必然是”凡割據擅命者不過一傳再傳《洪邁-容齋隨筆》“,從來沒有例外。之所以如此,既有內因,也有外因。首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地形優勢,一則給了割據政權以庇護,但也讓蜀地的割據政權心中存有僥倖心理,小富即安,思維保守。但你不進化是會退化的,如果退化再加上點胡作非為,那就死的更快。以上是內因。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外因則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蜀地富饒,打下來是個大糧倉,誰不垂涎欲滴?這是一。其次,就牽扯到中國曆代統一必然採取的戰略。歷朝歷代,要想統一中國,基本都是從關中開始的。多路進軍,其中一路出太行,略井陘,攻燕趙,經略中原,東取齊,這是韓信的路線;另一路是中路,由關中經武關進入南陽盆地,經過襄陽下荊州。如果兵力充裕的話,有一路會經略淮南,由淮水攻江南,牽制江南兵力。還有一路則是越秦嶺經蜀道取巴蜀,由巴蜀經長江東下,與中路軍在荊州合作,水軍一路東下,攻略建康,橫掃江南,完成一統江南的大業。也就是說,如果誰想要統一中國,他就必須打下巴蜀。後來西晉統一中國,正是遵循這一路線。所謂的”王儁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益州者,巴蜀別名也。諸葛亮熟讀經史,自然對這些非常熟悉。為了蜀漢天下,他唯有努力為之,以攻為守,能夠攻入關中,佔領關中,則恢復漢室江山有望;如果不能,至少還能牽制曹魏兵力,使其無暇攻蜀,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當時的蜀漢歷經戰亂,不過百萬人口,如此折騰,不過是慢性自殺罷了,最終諸葛丞相去後,就亡於晉,徒留後人嘆息。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而諸葛亮和姜維不同,如武侯祠上對聯所說,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時不同,二人的北伐也大相徑庭。諸葛亮北伐時,中原尚未穩定,中原震動,說明人心未定,北伐還是有機會的。只不過失街亭差一口氣罷了。等到姜伯約時,基本晉已經穩定,機會不多,蜀人支持他北伐的已經不多,這時北伐有點窮兵黷武的嫌疑。所以此一時,彼一時。姜維對於形勢的判斷差諸葛先生不少。話說,諸葛幾次北伐,都以差一口氣而告終。

同樣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備受肯定,而姜維飽受批評?

因為蜀漢的主力精華已經在荊州、夷陵戰場消耗得差不多了,以至於實力相差較多,蜀漢的北伐戰爭一環扣一環,容錯率太低,不能有絲毫的差池。不過諸葛的幾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每次都能吸引曹魏勞師動眾,挫傷其主動進攻蜀漢的積極性和精力。還是有所收穫的。初期司馬宣王上了不少的當,後期他也看清形勢,無論怎麼引誘,就是按兵不動,反正曹魏晉有的是實力和時間,耗得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