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佛像特徵

中國歷史 阿彌陀佛 藝術 文化 小楊說收藏 2017-07-17

明代佛像特徵

明宣德 御製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明代佛像特徵

明永樂 鎏金銅無量壽佛

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製的夾紵佛,其中則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最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場上非常罕見。明清的金銅佛像就構成了今天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明代鑄造金銅佛像非常興盛。

明代佛像特徵

明朝時期,所有的佛像明朝以前體量都很小,20公分就算了不起了,但是明朝從建國開始比較樸素,後來大概幾十年以後,佛像做得都很大,為什麼?因為明代經濟非常發達,明朝的時候沒有銅錢,銅錢很少,他是用白銀做流通的,別看《西遊記》小說連豬八戒還藏點兒碎銀子藏在耳朵裡,都是用銀子做流動貨幣,銅錢不流通,很少。因此,歷朝的舊銅、雜銅、銅錢都給煉了,就是銅不值錢了,可以做很多佛像,所以明代的佛像、銅佛像都很大,20、30公分都很正常,這說明國力強盛,歷朝銅錢都缺,只有明朝不缺,所以明朝佛像都很大,像這個是首博的,這都很了不起,這都小一米高,是北京的,北京風格的,或者是山西風格的,你看肉髻,這兒又多出一個包包,這叫頂嚴,頂,頂上的莊嚴叫頂嚴。這東西是元朝時期才開始大量出現在藏佛佛像上。這是因為當時北京、山西也有很多藏族喇嘛居住著,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和西藏關係特別好,也要給西藏做佛像,賞給他們,所以這個東西嚴格說是藏傳佛教的東西,不是漢傳佛教的,但是明代北京、山西造的佛都帶著一個包包叫頂嚴,只有藏佛才有頂嚴。漢佛嚴格來講是沒有這個的。

明代佛像特徵

明永樂 增祿佛母

明代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脣,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複。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週對稱分佈,具典型時代特徵。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週,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絆甲絲絛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明代佛像特徵

明代 西方三聖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