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中藥 中醫 黃連 備急千金要方 中國藥店 2017-07-18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作者:趙尹銘

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具有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的功效。《神農本草經》:“破癥瘕強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本草通玄》“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設之,禍不旋踵。”

臨床上常用巴豆治療寒積便祕、腹水膨脹、喉痺痰阻、瘡瘍膿成未潰及疥癬惡瘡。其性剛烈峻利,有劫霸之稱,古今醫家謹微慎用,恐招禍踵。《本草匯言》:“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有萬不得已之急證,欲借其辛烈攻衝,開通道路之力,必須煮熟,壓令油淨,入釐許即止,不得多用。”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巴豆為治療寒積便祕的要藥,但是有大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大;食後早期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米泔樣便,也可有嘔血、便血。晚期出現四肢厥冷、肌肉痙攣、脫水、電解質紊亂及昏迷等。常因心、腎功能衰竭死亡。孕婦食後可致流產。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以巴豆液喂小鼠、兔、山羊、鴨、鵝等均無反應;牛、馬食之引起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重者死亡;對青蛙無害,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則有毒殺作用。

巴豆主要的毒性成分為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油係一種峻瀉劑,對胃腸道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0.01~0.05g的巴豆油即可引起瀉下,大量的巴豆油甚至能造成大量失水死亡。巴豆油毒性較大。內服巴豆油一滴立即出現中毒症狀,20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毒蛋白是一種細胞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使局部細胞壞死。內服使消化道腐蝕出血,並損壞腎臟,出現尿血。

皮膚接觸巴豆油後,能引起急性皮炎,所以巴豆在貯藏過程中,一般不去殼,以免發生中毒事件。在中藥加工廠接觸去殼的巴豆、蒸煮巴豆的蒸氣或巴豆霜,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局部出現紅斑、灼熱感和瘙癢,甚至發生水腫、水皰、膿皰,蒸氣可致流淚、結膜炎及鼻粘膜炎。嚴重者可有發熱,白細胞增加,尿中出現蛋白及少量紅細胞與白細胞。《本草匯言》:“此藥稟火烈之氣,沾人肌肉,無不灼爛,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膚,須臾即發一泡,必至腫爛成瘡,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嚥則徐徐而走,且無論下後耗損天真,而府髒被其薰灼,能免無潰爛之患耶?”

大人一般是不會跑去吃巴豆的,小兒多因誤服中毒,名醫張景嶽就記載了一箇中毒的醫案。

這是北京的一戶普通家庭,有天,父親帶著五歲的小女兒出去逛,正好路過一個藥鋪,藥鋪正好在晒晾巴豆,這個藥鋪也真是有毛病,您說這巴豆您怎麼能隨便擱外邊晒呢?這東西它有毒啊。但是如果不碰到這位父親也沒事兒,正巧趕上這位父親也是一個好貪便宜的主兒,看見了巴豆,以為是松子仁兒呢,順手摸了一粒,對小女兒說:“姑娘,來,張嘴,爹給你順了一粒松仁。”這個小姑娘哪兒知道啊,一張嘴,就給嚼了,但立刻感到味道很辣,別看才五歲,也知道這不是松仁,馬上就吐了,結果還是有半粒給吞了下去。沒多大一會兒,就開始大瀉,一共瀉了十餘次,等到第二天,肚子可就都腫脹了起來,全身也腫了,已經無法吃下去東西了,最終來請治療。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本草綱目》卷四收載解巴豆毒的藥物,有黃連汁、菖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藥子、黑豆汁、生藿汁、蘆薈、冷水、寒水石等。巴豆中毒民間常以綠豆湯、豆汁或冷米湯等解救,現代治療宜中西醫結合救治。

傳統方法,中毒早期可刺激咽部催吐,或用橄欖油或溫開水洗胃,動作務必輕巧,若口腔黏膜有水泡則不宜洗胃,洗胃後服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劑。服冷稠米湯或麵糊、蛋清、牛奶、豆漿、鞣酸蛋白、阿拉伯膠漿,或大豆煮汁,或芭蕉葉根搗汁,或小野雞尾草90g搗汁,或花生油60-120g,或綠豆120g煎湯內服。大量飲水,輕症可灌服冷水,皮膚紅腫灼痛用黃連1.5g,泡水搽之即消。發泡時,用3%硼酸水外敷,入眼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可用5%黃連湯洗眼。黃柏、黃連或菖蒲煎湯冷後內服。也可用菖蒲15g、苦蔘12g,加水煎至200mL,4h1劑,共服3-4劑。或生綠豆90g、甘草9g、黃柏9g,水煎2次合併,每3h1次,2次服完,連服2-4劑。下痢不止時可用黃連、黃柏、菖蒲、寒水石各9g,大豆120g,煎汁冷服。兼有冷汗如雨時可用參連湯(人蔘9g、黃連6g)水煎服。

巴豆從漢時入藥至今,有30多種炮製方法,包括不加輔料炮製法、輔料炮製法。不加輔料炮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去皮心膜,熬令紫色。”《傷寒總病論》:“去皮心膜,或炒焦紫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去殼心膜,以水煮”。《普濟方》:“七枚,三生四熟,生者去殼研,熟者去殼燈上燒存性。”加輔料炮製方法,常用的固體輔料有米、面、大麥、麩等,如《脾胃論》“和梗米炒去米”的米制法,《普濟方》用麩、大麥、面制,如“去皮,用麩炒令稍焦為度”、“面裹燒,去殼取肉”。液體輔料有醋、酒、油、甘草汁等,如《太平聖惠方》“去皮心,油煎令黃色,去油”,《證治準繩》“去皮心醋煮半宿”。

巴豆仁中巴豆油的含量一般為50%以上,《藥典》中規定巴豆霜中巴豆油的含量為18.0%~20.0%,為了減緩巴豆的毒性,常將巴豆去油制霜使用。巴豆制霜法最早載於宋《蘇沈良方》:“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去肉上嫩皮,紙包水溼,入慢火中煨極熟,取出,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溼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以後各代均沿襲使用巴豆仁或巴豆霜。

去油制霜法制巴豆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剝去殼,取淨肉(手套防護)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碾碎如泥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經微熱(破壞毒蛋白),壓榨除去大部分油脂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注意換紙(紙燒燬,以免誤用)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飲片巴豆霜為巴豆的炮製加工品,隨著巴豆霜含油量的增加,其顏色逐漸加深,鬆散程度降低,粘連現象逐漸明顯,故巴豆霜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略顯油性。

《中國藥典》收載巴豆的炮製方法有兩種,另一種為澱粉稀釋法,取仁碾細後,照《中國藥典》〔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與傳統制霜法相比,澱粉稀釋法制霜雖然易於控制巴豆油的含量,但未經加熱處理,毒性較大,嚴重威脅臨床用藥的安全。現代學者對巴豆的炮製方法進行改進,形成制霜法、烘製法、提取法、燜煅制炭法、發酵法等,其目的均在於降低巴豆的毒性,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湯液本草》:“巴豆,若急治為水谷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研用。”《本經逢原》:“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生巴豆大毒峻瀉,現今醫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製得法,用之得當,每起沉療疾,是一味難得的良藥。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的話就點贊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