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

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在官員致仕以後,靠著平時積攢的錢財根本無法維持他們的退休生活,因此大部分官員只能另謀出路。這些人有的是靠著皇帝的賞賜養家,有的是以教書、耕種為生。

"

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在官員致仕以後,靠著平時積攢的錢財根本無法維持他們的退休生活,因此大部分官員只能另謀出路。這些人有的是靠著皇帝的賞賜養家,有的是以教書、耕種為生。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代官員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的經濟來源

賜道里費

明代官員奉行任官迴避制度,官員大多都在離家數百里之外的地方任職。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會賜予一定數額的道里費送他們回鄉。在洪熙元年,曾對道里費制定了明確的規定:

公、侯、伯、一品、二品賜鈔五千貫,三品四千貫,四品三千貫,五品二千貫,六品、七品一千貫,八品以下皆五百貫,著為令。

此後,賜予致仕官員道里費逐漸成為一種制度,並一直在明朝施行。

“半俸”和“全俸”

明代官員在致仕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沒有俸祿,只有一部分官員能享受“半俸”或者“全俸”。就比如明太祖時期的光祿卿徐興祖在致仕之後,被皇帝恩賜可以繼續享受“全俸”。明成祖時期的戶部尚書郭資,在致仕之後被賜予“半俸”。致仕官員繼續享受俸祿的情況,一般只出現在高級官員身上,而且在明朝前期比較常見,在明朝中後期很少再有這種情況。

"

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在官員致仕以後,靠著平時積攢的錢財根本無法維持他們的退休生活,因此大部分官員只能另謀出路。這些人有的是靠著皇帝的賞賜養家,有的是以教書、耕種為生。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代官員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的經濟來源

賜道里費

明代官員奉行任官迴避制度,官員大多都在離家數百里之外的地方任職。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會賜予一定數額的道里費送他們回鄉。在洪熙元年,曾對道里費制定了明確的規定:

公、侯、伯、一品、二品賜鈔五千貫,三品四千貫,四品三千貫,五品二千貫,六品、七品一千貫,八品以下皆五百貫,著為令。

此後,賜予致仕官員道里費逐漸成為一種制度,並一直在明朝施行。

“半俸”和“全俸”

明代官員在致仕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沒有俸祿,只有一部分官員能享受“半俸”或者“全俸”。就比如明太祖時期的光祿卿徐興祖在致仕之後,被皇帝恩賜可以繼續享受“全俸”。明成祖時期的戶部尚書郭資,在致仕之後被賜予“半俸”。致仕官員繼續享受俸祿的情況,一般只出現在高級官員身上,而且在明朝前期比較常見,在明朝中後期很少再有這種情況。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太祖

皇帝賞賜

在洪武和永樂時期,皇帝經常對致仕官員進行大規模賞賜,賞賜的物品主要包括金銀、土地、米麥和布帛。最多的時候,明太祖曾一次賞賜了兩千五百多名官員,這其中包括在職官員和致仕官員。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厚賞在京官員,而且致仕官員也按之前的品級賞賜。在此之後,朝廷對致仕官員的恩賞,大多是在官員向皇帝遞交辭呈時,或者是新君即位,也會對致仕官員進行恩賞。

月米歲夫

所謂的“月米歲夫”指的是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每月發放一定的糧食,每年還會安排數名役夫用來應役。在成化十五年,戶部尚書楊鼎致仕,憲宗皇帝就賞賜他每月兩石糧食,以及四名役夫使用。在明朝雖然一直有大臣獲得“月米歲夫”,但這種賞賜行為並沒有制度化,賞賜的標準一般都是“如舊例”,實際上並未明文規定發放標準。

因此“月米歲夫”只能算是一種特殊的恩賜,而不是一種常規制度。不過這類針對致仕官員的經濟保障,只適用於五品以上的致仕官員。一品到三品官員致仕之後,有機會直接獲賜“月米歲夫”。四品、五品官員很少有人獲此殊榮,但如果他們家中過於貧寒,朝廷也會恩賜一些“歲米”以保障基本生活。

自食其力

除了上述的途徑之外,致仕官員還可以通過耕種養家。明朝官員致仕之後,可以獲得一部分雜役的優免權,在明朝中後期賦稅改革,致仕官員還可以優免田畝,這對於致仕官員經營土地十分有利。

這些致仕官員也可以開設書院以講學為生,明代官員大多是以科舉進入官場,可以說都有著比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致仕回鄉之後,自然可以教書育人,甚至開設書院。明代哲學家湛若水就曾開設書院,其門人弟子多達千人。致仕官員回鄉教書,這對當地的文化事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這些官員致仕之後,比較不錯的收入來源之一。

"

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在官員致仕以後,靠著平時積攢的錢財根本無法維持他們的退休生活,因此大部分官員只能另謀出路。這些人有的是靠著皇帝的賞賜養家,有的是以教書、耕種為生。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代官員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的經濟來源

賜道里費

明代官員奉行任官迴避制度,官員大多都在離家數百里之外的地方任職。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會賜予一定數額的道里費送他們回鄉。在洪熙元年,曾對道里費制定了明確的規定:

公、侯、伯、一品、二品賜鈔五千貫,三品四千貫,四品三千貫,五品二千貫,六品、七品一千貫,八品以下皆五百貫,著為令。

此後,賜予致仕官員道里費逐漸成為一種制度,並一直在明朝施行。

“半俸”和“全俸”

明代官員在致仕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沒有俸祿,只有一部分官員能享受“半俸”或者“全俸”。就比如明太祖時期的光祿卿徐興祖在致仕之後,被皇帝恩賜可以繼續享受“全俸”。明成祖時期的戶部尚書郭資,在致仕之後被賜予“半俸”。致仕官員繼續享受俸祿的情況,一般只出現在高級官員身上,而且在明朝前期比較常見,在明朝中後期很少再有這種情況。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太祖

皇帝賞賜

在洪武和永樂時期,皇帝經常對致仕官員進行大規模賞賜,賞賜的物品主要包括金銀、土地、米麥和布帛。最多的時候,明太祖曾一次賞賜了兩千五百多名官員,這其中包括在職官員和致仕官員。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厚賞在京官員,而且致仕官員也按之前的品級賞賜。在此之後,朝廷對致仕官員的恩賞,大多是在官員向皇帝遞交辭呈時,或者是新君即位,也會對致仕官員進行恩賞。

月米歲夫

所謂的“月米歲夫”指的是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每月發放一定的糧食,每年還會安排數名役夫用來應役。在成化十五年,戶部尚書楊鼎致仕,憲宗皇帝就賞賜他每月兩石糧食,以及四名役夫使用。在明朝雖然一直有大臣獲得“月米歲夫”,但這種賞賜行為並沒有制度化,賞賜的標準一般都是“如舊例”,實際上並未明文規定發放標準。

因此“月米歲夫”只能算是一種特殊的恩賜,而不是一種常規制度。不過這類針對致仕官員的經濟保障,只適用於五品以上的致仕官員。一品到三品官員致仕之後,有機會直接獲賜“月米歲夫”。四品、五品官員很少有人獲此殊榮,但如果他們家中過於貧寒,朝廷也會恩賜一些“歲米”以保障基本生活。

自食其力

除了上述的途徑之外,致仕官員還可以通過耕種養家。明朝官員致仕之後,可以獲得一部分雜役的優免權,在明朝中後期賦稅改革,致仕官員還可以優免田畝,這對於致仕官員經營土地十分有利。

這些致仕官員也可以開設書院以講學為生,明代官員大多是以科舉進入官場,可以說都有著比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致仕回鄉之後,自然可以教書育人,甚至開設書院。明代哲學家湛若水就曾開設書院,其門人弟子多達千人。致仕官員回鄉教書,這對當地的文化事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這些官員致仕之後,比較不錯的收入來源之一。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書院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能幹什麼

等待複用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就要回到自己的故鄉居住。這些官員退休後,有的再也不接觸政事,只過自己的平淡生活,有的還想要繼續為官,因此期待能夠被複用。就比如明英宗時期的通政使李錫,被勒令致仕之後,並沒有返回原籍,一直都留在京城希望能夠被複用,後來被他人嘲笑之後才選擇回鄉。

在明朝中後期,大部分官員都不願主動致仕。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有官員被迫致仕回鄉,他們也會積極謀取復起,希望能夠再次得到重用。

建言獻策

有些官員雖然已經致仕,卻仍然關心天下大事,因此會以致仕官員的身份,向皇帝提出各種建議。就比如明憲宗時期的兵部郎中方嵩,在他致仕之後,曾指出“馳驛”和馬伕濫用的問題。皇帝在收到奏摺後,要求嚴查此事,在調查清楚之後,朝廷下令對此事加以禁止。明朝一直都有致仕官員上書言政,這些人身處地方,對一些問題比較瞭解,提出的建議對解決問題很有幫助。

著書講學

中國古代認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因此一些官員致仕回鄉之後,就開始將這些年領悟的思想著書立說,希望能流傳後世。就比如明代理學家婁諒在告老還鄉之後,在家中寫出《日錄》和《三禮訂訛》兩書。也有一些官員在家鄉開辦私塾,或者興辦書院,招收學子前來就讀,就比如之前提過的湛若水。

結社集會

明代致仕官員之間,經常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在明宣德年間,太常寺少卿陳贄致仕,他和一些已經致仕的好友組建“恩榮會”,每次集會都以遊玩賦詩為樂。除此之外,還有耆英會、東丘會等集會,這些集會讓致仕官員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還可以放鬆身心,遠離俗世。

"

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在官員致仕以後,靠著平時積攢的錢財根本無法維持他們的退休生活,因此大部分官員只能另謀出路。這些人有的是靠著皇帝的賞賜養家,有的是以教書、耕種為生。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代官員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的經濟來源

賜道里費

明代官員奉行任官迴避制度,官員大多都在離家數百里之外的地方任職。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會賜予一定數額的道里費送他們回鄉。在洪熙元年,曾對道里費制定了明確的規定:

公、侯、伯、一品、二品賜鈔五千貫,三品四千貫,四品三千貫,五品二千貫,六品、七品一千貫,八品以下皆五百貫,著為令。

此後,賜予致仕官員道里費逐漸成為一種制度,並一直在明朝施行。

“半俸”和“全俸”

明代官員在致仕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沒有俸祿,只有一部分官員能享受“半俸”或者“全俸”。就比如明太祖時期的光祿卿徐興祖在致仕之後,被皇帝恩賜可以繼續享受“全俸”。明成祖時期的戶部尚書郭資,在致仕之後被賜予“半俸”。致仕官員繼續享受俸祿的情況,一般只出現在高級官員身上,而且在明朝前期比較常見,在明朝中後期很少再有這種情況。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明太祖

皇帝賞賜

在洪武和永樂時期,皇帝經常對致仕官員進行大規模賞賜,賞賜的物品主要包括金銀、土地、米麥和布帛。最多的時候,明太祖曾一次賞賜了兩千五百多名官員,這其中包括在職官員和致仕官員。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厚賞在京官員,而且致仕官員也按之前的品級賞賜。在此之後,朝廷對致仕官員的恩賞,大多是在官員向皇帝遞交辭呈時,或者是新君即位,也會對致仕官員進行恩賞。

月米歲夫

所謂的“月米歲夫”指的是在官員致仕之後,朝廷每月發放一定的糧食,每年還會安排數名役夫用來應役。在成化十五年,戶部尚書楊鼎致仕,憲宗皇帝就賞賜他每月兩石糧食,以及四名役夫使用。在明朝雖然一直有大臣獲得“月米歲夫”,但這種賞賜行為並沒有制度化,賞賜的標準一般都是“如舊例”,實際上並未明文規定發放標準。

因此“月米歲夫”只能算是一種特殊的恩賜,而不是一種常規制度。不過這類針對致仕官員的經濟保障,只適用於五品以上的致仕官員。一品到三品官員致仕之後,有機會直接獲賜“月米歲夫”。四品、五品官員很少有人獲此殊榮,但如果他們家中過於貧寒,朝廷也會恩賜一些“歲米”以保障基本生活。

自食其力

除了上述的途徑之外,致仕官員還可以通過耕種養家。明朝官員致仕之後,可以獲得一部分雜役的優免權,在明朝中後期賦稅改革,致仕官員還可以優免田畝,這對於致仕官員經營土地十分有利。

這些致仕官員也可以開設書院以講學為生,明代官員大多是以科舉進入官場,可以說都有著比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致仕回鄉之後,自然可以教書育人,甚至開設書院。明代哲學家湛若水就曾開設書院,其門人弟子多達千人。致仕官員回鄉教書,這對當地的文化事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這些官員致仕之後,比較不錯的收入來源之一。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書院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能幹什麼

等待複用

明代官員致仕之後,就要回到自己的故鄉居住。這些官員退休後,有的再也不接觸政事,只過自己的平淡生活,有的還想要繼續為官,因此期待能夠被複用。就比如明英宗時期的通政使李錫,被勒令致仕之後,並沒有返回原籍,一直都留在京城希望能夠被複用,後來被他人嘲笑之後才選擇回鄉。

在明朝中後期,大部分官員都不願主動致仕。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有官員被迫致仕回鄉,他們也會積極謀取復起,希望能夠再次得到重用。

建言獻策

有些官員雖然已經致仕,卻仍然關心天下大事,因此會以致仕官員的身份,向皇帝提出各種建議。就比如明憲宗時期的兵部郎中方嵩,在他致仕之後,曾指出“馳驛”和馬伕濫用的問題。皇帝在收到奏摺後,要求嚴查此事,在調查清楚之後,朝廷下令對此事加以禁止。明朝一直都有致仕官員上書言政,這些人身處地方,對一些問題比較瞭解,提出的建議對解決問題很有幫助。

著書講學

中國古代認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因此一些官員致仕回鄉之後,就開始將這些年領悟的思想著書立說,希望能流傳後世。就比如明代理學家婁諒在告老還鄉之後,在家中寫出《日錄》和《三禮訂訛》兩書。也有一些官員在家鄉開辦私塾,或者興辦書院,招收學子前來就讀,就比如之前提過的湛若水。

結社集會

明代致仕官員之間,經常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在明宣德年間,太常寺少卿陳贄致仕,他和一些已經致仕的好友組建“恩榮會”,每次集會都以遊玩賦詩為樂。除此之外,還有耆英會、東丘會等集會,這些集會讓致仕官員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還可以放鬆身心,遠離俗世。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如何生活

結社集會

結語

就明代官員的經濟來源而言,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夠在致仕之後,繼續享受朝廷的俸祿,大部分官員只能獲得雜役的優免權,以及減免田賦的權力。五品以上的官員在致仕之後,有機會被皇帝恩賞“月米歲夫”。這些都是明代致仕官員的養老保障,如果無法獲得朝廷的恩賞,就只能自食其力,以耕種或者教書為生。對於致仕官員的退休生活,他們依然還可以上書皇帝,提供參考意見,在平時遊山玩水,與文人墨客賦詩作樂,但這也只是侷限於那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官員,貧困者自然就無法這麼逍遙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