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
"
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也就是說,人要謹言慎行,言多必失,精神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無需多言時,能控制自己的嘴,少說多做,在關鍵時刻,說出的話更能讓人信服。

謹言慎行的人,都能做到看破不說破,知理不爭論,知人不評人。

01

看破不說破

生活中不乏一些聰明的人,他們可以迅速洞察一個人的內心,你說上半句,他們已經知道下半句。

但是真正聰明的人,卻能將自己知道的半句話嚥到肚子裡。看破不說破是智慧,看破又說破是愚蠢。

曹操身邊的謀士個頂個聰明,怎會不懂曹操的拆字遊戲?只是大家心裡明白卻都不說出來。唯獨楊修,幾次三番說破曹操的用意,讓別人下不來臺,最終以”擾亂軍心“被殺。

楊修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卻不懂看破不說破的智慧,最終為自己招來殺生之禍。

雖然看透了他人的意思,但選擇不說,給他人留面子的同時,也讓自己遠離是非禍端,是一種處事智慧。

曾國藩奉命剿滅太平軍,在祁門駐紮,徽州是通往祁門的必經之路,然而已經失守,導致祁門時刻處於危險之中。

李鴻章意圖脫離危險境地,奈何沒有機會,湘軍將領李元度鎮守徽州失利,李鴻章為其求情,曾國藩不答應,於是離開祁門順理成章。

李鴻章離開後,曾國藩長嘆一聲——少荃不是可以共患難的人。曾國藩心知肚明,卻始終沒有說破,依然和李鴻章有書信往來。

祁門危機化解之後,李鴻章又給曾國藩寫信,表示自己願意回到曾國藩幕府。

李鴻章歸來後,曾國藩對其器重有加,重要大事皆與之商議。李鴻章見此,對曾國藩更加死心塌地,二人關係比之前更好。

人要有一雙慧眼,可以看清楚他人的行為,更要有一張謹慎說話的嘴,看破不說破,給他人留面子,也給自己留後路。

"
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也就是說,人要謹言慎行,言多必失,精神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無需多言時,能控制自己的嘴,少說多做,在關鍵時刻,說出的話更能讓人信服。

謹言慎行的人,都能做到看破不說破,知理不爭論,知人不評人。

01

看破不說破

生活中不乏一些聰明的人,他們可以迅速洞察一個人的內心,你說上半句,他們已經知道下半句。

但是真正聰明的人,卻能將自己知道的半句話嚥到肚子裡。看破不說破是智慧,看破又說破是愚蠢。

曹操身邊的謀士個頂個聰明,怎會不懂曹操的拆字遊戲?只是大家心裡明白卻都不說出來。唯獨楊修,幾次三番說破曹操的用意,讓別人下不來臺,最終以”擾亂軍心“被殺。

楊修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卻不懂看破不說破的智慧,最終為自己招來殺生之禍。

雖然看透了他人的意思,但選擇不說,給他人留面子的同時,也讓自己遠離是非禍端,是一種處事智慧。

曾國藩奉命剿滅太平軍,在祁門駐紮,徽州是通往祁門的必經之路,然而已經失守,導致祁門時刻處於危險之中。

李鴻章意圖脫離危險境地,奈何沒有機會,湘軍將領李元度鎮守徽州失利,李鴻章為其求情,曾國藩不答應,於是離開祁門順理成章。

李鴻章離開後,曾國藩長嘆一聲——少荃不是可以共患難的人。曾國藩心知肚明,卻始終沒有說破,依然和李鴻章有書信往來。

祁門危機化解之後,李鴻章又給曾國藩寫信,表示自己願意回到曾國藩幕府。

李鴻章歸來後,曾國藩對其器重有加,重要大事皆與之商議。李鴻章見此,對曾國藩更加死心塌地,二人關係比之前更好。

人要有一雙慧眼,可以看清楚他人的行為,更要有一張謹慎說話的嘴,看破不說破,給他人留面子,也給自己留後路。

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02

知理不爭辯

生活中,爭論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真理,但如果持續的爭論,主題往往已經偏離,走向是否對錯的問題上。

與同層次的人爭論,可以將真理越辯越明,但是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論,則會深陷其中,糾纏不清。

所謂“井蛙不可語海,夏蟬不可語冰”,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論,只會消耗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所以不爭辯是最好的選擇。

曾國藩打仗從來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他的眼界在最終的勝利。左宗棠則在意每一場戰爭的勝利,不考慮大局。

二人在軍事思想方面總是有很多的爭論,左宗棠常說曾國藩愚鈍,打仗反應太慢,貽誤戰機。卻不懂曾國藩步步為營、穩中取勝的道理。

面對左宗棠的無理謾罵,曾國藩從不與他爭論,因為曾國藩深知自己的目標與左宗棠不同,多說無益,反而浪費時間。

明理的人一點就通,不明理的人,再怎麼爭辯也改變不了他的想法。知理不爭辯,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
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也就是說,人要謹言慎行,言多必失,精神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無需多言時,能控制自己的嘴,少說多做,在關鍵時刻,說出的話更能讓人信服。

謹言慎行的人,都能做到看破不說破,知理不爭論,知人不評人。

01

看破不說破

生活中不乏一些聰明的人,他們可以迅速洞察一個人的內心,你說上半句,他們已經知道下半句。

但是真正聰明的人,卻能將自己知道的半句話嚥到肚子裡。看破不說破是智慧,看破又說破是愚蠢。

曹操身邊的謀士個頂個聰明,怎會不懂曹操的拆字遊戲?只是大家心裡明白卻都不說出來。唯獨楊修,幾次三番說破曹操的用意,讓別人下不來臺,最終以”擾亂軍心“被殺。

楊修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卻不懂看破不說破的智慧,最終為自己招來殺生之禍。

雖然看透了他人的意思,但選擇不說,給他人留面子的同時,也讓自己遠離是非禍端,是一種處事智慧。

曾國藩奉命剿滅太平軍,在祁門駐紮,徽州是通往祁門的必經之路,然而已經失守,導致祁門時刻處於危險之中。

李鴻章意圖脫離危險境地,奈何沒有機會,湘軍將領李元度鎮守徽州失利,李鴻章為其求情,曾國藩不答應,於是離開祁門順理成章。

李鴻章離開後,曾國藩長嘆一聲——少荃不是可以共患難的人。曾國藩心知肚明,卻始終沒有說破,依然和李鴻章有書信往來。

祁門危機化解之後,李鴻章又給曾國藩寫信,表示自己願意回到曾國藩幕府。

李鴻章歸來後,曾國藩對其器重有加,重要大事皆與之商議。李鴻章見此,對曾國藩更加死心塌地,二人關係比之前更好。

人要有一雙慧眼,可以看清楚他人的行為,更要有一張謹慎說話的嘴,看破不說破,給他人留面子,也給自己留後路。

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02

知理不爭辯

生活中,爭論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真理,但如果持續的爭論,主題往往已經偏離,走向是否對錯的問題上。

與同層次的人爭論,可以將真理越辯越明,但是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論,則會深陷其中,糾纏不清。

所謂“井蛙不可語海,夏蟬不可語冰”,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論,只會消耗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所以不爭辯是最好的選擇。

曾國藩打仗從來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他的眼界在最終的勝利。左宗棠則在意每一場戰爭的勝利,不考慮大局。

二人在軍事思想方面總是有很多的爭論,左宗棠常說曾國藩愚鈍,打仗反應太慢,貽誤戰機。卻不懂曾國藩步步為營、穩中取勝的道理。

面對左宗棠的無理謾罵,曾國藩從不與他爭論,因為曾國藩深知自己的目標與左宗棠不同,多說無益,反而浪費時間。

明理的人一點就通,不明理的人,再怎麼爭辯也改變不了他的想法。知理不爭辯,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曾國藩: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03

知人不評人

古語有云: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與人的交往,重視如何知人、識人和用人。但是不隨意評價別人,也是與人交往的重要原則之一。

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隨意評價別人的生活,你沒有處在同樣的情境中,永遠不可能感同身受。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

不管是出於好心還是假意,只要你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判他人時,就已經造成了傷害。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輕易評判他人,做到心中明白即可,何必去對別人品頭論足,惹人不快?

曾國藩帶領湘軍攻打太平軍,有了一定威望後,王闓運來到曾國藩府上,勸說曾國藩自立稱帝。

曾國藩見王闓運滔滔不絕,道理一套接著一套,曾國藩始終笑而不語,只在桌子上蘸著茶水寫字。

待曾國藩有事出門後,王闓運走近細看,竟是一串又一串“妄”,意在說明王闓運的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曾國藩沒有輕易出口評論別人,而是始終微笑不語,默默留下的字避免了雙方的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認同也不要輕易妄下結論。

知人,是一種眼光,評人,是一種多餘,看透一個人後,是去是留,自己取捨,當面指出不是耿直而是愚蠢,議論更是一種對別人不尊重。

曾國藩能成為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的完人,皆因他秉持“戒多言”的習慣,將自己修煉的越來越“方中有圓”。

日常生活中,精神層次越高的人,越慎言,不說破,不爭辯,不評人,說話恰到好處,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