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

方軍在其《付費》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場景化的知識更有價值。所謂場景知識,是作者借用了哈耶克的提法。哈耶克在其《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一書中把知識分為兩類:科學知識與場景知識。前者是具有通用原則的知識;後者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下的知識。

"

方軍在其《付費》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場景化的知識更有價值。所謂場景知識,是作者借用了哈耶克的提法。哈耶克在其《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一書中把知識分為兩類:科學知識與場景知識。前者是具有通用原則的知識;後者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下的知識。

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我們傳統印象中的“知識”,其實是指科學知識,也就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學習的那些公理、定理、猜想、公式……科學知識的最大特點是整體性——對某類物質存在或運行規律的合理化解釋,並且可被證偽。

而本文提到的“場景知識”不會以集中或整體知識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散的、跨界的、共創的甚至常常矛盾的形式存在。為什麼這樣的知識在網絡時代更有價值呢?每個人都掌握著一些獨一無二的信息,這些信息對特定的群體有用,但原來想要找到這些特定群體並向他們傳播是幾乎不可能的。但因為有了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際溝通和社群組織的成本大幅降低。如果我們想辦法把這種場景知識信息的掌握者和需求方匹配上,那麼就完成了知識的匹配和交付。

場景知識的第一個特徵:分散。原來的傳統信息發佈渠道一定是“一對多”這種大眾傳播式的,因為這樣最有效率,但未必對每個人都有用,信息的損耗比較大。但在互聯網上,完全按照個人興趣推送的信息成為可能,這就是頭條日報的內容分發模式。此外,“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可規模化複製的針對性諮詢模式誕生。例如,某高三學生的家庭在模擬考試成績出來後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報考哪所大學最合適,就可以在知乎或在行這樣的網站或APP上發佈付費問題,然後找到經驗豐富且擁有一手信息的人來諮詢才最優效。

這樣的知識,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產生。所謂“三師”(律師、醫師、教師)在這個時代特別吃香,就是這個原因。很多新興的行業規劃師也因此崛起:旅遊規劃師、學習規劃師、遊戲規劃師、理財規劃師、健康規劃師……

以上就解釋了《付費》書中的這句話:“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這完全取決於所提出的問題是什麼。”

"

方軍在其《付費》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場景化的知識更有價值。所謂場景知識,是作者借用了哈耶克的提法。哈耶克在其《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一書中把知識分為兩類:科學知識與場景知識。前者是具有通用原則的知識;後者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下的知識。

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我們傳統印象中的“知識”,其實是指科學知識,也就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學習的那些公理、定理、猜想、公式……科學知識的最大特點是整體性——對某類物質存在或運行規律的合理化解釋,並且可被證偽。

而本文提到的“場景知識”不會以集中或整體知識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散的、跨界的、共創的甚至常常矛盾的形式存在。為什麼這樣的知識在網絡時代更有價值呢?每個人都掌握著一些獨一無二的信息,這些信息對特定的群體有用,但原來想要找到這些特定群體並向他們傳播是幾乎不可能的。但因為有了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際溝通和社群組織的成本大幅降低。如果我們想辦法把這種場景知識信息的掌握者和需求方匹配上,那麼就完成了知識的匹配和交付。

場景知識的第一個特徵:分散。原來的傳統信息發佈渠道一定是“一對多”這種大眾傳播式的,因為這樣最有效率,但未必對每個人都有用,信息的損耗比較大。但在互聯網上,完全按照個人興趣推送的信息成為可能,這就是頭條日報的內容分發模式。此外,“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可規模化複製的針對性諮詢模式誕生。例如,某高三學生的家庭在模擬考試成績出來後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報考哪所大學最合適,就可以在知乎或在行這樣的網站或APP上發佈付費問題,然後找到經驗豐富且擁有一手信息的人來諮詢才最優效。

這樣的知識,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產生。所謂“三師”(律師、醫師、教師)在這個時代特別吃香,就是這個原因。很多新興的行業規劃師也因此崛起:旅遊規劃師、學習規劃師、遊戲規劃師、理財規劃師、健康規劃師……

以上就解釋了《付費》書中的這句話:“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這完全取決於所提出的問題是什麼。”

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場景知識的第二個特徵:共創。因為場景知識比較新鮮,尚未形成體系,因此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知識傳播者很容易受到提問啟發,更新知識版本。例如,知識傳播者舉案例說明觀點,學習者提及另一個親身案例更能說明這個觀點,於是知識傳播者再向其他人講自己觀點時,就可能會引用後面的案例,拋棄前面的案例。因此,面向個人的付費知識產品和服務的基本邏輯不是它們本身有多大價值,而是把知識消費者納入其中之後,與產品一起形成了更大的整體價值。

場景知識還有第三個特徵:跨界。原來有一句玩笑:不想當將軍的廚子不是個好司機。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這類跨界人才有了越來越大的市場。以往,每個專業領域都被最頂尖的專家把守,如果你的水平不能超越95%的人,那麼無法吃這個領域的飯。現如今,各行各業已經細分到了毛細血管的層次,如果你能在兩三個垂直領域超越80%的人,那麼也算是頂尖的跨界人才。例如,一個愛好烹飪的鋼琴師,同時又是繪畫愛好者,他就可能融匯這些領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這樣的人分享的知識就是典型的跨界融合的場景知識。這樣的知識在當下很有市場。例如,有個大名鼎鼎的微信公眾號“混子曰”(大話歷史漫畫)就是將“歷史”、“漫畫”、“幽默”三種元素組合在一起,吸引了幾千萬的用戶。現在還出了五六本書,銷量都很好。

"

方軍在其《付費》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場景化的知識更有價值。所謂場景知識,是作者借用了哈耶克的提法。哈耶克在其《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一書中把知識分為兩類:科學知識與場景知識。前者是具有通用原則的知識;後者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下的知識。

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我們傳統印象中的“知識”,其實是指科學知識,也就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學習的那些公理、定理、猜想、公式……科學知識的最大特點是整體性——對某類物質存在或運行規律的合理化解釋,並且可被證偽。

而本文提到的“場景知識”不會以集中或整體知識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散的、跨界的、共創的甚至常常矛盾的形式存在。為什麼這樣的知識在網絡時代更有價值呢?每個人都掌握著一些獨一無二的信息,這些信息對特定的群體有用,但原來想要找到這些特定群體並向他們傳播是幾乎不可能的。但因為有了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際溝通和社群組織的成本大幅降低。如果我們想辦法把這種場景知識信息的掌握者和需求方匹配上,那麼就完成了知識的匹配和交付。

場景知識的第一個特徵:分散。原來的傳統信息發佈渠道一定是“一對多”這種大眾傳播式的,因為這樣最有效率,但未必對每個人都有用,信息的損耗比較大。但在互聯網上,完全按照個人興趣推送的信息成為可能,這就是頭條日報的內容分發模式。此外,“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可規模化複製的針對性諮詢模式誕生。例如,某高三學生的家庭在模擬考試成績出來後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報考哪所大學最合適,就可以在知乎或在行這樣的網站或APP上發佈付費問題,然後找到經驗豐富且擁有一手信息的人來諮詢才最優效。

這樣的知識,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產生。所謂“三師”(律師、醫師、教師)在這個時代特別吃香,就是這個原因。很多新興的行業規劃師也因此崛起:旅遊規劃師、學習規劃師、遊戲規劃師、理財規劃師、健康規劃師……

以上就解釋了《付費》書中的這句話:“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這完全取決於所提出的問題是什麼。”

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場景知識的第二個特徵:共創。因為場景知識比較新鮮,尚未形成體系,因此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知識傳播者很容易受到提問啟發,更新知識版本。例如,知識傳播者舉案例說明觀點,學習者提及另一個親身案例更能說明這個觀點,於是知識傳播者再向其他人講自己觀點時,就可能會引用後面的案例,拋棄前面的案例。因此,面向個人的付費知識產品和服務的基本邏輯不是它們本身有多大價值,而是把知識消費者納入其中之後,與產品一起形成了更大的整體價值。

場景知識還有第三個特徵:跨界。原來有一句玩笑:不想當將軍的廚子不是個好司機。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這類跨界人才有了越來越大的市場。以往,每個專業領域都被最頂尖的專家把守,如果你的水平不能超越95%的人,那麼無法吃這個領域的飯。現如今,各行各業已經細分到了毛細血管的層次,如果你能在兩三個垂直領域超越80%的人,那麼也算是頂尖的跨界人才。例如,一個愛好烹飪的鋼琴師,同時又是繪畫愛好者,他就可能融匯這些領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這樣的人分享的知識就是典型的跨界融合的場景知識。這樣的知識在當下很有市場。例如,有個大名鼎鼎的微信公眾號“混子曰”(大話歷史漫畫)就是將“歷史”、“漫畫”、“幽默”三種元素組合在一起,吸引了幾千萬的用戶。現在還出了五六本書,銷量都很好。

重新理解知識:場景知識更有價值

場景知識還有最後一個特徵:矛盾。你可能會說,都自相矛盾了,還算知識?中醫講求“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同樣感冒、同樣咳嗽,但開出的方子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很大程度上,中醫其實就是一種場景知識。孔子的兩位徒弟子路和冉有問了同樣的問題:聽到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回答子路時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但是回答冉有時卻說:“對,趕快去做。”為何?因為子路比較魯莽,因此勸他多聽他人意見,三思後行;而冉有過於謹慎,做事猶豫不決,因此鼓勵他臨事果斷。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內核也是場景知識。

羅振宇團隊從去年開始創辦得到大學。談到這個學校創辦的初衷,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得到大學要做的不是對存量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把隱藏在各行各業中、剛剛被創造出來,但還沒有被整理、具有跨界學習價值的增量知識,挖掘出來、提純出來、分享出來。因此,得到大學沒有設計名師講課環節,而是創造條件讓學員講課,學員與學員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這是重新理解知識後創新出來的全新教學模式——重新理解知識後,分享和交流不僅僅是學習體驗的改進,其實就是學習本身。

我們習慣了一條知識打全場、一個道理走天下,這就是“懂了無數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場景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