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石羊雕刻和“天賜純暇”的門匾

門樓的木雕、壓窗石的石雕、墀頭的磚雕、窗券磚雕等等,雕飾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都是以圓雕或者高浮雕為主,立體感非常強烈,精細而又寫實,精雕細刻中記錄下了昔日的繁華盛景,非花大工夫、大財力不可為。

這些古代工匠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村莊的經濟繁榮狀況。眾多高樓大院從實物上體現了桑梓二村昔日的富足繁華,那麼有沒有文字性的東西反映這一狀況呢?

載於典籍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在描述蔭城鎮的繁華時,順帶說一句“以蔭城鎮為中心”就把桑梓鎮代表了。而真正能證明桑梓村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鐵貨集散中心地位的,是一通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的石碑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石羊雕刻和“天賜純暇”的門匾

門樓的木雕、壓窗石的石雕、墀頭的磚雕、窗券磚雕等等,雕飾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都是以圓雕或者高浮雕為主,立體感非常強烈,精細而又寫實,精雕細刻中記錄下了昔日的繁華盛景,非花大工夫、大財力不可為。

這些古代工匠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村莊的經濟繁榮狀況。眾多高樓大院從實物上體現了桑梓二村昔日的富足繁華,那麼有沒有文字性的東西反映這一狀況呢?

載於典籍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在描述蔭城鎮的繁華時,順帶說一句“以蔭城鎮為中心”就把桑梓鎮代表了。而真正能證明桑梓村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鐵貨集散中心地位的,是一通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的石碑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明代石碑

這通石碑是《廟塔碑記》,立於桑梓二村洞雲庵內。洞雲庵位於村北,也叫西庵廟,原來是三清觀,規模很小,僅有三清殿和廟塔一座。後來塔倒殿舊,明朝年間,村民們又捐資捐物進行了重修擴建。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石羊雕刻和“天賜純暇”的門匾

門樓的木雕、壓窗石的石雕、墀頭的磚雕、窗券磚雕等等,雕飾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都是以圓雕或者高浮雕為主,立體感非常強烈,精細而又寫實,精雕細刻中記錄下了昔日的繁華盛景,非花大工夫、大財力不可為。

這些古代工匠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村莊的經濟繁榮狀況。眾多高樓大院從實物上體現了桑梓二村昔日的富足繁華,那麼有沒有文字性的東西反映這一狀況呢?

載於典籍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在描述蔭城鎮的繁華時,順帶說一句“以蔭城鎮為中心”就把桑梓鎮代表了。而真正能證明桑梓村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鐵貨集散中心地位的,是一通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的石碑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明代石碑

這通石碑是《廟塔碑記》,立於桑梓二村洞雲庵內。洞雲庵位於村北,也叫西庵廟,原來是三清觀,規模很小,僅有三清殿和廟塔一座。後來塔倒殿舊,明朝年間,村民們又捐資捐物進行了重修擴建。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院內

這通石碑記載了此次擴修詳情。碑文寫到:“出潞安六十里,有山環抱,而水經其東南者,桑梓鎮也。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石羊雕刻和“天賜純暇”的門匾

門樓的木雕、壓窗石的石雕、墀頭的磚雕、窗券磚雕等等,雕飾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都是以圓雕或者高浮雕為主,立體感非常強烈,精細而又寫實,精雕細刻中記錄下了昔日的繁華盛景,非花大工夫、大財力不可為。

這些古代工匠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村莊的經濟繁榮狀況。眾多高樓大院從實物上體現了桑梓二村昔日的富足繁華,那麼有沒有文字性的東西反映這一狀況呢?

載於典籍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在描述蔭城鎮的繁華時,順帶說一句“以蔭城鎮為中心”就把桑梓鎮代表了。而真正能證明桑梓村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鐵貨集散中心地位的,是一通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的石碑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明代石碑

這通石碑是《廟塔碑記》,立於桑梓二村洞雲庵內。洞雲庵位於村北,也叫西庵廟,原來是三清觀,規模很小,僅有三清殿和廟塔一座。後來塔倒殿舊,明朝年間,村民們又捐資捐物進行了重修擴建。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院內

這通石碑記載了此次擴修詳情。碑文寫到:“出潞安六十里,有山環抱,而水經其東南者,桑梓鎮也。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碑文放大能看到清晰的字跡

從碑文記載可以看出幾點重要信息,一是在明代,這裡叫桑梓鎮。鎮的規模當然要比村大,可以佐證桑梓村在歷史上的地位;

二是“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是說該地地肥人勤,風俗好奢侈,崇尚勞動改變現狀,居民數兩千多人。

三是“泉鐵流行殆遍天下”。這是最重要的一句。泉,即錢幣,鐵,即鐵器、鐵貨。整句意思是說錢幣、鐵貨的流動幾乎遍及天下。

誰能想到,一塊記載廟宇擴建重修的石碑,在無意間向後世揭示了桑梓村當時鐵貨生產興隆、交易昌盛、貨運遍天下的繁榮景象?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古人文字不加逗點,斷句分篇需要結合上下文。這兩句有許多人斷為“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其實是不恰當的。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石羊雕刻和“天賜純暇”的門匾

門樓的木雕、壓窗石的石雕、墀頭的磚雕、窗券磚雕等等,雕飾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都是以圓雕或者高浮雕為主,立體感非常強烈,精細而又寫實,精雕細刻中記錄下了昔日的繁華盛景,非花大工夫、大財力不可為。

這些古代工匠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村莊的經濟繁榮狀況。眾多高樓大院從實物上體現了桑梓二村昔日的富足繁華,那麼有沒有文字性的東西反映這一狀況呢?

載於典籍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在描述蔭城鎮的繁華時,順帶說一句“以蔭城鎮為中心”就把桑梓鎮代表了。而真正能證明桑梓村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鐵貨集散中心地位的,是一通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的石碑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明代石碑

這通石碑是《廟塔碑記》,立於桑梓二村洞雲庵內。洞雲庵位於村北,也叫西庵廟,原來是三清觀,規模很小,僅有三清殿和廟塔一座。後來塔倒殿舊,明朝年間,村民們又捐資捐物進行了重修擴建。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院內

這通石碑記載了此次擴修詳情。碑文寫到:“出潞安六十里,有山環抱,而水經其東南者,桑梓鎮也。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碑文放大能看到清晰的字跡

從碑文記載可以看出幾點重要信息,一是在明代,這裡叫桑梓鎮。鎮的規模當然要比村大,可以佐證桑梓村在歷史上的地位;

二是“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是說該地地肥人勤,風俗好奢侈,崇尚勞動改變現狀,居民數兩千多人。

三是“泉鐵流行殆遍天下”。這是最重要的一句。泉,即錢幣,鐵,即鐵器、鐵貨。整句意思是說錢幣、鐵貨的流動幾乎遍及天下。

誰能想到,一塊記載廟宇擴建重修的石碑,在無意間向後世揭示了桑梓村當時鐵貨生產興隆、交易昌盛、貨運遍天下的繁榮景象?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古人文字不加逗點,斷句分篇需要結合上下文。這兩句有許多人斷為“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其實是不恰當的。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院內

雖然桑梓村的確“有奇泉”,就是位於桑梓一村的天下第四泉。但從整篇語義上來說,“有奇泉”三字放在居民人數後面很突兀,放在“水經其東南者”後,比較合適。所以不應該這樣斷。

按常理,數字後面接“有奇”,就是“還有零頭”的意思。而“泉”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錢幣”。上下文結合看,斷為“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語意連貫,表述準確。

"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眾所周知,晉商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富裕代表。在晉商中,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晉東南地區的潞商,而且,據專家研究,潞商還是晉商的前身或者說是先驅。

潞商在明清時期以富甲天下而聞名。大家經常引用明代沈思孝的話“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來證明潞商的富有。

潞商散落分佈在上黨各地,雖然崛起於明代的開中法實施,但是,真正發達靠的卻是以蔭城鐵貨為主的商貿往來。

上黨區(原長治縣)的蔭城鎮是明清時期潞商經營鐵貨及其他貨物的集散地,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當大家關注的目光投向蔭城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蔭城鎮四周的石炭峪、桑梓、東火、西火等村落同樣因為煤鐵資源豐富,而成為蔭城鎮鐵業生產、鐵貨貿易的衛星村鎮。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清代民宅

其中,桑梓鎮距離蔭城鎮僅僅2公里,而且也是以鐵業生產、鐵貨貿易集鎮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它從唐代到明清,一直為集鎮,繁華興旺程度不輸蔭城鎮。

桑梓村位於上黨區東南山區,西依五龍山,北靠二泉山,也叫二仙山,坐西北面東南,村西有五龍山水系形成的西河,南有雄山水系形成的南河,東有陶清河支流村民稱為東河,東河南河交匯向北流去村民稱為北河。

唯有村西北角上同二泉山腳陸地相連,四河環繞的桑梓村,恰如一條船,那唯一和陸地相連的地方就是上岸的跳板,現在歸屬桑梓一村的丈八寺塔彷彿船上的桅杆。整個地形預兆著桑梓村在商海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興旺發達,恰與桑梓村歷史上的繁榮發達相符合。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象徵著桅杆的丈八寺塔

經過了數百年的風浪航行,曾經繁華無比的桑梓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分為二,村東片區為桑梓一村,村西片區為桑梓二村。除了雙方共有的這段輝煌歷史無法分割外,原先桑梓村內眾多的庵觀寺廟也按地理位置就近劃分。

即便如此,桑梓二村同樣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完整格局,保留了大量做工精湛的古民居,蘊含著商業文化遺存的信息;保留了數座基本完整的古廟宇,寄託了村民的精神信仰;保留了農耕生活的眾多實物和民俗風情,成為今人追尋鄉愁記憶的一個魅力古村。

一通石碑記載昔日輝煌

桑梓二村是個大村,全村720戶,超過2000人。走進村中,能感覺到和一般小山村明顯不同的富裕氣息。高樓大院比比皆是,青磚灰瓦是基本色調。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桑梓二村民宅

聯想到桑梓村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村民們的富庶程度足以保障他們為後人留下堅固結實的房屋建築。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物質基礎決定生活品質嘛。

從胡哥一行走訪到的實際情況看,桑梓二村現存歷史民居較多,老房屋以清代為主,但大多無人居住,青草雜樹滿院子,給人一種滄桑而荒涼的感覺。

保存基本完整的有趙家東西院、宋家東西院、張家院、王家院、侯家院、窯道上李家院、沙口李家院、南北宋家院、賈家院等十幾處院落,一進、兩進都有,以二層樓四合院居多。

這些民宅整體以青磚灰瓦為主,個別的院牆是磚包土結構,看上去高大結實,在門樓、門窗等處都有精美的雕飾。這些精美的雕飾是財富的象徵,是當年雕刻技藝的展現,也是屋主人審美水平的體現。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石羊雕刻和“天賜純暇”的門匾

門樓的木雕、壓窗石的石雕、墀頭的磚雕、窗券磚雕等等,雕飾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都是以圓雕或者高浮雕為主,立體感非常強烈,精細而又寫實,精雕細刻中記錄下了昔日的繁華盛景,非花大工夫、大財力不可為。

這些古代工匠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村莊的經濟繁榮狀況。眾多高樓大院從實物上體現了桑梓二村昔日的富足繁華,那麼有沒有文字性的東西反映這一狀況呢?

載於典籍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在描述蔭城鎮的繁華時,順帶說一句“以蔭城鎮為中心”就把桑梓鎮代表了。而真正能證明桑梓村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鐵貨集散中心地位的,是一通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的石碑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明代石碑

這通石碑是《廟塔碑記》,立於桑梓二村洞雲庵內。洞雲庵位於村北,也叫西庵廟,原來是三清觀,規模很小,僅有三清殿和廟塔一座。後來塔倒殿舊,明朝年間,村民們又捐資捐物進行了重修擴建。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院內

這通石碑記載了此次擴修詳情。碑文寫到:“出潞安六十里,有山環抱,而水經其東南者,桑梓鎮也。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碑文放大能看到清晰的字跡

從碑文記載可以看出幾點重要信息,一是在明代,這裡叫桑梓鎮。鎮的規模當然要比村大,可以佐證桑梓村在歷史上的地位;

二是“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是說該地地肥人勤,風俗好奢侈,崇尚勞動改變現狀,居民數兩千多人。

三是“泉鐵流行殆遍天下”。這是最重要的一句。泉,即錢幣,鐵,即鐵器、鐵貨。整句意思是說錢幣、鐵貨的流動幾乎遍及天下。

誰能想到,一塊記載廟宇擴建重修的石碑,在無意間向後世揭示了桑梓村當時鐵貨生產興隆、交易昌盛、貨運遍天下的繁榮景象?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古人文字不加逗點,斷句分篇需要結合上下文。這兩句有許多人斷為“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其實是不恰當的。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洞雲庵院內

雖然桑梓村的確“有奇泉”,就是位於桑梓一村的天下第四泉。但從整篇語義上來說,“有奇泉”三字放在居民人數後面很突兀,放在“水經其東南者”後,比較合適。所以不應該這樣斷。

按常理,數字後面接“有奇”,就是“還有零頭”的意思。而“泉”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錢幣”。上下文結合看,斷為“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鐵流行殆遍天下……”語意連貫,表述準確。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發現一通明代石碑,記載了潞商的富裕程度

上黨區縣級文保單位洞雲庵

這塊珍貴的文物如今就立在洞雲庵進門右手邊。洞雲庵佔地有400多平方米,是縣級文保單位。大門和院牆被刷成硃紅色,非常醒目,院內的大殿和東配殿基本完好,院落破敗而空曠,縈繞著一股落寞的氛圍。

關注胡哥,帶給你更多好看的文章。


民國年間,山西這倆縣打地界官司,輸贏的證據卻是一首明朝的詩

一個古村兩道石券門,山西豆口村古代防禦性建築有特點

山居歲月地,田園生活村,就在山西黎城這個傳統古村

山西農村近600年的觀音堂,挑角飛簷九脊頂坐月臺獨特造型

山西農村蓋房像這麼自由隨意的很少見,一座原始古村隱藏深山

山西黎城仟仵村,奇怪村名來自仵姓,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姓仵

山西有個天下第四泉,你知道在哪裡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