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華夏神話演繹三部曲

現在,針對上古神話,我們來做一次小小的盤點,看一下它所經歷的那些風雨蒼黃。從神話史角度看,中國神話大致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神話,我此前已經說過,它具有非常古老的歷史,卻遭到了四次大焚燬,也就是周滅掉殷商、諸侯滅掉周禮,秦始皇焚書坑儒,還有項羽火燒咸陽,結果是把中國神話弄成了一個嚴重的失憶症患者,幾乎失去了對周秦以上的所有記憶,只剩下一些零亂不堪的碎片,猶如神話樹上飄落的樹葉。

先秦到漢代,這個時期產生了第二代神話,它通過移民和商人,從世界其他地區租借了一些異鄉神及其神話片段,把它們拼貼起來,再加上一些自我腦補,就構成了一幅本土的神話拼圖,《山海經》正是這類拼圖的代表作,外表破碎,描述精簡,像是一些完全沒有展開的故事大綱,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想象空間。此外,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史官,努力把神話改寫成歷史,以至於第二代神話的許多部分,是以“歷史”的名義張冠李戴地保存下來的。那些著名的神話人物都被寫進了帝王世系表,從那裡接受我們的禮讚和緬懷。《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方面的範例。它所記載的五帝,例如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祂們都是上古神話裡的神明,而在《史記》裡卻轉型成為世俗國王。這種神話拼圖運動直到魏晉時代還在繼續,但已經發生了某種質的改變,因為在這個時候,神話隊伍中出現了兩個新成員:第一,從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的結盟中誕生了民間道教;第二,印度佛教開始進入中國。這兩個新事物改變了中國神話史的軌跡,推動了第三代神話的誕生。

朱大可:華夏神話演繹三部曲

所謂第三代神話,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首先是道教神話,這個神話體系是第二代神話的延續,但在細節上得到了極大豐富,《搜神記》是這方面的範本,它詳盡描述嫦娥奔月的細節,完成了月亮神話的終極書寫。不僅如此,道教神話還創造出一個陣容極其龐大的神譜,其中的領軍人物是“三清”,也就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第二部分是來自印度的佛教神話,其間還雜糅著吠陀神話,後來又添加了觀世音崇拜等等,其間湧現了大量佛經神話故事。當然,它也有自己的異鄉神領軍人物,比如時間三世佛:釋迦摩尼佛、燃燈佛和彌勒佛。第三是從本土鄉村裡自發生長出來的民間信仰,比如北方仍然敬拜的土地公、南方鄉村祭奠的儺神,還有福建漁民崇拜的媽祖,他們也帶來了自己的神話傳說。這部分神話,至今還在以民間信仰的方式,存活在鄉村文化中,成為農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珍貴的活態文化遺產。

以上就是中國三代神話基本框架。瞭解這三代神話,我們就掌握了中國神話演變的基本脈絡。眾所周知,神話是文明的文化表達,神話的發生過程,折射出文明的基本特徵。下面,我要重申文明誕生所依賴的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無論世界上的哪一種文明,都不是在封閉狀態下發生的,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文明的“交互原則”。先秦的歷史事實已然證明,開放性跟偉大性之間是成正比的關係,越是開放的文明就越是偉大,反之,越是閉關自守,就越是孱弱和空虛。在任何一種自我閉合的文化下,都不可能誕生老子和墨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

就中國宗教史而言,我們不難發現,道教的發展趨勢明顯不敵佛教。事實上,這是由於佛教不斷接受著海外文化的“輸血”,不斷有新的聖徒進入,時而是迦葉摩,時而出現了達摩,可謂前赴後繼。不僅如此,也不斷有華夏高僧前去西天取經求法,例如著名的法顯和玄奘,他們由此成為世人傳頌的文化英雄。佛教從不諱言這些外部輸血的歷程,相反,他們對此無限自豪。但在道教那裡,這種外部關聯卻成為禁忌的話題:道教拒絕談論它的教義源頭,也拒絕從異域和異鄉神那裡吸納新的血液,結果必然會面對自我衰退的挑戰。道教與佛教在中國歷史上截然不同的命運,是道教界人士應當反思的問題。開放性而不是自閉性,將是中國未來文化復興的基本前提,此外沒有任何捷徑。

朱大可:華夏神話演繹三部曲

第二是文明的“摹仿原則”。華夏農業文明已經死亡。鴉片戰爭對它造成了第一次巨大的破壞,後來又在農業精英、土地制度和農業技術等方面受到致命創傷。現在我們的土地上所剩下的只有“農業”,而“農業文明”早已不復存在。所謂“改革開放”,就是把國門重新開啟,使現代文明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到農業文明的廢墟之上,這樣的文明,可以稱之為“投影文明”。投影文明的本質屬性,就是“山寨”、“拷貝”和摹仿複製。中國製造業的基本語法,都是“山寨”的語法,而這無疑是由文明的本性所決定的。

第三是文明的“轉化原則”。摹仿並非一件壞事,只要你足夠開放,即便從摹仿開始,總有一天會轉向原創,就像先秦時代,中國人曾經吸納過如此多的優秀思想,但最後都轉化成了自己的東西。中國人的天賦智慧中,有著極強的轉化能力。“五行”最初來自波斯的“五神”,分別叫做金神、木神、水神、火神和土神,但鄒衍把它們轉變成五種哲學元素,這是從神學到哲學的重大轉型。陰陽學說也是如此,它在古文明中早已存在,但在陰陽家手裡得到更大的昇華,成為解釋宇宙的基本模型。經絡說來自印度,但中國人在“七脈輪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極富創造性的穴位說。所有這些異域文化原型,都在本土得到了有效的轉化,證明中國人有強大的文化消化能力,它們是在原型基礎上的“二度創造”。外部原創能夠產生強大的激勵效應,從而點燃中國人再創造的文化激情。

本文為喜馬拉雅錄音整理而成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朱大可:華夏神話演繹三部曲

首部中篇小說集《字造》《神鏡》《麒麟》

朱大可:華夏神話演繹三部曲

首部長篇小說《長生弈》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