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王自力: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祕

中醫 便祕 白朮 黨蔘 隴原健康 2017-05-30

作者:王自立 全國名中醫,甘肅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點評:王世彪 甘肅省名中醫、甘肅省二院中醫首席專家

王自力是甘肅省名中醫,甘肅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被評為全國名中醫,擅長治療脾胃病。其中他的“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祕,效果顯著。

全國名中醫王自力: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祕

推薦驗方:

方藥:

肉蓯蓉15g,懷牛膝10g,熟地黃、當歸、白朮各15g,威靈仙10g。虛中夾實,腹脹結甚者可加萊菔子、厚朴各10g;脾腎陽虛,腹冷便結者,加韭萊子、葫蘆巴各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全國名中醫王自力: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祕

專家點評:

頑固性便祕多見於老年患者,尤其是以脾腎陽虛者較多見。王老認為本方雙補脾腎,不燥不寒,以加強脾腎對在腸宣導運化,推動排便,對老年、久病、產衙及久服瀉劑形成的脾腎雙虛便祕有較好作用,故命名為運腸通便湯。我30年前在甘肅省中醫院實習時就跟隨王自力老師學習,經臨床30年的驗證,本方對於頑固性便祕屬於脾腎虛者效果尤佳。在治療過程中,如果遇到老年人脾虛失運者,我們經常還用王老的“運脾湯”補運同舉,其基本藥物組成有黨蔘10~30g,白朮30g,茯苓10g,佛手15g,枳殼30g,石菖蒲15g,炒麥芽15g,仙鶴草30g。

方中黨蔘、白朮、仙鶴草益氣健脾以助運,其中黨蔘健脾益氣;《本草求真》謂:白朮“既能燥溼實脾,復能緩脾生津,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仙鶴草功能健脾補腎、調補氣血,且補而不膩;茯苓健脾滲溼,合用即為四君子湯義。佛手氣清香而不燥烈,性溫和而不峻,既能舒暢脾胃滯氣,又可疏理肝氣以防木鬱克土,且無耗氣傷津之弊;枳殼善能理氣寬中、行氣消脹,與佛手合用則突出運脾調氣之功;炒麥芽健脾化溼和中,寬腸下氣通便,《景嶽全書》謂其“消一切米麵諸果食積”,兼能疏肝理氣;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溼和胃,《本草從新》謂其“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祛溼除風,逐痰消積,開胃寬中”。諸藥合用,既補氣以助運,更調氣以健運,使痰溼無由以生,則脾胃無由阻滯;兼以肝脾共調,脾腎雙補,使臟腑調暢,則脾運復健,升降如常,諸病自除。

王老認為方中枳殼為調氣運脾的關鍵藥物,依脾運失健的程度而有小運(10~15g)、中運(20~30g)、大運(35~60g)之別,最大可用至80g;而白朮亦為不可或缺之藥,依脾虛程度及便祕輕重決定藥量,輕度者常用15~30g,中度用至30~60g,重度者可用至60~120g。兩藥一補一消,相須為用。加減用藥方面,王老強調宜少而精,多則影響原方功效,臨證之時需靈活掌握。若氣虛明顯者加黃芪;中虛有寒者加高良薑、香附;陰血虧虛者加當歸、白芍;氣滯明顯者加香附、砂仁;兼有痰溼者加半夏、陳皮;溼盛苔厚膩者去黨蔘加蒼朮、厚朴;有鬱熱者加浙貝母、連翹、黃芩;有便祕者在重用白朮、枳殼、炒麥芽的基礎上,酌加郁李仁、肉蓯蓉、檳榔;若肝鬱犯胃而泛酸者加浙貝母、黃連、吳茱萸;食積呃逆者加雞內金、生薑;痰積者加瓜蔞、浙貝母;確診為萎縮性胃炎或久病入絡者加莪術、川芎、鬱金。不僅消化系統疾病諸如胃痛、胃痞、納呆、呃逆、泛酸、反胃、嘔吐、膽脹、腹脹、腹痛、洩瀉等屬脾虛失運者,用運脾湯治療獲得顯效;而且各科疑難雜病,如腎衰所致噁心、嘔吐,減肥節食過度、大病重病後出現的厭食、納呆,神經肌肉病變所致之四肢軟弱無力,顏面鏽斑、黃褐斑等屬脾虛失運者,亦可以本方取效。現已成為治療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各種急慢性胃炎及食管炎等屬脾虛失運的常用及首選方劑。

全國名中醫王自力: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