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周易》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奇書,又因為“易經”是儒家學者整理後併入到“四書五經”裡面的,所以也稱之為“易經”。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中國的人文始祖:伏羲

據流傳,最早畫八卦的人是伏羲,在幾千年前,伏羲在山中教村民捕魚和結網,他有一位妹妹名字叫女媧,相傳他們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在山林中共同孕育後代,漸漸的有了人類,繁衍了華夏民族。所以說,他們也是中國的人文始祖。在《淮南子·覽冥篇》中有關於女媧補天的傳說。

解開神祕的神話迷霧,我們大概可以猜出新石器時期在天水一代以蛇作為圖騰的部落,首領叫伏羲。那個時候沒有明顯的倫理關係,夫妻兄妹關係都具有一定的夢寐色彩。

那個時候自然災害不斷,人的力量也有限制,伏羲帶領大家一起漁獵,一起生產提高,女媧教會人們抗洪救災,在這一對能幹的夫妻領導下,當地的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伏羲在閒暇之餘根據天氣陰陽變化創造出了八卦。

卦者掛也,當時沒有文字,很多的意思只能用符號和圖形來表達,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有天必有地,有男必有女,有白天必有黑夜,這也是陰陽作為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對陰陽生出兩對,兩隊生出四對,四對形成了八卦,代表著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自然現象。

伏羲的八卦臺且與黃土高原南部,渭河從其腳底下流過,天卦為乾,地卦為坤。為人們的生產勞動提供一定的借鑑功能。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經》在神農時期稱為“連山易”,到了黃帝時期稱為“歸葬易”。而正式被稱為“周易”是在周文王姬昌之時,被囚禁在了羑里地區推演而成的,在古書《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描述: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為八卦註解了相關的文字說明,稱為卦辭和爻辭,而他的兒子後來在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象辭”,從此以後,易經就被稱為“周易”流傳至今了,這就是易經的傳說和記載。

需要注意的是,《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葬易》以坤卦開始,而《周易》則是以乾卦開始的,當時的記載是可能和星體的變化和規律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到了現在,幾千年之後也無從考證。

《連山易》和《歸葬易》都已經失傳了,而卦辭,爻辭和象辭也是經過了僅過了古代官員的長期積累記錄而成。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易經對於周朝的精神意義

在周朝以前,凡是負責記述統治者言行舉止的官員,也同樣負責著天神祭祀等職能。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們無論是祭祀這樣的大事,還是出行這樣的小事,都喜歡查問卜卦的結果,所以,古代的史和祝兩人天天圍繞在統治者身邊,一個負責記錄,一個負責占卜,分工合作,又稱為“卜史”!這些官員主要負責掌管天文,星象等的觀察,如同中國較早的科學知識系統。

人類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最能依賴與曆法,而曆法又作為天文學研究的結果和產物,長此以往,對於星象的觀察已經不再是他們工作的全部內容,他們的工作內容不僅僅是天文自然方面,還包括人類的發生的所有的生老病死的一套系統解釋。

在古代,由於醫學的匱乏,很多事情並不能夠用科學研究去解釋和說明,所以民眾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在卜卦的結果上,用來說服和寬慰自己。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不管是發生災禍,人禍和戰爭,還是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占卜也是一種希望和恐懼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反應,不管結果是怎樣的,對於人們來說,總是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再冥冥中上天的幫助之上,雖然比較迷信,但是卻是有作用的。

同時,長期的觀察和理解還會巧妙地感受到宇宙和人類之間的自然規律,似乎存在著某些重要的聯繫,而這一種天人感應類的迷信卻導致了一個並不迷信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做事的凶吉否和以往的功德過失有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會人們向善。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儒家和道家的傳承

後人研究《易經》,之所以覺得它難懂,是因為它涵蓋了很多的知識,包括理、象、數三方面的內容:

理,指的是道理和理論;象指代的是現象,也就是代表事物形象的八卦,可以清楚的畫出來;而數指代的是一種數學運算。

比如八卦疊加起來呢為六十四卦,充滿神祕色彩的預言加上一系列的數字排列,結合天文觀察和宇宙中的信息,構成了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易經》。

真正讓《易經》成為一本流傳至今的鉅著還要歸功於孔子,儒家思想認為,象辭就是孔子研究六十四卦的總結,他將自己的研究成功歸結為“十翼”,顧名思義,就像一個長了10個翅膀的大鳥。也為《易經》的傳承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輔助的動力。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孔子為《易經》提供了人文支持,通過易學的理論在天,地,人三級之間做出了合理的補充和解釋,也為任何自然地和諧搭建了一座共情的橋樑。

對於道家來說,主要繼承的是《易經》中的自然科學成果,偏重於數和象方面的研究,試圖尋找其中的天道運轉及其規律和特徵。

所以說,《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源頭,直到現在的很多時候,一些基礎性的概念和理論都來源於《易經》,比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的概括和理論觀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林林總總,還是將“道”放在了第一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一起構成了易學中的精髓。

對於西方哲學的相同和差異,表現為,西方的觀點中,非此即彼的觀點比較多,而在東方的觀點大多講究的是統一和合一,比如我們的太極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圓圈,陰陽並補分離,互為一體。

“文王拘而演周易”,簡述歷史上儒家和道家對於易經的傳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