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

01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華夷雜處”的國家,上古時期的中山國、犬戎、狄人,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武陵蠻、山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進入中原,隋唐時期的回紇、党項,到元明時期的苗、瑤、彝等都是貼近於漢族生活區甚至是雜居於漢族生活區之間。

所以針對這些“蠻夷”必須要用合理的手段和政策才能推動華夷融合,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而我們今天要談到就是明代關於苗民的政策。

02

苗民在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南部、貴州東北部以及雲貴高原的廣闊區域內,不僅是在明清時期,在現代中國同樣也是。

但是明朝時期的“生苗”大多都不太服從中央政府的管束,因此明代中央政府對於苗民“苗疆”都是採取軍事管理,其中限制約束苗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苗疆邊牆”

所謂“苗疆”是對苗民世代聚居生活的地方的統稱,而“苗疆邊牆”則是明朝政府為了防止苗民暴亂的一種預防措施。

"

01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華夷雜處”的國家,上古時期的中山國、犬戎、狄人,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武陵蠻、山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進入中原,隋唐時期的回紇、党項,到元明時期的苗、瑤、彝等都是貼近於漢族生活區甚至是雜居於漢族生活區之間。

所以針對這些“蠻夷”必須要用合理的手段和政策才能推動華夷融合,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而我們今天要談到就是明代關於苗民的政策。

02

苗民在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南部、貴州東北部以及雲貴高原的廣闊區域內,不僅是在明清時期,在現代中國同樣也是。

但是明朝時期的“生苗”大多都不太服從中央政府的管束,因此明代中央政府對於苗民“苗疆”都是採取軍事管理,其中限制約束苗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苗疆邊牆”

所謂“苗疆”是對苗民世代聚居生活的地方的統稱,而“苗疆邊牆”則是明朝政府為了防止苗民暴亂的一種預防措施。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貴州宣慰司

03

川黔湘交接處的苗疆自秦漢開始就設有郡縣,《後漢書》記載:“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改為武陵郡。”

雖然設置了郡縣管轄此地,但實際上對於“武陵蠻”約束力極其有限,自東漢以來該地區的民眾叛亂就史不絕書,唐宋時期在此設置了羈縻州,並且將苗民聚集的苗疆稱之為“生界”,意思是指此地苗民都是不服管束,不聽教化的化外之民。

04

元代時期首創“宣慰司”、“宣撫司”為職稱的土司制度,被明朝政府所繼承,這些土司肩負著代理朝廷管轄、招撫和教化“生界”苗民的重任。

明朝政府為了保障中央政府對於雲南的直接統治,增強對於西南廣大地區的掌控,沿用了前代遺留下來的自江陵開始,經過湘西苗疆貫穿貴州全境直達雲南的“黔中通滇孔道”

以這條驛道作為基礎,明朝政府在沿線廣佈衛所,強化對整個西南地區的管轄,同時設置土司“因地制宜”的招撫和教化苗民。

05

在招諭教化苗民的同時,沿途衛所屯兵也有利於對苗疆各處實行高壓的軍事管制,對於當地苗民的叛亂絕對是毫不留情的鎮壓,一方面保證驛道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引導“生界”苗民歸化內附。

這條驛道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明代貴州之所以能夠設立行省,並不是貴州真的達到了建省的標準,恰恰相反,貴州不僅主體民族人口稀疏,而且經濟上也無法獨立,還需要靠鄰省接濟。貴州能建省,完全就是因為這條“一線路”

"

01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華夷雜處”的國家,上古時期的中山國、犬戎、狄人,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武陵蠻、山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進入中原,隋唐時期的回紇、党項,到元明時期的苗、瑤、彝等都是貼近於漢族生活區甚至是雜居於漢族生活區之間。

所以針對這些“蠻夷”必須要用合理的手段和政策才能推動華夷融合,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而我們今天要談到就是明代關於苗民的政策。

02

苗民在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南部、貴州東北部以及雲貴高原的廣闊區域內,不僅是在明清時期,在現代中國同樣也是。

但是明朝時期的“生苗”大多都不太服從中央政府的管束,因此明代中央政府對於苗民“苗疆”都是採取軍事管理,其中限制約束苗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苗疆邊牆”

所謂“苗疆”是對苗民世代聚居生活的地方的統稱,而“苗疆邊牆”則是明朝政府為了防止苗民暴亂的一種預防措施。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貴州宣慰司

03

川黔湘交接處的苗疆自秦漢開始就設有郡縣,《後漢書》記載:“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改為武陵郡。”

雖然設置了郡縣管轄此地,但實際上對於“武陵蠻”約束力極其有限,自東漢以來該地區的民眾叛亂就史不絕書,唐宋時期在此設置了羈縻州,並且將苗民聚集的苗疆稱之為“生界”,意思是指此地苗民都是不服管束,不聽教化的化外之民。

04

元代時期首創“宣慰司”、“宣撫司”為職稱的土司制度,被明朝政府所繼承,這些土司肩負著代理朝廷管轄、招撫和教化“生界”苗民的重任。

明朝政府為了保障中央政府對於雲南的直接統治,增強對於西南廣大地區的掌控,沿用了前代遺留下來的自江陵開始,經過湘西苗疆貫穿貴州全境直達雲南的“黔中通滇孔道”

以這條驛道作為基礎,明朝政府在沿線廣佈衛所,強化對整個西南地區的管轄,同時設置土司“因地制宜”的招撫和教化苗民。

05

在招諭教化苗民的同時,沿途衛所屯兵也有利於對苗疆各處實行高壓的軍事管制,對於當地苗民的叛亂絕對是毫不留情的鎮壓,一方面保證驛道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引導“生界”苗民歸化內附。

這條驛道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明代貴州之所以能夠設立行省,並不是貴州真的達到了建省的標準,恰恰相反,貴州不僅主體民族人口稀疏,而且經濟上也無法獨立,還需要靠鄰省接濟。貴州能建省,完全就是因為這條“一線路”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苗疆走廊”示意圖

06

按照明朝人自己的說法:“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全仰於湖廣、四川二省,蓋本非都會之地,從古不入版圖。我朝但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

明朝人自己都說貴州此處自古就沒有納入版圖,但是明朝為了直接控制雲南,借貴州“一線路”通往來,貴州除開這條驛道之外全是蠻夷。

王士性《廣志繹》也說,“其地止借一線之路入滇,兩岸皆苗”,這條“一線路”通過明朝政府的維護,逐漸擴大影響力,穩固了朝廷在貴州的統治,形成了獨特的“苗疆走廊”,促進了西南邊疆的內地化。

07

而經濟手段只是明朝政府控制苗疆的手段之一,伴隨著胡蘿蔔的還有大棒。據統計,有明一代,二百多年間為平定苗疆叛亂,明朝政府展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多達三十多次,苗民的叛亂不止嚴重影響著明朝政府地方統治的穩定,故此在苗疆邊緣地區由衛所牽頭設置了營汛哨堡,以備朝廷強化苗疆統治。

其中以蕭授修築的“二十四堡”和張嶽修建的“十三哨所”最為出名,“苗疆邊牆”就始於蕭授的“二十四堡”。

08

宣德年間貴州銅仁苗亂,引發了川黔湘各地苗人紛紛造反叛亂,蕭授一方面帶領各路土司官兵平亂,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苗亂的波及範圍進一步擴大,於是蕭授“築二十四堡,環其地分兵以戍,賊不得逞”,最終使得苗亂逐漸熄滅,蕭授一生都致力於安定湖南、貴州等地的苗民,而他最為成功的發明莫過於環繞苗疆邊緣的“寨堡”,這些寨堡不單單只是用於軍事上的防禦抑或是進攻,同時具有監控苗民動向和收集苗疆情報的作用。

寨堡成為了控制“生界”苗民與外界交流的關口,苗民往來貿易生活都會進出寨堡,一舉一動都在寨堡守軍眼皮子底下進行,有任何叛亂苗頭都可以及時掐滅在萌芽之中。

然而寨堡的功能遠不止於此,寨堡不僅可以在苗疆邊緣修建,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的深入進苗疆之中,使得朝廷的政治影響力和有效統治逐步深入苗疆腹地。

"

01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華夷雜處”的國家,上古時期的中山國、犬戎、狄人,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武陵蠻、山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進入中原,隋唐時期的回紇、党項,到元明時期的苗、瑤、彝等都是貼近於漢族生活區甚至是雜居於漢族生活區之間。

所以針對這些“蠻夷”必須要用合理的手段和政策才能推動華夷融合,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而我們今天要談到就是明代關於苗民的政策。

02

苗民在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南部、貴州東北部以及雲貴高原的廣闊區域內,不僅是在明清時期,在現代中國同樣也是。

但是明朝時期的“生苗”大多都不太服從中央政府的管束,因此明代中央政府對於苗民“苗疆”都是採取軍事管理,其中限制約束苗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苗疆邊牆”

所謂“苗疆”是對苗民世代聚居生活的地方的統稱,而“苗疆邊牆”則是明朝政府為了防止苗民暴亂的一種預防措施。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貴州宣慰司

03

川黔湘交接處的苗疆自秦漢開始就設有郡縣,《後漢書》記載:“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改為武陵郡。”

雖然設置了郡縣管轄此地,但實際上對於“武陵蠻”約束力極其有限,自東漢以來該地區的民眾叛亂就史不絕書,唐宋時期在此設置了羈縻州,並且將苗民聚集的苗疆稱之為“生界”,意思是指此地苗民都是不服管束,不聽教化的化外之民。

04

元代時期首創“宣慰司”、“宣撫司”為職稱的土司制度,被明朝政府所繼承,這些土司肩負著代理朝廷管轄、招撫和教化“生界”苗民的重任。

明朝政府為了保障中央政府對於雲南的直接統治,增強對於西南廣大地區的掌控,沿用了前代遺留下來的自江陵開始,經過湘西苗疆貫穿貴州全境直達雲南的“黔中通滇孔道”

以這條驛道作為基礎,明朝政府在沿線廣佈衛所,強化對整個西南地區的管轄,同時設置土司“因地制宜”的招撫和教化苗民。

05

在招諭教化苗民的同時,沿途衛所屯兵也有利於對苗疆各處實行高壓的軍事管制,對於當地苗民的叛亂絕對是毫不留情的鎮壓,一方面保證驛道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引導“生界”苗民歸化內附。

這條驛道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明代貴州之所以能夠設立行省,並不是貴州真的達到了建省的標準,恰恰相反,貴州不僅主體民族人口稀疏,而且經濟上也無法獨立,還需要靠鄰省接濟。貴州能建省,完全就是因為這條“一線路”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苗疆走廊”示意圖

06

按照明朝人自己的說法:“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全仰於湖廣、四川二省,蓋本非都會之地,從古不入版圖。我朝但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

明朝人自己都說貴州此處自古就沒有納入版圖,但是明朝為了直接控制雲南,借貴州“一線路”通往來,貴州除開這條驛道之外全是蠻夷。

王士性《廣志繹》也說,“其地止借一線之路入滇,兩岸皆苗”,這條“一線路”通過明朝政府的維護,逐漸擴大影響力,穩固了朝廷在貴州的統治,形成了獨特的“苗疆走廊”,促進了西南邊疆的內地化。

07

而經濟手段只是明朝政府控制苗疆的手段之一,伴隨著胡蘿蔔的還有大棒。據統計,有明一代,二百多年間為平定苗疆叛亂,明朝政府展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多達三十多次,苗民的叛亂不止嚴重影響著明朝政府地方統治的穩定,故此在苗疆邊緣地區由衛所牽頭設置了營汛哨堡,以備朝廷強化苗疆統治。

其中以蕭授修築的“二十四堡”和張嶽修建的“十三哨所”最為出名,“苗疆邊牆”就始於蕭授的“二十四堡”。

08

宣德年間貴州銅仁苗亂,引發了川黔湘各地苗人紛紛造反叛亂,蕭授一方面帶領各路土司官兵平亂,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苗亂的波及範圍進一步擴大,於是蕭授“築二十四堡,環其地分兵以戍,賊不得逞”,最終使得苗亂逐漸熄滅,蕭授一生都致力於安定湖南、貴州等地的苗民,而他最為成功的發明莫過於環繞苗疆邊緣的“寨堡”,這些寨堡不單單只是用於軍事上的防禦抑或是進攻,同時具有監控苗民動向和收集苗疆情報的作用。

寨堡成為了控制“生界”苗民與外界交流的關口,苗民往來貿易生活都會進出寨堡,一舉一動都在寨堡守軍眼皮子底下進行,有任何叛亂苗頭都可以及時掐滅在萌芽之中。

然而寨堡的功能遠不止於此,寨堡不僅可以在苗疆邊緣修建,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的深入進苗疆之中,使得朝廷的政治影響力和有效統治逐步深入苗疆腹地。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苗疆邊牆

09

“苗疆走廊”“苗疆邊牆”對於維護明朝政府在苗疆的統治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朝政府對於治理苗民的政策遠遠不止這兩樣,其中最為殘酷的莫過於“趕苗拓業”

“趕苗拓業”由於其政策不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因此這項政策並不見諸於正史,然而苗疆地區民間的地方誌、碑刻、族譜等等都對這項政策有著大量的記載。

“趕苗拓業”又被稱之為“趕苗奪業”、“趕苗奪籍”等等,這項政策萌芽於元朝,盛行並貫穿於明朝,延續到了清朝。

10

明朝的統治勢力在深入到了湘西一帶以後,不少苗蠻、侗蠻以及瑤蠻先後掀起叛亂,明王朝自然是無情的鎮壓了這些人叛亂,朱元璋在這些苗民聚居區設置了大量衛所監控和軍事威懾,衛所則需要屯田,必然在一個地方就會大量的圈地,於是這些衛所在鎮壓了苗民叛亂後就佔領了當地良田,鎮壓當地苗民謂之“趕苗”,圈佔良田則謂之“拓業”,故此有了“趕苗拓業”之說。

這項政策有多麼殘酷呢?這麼說吧,當時有一個古老的苗民部落“都掌蠻”,在川黔地區生活了上千年,有著極為古老的歷史,自景泰年間都掌蠻就開始不斷造反叛亂,抵制著來自明朝中央政府的統治,明朝政府為此耗費了大量軍費都無法平定叛亂。

最終在萬曆元年,明朝政府下了狠心,一次性調集四萬大軍深入苗疆進剿,斬首六千多人,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了上千年的都掌蠻就此消失,這片土地最後還是歸屬了明朝政府管轄,而這件事只是眾多的“趕苗拓業”事件之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罷了。

當然了,在“趕苗拓業”中最著名的事件還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楊應龍叛亂。播州之地自唐朝開始就世代為楊氏一族統轄,到了明朝仍然歸屬楊氏一族統治,名義上楊氏一族雖然嚮明朝政府稱臣納貢,但實際上在播州楊氏就是土皇帝,傳至楊應龍之時,早已積累了空前的財富、人口和土地,楊應龍的野心就逐漸增長,最終發動了舉世聞名的“播州之亂”。

當時的明朝政府雖然逐漸衰敗,但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數月之間就從川黔滇湘隴秦等地調集大量軍隊,由四川巡撫李化龍率領,分兵八道圍剿楊應龍,短短一百多天就直接平定了楊應龍叛亂,楊氏一族七百多年積累的人口、土地和財富終於落到了明朝政府的手中。

"

01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華夷雜處”的國家,上古時期的中山國、犬戎、狄人,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武陵蠻、山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進入中原,隋唐時期的回紇、党項,到元明時期的苗、瑤、彝等都是貼近於漢族生活區甚至是雜居於漢族生活區之間。

所以針對這些“蠻夷”必須要用合理的手段和政策才能推動華夷融合,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而我們今天要談到就是明代關於苗民的政策。

02

苗民在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南部、貴州東北部以及雲貴高原的廣闊區域內,不僅是在明清時期,在現代中國同樣也是。

但是明朝時期的“生苗”大多都不太服從中央政府的管束,因此明代中央政府對於苗民“苗疆”都是採取軍事管理,其中限制約束苗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苗疆邊牆”

所謂“苗疆”是對苗民世代聚居生活的地方的統稱,而“苗疆邊牆”則是明朝政府為了防止苗民暴亂的一種預防措施。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貴州宣慰司

03

川黔湘交接處的苗疆自秦漢開始就設有郡縣,《後漢書》記載:“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改為武陵郡。”

雖然設置了郡縣管轄此地,但實際上對於“武陵蠻”約束力極其有限,自東漢以來該地區的民眾叛亂就史不絕書,唐宋時期在此設置了羈縻州,並且將苗民聚集的苗疆稱之為“生界”,意思是指此地苗民都是不服管束,不聽教化的化外之民。

04

元代時期首創“宣慰司”、“宣撫司”為職稱的土司制度,被明朝政府所繼承,這些土司肩負著代理朝廷管轄、招撫和教化“生界”苗民的重任。

明朝政府為了保障中央政府對於雲南的直接統治,增強對於西南廣大地區的掌控,沿用了前代遺留下來的自江陵開始,經過湘西苗疆貫穿貴州全境直達雲南的“黔中通滇孔道”

以這條驛道作為基礎,明朝政府在沿線廣佈衛所,強化對整個西南地區的管轄,同時設置土司“因地制宜”的招撫和教化苗民。

05

在招諭教化苗民的同時,沿途衛所屯兵也有利於對苗疆各處實行高壓的軍事管制,對於當地苗民的叛亂絕對是毫不留情的鎮壓,一方面保證驛道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引導“生界”苗民歸化內附。

這條驛道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明代貴州之所以能夠設立行省,並不是貴州真的達到了建省的標準,恰恰相反,貴州不僅主體民族人口稀疏,而且經濟上也無法獨立,還需要靠鄰省接濟。貴州能建省,完全就是因為這條“一線路”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苗疆走廊”示意圖

06

按照明朝人自己的說法:“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全仰於湖廣、四川二省,蓋本非都會之地,從古不入版圖。我朝但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

明朝人自己都說貴州此處自古就沒有納入版圖,但是明朝為了直接控制雲南,借貴州“一線路”通往來,貴州除開這條驛道之外全是蠻夷。

王士性《廣志繹》也說,“其地止借一線之路入滇,兩岸皆苗”,這條“一線路”通過明朝政府的維護,逐漸擴大影響力,穩固了朝廷在貴州的統治,形成了獨特的“苗疆走廊”,促進了西南邊疆的內地化。

07

而經濟手段只是明朝政府控制苗疆的手段之一,伴隨著胡蘿蔔的還有大棒。據統計,有明一代,二百多年間為平定苗疆叛亂,明朝政府展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多達三十多次,苗民的叛亂不止嚴重影響著明朝政府地方統治的穩定,故此在苗疆邊緣地區由衛所牽頭設置了營汛哨堡,以備朝廷強化苗疆統治。

其中以蕭授修築的“二十四堡”和張嶽修建的“十三哨所”最為出名,“苗疆邊牆”就始於蕭授的“二十四堡”。

08

宣德年間貴州銅仁苗亂,引發了川黔湘各地苗人紛紛造反叛亂,蕭授一方面帶領各路土司官兵平亂,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苗亂的波及範圍進一步擴大,於是蕭授“築二十四堡,環其地分兵以戍,賊不得逞”,最終使得苗亂逐漸熄滅,蕭授一生都致力於安定湖南、貴州等地的苗民,而他最為成功的發明莫過於環繞苗疆邊緣的“寨堡”,這些寨堡不單單只是用於軍事上的防禦抑或是進攻,同時具有監控苗民動向和收集苗疆情報的作用。

寨堡成為了控制“生界”苗民與外界交流的關口,苗民往來貿易生活都會進出寨堡,一舉一動都在寨堡守軍眼皮子底下進行,有任何叛亂苗頭都可以及時掐滅在萌芽之中。

然而寨堡的功能遠不止於此,寨堡不僅可以在苗疆邊緣修建,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的深入進苗疆之中,使得朝廷的政治影響力和有效統治逐步深入苗疆腹地。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苗疆邊牆

09

“苗疆走廊”“苗疆邊牆”對於維護明朝政府在苗疆的統治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朝政府對於治理苗民的政策遠遠不止這兩樣,其中最為殘酷的莫過於“趕苗拓業”

“趕苗拓業”由於其政策不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因此這項政策並不見諸於正史,然而苗疆地區民間的地方誌、碑刻、族譜等等都對這項政策有著大量的記載。

“趕苗拓業”又被稱之為“趕苗奪業”、“趕苗奪籍”等等,這項政策萌芽於元朝,盛行並貫穿於明朝,延續到了清朝。

10

明朝的統治勢力在深入到了湘西一帶以後,不少苗蠻、侗蠻以及瑤蠻先後掀起叛亂,明王朝自然是無情的鎮壓了這些人叛亂,朱元璋在這些苗民聚居區設置了大量衛所監控和軍事威懾,衛所則需要屯田,必然在一個地方就會大量的圈地,於是這些衛所在鎮壓了苗民叛亂後就佔領了當地良田,鎮壓當地苗民謂之“趕苗”,圈佔良田則謂之“拓業”,故此有了“趕苗拓業”之說。

這項政策有多麼殘酷呢?這麼說吧,當時有一個古老的苗民部落“都掌蠻”,在川黔地區生活了上千年,有著極為古老的歷史,自景泰年間都掌蠻就開始不斷造反叛亂,抵制著來自明朝中央政府的統治,明朝政府為此耗費了大量軍費都無法平定叛亂。

最終在萬曆元年,明朝政府下了狠心,一次性調集四萬大軍深入苗疆進剿,斬首六千多人,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了上千年的都掌蠻就此消失,這片土地最後還是歸屬了明朝政府管轄,而這件事只是眾多的“趕苗拓業”事件之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罷了。

當然了,在“趕苗拓業”中最著名的事件還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楊應龍叛亂。播州之地自唐朝開始就世代為楊氏一族統轄,到了明朝仍然歸屬楊氏一族統治,名義上楊氏一族雖然嚮明朝政府稱臣納貢,但實際上在播州楊氏就是土皇帝,傳至楊應龍之時,早已積累了空前的財富、人口和土地,楊應龍的野心就逐漸增長,最終發動了舉世聞名的“播州之亂”。

當時的明朝政府雖然逐漸衰敗,但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數月之間就從川黔滇湘隴秦等地調集大量軍隊,由四川巡撫李化龍率領,分兵八道圍剿楊應龍,短短一百多天就直接平定了楊應龍叛亂,楊氏一族七百多年積累的人口、土地和財富終於落到了明朝政府的手中。

從“苗疆走廊”和“苗疆邊牆”入手,看明代對西南地區的恩威並施

11

通過鎮壓楊應龍之亂開拓苗疆土地,使得播州最終歸於明朝政府統治之下,但是“趕苗拓業”政策的殘酷和血腥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明朝政府在治理苗疆的政策上基本是以土司制度為依託,依據苗疆習俗治理的同時也利用軍事震懾開展有效的招撫和教化,逐步加強中央政府再苗疆之中的政治影響力,最終實現“改土歸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