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到底能不能治療腫瘤?

導讀:中醫有中醫的缺點,但是,不能因為它有缺點就說它不科學!


中醫到底能不能治療腫瘤?



中醫科學嗎?

這是近百年來西方醫學大量傳入中國以後,不斷聽到的一個問題。

20世紀20年代,大反中醫的餘雲岫,曾咒罵中醫是“傳統神話、占星術,唯心論和庸俗經驗論的雜貨店”,從根本上否認中醫是科學。

現在,就是在一些並不反對中醫的人們中間,也有些糊塗觀念,對於中醫是不是科學的問題,也並不清楚。

比如,有的人說,人造飛船已經上天了,電腦的使用已進入所有領域,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中醫還在談論陰陽五行,豈不太落後了,太不科學了。

這種話,乍聽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還是一種偏見,有這種看法的朋友,怕是根本就不真正瞭解中醫。


要弄清楚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就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呢?

按照《辭海》的解釋,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

這就是說,稱得起科學的東西,首先必須是一種知識體系,而不能是零碎的、片斷的、散在的或任意的東西,不管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者是思維的科學都是這樣。

再則,作為科學,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發展規律,能夠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活動。

按照這個定義的要求,回過頭來檢驗一下中醫,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科學呢?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是!中醫是防病治病的科學。


首先,我們說,中醫是一種“知識體系”。

中醫學在人的生理、病理以及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方面,有它自己古樸的、系統的理論,有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一系列的治療方法。

從理、法到方、藥,理論嚴謹,一脈相承,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中醫治病,靠的是這一系列理論的指導,它說理不是“胡蒙”,治病也不是“瞎碰”。

不錯,中醫在其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在理論上使用了古代哲學的說理方法和許多類比性的語言,不少人感到難以理解,不太容易接受,但這並不影響它科學的內涵。

中醫的很多理論的科學價值已經為現代科學實驗所證實。

比如,藏象學說中“腎主骨”的理論,過去雖然在臨床上屢經證明是正確的,能夠有效地指導臨證治療,但這一說法,就不太容易為人理解,因而有的人就懷疑這一理論的可靠性。

近年研究發現,腎對維生素D3起著活化作用,只有經過腎的活化作用後的維生素D3才能很好地發揮它對鈣的吸收作用。

這就證實,腎對骨的代謝有重要影響,從而證明了“腎主骨”理論的正確性。

再比如,中醫的“六淫”(風、寒、暑、溼、燥、火)致病學說,也已經為氣象醫學所證實。

再以中藥為例,有些中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如銀花、連翹、龍膽草等,經過現代臨床與實驗研究,有著很好的抗細菌感染的作用,被稱為“天然的抗菌素”。

實驗證明,當細菌在人體內肆虐時,“清熱解毒”的中草藥能夠激發機體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增強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促進抗體的生成,同時又能抑制對人體不良的免疫反應。

實驗還證明,如苦蔘、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黃連、黃柏、板藍根、敗醬草等藥物,能夠改善炎症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滲出和限制炎症範圍,並且具有消炎、解毒、鎮痛和修復被損害組織器官的作用。

這個例子說明,中醫對藥物功用、效能的認識,原本就是正確的,只是表達認識的角度與語言有它自己的特點。

我們總不能說,用“抗細菌感染”的說法就是科學的,用“清熱解毒”的說法就是不科學的吧!

聯邦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波克特教授,從方法學的角度對西醫和中醫作了比較,論證了中醫的科學性。

他認為西醫的方法論主要是因果分析法,中醫主要是綜合歸納法。

他說,從方法學上檢驗一門學科是精密科學的三條普遍標準是:

一是正面經驗,即能夠重複和驗證的經驗;

二是陳述的單一性,即每個陳述只有一個精密確定的含意;

三是經驗資料嚴格合理的綜合。

如果拿這些標準來衡量,可以證明“中醫是一種內容最豐富、最有條理、最有效的一種醫學科學。”

這位教授進一步說,中醫採用的是歸納和綜合的認識方法。把病人大量重要的機能變化加以歸納綜合,構成髒象的基本內容。

髒象是關於錯綜複雜、相互依存的生命機能及其循環運轉的模型,這不是解剖室內所能觀察到的,而是系統化了的運動規律,這是“獨具一格的科學”。

這位外國教授的話,不是很有見地嗎?


其次,中醫的理論基本上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能夠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中醫的臨床實踐,自然應該是檢驗中醫理論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科學的標準。

中醫能治好病,而且能夠治好某些西醫治不好的病,怎麼能閉著眼睛硬說它不是科學呢?

我國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就很重視流傳於民間的驗方,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對民間驗方的收集。

他在浙江師範學校任教時,就同近代學者張宗祥一起收集民間驗方,並慎重地加以驗證篩選,編輯成冊,題名為《驗方實錄》。

魯迅先生很喜歡用艾灸和大蒜治療某些常見病,對慢性腹瀉,他有一個很有效的大蒜灸的驗方:

把生大蒜切成薄片貼在氣海穴(肚臍下正中兩橫指處),和天樞穴(與肚臍平行橫開兩橫指處,左右各一穴)上,再用幹艾葉揉成絨狀球如綠豆大,放在蒜片上點燃燒灸,每穴燒灸3個艾絨球,便可見效。

對瘡癤初起,魯迅也掌握一個靈驗的治療方法:

用獨頭蒜切成2毫米的薄片,貼在瘡癤上,再用艾絨在蒜片上燒灸,不拘多少次,蒜片灸熟再換新的,一直灸到患者不感到疼痛為止。魯迅曾用這個辦法為好多人治好了瘡癤病。

作為中國大文豪的魯迅,之所以如此熱衷於驗方的收集,正是看到了這些治療方法包含的科學道理。

當有人懷疑這些驗方的科學性時,魯迅曾直率地予以駁斥,指出:“行之有效,即是科學”。

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被稱為“國學大師”的章炳麟即章太炎(公元1869~1936),在中醫學方面也有高深的造詣。

他不但精研中醫文獻,也閱讀過不少西醫的書籍。章先生從中、西醫的比較中,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暇時總是喜歡閱讀中醫藥書籍,他雖然不怎麼給別人治病,但卻經常自擬藥方。

他就常說:“中醫藥來自臨床實踐,信而有證,很合乎科學”。

可見,如果不是懷有偏見,是不會面對中醫“行之有效”、“信而有證”的事實還一味否認中醫的科學性的。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中醫的科學性,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的。

瞭解一點中國醫學史的人都知道,鴉片戰爭後的100多年來,中醫經受過多麼大的苦難!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它受歧視、遭排斥,甚至有人要消滅、取締。

但結果怎樣呢?

結果只是使它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些影響,誰也沒有能夠消滅它!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什麼?

因為它是紮根於人民中,為群眾所喜愛的防病治病的科學!不能設想,虛偽臆造的東西能夠經得住歷史如此嚴峻的檢驗。

著名的日本學者澤瀉久敬在他的《中醫學說與本格森哲學》中指出:

“西洋醫學難以治療的疾病,用中醫學的治療卻可治癒的情況,事實存在著……不僅這些,西洋醫學至少在它成為科學的醫學至今充其量也不過只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而且,對於西洋醫學的不滿已不僅僅是在東方,就連西方也已產生出來了。相反的中醫醫學卻能夠經過過去二千多年,而一直存續到現在。……

如果中醫醫學只是空話連篇,或者是民間的迷信、沒有實效的東西的話,它絕不可能經過二十多世紀以來的漫長歲月,而存續到今天的道理。”

澤瀉久敬先生的這一席話,是很有道理的,耐人尋味。

還有的人說,西醫的研究結果和臨床治療方法經得起重複,是科學的;而中醫有些就往往經不起重複,經不起重複就不能說是科學的。

對這種說法應該怎麼看呢?對於這種經不起重複的現象應該怎麼解釋呢?

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朋友寶賀昭三博士談了自己的見解,他的見解很有道理。

他說:“與其說是中醫不能重複就是不科學的,不如說不能重複正是中醫的可貴之處,中醫科學就科學在這裡。”

對這句話寶賀昭三作了進一步解釋,他說:“西醫的科學實驗一般用動物作標本,取動物實驗的平均值。

不同的動物間存在差異,動物與人所處環境間存在差異,把動物的平均值用來衡量人體變化,對那許多差異即使考慮到了,也不能全部精確考慮到。中醫注意個體差異,診治疾病因人而異,這正是一種嚴肅的科學態度。

我看,這位日本朋友的話,基本上把問題說清楚了。以不能重複為理由,說中醫不科學是站不住腳的。


中醫是防病治病的科學,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了。

但是不是說它本身已經是很完美的了呢?當然不是!

作為科學文化遺產,當然有它固有的弱點。

比如,中醫的理論使用了古代哲學的說理方法,使用的多是類比的語言,因而使它的理論具有模糊、直觀、思辨和描述性的特點。

聽起來就不十分精確與嚴密;

有些問題確實暫時還說不清楚;

有的在臨床上確有療效的病例,還不能給以科學的論證和解釋;

有些問題,中醫專家們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不一。

對於以上提到的這些弱點,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呢?

這些缺陷會不會影響它的科學性呢?

其實,中醫帶有這些弱點並沒有什麼奇怪。

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是無限的,人們的認識的發展也是無限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認識落後於實際、理論落後於實踐的情況是常有的。

要知道,在生命科學上,人們已經認識、掌握的東西,還很有限。

對於一個正確的認識,由於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往往要經過長時間的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獲得。

按照這樣的道理看,中醫中有些問題暫時說不清,或者有些解釋不盡精確、合理,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至於中醫為什麼會有這些弱點,其原因只能從它過去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上去尋找,而沒有理由因此而懷疑中醫的科學性。

還應該提到的是,中醫和西醫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不同,理論體系也不同,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西醫的尺度去衡量中醫,更不能牽強地以西醫的某些原理或數據作為判斷中醫是不是科學的唯一標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