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 市名的由來

中國古代史 明朝 唐朝 中國歷史 怎樣起名 2017-04-30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越”,或“溫州”,“甌越”之“甌”:是原始甌人制作的一種陶器。“溫州”之“溫”:據《浙江通志》引《圖經》:“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因為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不酷熱,氣候溫潤,以稱為:“溫州”,這即是“溫州”得名的開始。

溫州的前身為:秦朝的閩中郡。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裡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析臨海郡,南部四縣置:永嘉郡,屬揚州〔古代所指揚州,相當於現在的“省”,包括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建郡治於甌江南岸;轄:永寧縣、安固縣、橫陽縣、松陽4縣。建城時,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又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

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謝靈運貶至永嘉郡。南朝·宋元嘉末〔公元453年〕,郡屬會州〔州名〕。南朝·宋孝建改元〔公元454年〕屬東揚州;孝建以後至齊,揚州、東揚州,屢有分並。西樑末罷東揚州設縉州,廢永嘉郡。南朝·陳天嘉時〔公元560年—566年〕,東揚州、永嘉復為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後,罷天下郡制,以州統縣。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併,稱:永嘉縣,屬處州〔麗水古稱,東漢屬松陽縣,開皇九年,析置括蒼縣;公元592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麗水〕,遂廢永嘉郡。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括州為郡,恢復永嘉郡,轄括蒼、永嘉、松陽、臨海4縣。郡治駐括蒼縣〔麗水〕,仍屬揚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李子通,五年以故永嘉郡地置:東嘉州,析轄永寧、安固、橫陽、樂成4縣。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東嘉州入括州。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治設鹿城,隸江南道。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溫州為永嘉郡。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溫州,先後隸浙江東、西道。

宋·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以度宗潛邸升溫州為瑞安府。元置:溫州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廢路置府,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改屬浙江布政使司。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司下設道,屬溫處道。清沿明制。清·雍正6年〔公元1726年〕,以原分轄於樂清及台州太平〔溫嶺〕之玉環山鄉,設置玉環廳。府治永嘉〔在鹿城〕。下轄:永嘉縣、瑞安縣、樂清縣、平陽縣、泰順縣共5縣;玉環1散廳。現代為:溫州市。

溫州人被國際號稱為商神,溫州人經商之道是一個奇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