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教科書對李自成與曾國藩的評價為何如此不同?

中國近代史 曾國藩 李自成 臺灣 濤聲依舊1101 2017-06-22

翻開高中課本的古代史部分,兩岸的不同立刻彰顯。因為立場不同、政治視角不同,兩岸對於一些歷史史實的判斷、定論也不同。李自成是闖王還是流寇?曾國藩作為打擊太平天國運動的將領,究竟該如何評價?

兩岸教科書對李自成與曾國藩的評價為何如此不同?

曾國藩是地主還是“衛道士”?

兩岸教科書對李自成與曾國藩的評價為何如此不同?

臺灣教材摘錄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深受儒家傳統的薰陶,為一位講求義理、崇尚經世濟用的學者與官員。

咸豐二年,他奉命幫辦湖南團練,因痛恨洪秀全的殘暴與破壞禮義人倫,決心創建一支有理想、有訓練的新武力,以衛鄉、衛道與衛國。

經他振臂一呼,許多書生與鄉農起而響應,便組成了湘軍。

曾國藩輩奮鬥的動機在此,其制勝的關鍵亦在此。至其影響,則主要為漢人政治地位提高,滿人勢力減弱,與民族意識的再度興起。

觀點

臺灣:曾國藩打破了太平天國運動早期的不敗神話,臺灣的課本對他充滿了讚許,認為他講求義理,且崇尚儒家思想,一心想恢復被迫害的人倫。

另外,課本還在太平天國運動一節的最後部分,劃出單獨的小標題,講述和曾國藩同期的,以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為主的地方督撫、士紳,對太平天國攻擊儒家、民間信仰等行動的迴應,並以此延伸開,講述了他們為主的漢人勢力的崛起。

大陸:大陸在太平天國運動這一章裡提到過曾國藩,只有一句話、一幅圖,且給他下了定論:“漢族地主武裝”,與洪秀全等所代表的“農民階層”完全對立。

除了此處,課本還在必修第二冊的經濟史中提到了他,他和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建起軍械所、製造總局,“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點評

北京市101中學的歷史老師孫淑鬆認為,大陸略去對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的介紹,以及後來地方勢力的崛起,是因為大陸教材在古代史的處理上,始終著眼於中央集權是如何形成的。

而督撫、士紳是地方勢力,屬於統治階級的下層,並且還是漢族勢力,與朝廷的滿清勢力不同,所以不在主要講授的範圍內,沒有著重處理。

不過,孫老師告訴記者,曾國藩、李鴻章等在課本中出現主要是作為洋務派代表人物,形象已經比較正面。另外,他們也會加一些額外的知識,如《李鴻章傳》等,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

曾參與過臺灣歷史教科書編寫的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認為,對曾國藩的看法以及對漢人勢力的崛起問題,兩岸的教科書很早就存在不同看法。

因為政治視角的問題,大陸肯定太平天國運動,因此曾國藩是“不正義的”,所以大陸也不太會提及曾國藩。

臺灣對曾國藩肯定,一方面是因為並不覺得太平天國運動是“正當”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包括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首的漢人勢力,站出來維護被破壞的傳統中國文化。

另外,臺灣在講授歷史時,不僅只著眼於政治史,還會關心“庶民文化”,像士大夫這樣階級的崛起、發展歷程,雖不屬於權力中心,但也是古代社會發展風貌的一方面,因此也在他們的編寫中。

李自成是闖王還是“流寇”?

兩岸教科書對李自成與曾國藩的評價為何如此不同?

臺灣教材摘錄

 (明代)萬曆至崇禎七十年間,天災連年,其中陝西受災最嚴重,成為產生流寇的溫床。

其中以闖王高迎祥及李自成(高死後李稱闖王)、張獻忠為最強。他們在邊事吃緊、政府剿撫不定的情況下,乘機坐大。

觀點

臺灣:在臺灣的教科書裡,有一個很不一樣的詞語——“流寇”。這個詞是對李自成的稱呼,“流寇之禍”則指明末清初的農民運動。

課本中提到,因為明後期宦官、權臣等弄權,造成朝綱敗壞,李自成就是在這個情形下發家的。

大陸:在大陸新課標的古代史部分,記者並沒有找到關於李自成的內容,倒是上一版人教版的教材中,李自成被稱為“農民起義領袖”,課本還沿用了他為自己起的“闖王”稱呼,每一個學過這段明清史的學生,都應該會記得書中所寫到的“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

點評

王仲孚認為,臺灣的教科書是站在各個朝代的立場來寫的,因此“起義”必然是亂,李自成自然是“流寇”了。

而大陸的教科書則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凡是反封建專政都是正義的,農民起義也都是正義的,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領袖,大陸也是持褒揚的態度。

孫淑鬆說,大陸現在的課本里已經沒有李自成這個人物了,對農民起義的觀點已經淡化,也不像臺灣那樣說他是流寇,基本屬於冷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