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
"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學作品中,《三言二拍》無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這部明代的小說雖不如《西遊記》這般榮登“四大名著”的寶座,但書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卻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裡,就記載了一個有錢人多次被方士騙錢騙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

這個故事,講了明末松江一個潘姓富豪,一輩子痴迷“煉丹仙術”,就盼著能“鍊金丹發財”。卻是先被一個號稱精通煉丹的騙子設局陷害,用一個買來的妓女騙走他的錢財。接著卻“痴心”不改,又被另一個騙子打著“煉丹”幌子騙了個慘,甚至一度落得在異鄉身無分文,化妝成頭陀要飯回家。這才徹底悔悟,從此“終身不信爐火之事”。作品的結尾,作者也是一聲嘆息:“奉勸世人好丹術者,請以此為鑑”。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這篇小說也曾被大導演謝晉慧眼相中,改編成影視劇《丹客奇談》,也同樣叫好些觀眾看得感慨萬千,連呼明朝的騙子們太有才。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末的騙子真這麼“有才”?

"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學作品中,《三言二拍》無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這部明代的小說雖不如《西遊記》這般榮登“四大名著”的寶座,但書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卻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裡,就記載了一個有錢人多次被方士騙錢騙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

這個故事,講了明末松江一個潘姓富豪,一輩子痴迷“煉丹仙術”,就盼著能“鍊金丹發財”。卻是先被一個號稱精通煉丹的騙子設局陷害,用一個買來的妓女騙走他的錢財。接著卻“痴心”不改,又被另一個騙子打著“煉丹”幌子騙了個慘,甚至一度落得在異鄉身無分文,化妝成頭陀要飯回家。這才徹底悔悟,從此“終身不信爐火之事”。作品的結尾,作者也是一聲嘆息:“奉勸世人好丹術者,請以此為鑑”。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這篇小說也曾被大導演謝晉慧眼相中,改編成影視劇《丹客奇談》,也同樣叫好些觀眾看得感慨萬千,連呼明朝的騙子們太有才。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末的騙子真這麼“有才”?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一、行騙原因

說起這則小說中的騙術,就不得不提明代中後期常見的江湖騙子。正是由於這些江湖騙子在當時大行其道,才令凌濛初有了創作《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這則雷人故事的靈感。

雖然後人看明朝,常感慨明朝禮教嚴格,但明末的情景卻截然不同,一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錢有閒的人越發增多,二是傳統的社會道德,也遭到了越發劇烈的衝擊。“煉丹成仙”之類的傳統把戲,經過各類騙子們的改頭換面,竟然就重新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了明代社會的“流行時尚”。

比如作為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的明朝士大夫們,其“生活圈子”裡,就是享樂主義甚囂塵上。比起明朝中前期士大夫們的樸實風氣來,萬曆年間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就一針見血怒斥晚明士大夫的做派:“今之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撞鐘舞女之樂”。家國天下?那真是沒幾個人關心。相反衣食住行,都是極致奢靡。甚至“一宴之費,竭中家之產”。一頓飯,普通老百姓的家當都“吃”進去了。

"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學作品中,《三言二拍》無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這部明代的小說雖不如《西遊記》這般榮登“四大名著”的寶座,但書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卻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裡,就記載了一個有錢人多次被方士騙錢騙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

這個故事,講了明末松江一個潘姓富豪,一輩子痴迷“煉丹仙術”,就盼著能“鍊金丹發財”。卻是先被一個號稱精通煉丹的騙子設局陷害,用一個買來的妓女騙走他的錢財。接著卻“痴心”不改,又被另一個騙子打著“煉丹”幌子騙了個慘,甚至一度落得在異鄉身無分文,化妝成頭陀要飯回家。這才徹底悔悟,從此“終身不信爐火之事”。作品的結尾,作者也是一聲嘆息:“奉勸世人好丹術者,請以此為鑑”。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這篇小說也曾被大導演謝晉慧眼相中,改編成影視劇《丹客奇談》,也同樣叫好些觀眾看得感慨萬千,連呼明朝的騙子們太有才。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末的騙子真這麼“有才”?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一、行騙原因

說起這則小說中的騙術,就不得不提明代中後期常見的江湖騙子。正是由於這些江湖騙子在當時大行其道,才令凌濛初有了創作《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這則雷人故事的靈感。

雖然後人看明朝,常感慨明朝禮教嚴格,但明末的情景卻截然不同,一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錢有閒的人越發增多,二是傳統的社會道德,也遭到了越發劇烈的衝擊。“煉丹成仙”之類的傳統把戲,經過各類騙子們的改頭換面,竟然就重新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了明代社會的“流行時尚”。

比如作為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的明朝士大夫們,其“生活圈子”裡,就是享樂主義甚囂塵上。比起明朝中前期士大夫們的樸實風氣來,萬曆年間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就一針見血怒斥晚明士大夫的做派:“今之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撞鐘舞女之樂”。家國天下?那真是沒幾個人關心。相反衣食住行,都是極致奢靡。甚至“一宴之費,竭中家之產”。一頓飯,普通老百姓的家當都“吃”進去了。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奢靡到這程度,很多有錢的士大夫們,當然也有了更“虛擬”的追求,對於“煉丹修道”之類的“仙術”,也到了十分狂熱的地步。想打瞌睡當然就有人送枕頭,許多號稱擁有“仙法”的騙子,也就乘虛而入。

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萬曆中後期,也是萬曆皇帝一天賽一天“怠工”的年頭,皇帝不愛理政,各級官員們也跟著尸位素餐,最嚴重的幾年,全國好些州縣,竟然連知府知縣都缺,六部好些部分,尚書侍郎郎中更缺一大把。政府的行政效率嚴重低下,“騙子行騙”這類“小事”,當然也就沒人管。所以許多騙子也就遊走各方,到處招搖撞騙,哪怕騙術穿幫,也能輕鬆拍屁股走人,換個地方換身馬甲繼續騙,“犯罪成本”相當低。

如此一來,明末“騙子亂竄”的景象,就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明末《嘉興縣誌》記載,有些裝神弄鬼的騙子,都是從士紳騙到普通百姓,以至於“所聚幾數千人,賺取騙銀錢萬計”。《三言二拍》裡潘富豪的遭遇,只是騙子橫行的病態明末,常見的冰山一角。

不過,哪怕被騙得丟錢丟人,那位潘富豪,也算不上最慘的受騙者,要論明末上這當上得最慘的,卻當屬明末另一個權勢滔天的群體:太監!

"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學作品中,《三言二拍》無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這部明代的小說雖不如《西遊記》這般榮登“四大名著”的寶座,但書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卻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裡,就記載了一個有錢人多次被方士騙錢騙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

這個故事,講了明末松江一個潘姓富豪,一輩子痴迷“煉丹仙術”,就盼著能“鍊金丹發財”。卻是先被一個號稱精通煉丹的騙子設局陷害,用一個買來的妓女騙走他的錢財。接著卻“痴心”不改,又被另一個騙子打著“煉丹”幌子騙了個慘,甚至一度落得在異鄉身無分文,化妝成頭陀要飯回家。這才徹底悔悟,從此“終身不信爐火之事”。作品的結尾,作者也是一聲嘆息:“奉勸世人好丹術者,請以此為鑑”。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這篇小說也曾被大導演謝晉慧眼相中,改編成影視劇《丹客奇談》,也同樣叫好些觀眾看得感慨萬千,連呼明朝的騙子們太有才。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末的騙子真這麼“有才”?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一、行騙原因

說起這則小說中的騙術,就不得不提明代中後期常見的江湖騙子。正是由於這些江湖騙子在當時大行其道,才令凌濛初有了創作《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這則雷人故事的靈感。

雖然後人看明朝,常感慨明朝禮教嚴格,但明末的情景卻截然不同,一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錢有閒的人越發增多,二是傳統的社會道德,也遭到了越發劇烈的衝擊。“煉丹成仙”之類的傳統把戲,經過各類騙子們的改頭換面,竟然就重新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了明代社會的“流行時尚”。

比如作為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的明朝士大夫們,其“生活圈子”裡,就是享樂主義甚囂塵上。比起明朝中前期士大夫們的樸實風氣來,萬曆年間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就一針見血怒斥晚明士大夫的做派:“今之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撞鐘舞女之樂”。家國天下?那真是沒幾個人關心。相反衣食住行,都是極致奢靡。甚至“一宴之費,竭中家之產”。一頓飯,普通老百姓的家當都“吃”進去了。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奢靡到這程度,很多有錢的士大夫們,當然也有了更“虛擬”的追求,對於“煉丹修道”之類的“仙術”,也到了十分狂熱的地步。想打瞌睡當然就有人送枕頭,許多號稱擁有“仙法”的騙子,也就乘虛而入。

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萬曆中後期,也是萬曆皇帝一天賽一天“怠工”的年頭,皇帝不愛理政,各級官員們也跟著尸位素餐,最嚴重的幾年,全國好些州縣,竟然連知府知縣都缺,六部好些部分,尚書侍郎郎中更缺一大把。政府的行政效率嚴重低下,“騙子行騙”這類“小事”,當然也就沒人管。所以許多騙子也就遊走各方,到處招搖撞騙,哪怕騙術穿幫,也能輕鬆拍屁股走人,換個地方換身馬甲繼續騙,“犯罪成本”相當低。

如此一來,明末“騙子亂竄”的景象,就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明末《嘉興縣誌》記載,有些裝神弄鬼的騙子,都是從士紳騙到普通百姓,以至於“所聚幾數千人,賺取騙銀錢萬計”。《三言二拍》裡潘富豪的遭遇,只是騙子橫行的病態明末,常見的冰山一角。

不過,哪怕被騙得丟錢丟人,那位潘富豪,也算不上最慘的受騙者,要論明末上這當上得最慘的,卻當屬明末另一個權勢滔天的群體:太監!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二、太監受騙

明末年間,正是太監們權力滔天的年頭,特別是萬曆中晚期,各地打著“皇差”旗號的太監們橫徵暴斂,激得民憤無數。儼然橫著走的角色。那些“有才”的騙子們,真敢朝這些狠角色下手?

但在騙子麼看來,這看似惹不起的太監,才是最容易坑的肥羊。

首先是這幫人來錢容易,只要稍在宮中有點勢力,就能狐假虎威大撈,哪怕皇宮裡不太有權的太監,都能聚斂不少錢財。比如萬曆年間的“礦稅”,這些數以千萬兩白銀的民脂民膏,其中九成以上的錢財都被太監們瓜分,只拿萬曆皇帝當冤大頭。隨便一個“公公”,就是腰包發鼓的土豪,當然叫騙子們垂涎三尺。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的太監,“防騙”智商往往很欠費。別看這幫人邀寵害人是好手,但大多數都文化知識偏低(進司禮監的除外),而且由於太監存在生理缺陷,心態往往與常人不同,對於一些所謂的“仙術”更容易輕信。

同時,騙子在取得太監信任後,除了騙取錢財外還能仰仗太監的權利橫行不法,這般雙重收益自然使太監成為騙子們作案的首選對象——不坑白不坑。

"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學作品中,《三言二拍》無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這部明代的小說雖不如《西遊記》這般榮登“四大名著”的寶座,但書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卻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裡,就記載了一個有錢人多次被方士騙錢騙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

這個故事,講了明末松江一個潘姓富豪,一輩子痴迷“煉丹仙術”,就盼著能“鍊金丹發財”。卻是先被一個號稱精通煉丹的騙子設局陷害,用一個買來的妓女騙走他的錢財。接著卻“痴心”不改,又被另一個騙子打著“煉丹”幌子騙了個慘,甚至一度落得在異鄉身無分文,化妝成頭陀要飯回家。這才徹底悔悟,從此“終身不信爐火之事”。作品的結尾,作者也是一聲嘆息:“奉勸世人好丹術者,請以此為鑑”。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這篇小說也曾被大導演謝晉慧眼相中,改編成影視劇《丹客奇談》,也同樣叫好些觀眾看得感慨萬千,連呼明朝的騙子們太有才。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末的騙子真這麼“有才”?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一、行騙原因

說起這則小說中的騙術,就不得不提明代中後期常見的江湖騙子。正是由於這些江湖騙子在當時大行其道,才令凌濛初有了創作《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這則雷人故事的靈感。

雖然後人看明朝,常感慨明朝禮教嚴格,但明末的情景卻截然不同,一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錢有閒的人越發增多,二是傳統的社會道德,也遭到了越發劇烈的衝擊。“煉丹成仙”之類的傳統把戲,經過各類騙子們的改頭換面,竟然就重新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了明代社會的“流行時尚”。

比如作為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的明朝士大夫們,其“生活圈子”裡,就是享樂主義甚囂塵上。比起明朝中前期士大夫們的樸實風氣來,萬曆年間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就一針見血怒斥晚明士大夫的做派:“今之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撞鐘舞女之樂”。家國天下?那真是沒幾個人關心。相反衣食住行,都是極致奢靡。甚至“一宴之費,竭中家之產”。一頓飯,普通老百姓的家當都“吃”進去了。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奢靡到這程度,很多有錢的士大夫們,當然也有了更“虛擬”的追求,對於“煉丹修道”之類的“仙術”,也到了十分狂熱的地步。想打瞌睡當然就有人送枕頭,許多號稱擁有“仙法”的騙子,也就乘虛而入。

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萬曆中後期,也是萬曆皇帝一天賽一天“怠工”的年頭,皇帝不愛理政,各級官員們也跟著尸位素餐,最嚴重的幾年,全國好些州縣,竟然連知府知縣都缺,六部好些部分,尚書侍郎郎中更缺一大把。政府的行政效率嚴重低下,“騙子行騙”這類“小事”,當然也就沒人管。所以許多騙子也就遊走各方,到處招搖撞騙,哪怕騙術穿幫,也能輕鬆拍屁股走人,換個地方換身馬甲繼續騙,“犯罪成本”相當低。

如此一來,明末“騙子亂竄”的景象,就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明末《嘉興縣誌》記載,有些裝神弄鬼的騙子,都是從士紳騙到普通百姓,以至於“所聚幾數千人,賺取騙銀錢萬計”。《三言二拍》裡潘富豪的遭遇,只是騙子橫行的病態明末,常見的冰山一角。

不過,哪怕被騙得丟錢丟人,那位潘富豪,也算不上最慘的受騙者,要論明末上這當上得最慘的,卻當屬明末另一個權勢滔天的群體:太監!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二、太監受騙

明末年間,正是太監們權力滔天的年頭,特別是萬曆中晚期,各地打著“皇差”旗號的太監們橫徵暴斂,激得民憤無數。儼然橫著走的角色。那些“有才”的騙子們,真敢朝這些狠角色下手?

但在騙子麼看來,這看似惹不起的太監,才是最容易坑的肥羊。

首先是這幫人來錢容易,只要稍在宮中有點勢力,就能狐假虎威大撈,哪怕皇宮裡不太有權的太監,都能聚斂不少錢財。比如萬曆年間的“礦稅”,這些數以千萬兩白銀的民脂民膏,其中九成以上的錢財都被太監們瓜分,只拿萬曆皇帝當冤大頭。隨便一個“公公”,就是腰包發鼓的土豪,當然叫騙子們垂涎三尺。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的太監,“防騙”智商往往很欠費。別看這幫人邀寵害人是好手,但大多數都文化知識偏低(進司禮監的除外),而且由於太監存在生理缺陷,心態往往與常人不同,對於一些所謂的“仙術”更容易輕信。

同時,騙子在取得太監信任後,除了騙取錢財外還能仰仗太監的權利橫行不法,這般雙重收益自然使太監成為騙子們作案的首選對象——不坑白不坑。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比如南京守備太監劉瑯就是一個狂熱的信徒。他曾私自修築了玉皇閣,還請了江湖騙子來煉丹。有個騙子知道劉瑯特別迷信,就常常以“帝命”的名義騙取劉瑯的錢財,一時所獲頗豐。

但這個騙子還不滿足,他知道劉瑯有條價值百鎰的玉滌環,便謊稱要劉瑯將這條玉滌環獻給玉皇大帝,等劉瑯將東西拿出後,這個騙子便人不知鬼不覺的將寶貝偷走了。

像劉瑯這樣被騙子坑了的太監數不勝數,正如明代有句俗語說:“三個性兒,不要惹他”。所謂三個性兒就是太監性兒、閨女性兒、秀才性兒。明代人之所以不願招惹太監,就是因為太監的心性往往喜怒不定,如果沒有對上太監的脾氣,這些太監就如同婦女一樣又哭又鬧,一旦對上了太監脾氣,這些太監又“頭也可割與人”。

"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學作品中,《三言二拍》無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這部明代的小說雖不如《西遊記》這般榮登“四大名著”的寶座,但書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卻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裡,就記載了一個有錢人多次被方士騙錢騙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

這個故事,講了明末松江一個潘姓富豪,一輩子痴迷“煉丹仙術”,就盼著能“鍊金丹發財”。卻是先被一個號稱精通煉丹的騙子設局陷害,用一個買來的妓女騙走他的錢財。接著卻“痴心”不改,又被另一個騙子打著“煉丹”幌子騙了個慘,甚至一度落得在異鄉身無分文,化妝成頭陀要飯回家。這才徹底悔悟,從此“終身不信爐火之事”。作品的結尾,作者也是一聲嘆息:“奉勸世人好丹術者,請以此為鑑”。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這篇小說也曾被大導演謝晉慧眼相中,改編成影視劇《丹客奇談》,也同樣叫好些觀眾看得感慨萬千,連呼明朝的騙子們太有才。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末的騙子真這麼“有才”?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一、行騙原因

說起這則小說中的騙術,就不得不提明代中後期常見的江湖騙子。正是由於這些江湖騙子在當時大行其道,才令凌濛初有了創作《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這則雷人故事的靈感。

雖然後人看明朝,常感慨明朝禮教嚴格,但明末的情景卻截然不同,一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錢有閒的人越發增多,二是傳統的社會道德,也遭到了越發劇烈的衝擊。“煉丹成仙”之類的傳統把戲,經過各類騙子們的改頭換面,竟然就重新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了明代社會的“流行時尚”。

比如作為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的明朝士大夫們,其“生活圈子”裡,就是享樂主義甚囂塵上。比起明朝中前期士大夫們的樸實風氣來,萬曆年間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就一針見血怒斥晚明士大夫的做派:“今之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撞鐘舞女之樂”。家國天下?那真是沒幾個人關心。相反衣食住行,都是極致奢靡。甚至“一宴之費,竭中家之產”。一頓飯,普通老百姓的家當都“吃”進去了。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奢靡到這程度,很多有錢的士大夫們,當然也有了更“虛擬”的追求,對於“煉丹修道”之類的“仙術”,也到了十分狂熱的地步。想打瞌睡當然就有人送枕頭,許多號稱擁有“仙法”的騙子,也就乘虛而入。

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萬曆中後期,也是萬曆皇帝一天賽一天“怠工”的年頭,皇帝不愛理政,各級官員們也跟著尸位素餐,最嚴重的幾年,全國好些州縣,竟然連知府知縣都缺,六部好些部分,尚書侍郎郎中更缺一大把。政府的行政效率嚴重低下,“騙子行騙”這類“小事”,當然也就沒人管。所以許多騙子也就遊走各方,到處招搖撞騙,哪怕騙術穿幫,也能輕鬆拍屁股走人,換個地方換身馬甲繼續騙,“犯罪成本”相當低。

如此一來,明末“騙子亂竄”的景象,就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明末《嘉興縣誌》記載,有些裝神弄鬼的騙子,都是從士紳騙到普通百姓,以至於“所聚幾數千人,賺取騙銀錢萬計”。《三言二拍》裡潘富豪的遭遇,只是騙子橫行的病態明末,常見的冰山一角。

不過,哪怕被騙得丟錢丟人,那位潘富豪,也算不上最慘的受騙者,要論明末上這當上得最慘的,卻當屬明末另一個權勢滔天的群體:太監!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二、太監受騙

明末年間,正是太監們權力滔天的年頭,特別是萬曆中晚期,各地打著“皇差”旗號的太監們橫徵暴斂,激得民憤無數。儼然橫著走的角色。那些“有才”的騙子們,真敢朝這些狠角色下手?

但在騙子麼看來,這看似惹不起的太監,才是最容易坑的肥羊。

首先是這幫人來錢容易,只要稍在宮中有點勢力,就能狐假虎威大撈,哪怕皇宮裡不太有權的太監,都能聚斂不少錢財。比如萬曆年間的“礦稅”,這些數以千萬兩白銀的民脂民膏,其中九成以上的錢財都被太監們瓜分,只拿萬曆皇帝當冤大頭。隨便一個“公公”,就是腰包發鼓的土豪,當然叫騙子們垂涎三尺。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的太監,“防騙”智商往往很欠費。別看這幫人邀寵害人是好手,但大多數都文化知識偏低(進司禮監的除外),而且由於太監存在生理缺陷,心態往往與常人不同,對於一些所謂的“仙術”更容易輕信。

同時,騙子在取得太監信任後,除了騙取錢財外還能仰仗太監的權利橫行不法,這般雙重收益自然使太監成為騙子們作案的首選對象——不坑白不坑。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比如南京守備太監劉瑯就是一個狂熱的信徒。他曾私自修築了玉皇閣,還請了江湖騙子來煉丹。有個騙子知道劉瑯特別迷信,就常常以“帝命”的名義騙取劉瑯的錢財,一時所獲頗豐。

但這個騙子還不滿足,他知道劉瑯有條價值百鎰的玉滌環,便謊稱要劉瑯將這條玉滌環獻給玉皇大帝,等劉瑯將東西拿出後,這個騙子便人不知鬼不覺的將寶貝偷走了。

像劉瑯這樣被騙子坑了的太監數不勝數,正如明代有句俗語說:“三個性兒,不要惹他”。所謂三個性兒就是太監性兒、閨女性兒、秀才性兒。明代人之所以不願招惹太監,就是因為太監的心性往往喜怒不定,如果沒有對上太監的脾氣,這些太監就如同婦女一樣又哭又鬧,一旦對上了太監脾氣,這些太監又“頭也可割與人”。

《三言二拍》裡的雷人故事,揭開明代一個常見騙術,太監受害極深

如此人傻錢多,太監們自然成為騙子作案的理想對象,而大多數太監們受教育程度低又愛附庸風雅的習慣,更是讓他們受騙後也不容易發現,從而成為騙子行騙的絕佳選擇。

萬曆朝頗為得寵的太監魏學顏就信了江湖騙子一輩子。據《明代社會生活史》記載,魏學顏雖然多次被騙子欺騙,可他始終對騙子的騙術深信不疑,直到生命的盡頭依然對騙子的話奉若神明。

如此至死不悔,也難怪明代的太監受害頗深。只可惜這些太監最終沒能在騙子的加持下“飛昇上仙”,而是化為一抔黃土,徒留給後世一段可笑又可嘆的末日輓歌。這一場場的鬧劇,也如同一面鏡子,照出明朝亡國前夜,表面繁榮下的社會病態。幾百年後回望,除了嘖嘖稱奇,亦有幾多回味。

參考資料:《五雜俎》、《明史》、《明實錄》、高文濤《明代江湖術士初探》、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這些雷人的冷知識,看懂一個別樣的明朝

明知開封有毛病,北宋為什麼不遷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