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中國歷史 孫子兵法 隆中對 康熙 子曰師說 2017-07-16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四)

知彼知己,高明運籌

是參與競爭並獲得成功的基本保證

孫子最重視戰略運籌,提倡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為此,他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為歷史證明是真理的戰略運籌方法。如“五事七計”以及“道、天、地、將、法”都是講戰略層次的預測運籌。古語云:“識時務者為俊傑。”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如楚漢相爭中韓信提出的《漢中對》就是高明的戰略運籌,處處體現了《孫子兵法》分析、判斷、決策的基本原理。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是對當時大格局形勢的分析判斷。同樣,我們在當代社會競爭中也要了解全局,判斷形勢,作出決策。在競爭中,我們要處理好四個關係。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1、時機與條件的關係。許多事情我們知道要按步驟來做,但不到時間,條件不成熟就應當放棄。范蠡說:“時不至,不可強生;時不究,不可強成。”時機不到不可做,條件不成熟不可勉強。鄭成功打臺灣等了多少年?康熙收復臺灣也等了許多年。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要等待時機和條件。

2、遍知和早知的關係。《孫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就是遍知天下,都是我們在競爭中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實踐中要做到總覽全局,掌握細節。另外,孫子、管子又提出早知和先知的思想。主張不但全知而且早知,不當馬後炮和事後諸葛亮。凡事要有個提前量和時效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3、萬全之策和必要冒險之間的辯證關係。萬全是美好的理想,打仗不可能萬全。打仗有偶然性,有時也會打敗仗,不可能全勝,所以必要的冒險是需要的。西晉杜預曾說,凡事情必須利害相較,十有八九或六七利就可幹。現在的伐吳已是十有八九利,有一二利不成功就可以打,十全十美不可能。任何事物不可能萬全,因世界是動態的,都在發展親近,就看誰發展得快,少走彎路而已。百分之百的把握是沒有的,永遠不會有萬全。在競爭中要有膽量敢於適當冒險,但不是盲目冒險,而是有把握的冒險。這一點適用於國家、企業以及個人。在競爭中要敢為天下先,敢吃螃蟹,並且做到知彼知己,處理好萬全之策和必要冒險的關係,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4、最高目標和最低目標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模式都有最高目標和最低目標。孔子主張“天下大同”,又講小康、憲章文武,渴望回到周公時代,這是他的美好理想。孫子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他的良好願望,但他更關心“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以利動”的戰勝之策。康有為寫的《大同書》和空想社會主義差不多,這是他的最高目標,但他實際做的是戊戌變法,維新改良。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我們中國共產黨也有最高目標和最低目標,黨的二大就提出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而我們現在進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前者是旗幟,後者是實際做的。市場經濟應樹立遠大目標,也要有具體步驟,並從最低目標做起。

一位領導曾說:“五年計劃粗一點,三年計劃細一點,一年計劃實一點。”這也是兵學原理在社會發展活動中的反映。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五)

隨機應變,因敵制勝

是參與競爭並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孫子兵法》是兵書,是講打仗的。用兵打仗是活的靈魂,是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提倡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勝利;強調上兵伐謀,全勝至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主張示形動敵、以迂為直、奇正相生。這些精闢的論述同樣對現代社會中的競爭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它實際講了幾個關係: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一是既要善於創造機遇,又要抓住機遇,把握機遇。他特別強調示形,就是用假象欺騙和調動敵人,使其放鬆警惕,我們則乘虛而入。

二是正確處理先發主動與後發優勢之間的關係。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重視後發優勢更重要,因為先知先覺的人畢竟是少數。“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後者有失敗的教訓可借鑑,避免走彎路,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中國曆代成功的好多經驗,都是後發優勢運用高明的結果。如何在格局形成、態勢明朗時,尋找突破口,轉劣為優,化弱為強,攻守自如,進退隨意?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應用後發優勢的例子。如秦國初期並不強大,是後發優勢使它統一了六國。如曹操和袁紹比,曹操是弱勢,但他後發制人而取勝。朱元璋也是後發優勢,他在元末起義軍中並不強大,與陳友諒比是弱勢,是後發制人使他獲得了勝利。道家也講以柔克剛,後來者居上,退一步進兩步。所以我們在競爭中不要為暫時不利、起步較晚而懊惱,後發之勢有更多的資源可利用,有更多的經驗可借鑑,有更多的教訓可避免。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三是韜光養晦和敢為天下先的關係。當實力不強時,韜光養晦是非常必要的。但韜光養晦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使自己的長處不斷加強,短處得到彌補,必要時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面貌出現。如果一個企業、一個人總是韜光養晦,人家就會欺辱你;當實力不強時光想敢為天下先,作秀、表演,為面子而爭也會吃虧。

四是處理好獨立自主、以我為主和互助的關係。在競爭中如果不能獨立自主、以我為主、以我為本,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成為跟屁蟲,永遠慢一拍。但是“我”是單人力量,只有與外部結合好,搞好互助,才能使自己的實力不是算數級數增長而是幾何級數增長,才能實現“1+1>2”。《孫子兵法》中說“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嚮導者,不能得地利”,講得很透徹,明確揭示了孫子以我為主和倡導聯合態勢的思想方法。孫子特別提倡合交、泛交,使自己的實力以幾何級數增長;對敵鬥爭要單贏,而在社會競爭中要爭取雙贏、多贏的有利態勢。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五是處理好心理問題。孫子講了許多利用心理活動、心理狀態來激勵士氣的話。他提出了“四治”:治氣、治心、治力、治變,其中治心和治氣是第一位的。心和氣都是心理問題,有些人在競爭中總是處於被動狀態,有點挫折就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一落千丈,認為永無翻身機會,這種心理狀態不適宜競爭,也不配成為事業的成功者。所以企業、個人在競爭中遇到暫時的挫折不要輕易放棄,要多想辦法,置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要忍受暫時的挫折,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靈活用兵主要是一個度的問題,把握一個度,既不能過頭,又不能不到位。孔子講過猶不及,是中庸之道。孫子說雜於利害,也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就是要求我們把握事物的臨界點,既不過頭,又不能做不到;在順境中不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不灰心喪氣,這就是度。中國哲學最偉大的傳統就是中庸。《孫子兵法》是中庸思想的充分體現,中庸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的昇華,是高明的思想方法。靈活用兵就是要有分寸感,要到位。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大寫的歷史》】

作者簡介

黃樸民:《孫子兵法》與現代競爭③

黃樸民,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