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非常明確的是,四首方劑雖然都可以治療“四肢厥逆”,但是藥物組成的差異非常大,而這四首方劑恰恰針對了四種不同原因的厥逆及其變證,下面我們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陽虛之厥——吳茱萸湯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非常明確的是,四首方劑雖然都可以治療“四肢厥逆”,但是藥物組成的差異非常大,而這四首方劑恰恰針對了四種不同原因的厥逆及其變證,下面我們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陽虛之厥——吳茱萸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這是相對容易直觀理解的一種厥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容易體會到,比如大熱天突然進了空調房會覺得一陣顫慄,這就是陽氣防禦的一種表現,而陽氣無法迅速保護肢體,所以產生了肌肉震顫而發熱,而吳茱萸湯則是更根本的陽氣受損——中陽不足。

《醫方集解》評述:(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我們注意到其中的方法,治療中陽不足,古人並非一味地溫胃,而是兼顧了胃與肝的關係,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

這裡傳達了以陰補陰,陰極化陽的概念,肝體陰用陽,此時以味厚的吳茱萸為君藥,調理肝氣化肝血生陽,實則是助力自身產生機制推動中陽恢復,更重要的是兼顧了嘔逆的症狀,肝氣上逆也會嘔逆,而此時單純補陽無疑是火上澆油,由陰補陽,才是高明之舉。

陽明之厥——大承氣湯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非常明確的是,四首方劑雖然都可以治療“四肢厥逆”,但是藥物組成的差異非常大,而這四首方劑恰恰針對了四種不同原因的厥逆及其變證,下面我們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陽虛之厥——吳茱萸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這是相對容易直觀理解的一種厥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容易體會到,比如大熱天突然進了空調房會覺得一陣顫慄,這就是陽氣防禦的一種表現,而陽氣無法迅速保護肢體,所以產生了肌肉震顫而發熱,而吳茱萸湯則是更根本的陽氣受損——中陽不足。

《醫方集解》評述:(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我們注意到其中的方法,治療中陽不足,古人並非一味地溫胃,而是兼顧了胃與肝的關係,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

這裡傳達了以陰補陰,陰極化陽的概念,肝體陰用陽,此時以味厚的吳茱萸為君藥,調理肝氣化肝血生陽,實則是助力自身產生機制推動中陽恢復,更重要的是兼顧了嘔逆的症狀,肝氣上逆也會嘔逆,而此時單純補陽無疑是火上澆油,由陰補陽,才是高明之舉。

陽明之厥——大承氣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與上文陽氣不足導致的厥逆不同,陽過度,也會導致厥逆——陽明府實,熱深厥深是其核心病機。有一則故事如下:

南省參議官常德甫,路感傷寒證,遷延數日,病不瘥。診六脈沉數,外症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脣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啞,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反側不安。

此證乃熱深厥深,其證最急——這種看似為寒的疾病實際是內熱異常嚴重格陰於外的假象,此因平時積熱於內,津液已經蒸發幹,又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急以大承氣湯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

這一例我們就看到,陽亢盛導致的厥逆,需要用瀉的方法治療,並且一定要與假寒的症狀之下看到熱的本質,方能病起沉珂。

血虛之厥當歸四逆湯

有時候,在夢中醒來會有這樣的體會:兩手發麻,似蟻走感,手指活動不利,持針不便,但握力尚存。手微冷,觸覺、痛覺無異變——此寒邪凝滯,經脈受阻,血行不運,肢端絡脈失養之候,當然,有的時候只是壓迫局部神經所致,但久未恢復,就是病態,結合舌脈尤其是指甲色淡等現象,就可確定為血虛。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非常明確的是,四首方劑雖然都可以治療“四肢厥逆”,但是藥物組成的差異非常大,而這四首方劑恰恰針對了四種不同原因的厥逆及其變證,下面我們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陽虛之厥——吳茱萸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這是相對容易直觀理解的一種厥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容易體會到,比如大熱天突然進了空調房會覺得一陣顫慄,這就是陽氣防禦的一種表現,而陽氣無法迅速保護肢體,所以產生了肌肉震顫而發熱,而吳茱萸湯則是更根本的陽氣受損——中陽不足。

《醫方集解》評述:(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我們注意到其中的方法,治療中陽不足,古人並非一味地溫胃,而是兼顧了胃與肝的關係,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

這裡傳達了以陰補陰,陰極化陽的概念,肝體陰用陽,此時以味厚的吳茱萸為君藥,調理肝氣化肝血生陽,實則是助力自身產生機制推動中陽恢復,更重要的是兼顧了嘔逆的症狀,肝氣上逆也會嘔逆,而此時單純補陽無疑是火上澆油,由陰補陽,才是高明之舉。

陽明之厥——大承氣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與上文陽氣不足導致的厥逆不同,陽過度,也會導致厥逆——陽明府實,熱深厥深是其核心病機。有一則故事如下:

南省參議官常德甫,路感傷寒證,遷延數日,病不瘥。診六脈沉數,外症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脣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啞,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反側不安。

此證乃熱深厥深,其證最急——這種看似為寒的疾病實際是內熱異常嚴重格陰於外的假象,此因平時積熱於內,津液已經蒸發幹,又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急以大承氣湯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

這一例我們就看到,陽亢盛導致的厥逆,需要用瀉的方法治療,並且一定要與假寒的症狀之下看到熱的本質,方能病起沉珂。

血虛之厥當歸四逆湯

有時候,在夢中醒來會有這樣的體會:兩手發麻,似蟻走感,手指活動不利,持針不便,但握力尚存。手微冷,觸覺、痛覺無異變——此寒邪凝滯,經脈受阻,血行不運,肢端絡脈失養之候,當然,有的時候只是壓迫局部神經所致,但久未恢復,就是病態,結合舌脈尤其是指甲色淡等現象,就可確定為血虛。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金鏡內臺方議》指出: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所以其實準確的說,當歸四逆湯的厥逆有血虛和陽虛兩者兼備的因素,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溼氣為佐;以大棗甘草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能行其脈道與厥也。

佐細辛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髒,說明此情況的陽氣不足已經較吳茱萸湯複雜,需要更深入的調理陰經氣血才可協助恢復,而這裡沒有生薑的意義,正是其與吳茱萸湯更大的區別——減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一方面已經用了細辛這一猛藥,另一方面血虛之時,津液也有流失,過度辛散會對身體構成更大的危害。

陰傷陽之厥——四逆湯

與上文單純虛症不同的四逆湯之厥逆表現為陰盛而傷陽,最終導致的四肢厥逆。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非常明確的是,四首方劑雖然都可以治療“四肢厥逆”,但是藥物組成的差異非常大,而這四首方劑恰恰針對了四種不同原因的厥逆及其變證,下面我們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陽虛之厥——吳茱萸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這是相對容易直觀理解的一種厥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容易體會到,比如大熱天突然進了空調房會覺得一陣顫慄,這就是陽氣防禦的一種表現,而陽氣無法迅速保護肢體,所以產生了肌肉震顫而發熱,而吳茱萸湯則是更根本的陽氣受損——中陽不足。

《醫方集解》評述:(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我們注意到其中的方法,治療中陽不足,古人並非一味地溫胃,而是兼顧了胃與肝的關係,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

這裡傳達了以陰補陰,陰極化陽的概念,肝體陰用陽,此時以味厚的吳茱萸為君藥,調理肝氣化肝血生陽,實則是助力自身產生機制推動中陽恢復,更重要的是兼顧了嘔逆的症狀,肝氣上逆也會嘔逆,而此時單純補陽無疑是火上澆油,由陰補陽,才是高明之舉。

陽明之厥——大承氣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與上文陽氣不足導致的厥逆不同,陽過度,也會導致厥逆——陽明府實,熱深厥深是其核心病機。有一則故事如下:

南省參議官常德甫,路感傷寒證,遷延數日,病不瘥。診六脈沉數,外症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脣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啞,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反側不安。

此證乃熱深厥深,其證最急——這種看似為寒的疾病實際是內熱異常嚴重格陰於外的假象,此因平時積熱於內,津液已經蒸發幹,又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急以大承氣湯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

這一例我們就看到,陽亢盛導致的厥逆,需要用瀉的方法治療,並且一定要與假寒的症狀之下看到熱的本質,方能病起沉珂。

血虛之厥當歸四逆湯

有時候,在夢中醒來會有這樣的體會:兩手發麻,似蟻走感,手指活動不利,持針不便,但握力尚存。手微冷,觸覺、痛覺無異變——此寒邪凝滯,經脈受阻,血行不運,肢端絡脈失養之候,當然,有的時候只是壓迫局部神經所致,但久未恢復,就是病態,結合舌脈尤其是指甲色淡等現象,就可確定為血虛。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金鏡內臺方議》指出: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所以其實準確的說,當歸四逆湯的厥逆有血虛和陽虛兩者兼備的因素,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溼氣為佐;以大棗甘草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能行其脈道與厥也。

佐細辛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髒,說明此情況的陽氣不足已經較吳茱萸湯複雜,需要更深入的調理陰經氣血才可協助恢復,而這裡沒有生薑的意義,正是其與吳茱萸湯更大的區別——減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一方面已經用了細辛這一猛藥,另一方面血虛之時,津液也有流失,過度辛散會對身體構成更大的危害。

陰傷陽之厥——四逆湯

與上文單純虛症不同的四逆湯之厥逆表現為陰盛而傷陽,最終導致的四肢厥逆。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傷寒論匯要分析》有——蘇某妻,30餘歲。月經期間不慎沖水,夜間或發寒戰,繼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甦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陰寒太盛,陽氣大衰,氣血凝滯之故,擬大劑四逆湯:炮附子25g,北乾薑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溫服,每半小時灌服1次,此為重藥緩服辦法,如1劑頓服,恐有“脈暴擊”之變。服全劑未完,四肢轉溫,脈回,清醒如初。

對比可知,吳茱萸湯之厥逆更多是中陽不足本身導致的陽氣不足,而四逆湯之厥逆更有陰氣強盛而傷陽之因,並非是單純不足,更多是陰亢為害——四肢為諸陽之本,故能運動不息,今因陽氣乖離,所以四肢厥冷。而看到相同表象背後的不同,才是一個醫家應有的素質。

"

四逆,即“四肢厥逆”,是中醫古籍中經常出現的論述,這一症狀在諸多方劑的主治中都有描述,但是實際對應的病因不同,最終的治法也不同,中醫的同病異治,就體現在對於相同症狀疾病表現的兼雜與辯證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就《傷寒論》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承氣湯、吳茱萸湯主治中“四肢厥逆”的差異進行分析,並詳細解讀用藥遣方的特點。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組成主治特點鑑別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非常明確的是,四首方劑雖然都可以治療“四肢厥逆”,但是藥物組成的差異非常大,而這四首方劑恰恰針對了四種不同原因的厥逆及其變證,下面我們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陽虛之厥——吳茱萸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這是相對容易直觀理解的一種厥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容易體會到,比如大熱天突然進了空調房會覺得一陣顫慄,這就是陽氣防禦的一種表現,而陽氣無法迅速保護肢體,所以產生了肌肉震顫而發熱,而吳茱萸湯則是更根本的陽氣受損——中陽不足。

《醫方集解》評述:(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我們注意到其中的方法,治療中陽不足,古人並非一味地溫胃,而是兼顧了胃與肝的關係,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

這裡傳達了以陰補陰,陰極化陽的概念,肝體陰用陽,此時以味厚的吳茱萸為君藥,調理肝氣化肝血生陽,實則是助力自身產生機制推動中陽恢復,更重要的是兼顧了嘔逆的症狀,肝氣上逆也會嘔逆,而此時單純補陽無疑是火上澆油,由陰補陽,才是高明之舉。

陽明之厥——大承氣湯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與上文陽氣不足導致的厥逆不同,陽過度,也會導致厥逆——陽明府實,熱深厥深是其核心病機。有一則故事如下:

南省參議官常德甫,路感傷寒證,遷延數日,病不瘥。診六脈沉數,外症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脣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啞,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反側不安。

此證乃熱深厥深,其證最急——這種看似為寒的疾病實際是內熱異常嚴重格陰於外的假象,此因平時積熱於內,津液已經蒸發幹,又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急以大承氣湯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

這一例我們就看到,陽亢盛導致的厥逆,需要用瀉的方法治療,並且一定要與假寒的症狀之下看到熱的本質,方能病起沉珂。

血虛之厥當歸四逆湯

有時候,在夢中醒來會有這樣的體會:兩手發麻,似蟻走感,手指活動不利,持針不便,但握力尚存。手微冷,觸覺、痛覺無異變——此寒邪凝滯,經脈受阻,血行不運,肢端絡脈失養之候,當然,有的時候只是壓迫局部神經所致,但久未恢復,就是病態,結合舌脈尤其是指甲色淡等現象,就可確定為血虛。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金鏡內臺方議》指出: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所以其實準確的說,當歸四逆湯的厥逆有血虛和陽虛兩者兼備的因素,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溼氣為佐;以大棗甘草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能行其脈道與厥也。

佐細辛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髒,說明此情況的陽氣不足已經較吳茱萸湯複雜,需要更深入的調理陰經氣血才可協助恢復,而這裡沒有生薑的意義,正是其與吳茱萸湯更大的區別——減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一方面已經用了細辛這一猛藥,另一方面血虛之時,津液也有流失,過度辛散會對身體構成更大的危害。

陰傷陽之厥——四逆湯

與上文單純虛症不同的四逆湯之厥逆表現為陰盛而傷陽,最終導致的四肢厥逆。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傷寒論匯要分析》有——蘇某妻,30餘歲。月經期間不慎沖水,夜間或發寒戰,繼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甦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陰寒太盛,陽氣大衰,氣血凝滯之故,擬大劑四逆湯:炮附子25g,北乾薑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溫服,每半小時灌服1次,此為重藥緩服辦法,如1劑頓服,恐有“脈暴擊”之變。服全劑未完,四肢轉溫,脈回,清醒如初。

對比可知,吳茱萸湯之厥逆更多是中陽不足本身導致的陽氣不足,而四逆湯之厥逆更有陰氣強盛而傷陽之因,並非是單純不足,更多是陰亢為害——四肢為諸陽之本,故能運動不息,今因陽氣乖離,所以四肢厥冷。而看到相同表象背後的不同,才是一個醫家應有的素質。

中醫思維:四肢厥冷方證數則探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